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raining Mechanism for Young Marxis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1088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毅平: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New Era Young Marxists in Universities Cultivation Mechanism
摘要: 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完善,是紧跟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是推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需要。当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和大众化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舆论引领力有所不足、马克思主义教育系统化与协同性还不够。各高校应紧紧围绕新时代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打造信仰浓厚的校园环境,以交流共享打破条块屏障,促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健康成长。
Abstract: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young Marxists is necessary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obvious shortcomings in the mechanism for cultivating young Marxists in universities. The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of Marxist thought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Marxist education are not enough. Each university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the training needs of young Marxists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 Marxist theoretical research, carry out theoretic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n a regular basis, actively carry out various party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create a campus environment with strong faith, break down barriers through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Marxists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郑毅平.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6-1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88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需要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尤其是需要培养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理论扎实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但许多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仍存在欠缺。高校应该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促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不断完善。

2.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更多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曾说,“人类的未来完全依赖于新一代工人。”[2]工人阶级是现存社会各阶级中最先进的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中坚力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工人阶级中的先锋队,具备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是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新时代需要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贡献他们的力量。

1) 培养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紧跟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二战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而现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也迎来了诸多敌视与挑战。新形势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需注重后备人才培养,高校就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要求来培养时代新人,培育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 培养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生产力比起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诸多领域都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和突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各行各业中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引领,各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 培养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推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需要。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是诸多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从未断绝过的文明,在过去几千年中始终处于人类文明第一梯队。虽然经历了短暂的屈辱与沉寂,但在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斗当中,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土面积、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巨大的人口总量、先进的社会意识和制度。

3. 当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诸多短板

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3]虽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在全国各高校都是必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知识的效果。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十分广博且深奥,许多学生仅通过课堂的学习,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许多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也不清晰,认为其不可能实现也太过遥远,以至于难以形成共产主义的信仰。加之,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先生所处的时代有巨大的不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诸多国际国内的社会现象,又没有能及时地作出时代化的解释,以至于许多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更难以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引领力有所不足。列宁提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高校大部分青年学生,很难自发地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必须依靠充分的培育和灌输。一方面,由于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高校青年人的辩证思维尚未形成,思想认知也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和影响。而当下的世界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越发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都借助互联网的诸多媒介和平台相互碰撞、交流和竞争,越发使得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高校青年人在思想上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跨度的发展之前,青年人身处于“熟人社会”,受各类社会关系和习俗的约束,很容易形成稳定的人格系统。而在社会变革加快、利益结构调整、商品经济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薄,既导致他们出现了许多的心理疾患,也使他们形成稳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十分的困难。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舆论传播和引领的过程中,尤其是自媒体的传播与发展中较为缺位,对青年人的思想舆论引领存在明显不足。

3) 马克思主义教育系统化与协同性不够。马克思指出,“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中发生时所必需的那些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5]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系统的教育和不同主体的紧密协作配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系统性不强。在培训对象上,重点覆盖了党员和共青团员,对其他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和影响不足。在培训内容上,马克思主义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偏向于理想信念,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足,又很难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许多青年学生家庭富裕,对工人阶级的被压迫感体会不深,也缺乏工人阶级的抗争意识,很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文化中找到共鸣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教育协同性不够。许多地方政府、高校和家长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够重视,政府和家长认为孩子的所有教育应该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对于自身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许多学校的教育又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重就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启发。

4.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创新建议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后备力量,必须不断创新培养机制,促进其健康、快速、高质化的成长。

1)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增强其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解释力。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不是现成的教条。我们的革命实践也一再向我们证明,理论只有足够透彻才能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和中国实际情况、时代发展变化紧密结合,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想要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成为青年人的信仰,必须要增强其时代的解释力和穿透力。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高校,都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归纳、提炼、研究和创新。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要行走在田野间、深入到群众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现实效度和时代影响力的文化作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研究者,要学懂、弄通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国际、国内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作出明确、清晰、有说服力的解释,消除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困惑,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才能真正引导青年人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2) 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扩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列宁同志在进行革命的实践探索中,也曾提出过十分著名的“灌输论”,认为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场合、一切机会向广大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正确而深刻的思想不会自发自觉地形成。高校想要强化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必要的灌输。我们要抓住高校青年群体中党员和团员这个关键少数,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尤其是常态化开展党史教育理论培训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历史意识,学好用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也要积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推动建党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抗疫精神等精神进课堂,注重启发式教育,利用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直观化、立体化的新变化,以更加润物无声的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 积极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完善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养成机制。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即体力的和智能的机会。”[5]人的认识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在人获取知识过程中,有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之分,间接知识能帮助青年人更快获得前人实践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但只有将间接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检验真理,形成切身体会、增强思想认同。各地高校应当不定期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党组织活动,如参观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扫墓、重走长征路、红心向党宣讲、志愿服务行动等等,增强党组织对青年党员、团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密切青年党员之间的联系,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也要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加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活动、专业技能运用实践活动、服务群众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密切他们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定他们的人民立场。

4) 打造信仰浓厚的校园环境,增强青年党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高校青年人,是否能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立场,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精神选择,更受制于各类的物质条件与环境,尤其是受制于他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各类社会关系。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仅仅着眼于他们自身,还应充分利用他们所处环境和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他们施加影响。一方面,高校应该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结合新中国发展历史、学校发展历史、优秀校友事迹、校史展馆、纪念设施等多种文化遗产,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良好育人环境,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传承革命先烈优秀精神品质,并提升本领和健全人格。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党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加强党组织建设,刀刃向内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青年群体中树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并宣传共产党员的光辉事迹,增强青年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5) 以交流共享打破条块屏障,推动跟踪培养和人才举荐相结合。时代在不断发展,理论就应与时俱进,实践就应敢于探索,机制就应不断创新。当下,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条块分割现象十分明显,高校党委和主要负责同志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党委的主体作用,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各部门则应加强配合协调力度,明确职能职责,并完善跟踪培养和考评机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上形成合力。同时,要注重家校共育,学校相关部门的同志应积极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家长进行联系,定期告知孩子的成长情况,鼓励家长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孩子正确的思想指引,并通过自身的行为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另外,要严格高校青年共产党员的准入机制,既要鼓励有志青年积极申请入党,向党组织靠拢。又要对有意愿申请入党的青年学生进行认真的考察,确保其品行端正、信仰坚定,要坚持自愿申请和人才举荐相结合,让真正信仰坚定、才能卓越、品学兼优的优秀青年加入党员队伍。

5. 结束语

推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的创新,是时代呼唤和人民的期盼。各高校应该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多措并举共同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健康成长。只要我们能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将有我”的决心,一定能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批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改基金项目“新百年人才强国目标下的本科生‘大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2023YB126)、系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改基金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研究”(2023YB12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207.
[3]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 人民日报,2017-09-30(1).
[4] 列宁. 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17.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81, 921.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