摘要: 全球生态危机现状日益严峻,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自身可持续发展,也对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探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深刻内涵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以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改善全球环境,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Abstract: The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wi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source deple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 emerging one after another,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s ecological progres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it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glob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facing a mo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explore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nature, so as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ore importantly, the Marxist view of nature not onl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pectively.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各国纷纷寻求解决之道,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应对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承担着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也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仅是对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它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揭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生态影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包含着深刻自然观点与看法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寻求和谐共生之道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深刻反思过往发展中的不足,勇于探索并实践新的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强调,劳动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石,首先便是这一中介过程的核心驱动力。劳动不仅塑造了人类自身,更在人与外部自然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得自然界不再仅仅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成为了人类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剖析了自然概念的双重面向,明确区分了“人化的自然”与“原始的自然”。他指出,人化的自然是指那些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并深深烙印上人类目的与意志痕迹的自然界。相反,原始的自然则是指尚未与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交集的、保持其原始状态的天然界域[1]。人化的自然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实践性,它是人类通过劳动与创造活动不断塑造与重塑的产物。换言之,人化的自然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结果。正是这些实践活动,逐步将原本孤立的自然界转化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富含人类智慧与意图的人化自然。因此,马克思的这一区分不仅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也强调了人类实践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2.2.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中国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初步探索。首先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等口号,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并强调在经济发展中要兼顾生态保护。也提出了“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环保思想,倡导在兴修水利、治理江河等工程中注重生态保护[2]。在改革开放的新背景下,党中央集体开始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党中央集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理念,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论断[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导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制度创新以消除生态危机的制度基础。这一观念在推动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3.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5]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起源的根本,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6]。这一观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为我们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态危机的根源,即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因此,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3.2.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运用
我国领导人指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伤及人类。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7]既然改造世界需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那么在环境治理的实践中,同样需要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将生态文明思想与治理措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可行性,更易于付诸实践。近年来,我国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经济领域的迅猛发展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催生了对于更高质量生活所需物质资源的强烈需求。在此背景下,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定践行者,中国必须有效融合马克思自然观的精髓,实现两者在当代中国生态治理实践中的有机结合。
面对国内生态治理的复杂现状,中国需勇于担当,不断探索与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应深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即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8]在政治层面,需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政策、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在文化领域,应加大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采用易于理解、贴近民众生活且富有吸引力的传播方式,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民共识。通过教育引导、媒体宣传、社会活动等多元化手段,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日常习惯,从而全方位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
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亦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4.1. 理论价值
任何的实践活动都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进程。理论能够精准导航实践路径,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真伪的试金石,二者相互作用,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深刻的哲学体系,其诸多论断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与具体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若在此建设过程中,能够萌生新的认知维度,提炼出富有成效的经验教训,无疑将丰富并深化马克思自然观的内涵,进一步推动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进程与创新发展。
回溯历史长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轨迹深刻映射出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与生产力飞跃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狂热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界的承受极限,打破了生态平衡,破坏了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马克思自然观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将直接引导我们的实践活动走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道路。正确的生态思想,如同灯塔般照亮生态建设的方向,将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动能,从而充分彰显马克思自然观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4.2. 实践价值
马克思从实践维度深刻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凸显了实践在塑造这一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任何实践的成功都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引。作为中国当代生态文明理念的滥觞,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下依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生态文明,作为对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深刻反思与超越的产物,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级社会形态。这一文明形态以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及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为标志,致力于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有序的生态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绿色保护主义”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生态文明不仅顺应了绿色文明的时代要求,还力求在经济、文化、科技与人文之间实现深度融合,促进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重提升。
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其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深刻揭示,为我们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应对生态危机、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指引。这一理论成果,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道路,成为我们行动中的宝贵指南。
5. 结语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念之中,这一观念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据此指出,保护生态自然的根本目的与成效,并非旨在将自然环境僵化地保持在一种“原始未变”的状态,而是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旨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福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不仅为环境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依据,更为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价值。它启示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将人的需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发展。
我们深信,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深入研习并践行马克思所倡导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无疑将深化我们对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认知,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与和谐社会的蓝图构建奠定坚实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因此,我们应当站在深入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这一进程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