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化遗产具有历史、科学、艺术多重价值,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当今社会,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数量也有大幅的提升,只依靠政府部门的扶持已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目的。因此,遗产活化为全球化文化遗产解决保护与开发再利用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活化利用”于1979年《巴拉宪章》第一次提出,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为建筑遗产找到适合的用途(即容纳新功能),使得场所的文化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传承和再现,同时对建筑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1]。美国曾提出“活态的历史与遗产”概念,指利用遗产外的展示及演绎来对历史进行重现[2]。我国遗产活化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末的台湾地区文化浪潮,为了解决由于当地传统产业发展转型,带来的大量厂房等空间闲置问题,建筑领域学者提出了“古迹活化”,侧重于工业遗产及村落。随着大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喻学才对遗产活化有了新的研究,认为遗产活化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3]。总之,关于遗产活化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与理论内涵和路径探索方面,研究内容集中于遗产本体和环境两部分,其中缺乏对参与者主体的考虑;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工业遗产、村落、古建筑,缺乏大规模线性遗产的研究。本研究综合分析各位学者对于遗产活化的定义,提出针对长城遗址类的遗产活化策略,旨在充分挖掘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资源,在保护遗产历史原真性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借助各种载体,对空间实现再利用,使文化信息得到传递,参与者与遗产本体和其塑造的景观发生联动,将遗产资源转化为赋有现代化功能内涵和精神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是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修建和完善的结果,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明长城。古长城通常指的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修建的长城段落,尤其是那些未经大规模翻新修复、仍保留原始形态和残缺痕迹的长城部分。这些段落可能属于不同朝代,具有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往往呈现出一种原始、古朴的面貌,墙体可能已经残破不堪,甚至部分地段只剩下基址或轮廓,但这种残破和沧桑感,使得古长城更具历史厚重感和吸引力。古长城的范围广泛,遍布中国北方多个地区。不同地区的古长城具有不同的地形特色和建筑风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历史地理变迁以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
价值是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核心,也是决定保护对象和手段的关键因素,古长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遗迹,历史价值深厚。其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建筑艺术,包括建筑空间的构造和造型的设计、长城上及城堡内的砖石雕刻,庙宇内的壁画、雕塑等形式工艺独特的造型艺术品,以及融于自然环境的形式美。其次是景观艺术,自然景观环境要素是长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长城作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拥有特殊的遗址景观风貌。科学价值是社会进步的证明,技术发展的见证。长城建筑构造材料和工艺,记载着重要的科学技术信息。长城作为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对我国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研究对象齐长城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巨大、跨区域广、定义模糊、保存状况不一等特点,因此管理保护难度较大。齐长城历经千年不同程度气候销蚀和人为破坏,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破损、沿线环境萧条等问题,导致观赏性较弱、可读性较差、遗产价值难以发挥。研究齐长城的资源现状,通过利用遗产活化策略,长城遗址展示设计,可以挖掘齐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其多重遗产价值,同时带动沿线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
2. 齐长城遗址概况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君王为抵御邻国护卫家园而建,《竹书纪年》载:周威烈王二四二年(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入长垣。“长垣”即齐长城,这是齐长城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也就是说在当时齐国已经修建起了广为列国所知的长城,但这仅是第一阶段,大致现今泰山以西的齐长城西段。后至齐宣王时基本修筑完成,共历经了一百七十余年筑成,并在长城沿线设关隘,修城堡,筑烽燧,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迄今已有二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有确切遗址可考、保护情况较好的古代长城。齐长城起点在今长清县孝里乡广里村东北五十米处“岭子头”,其终点止于青岛于家河。大部分长城以泰沂山脉为主线,修筑在鲁中丘陵与泰沂山脉的南北分水岭上,这条山脊线,一般高度为600~800米,相对高度在400米以上,沿着绵延的山脉逶迤东去,历经山东的平阴县、济南市长清区、肥城市、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济南市历城区等19个县市区,长达618公里(见图1)。
Figure 1. Location of the Great Wall of Qi
图1. 齐长城位置走向图①
2.1. 齐长城资源现状
关于长城文化遗产的界定,2006 年,国务院出台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第一部专项行政法规——《长城保护条例》,明确指出长城包括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敌楼等内容[4]。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长城中迄今保存较好的一条,现存遗址墙体约243段,界壕壕堑1处,关堡8处,单体建筑8处,其遗迹大部分还可辨认。齐长城有石砌和夯筑两种建筑结构,一般情况下,山区多就地取材,用自然石块垒砌,有些段落现存残高1~4米,宽4~5米。平地多用黄土夯筑,但因年代久远多已不复存在。通过文献研究,将齐长城自西向东分为九段,发现各地齐长城遗址保存状况差异较大,具有明显长城遗址的部分占长城总长度约68%,有约三分之一的县(市、区)现存遗迹在80%以上(见表1)。保护较好的如杜庄城堡、牌孤城、鲁地便门、穆陵关、大峰山遗址和胶南段的少海连墙等。虽然遗迹较多,但千年来饱受自然风雨的侵蚀以及战争、修路、拓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过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长城遗址并未得到较完善的保护和利用。如今,除了部分城堡、兵营等要点,多处处于荒废状态。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Great Wall site of Qi
表1. 齐长城遗址统计
序号 |
遗址段落 |
遗址位置 |
长度/km |
具有明显遗址处/km |
具有明显遗址处占比/% |
主要遗址 |
1 |
西端遗址 |
济南市长清区和泰安市肥城市 |
114.920 |
96.214 |
83.7 |
岭子头和防门遗址、陡山子山遗址、石小子山遗址、北傅北山遗址、马山遗址、杜家庄西山遗址、三岔沟遗址、长城铺遗址、丁头崖遗址和复线遗址 |
2 |
泰历遗址 |
泰安郊区泰山区和济南历城区 |
96.878 |
49.905 |
51.5 |
黄巢寨、摩天岭等以山代城遗址、黄尖山防火瞭望台遗址、鸡窝子峰东山脚至天观顶西坡有三段城址、梯子山遗址、轿顶子、西坡遗址 |
3 |
莱章遗址 |
济南莱芜和章丘 |
120.780 |
96.710 |
80.1 |
长城岭遗址、天门关遗址、疙瘩岭遗址、北门关遗址、锦阳关遗址、北栾宫山遗址、九顶山遗址、瓦岗寨遗址、青石关遗址 |
4 |
淄博遗址 |
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和沂源县 |
157.588 |
41.180 |
26.1 |
北大岭遗址、凤凰山遗址、黑山遗址、岳阳山遗址、雁门寨遗址、博山复线遗址、沂源遗址 |
5 |
临朐遗址 |
临朐境内 |
61.460 |
43.490 |
70.8 |
驴皮崮址、桲根腿址、东镇沂山、沂山神庙 |
6 |
沂水遗址 |
沂水境内 |
71.500 |
61.150 |
85.5 |
穆陵关遗址、泰薄顶遗址、簸箕山遗址、降量子山遗址 |
7 |
安莒遗址 |
潍坊安丘市和日照莒县 |
61.150 |
47.330 |
77.4 |
太平山址、青石胡同遗址、城顶山遗址 |
8 |
莲诸遗址 |
日照五莲县和诸城遗址 |
110.400 |
65.020 |
58.9 |
后峪河遗址、分流山遗址、诸城遗址 |
9 |
青岛遗址 |
青岛胶南市和黄岛区 |
68.100 |
53.100 |
78.0 |
“少海连墙”遗址、背儿山遗址、西峰关遗址、扎营山遗址、小珠山遗址、胶南入海遗址 |
2.2. 齐长城保护现状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进,政府公布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山东省在内,15个省区被规划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近年来,齐长城的保护管理工作愈发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部分关隘遗址也被列为省市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被视为山东省工作重点。各地省市积极相应,挖掘区域特色,做好相关规划如济南市编制完成《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济南段)文旅研究》,淄博市编制完成《淄博齐长城生态旅游带开发建设规划》,全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体系[5]。研究途径7个市区齐长城遗址的保护利用现状(见表2),发现遗址沿线景观现状特点为,不同区域景观状态不一,受地理位置环境影响较大:开发区域景观整体较好,未开发区域,景观处于原始状态。遗址利用与展示设计集中在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或重要关隘处,主要利用文旅融合与商品开发手段,对长城本体及周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改造提升,构筑齐长城文旅产业发展体系。由于遗址开发力度大,因此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保护长城原真性、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但如何定性最小干预,如何进行定量掌控,对不同现状的长城段的利用与展示应采取什么设计原则,依然模糊不清。各地发展独立,沿线没有形成了较好的联动机制,基层单位面临的任务仍然繁重,保护难度大。对于长城沿线的关隘、城堡演变的聚落,也就是古村、古镇,其开发和活化工作也需与长城的保护修缮工作相衔接。其次,齐长城保护缺少详细边界的研究,遗址跨度区域大,沿线两侧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保护宽度也会不一样,应结合区域特征、遗址状况,确定长城保护建设的覆盖范围,才能确保活化利用工作的有效落实。
Table 2.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the Qi Great Wall
表2. 齐长城保护利用现状
市区 |
遗址 |
活化策略 |
内容设置 |
济南 |
锦阳关段 |
综合性文化
公园建设 |
齐长城步道、绿道工程、遗址博物馆、商业街、生态民宿、运粮河景观项目建设;拍摄纪录片《齐长城》 |
泰安 |
泰安段遗址 |
景村共建乡村
旅游新业态 |
乡村旅游品牌引领、休闲度假提档升级、优质民宿集群发展等方式 |
淄博 |
淄博段遗址 |
智慧管理系统
与文化推广 |
智慧管理系统软件、齐长城·青未了民宿建设、研学推荐场景、主题活动(短视频大赛、高端论坛) |
日照 |
莒国古城 |
文旅融合与
沉浸式体验 |
大型实景演出《毋忘在莒》、灯光夜景、环古城商圈 |
临沂 |
沂水县遗址;穆陵关 |
田园综合体建设;产业融合发展 |
天上王城、沂蒙花开旅游区提升;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建设 |
潍坊 |
临朐段遗址 |
文旅资源融合 |
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徒步健身活动、市民文化节、星空露营节等特色主题活动 |
青岛 |
徐山文化公园;西海岸新区 |
文旅资源整合与展示;遗址公园改造 |
青岛齐长城百果园、九九山生态观光园、铁山街道后石沟村影视基地、杨家山里田园综合体文旅创新融合项目、建设东山—徐山长城展示带 |
3. 齐长城活化设计策略
3.1. 遗产本体活化
遗址的阐释与展示是遗址利用及遗址历史文化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6]。最传统的方式便是对遗产本体进行修复,其次就是修筑博物馆、展览馆等载体进行遗产的展示,在过程中对遗产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复保护。国内外在遗产修复上存在差异,西方人强调保护的原真性,主张遗产载体的材质与修复所使用的材质有所区别[7]。我国遗产修复注重遗产的真实性,使用原有遗产同种材料进行修复,力求展现遗产的原有风貌以及精神内涵。虽然两者存在差异,但都通过修复手段,重现遗产原貌,使其保持生命活力得以延续。
3.1.1. 长城本体修复展示设计
丘陵地带土筑城墙大多数都坍塌成长龙般的圆顶土岭,其上长满野草,防止了雨水的再冲刷,一般底宽7~9米,高2~4米。如:胶南境内后辛庄至苗家南山一带长近10公里,安丘与沂水边界太平山东主峰至青石胡同长达8公里[8],大段的长城遗址非常壮观。如长清境内北顶山至钉头崖一带块石砌筑双面墙体,宽608米,高3~4米,长达1600余米。章丘与莱芜边界的疙瘩岭,高3.8米的片石城墙长千余米,巍然耸立[9]。根据齐长城遗址不同现状,可以通过包括露天、回填、覆罩、修复、复原等方式,使长城本体通过不同程度修复,以多种展示方式呈现给公众。对坍塌的遗址,进行节点的断面展示设计,主要展现长城的建筑材料工艺形制,依托山地景观打造休闲活动展示。保存较好的遗址,进行主题展示设计通过设置标识,展示长城信息、历史故事,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展示过程遵循安全性原则,一是长城遗址的安全,二是游客的安全,由于地形的复杂和长城单面墙的形式和干垒的建筑特点,不易走进近距离观赏。因此可以借助步道建设,可根据齐长城墙体夯筑方式、取材特点,结合地域特色及区域地势、地貌的具体情况,以原始道路为基础,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分区段划定步道类型[10]。在保护长城安全的前提下,近距离观赏长城本体,步道建设可以结合户外登山、骑行活动,吸引游客,最大限度的活化齐长城遗址。
3.1.2. 历史文化场景设计
长期以来,国人对历代长城遗产价值的认知存在分歧,对不同长城的年代、规模、信息了解甚少,尤其是齐长城这类的古长城。博物馆展览馆展示设计,是对遗产价值的识别及不同主体价值感知与认同的有效方式。齐长城分散且跨度大,场馆展示应遵循大而全小而专的原则,场馆建设应以大而全、小而专为原则。在核心展示区,全面展示齐长城的历史信息、建筑特点,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故事,以及长城出土文物、曾驻扎的军队使用过的武器、用具以及沿线陶瓷工厂所生产的陶器、砖瓦等。在保证遗产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对长城遗产考古现场发掘进行复原展示,展示遗产考古清理前后的状态,同时并对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的文物及发掘工具、技术进行展示,并配有考古图纸或工作照片,由导游进行讲解说明[11]。在重要堡垒、兵营处设置小而专的特色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体验基地等。场馆之间互相联系补充,使整个齐长城串联成资源和游憩的网络。同时,融入科技手段,运用VR、3D等手段进行历史场景再现,丰富游客体验。
3.1.3. 阐释框架体系构建
目前,关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发生了“从保护价值到传承价值”与“从利用价值到展示与阐释价值”的转变[12]。对齐长城遗址建立阐释框架体系,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环境、遗址特色,统筹安排展示系统,巧妙划分展示内容,避免各部分展示内容雷同。王宏达以大同古长城为例,提出在遗产廊道中构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慢行设施体系的具体策略,分析不同区段生态敏感度及建设适宜性等要素,对游道及各节点系统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13]。如齐长城沿线称为长城村的村落,位于长清县与泰安交界处,齐长城横穿东西整个村子,原名长城铺,街上最高的建筑“过街阁”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村内有丰富的古建筑遗址。传说着孟姜女是本村人,为纪念她的感人事迹,修建了“姜女庙”。在齐长城起点处广里一带,有着许多古时修筑长城和水利工程的传说故事,如“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铁牛上树,逢广就住”。因此,应利用各地不同特色,挖掘当地长城文化,针对性建立不同的游览主题,展示内容多样化,同时起到疏散游客的作用,使长城沿线各部分的特色体现出来,吸引游客去到更多的景点,让每一处遗产都“活”起来。
3.2. 周边资源活化
齐长城周边资源活化,是通过整合、挖掘、规划设计长城沿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结合长城建立游览规划,实现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游览齐长城沿线,既可以感受自然风光的奇妙变化,也可以欣赏到人文景观的伟大,长城沿线还有大量历史遗迹遗存,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体遗产或遗址,涵盖了从政治到军事,从生产到生活,从社会到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展示长城风貌景观,就要协调周边资源进行景观营造。
3.2.1. 远古文化遗址再现
齐长城沿线有着丰富的古生物遗址和人类活动遗迹。目前,已经发掘出的,例如,长清县的“双乳汉墓”;临朐的山旺古生物化石;沂源的“沂源猿人”遗址“上崖洞遗址”“山东一号洞”;在安丘摘药山西北角的老子洞有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莒县发掘的墓葬对研究我国文学的起源、古代酿酒技术、军事集权等都有重大意义。诸城龙骨涧,是恐龙化石之最,“巨型山东龙”的出土地。这些丰富的考古资源,都可与齐长城游览体系相结合,通过打造考古主题公园,吸引游客,建立丰富的游览活动体验。
3.2.2. 多元业态联动聚合
齐长城遗址应与周边景区联动,利用周边资源,通过文旅融合,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例如,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隔齐长城与莱芜区搭界的石子口村,有着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的锦阳关口,容量巨大的仙人洞,深60多米的老虎洞等丰富遗迹,通过修复利用古山寨建筑,打造山区居民建筑群落和民宿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多种业态聚合,并借此开展长城研学基地、农业体验活动等多种服务形式,吸引更多游客体验乡村休闲观光。齐长城沿线还有诸多风景区含有齐长城元素,但并未得到很好利用,如章丘七星台景区、潍坊的马耳山风景名胜区、青岛的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齐长城起始地长清的马山,有齐长城主、复两条线,长度约50千米,且民间文艺丰富。但这些景区多独立开发,缺乏全局性协调性,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应该以齐长城保护建设为统领,梳理整合周边文化遗产,设立统一标识、传点成线,以齐长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持自然景观。
3.2.3. 自然资源作基改造设计
长城所在的自然景观环境要素是长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以往重视的不够。齐长城横跨山东省,长城主体位于泰沂山区,俯身于崇山峻岭中,位置海拔普遍居高,有着五十多座主峰海拔800米以上,长城跨越一千五百座山峰。齐长城沿线有着丰富多变的地质景观、植物资源。长城沿线植物资源丰富,充分挖掘地域原生植被,突出遗址地域特征,带来更加丰富的游览体验。根据场地内自然风貌及地理特征的差异,依据现有植被,进行景观分区,依据各区需要表达的主题、塑造的空间氛围,调整长城周边植物群落及结构,进行景观改造设计,构建与各区相匹配的不同种植模式的植被群落,同时充分考虑植被与长城之间的视觉关系。通过生态修复下的环境再生及不同自然景观的分区营造,构建富有历史感和层次感的景观环境,有利于长城历史景观氛围的还原和长城遗产景观价值的提升。
3.3. 游客体验活化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从纯粹物质的、专业性保护转向社会整体系统内的公众参与性保护,价值认知也从官方、权威转向民主、多元认知[14]。作为旅游体验的主体,进行活动体验设计,才能带动遗址进一步保护利用发展。目前,遗产旅游体系多是构建旅游路线和解说体系,使游客处于被动参与,不能满足游客体验感。游客体验活化,通过设计手段,使游客与遗产以及遗产景观产生互动,使游客获得参与体验感。
3.3.1. 活动体验设计
设置活动体验场地,长城研学基地,还原考古现场让公众参与到考古实验活动中,让游客游览得同时学习长城文化知识,增长游览趣味性。考古实验可以设置多种类型,让游客体验长城遗址考古、出土文物制作以及长城相关游戏与活动。同时,结合科技手段,让游客仿佛置身历史场景,沉浸式感受长城文化。
3.3.2. 文创产品设计
利用长城文化元素,如墙体、城堡等建筑要素,历史故事传说、相关历史人物,周边区域特色产品等相关资源,打造形式多元、功能多样的文创产品。既突出长城地域文化特色,又满足文化、创新、使用等多方面的市场需求,满去消费者。并且,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对文创产品进行销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3.3. 主题活动设计
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主题互动。如打造长城文化节,让游客参与演绎历史剧本,策划传统民间艺术展演,长城主题摄影、书画展览。打造“长城文化+”的主题系列活动,展现本土地域特色,促进长城遗址的保护利用。
4. 遗产活化视角下古长城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启示
4.1. 遗址为本,永续发展
文化遗产是世世代代创造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文明的延续和创新的活力源泉。古长城遗址虽然总量丰富,但保存现状较差,现存遗址脆弱且不可再生。在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对古长城遗址的展示设计应坚守“保护为本”的原则,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力求长城景观的原真性展示,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2. 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保护、打破空间围挡和单一展陈的方式,采用更多元丰富的方式突出活化传承,与公众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更加贴近融合。长城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遗址,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古建筑、古村落、遗物遗迹、手工工艺、民俗特色,建成集长城和乡土建筑、民俗为一体的规模性、综合性、活态化的产业。在线性景观营建系统中,通过设计特色展示区、基址保护区、传统利用区、核心展示区和文旅融合区等,因地制宜利用不同资源,降低周边环境差异,加强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摒弃传统的粗放式设计,使资源与景观营建相协调,发挥长城景观效果。
4.3. 区域化与景观相融合
数字化是整合长城资源的有效方法,目前,关于长城的数字化主要设计明长城部分地段,其他长城研究较少,这不利于过于分散的长城遗产的保护利用。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多种方式,全面调查整合长城的历史信息,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制作文化遗产地图、实现长城数字再现和监测预警等。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活化”,才是未来遗产保护利用的方向。通过对长城资源的调查了解,可以通过历史游径的规划设计,对沿线资源进行串联,实现协调发展。历史游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一些不当土地利用方式对荒野游憩、自然徒步体验完整性的破坏而提出的[15]。历史游径要素包括,历史环境、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对于长城跨尺度大的线性遗产,可以依托现存长城路径、遗址资源,通过建筑发展线、历史文化主体去规划构建历史游径。通过空间、功能和故事的关联性,将沿线资源串联成主体,既有利于传承长城历史文化,又有助于长城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利用。
5. 结语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呈现越来越积极的态势下,古长城作为历史的载体具有多重价值。齐长城历史悠久,保存状况较差,但资源丰富,研究通过调查资源现状,提出的遗产本体、周边资源、游客不同角度的活化设计策略,并且对如何通过活化设计策略,展示设计进行景观营造和活动体验,展示长城遗址的风貌和价值,为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出启发,为相关古长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注 释
①图1来源:路宗元主编《齐长城》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