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学业困难学生是高校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学生群体,学生普遍学习态度消极,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难以跟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常有多门课程挂科而受到学业警告,面临留级甚至无法毕业的状况,严重制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这类学生早日摆脱学业困境是高校教学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 S高校学业预警现状
S高校自2007年建立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已对该制度进行了三次修订和完善,已由最初的重预警处理向重学业帮扶转变,近年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业预警人数从早期的每学期一千两百多人减至目前的七、八百人。但是,我们也发现,学院虽然在学业帮扶工作上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在帮扶成效上却差强人意,近几年,预警学生的平均脱离预警率仅为20%左右,不少学生年年预警,现行的帮扶机制已走入瓶颈。
3.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目的
针对预警学生平均脱离预警率低、学业帮扶措施效果差的现状,学校教务处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对预警学生开展了此次问卷调查,以期望从学生的视域来探究预警学生的学业状态、学困成因、帮扶诉求,继而改进并优化现行的帮扶机制,助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2. 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基于S高校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实际,广泛征求学院教务老师意见,并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而成,总共24题,问卷内容包括预警学生构成、预警政策认识、学业问题成因、学业帮扶举措、学业帮扶诉求等五个部分。
3.3. 数据的有效性
问卷通过问卷星由学院教务老师针对性地向本学院当学期预警学生发布,学生匿名填答,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97份。197份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大一到大四的被预警同学,其中,初级预警占65.5%,中级预警占32.5%,退学预警占2%。受到一次预警占35%,二次预警占37%,三次及以下预警占28%。参与调查的学生占当学期预警人数的22.7%。参与调查学生的年级、预警级别、预警次数与当学期实际预警学生在相应的指标中占比大致相同,说明问卷调查分布均衡,基本可以全面客观反映预警学生的真实状态。
3.4. 问卷数据分析
(1) 学生对学业预警政策的认知情况。在问卷的反馈中,非常了解的仅占36.4%,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占63.6%。仅有31%的学生从入学教育中了解,24.8%的学生从学生手册和辅导员宣讲中得知,更多的学生是在收到学业预警通知后才了解。这反映出某些学院在学业预警政策的宣传上不够重视或不到位,新生未能从中受到警示和教育,以至于在学习上放松警惕、放任自我。
(2) 学生学业问题成因调查情况。在调查中发现,近50%的学生认为是自身学习能力不足,17%左右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而在高校广泛存在的沉迷网络方面仅占12.69% (见图1)。在学生出现学业问题时间上,大一上学期占16.75%,大一下学期占42.13%,大二上学期占23.35%,其后各学期总计低于18%。(图2)
Figure 1. Reasons for students’ academic problems
图1. 学生出现学业问题原因
Figure 2. The semester in which students first experience academic problems
图2. 学生最早出现学业问题学期
在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上,经常逃课和有时逃课学生占比62.4%,课堂学习被动接受知识和注意力不集中占93.4%。在课后学习表现上,未在教室和图书馆上自习占比38.1%,平均每天自习时间少于2小时的占82.2%。在寝室学习风气上,学风较差仅占10.15%,交往密切同学学习情况成绩较差的仅占2.54%。从反馈的结果可见,学生对自身的学业问题有较为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即学生从入学开始,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生活环境,自控能力较弱,行为上自我放纵,学习上被动消极,在缺少外界帮助下,很难改变学业困难的现状。
(3) 学业帮扶举措情况。从调查中得知,学生家人对学生的学业关注度高达81.73%。受到学业预警后,有77.66%的学生得到了学院的帮扶。在帮扶的具体形式上,通过学业分析和沟通交流方式超过60%,通过同学辅导接近30%。然而在帮扶次数上,一个学期内有26.4%的学生没有得到过1次帮扶,得到1-2次帮扶的占41.12%,反映出部份学院帮扶工作很不到位的现象。有效的帮扶工作需要老师们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保持极大的耐心,需要持续地对预警学生进行关注和指导,方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4) 学业帮扶诉求。在学生期望得到学校帮扶的方式上,学习辅导和督促提醒约占30%,学习方法和压力疏导近20% (图3)。在学生期望的帮扶人员上,希望得到同学帮扶占45.69%,得到任课老师的帮扶占29.95%,而在预警帮扶中被学校赋予主要职责的班主任仅占1.52% (图4)。从学生的反馈可见,学生对帮扶诉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和实际,希望同时能在学习习惯上得到持续的关注与在学习效果上得到直接的提升,而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往往是任课老师和同学,这也提醒我们应在帮扶政策上适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Figure 3. The expected assistance methods for students
图3. 学生期望的帮扶方式
Figure 4. The expected helpers for students
图4. 学生期望的帮扶人员
4. 结论与对策
4.1. 学业预警政策早期教育与定期宣讲相结合
针对学生大一出现学业困难比例较高的现象,为降低学生预警比例,学校应尽早向学生宣传学业预警政策,尽早提醒学生,建议学校将学业预警与帮扶政策纳入入学教育中,让学生从入学起对相应的政策规定有清楚的认识,对学业预警保持敬畏,在面临学业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及早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学院需定期加强宣讲,促使学生对自身学业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 加强学业困难学生的早期辨识与早期帮扶
基于学生出现学业问题较早,主要集中在前三学期,除了在入学时加强学业预警政策宣传外,学校和学院应该加强对新生及低年级学生的学业监控[3]。学院需定期与任课教师、同学进行交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日常考核、课后自习等,设置前置性预警指标,尽早辨识出潜在的或已出现学业困难苗头的学生,并指派帮扶人员及早介入予以帮扶,把诱发学业问题的因素消除在萌芽阶段。
4.3. 明确班主任在学业帮扶上的主体责任
针对学生提出的帮扶次数太少的问题,我们建议明确班主任在学业帮扶上的主体责任,流程上由教务老师将预警情况及时报给班主任老师,由班主任老师负责与辅导员及其它任课教师及时沟通,形成强有力的帮扶团队,及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帮扶。具体讲,班主任老师应定期组织班会,定期与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和教务老师沟通,定期对困难同学进行帮扶。
4.4. 学院应成立学业帮扶机构
由于学业帮扶涉及学生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内容,建议学院成立专门的帮扶机构,如学业辅导中心。学业辅导中心应能承担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业困难辅导、学习行为矫正等职责[4]。定期组织学习方法研讨和培训,开展学业问题调研和评价,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学习优秀学生成立学业帮扶小组,以学习小组或结对帮扶等形式对学业基础较弱的学生开展帮扶。学院对在帮扶工作中工作积极、帮扶成效显著的学生在评奖评优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促使学院帮扶工作持续、良性运作。
4.5. 学院应打造一支稳定高效的帮扶团队
由于学生需要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得到帮扶,因此学院应打造一支稳定高效的帮扶团队。在帮扶人员的选择上,学院应避免硬摊派,强指定的方式。学院应遴选有意愿主动承担这一工作的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和学生,组建一支能长期从事帮扶工作的稳定高效的帮扶团队[5]。帮扶人员通过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员、教务老师、同学、家长等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以学业困难成因为导向,实行一人一策开展精准帮扶。
总之,学校应该围绕以上五个方面,扎实做好学业预警和帮扶工作,实施问卷调查常态化,及时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实际困难,及时帮助每一位预警同学,为他们提供及时、高效和有温度的精准帮扶,从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