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可视化分析
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a’s Informalization Educational Polici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DOI: 10.12677/ae.2024.14101864, PDF, HTML, XML,   
作者: 倪甘雨: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政策价值取向VOS-ViewerInformalization Educational Policies Value Orientation VOS-Viewer
摘要: 信息化教育政策是推动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它能够引领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只有精准把握政策的定位与取向才能更好执行政策,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解读。本文以权威期刊为数据来源,借助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与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相关的53篇高被引文献(截至2024年1月底)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关注人,同时注重促进教育公平。基于此,本文按纵向教育政策的维度对信息化教育2.0时期官方发布的信息化教育政策进行解读,把握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善用技术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优化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合资源追求可持续发展、加强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Abstract: The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policy is a crucial force dri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in education. However, eff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cy’s orientation and position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policies. This study initially uses authoritative journals as data sources and employs VOS-viewer visualization software to analyze a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of 53 highly cited articles related to China’s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policies (as of the end of January 2024).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significant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China in 2022, with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a’s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policies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people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policies officially released during the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2.0 period from a longitudinal policy dimension, identifying key priorities: leverag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learners’ digital literacy, optimizing resources to promote balance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resources to pursu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to ensure cybersecurity.
文章引用:倪甘雨. 近二十年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可视化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287-29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64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教育数字化作出专门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为我们把握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信息化教育政策则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为管理和发展信息化教育活动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行为准则。它可以调整国家信息化教育活动,并借以指导、推动整个信息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2]。信息化教育政策是推动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引领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它能够引领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信息化教育政策是信息化教育活动的行动准则,政策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具有时效性。

政策的执行是将规划转化为现实的途径,而执行政策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精准把握政策的定位与取向,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入解读。

2. 信息化教育政策梳理

窦尔翔将中国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信息化教育建设萌芽期(1978~2009年),信息化教育应用快速发展期、信息化教育1.0时期(2010~2016年)以及信息化教育2.0新时期(2017年至今) [3]。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数量发展处于增长的态势(见表1),这充分说明我国对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的重视程度。

Table 1. Overview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al policies

1. 信息化教育政策总览

颁布年份

政策文件名称

要点

1999

199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教育程度。

1999

《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

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3

《信息化教育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要以信息化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信息化教育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体系。

2016

《信息化教育“十三五”规划》

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体系。

2017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推动“互联网 + 教育”新业态发展。统筹推动教育开放,强化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人文教育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2018

《信息化教育2.0行动计划》

宣布正式启动了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信息化教育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201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

2022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实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

2022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2023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023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要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王刚和王艺璇指出教育政策可以划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4],其中纵向教育政策是针对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育所制定的具体行动依据与准则,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政策。本文将从该维度,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教育政策进行梳理与解读,把握新时期的价值取向。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高质量论文会集中或分散的出现在某一学科领域的核心刊物中。本研究以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工程索引(EI)、北大核心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的教育政策相关文献(截至2024年1月底)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化教育政策”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53篇(其中不包括会议综述、报告类、书评、参会论文、硕博士论文和研究述评等文献)。

3.2. 研究方法

目前用于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工具较多且各具优势,本研究主要采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该软件由于其在关键词共现聚类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将主要用来绘制信息化教育政策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核心内容的一个重要信息,对其统计分析,可以快速了解某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

3.3. 数据分析与讨论

3.3.1. 关键词共现分析与结果解释

本研究将收集的文献数据导入VOS-viewer可视化软件,选择关键词共现,并设置词频统计最低阈值为“2”,以绘制关键词共现图。为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对高频词进行了同义词合并,剔除了重复性的关键词。最终,13个高频关键词被识别并形成了4个聚类。本文进一步整理了频次 ≥ 3次的高频关键词(见表2),其中剔除了直接与主题词相关的关键词,如“信息化教育”等。通过关键词共现视图与表格,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信息化教育政策领域的研究热点,并进一步探讨涉及“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

3.3.2. 信息化教育政策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分析

图1展示了信息化教育政策的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其中包含13个节点,节点间的连线共有22条(两个节点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章中就会被连线联系起来)。在这个共现网络中,“信息化教育政策”作为中心议题,其他关键词围绕这一中心词形成网络。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节点间连线的粗细则表示这两个关键词共现的频次。此外,节点的颜色对应不同的年份,反映出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平均年份。通过这一视图,研究者可以快速识别领域内的热点话题及其发展趋势。

Figure 1. The co-occurrence tag view of keywords in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al policies

1. 信息化教育政策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

3.3.3. 高频关键词分析与价值取向讨论

本文将从节点大小和节点颜色所对应的平均年份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整理出频次 ≥ 3次的高频关键词(见表2)。在表格中共有3个关键词,频次的平均数值为4,平均年份的平均数值为2019.45。“教育公平”该词出现的频次为4次,平均年份为2019.75,两个数值均达到平均数值,就其综合表现而言,“教育公平”这一话题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也表明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数字鸿沟得到改善,但在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Table 2. Keywords with frequency ≥ 3

2. 频次 ≥ 3的关键词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平均年份

1

基础教育

5

2015.60

2

教育公平

4

2019.75

3

政策工具

3

2023.00

3.3.4. 信息化教育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2是信息化教育政策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从节点颜色分类看,13个关键词之间已经构成了4个不同聚类,说明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存在多个热点研究方向,其中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为“教育公平”,在该聚类中,与关键词“教育公平”连接的关键词为“在线教育”,本文将对该聚类的文献进一步解读,梳理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Figure 2. Co-occurrence cluster view of keywords in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al policies

2. 信息化教育政策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

3.3.5. 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演变

李亚楠的研究表明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走向新趋势:从“成事”到“成人”[5]。“成事”教育导向的信息化教育政策更加关注硬件设施、网络平台等建设;而“成人”教育指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关注具有生命体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同年,刘垚玥发现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和“教育平等”[6]。钟志贤指出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指向充分体现了“适时性”[7]。一是从注重社会需求到个人需求,到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并重。二是从促进教育公平到均衡发展。三是从过度关注“物”转变为关注“人”。蔡旻君也指出近年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基于教育公平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改善基础设施、投入教育资源、提升教师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加强教育管理和开展试点案例等方面[8]

从国际视角来看,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同时强调教育公平。《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提出,教育技术的应用应以人为中心,服务于学生和教师。这一理念与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相契合,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对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平衡追求。

4. 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信息化教育2.0新时期发布的信息化教育政策进行梳理与解读,把握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善用技术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优化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合资源追求可持续发展、加强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教育部在该时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信息化教育建设。在推动数字教育新形态的发展并突破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时,怀进鹏认为数字教育应该是公平包容的、更有质量的、适合人人的、绿色发展的和开放合作的教育[9]

4.1. 政策梳理

4.1.1. 技术应用与学习者数字素养的提升

国家通过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202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发新型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帮助学生和教师全面掌握学习情况。这种技术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促进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转型。与此同时,国家还积极开展教师研修活动,推动教师队伍的数字化转型。教育部通过基础教育精品课的遴选和推广,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22年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保障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的多项措施。此外,教育部通过暑期教师研修、统筹高校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强化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促进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4.1.2. 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均衡发展

尽管我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进展,教育公平仍是亟待解决的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短缺。2022年8月8日,政府在回应全国人大提案时,提出加快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推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常态化应用。这些措施着力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弥合城乡和校际数字鸿沟,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22年9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2024年1月31日,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市发布《数字教育合作上海倡议》,倡议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师能力建设和数字教育治理。

4.1.3. 资源整合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在数字教育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旨在构建全面而普惠的教育生态体系。通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不仅服务于学生学习,还支持教师教学、学校治理和社会教育创新。这种资源整合策略推动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各类学习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与《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这些政策不仅增强了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也推动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终身学习方面,国家明确指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例如,《关于举办2022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持续推进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了数字社会的普惠性和便捷性,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

4.1.4. 网络安全管理与教育信息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数据隐私和系统安全的担忧,网络安全管理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安全管理。2022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和隐私泄露的侵害。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也提到改善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确保安全的数字学习环境。

高等教育领域,网络安全同样受到重视。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将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作为重点。此外,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校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2022年7月,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特别关注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涉及可信安全、公平性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为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4.2. 讨论与建议

4.2.1. 善用技术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杨宗凯指出要正确把握好教育的“变”与“不变”[10]。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教育场景、环境、内容、模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培养目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原则始终是坚定不移的。这意味着,尽管技术手段在进步,我们对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根本任务的理解不应发生偏离。因此,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教育的本质和原则,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基于这一认识,如何善用技术来提升学习者的数字素养,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

善用技术提升学习者的数字素养,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国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目标。正如杨宗凯所指出的,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教育的本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新机遇,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确保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在数字化时代中茁壮成长。

4.2.2. 优化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数字鸿沟这一问题有所改善,但教育公平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国际学者的研究和报告指出,数字鸿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严峻。2023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指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主要受益者为受过教育的学习者和来自较富裕国家的学习者[11]。这表明,尽管MOOC等数字教育资源的出现为全球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其实际效应仍然偏向于已有教育优势的群体。同时,报告还指出,即使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只有大约10%的15岁学生每周在学习数学和科学课程时使用数字设备超过一小时。这一数据反映出,即便是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数字设备的使用和数字素养的培养仍存在不平衡。

数字鸿沟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机会,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能力表现。特别是来自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往往无法获得与其富裕同龄人同等的数字资源和技术支持。相较于几乎没有接触过多媒体资源的学生来说,有条件长期接触的学生在多模态文本的创作上更占优势,他们会有意识且有能力从网络上获取创作多模态文本所需要的图片、音频等资源[12]。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缩小这种差距,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受益于信息化教育资源,将成为未来教育政策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国应继续深化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广信息化教育在偏远和农村地区的应用。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数字素养提升,确保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实施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位学生。同时,在全球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推动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公平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缩小数字鸿沟,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4.2.3. 整合资源追求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3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习近平主席明确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要做到终身学习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对待数字科技,有意识地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日常工作与学习。

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利用这些新兴技术,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对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来辅助日常工作与学习,确保技术的应用真正服务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国家在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平台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也为未来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将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2.4. 加强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各类数字化平台和系统虽然为我们留下了完整的教学和学习记录,但同时也涉及到师生的个人隐私信息,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被黑客攻击的情况,将对师生的权益造成严重侵害。同时,由于各种系统平台的不断开发,安全漏洞也不断出现,这为不法分子进行恶意攻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管理和技术防范。首先,要加强对各类教育平台和系统的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漏洞。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所有数字教育平台符合安全标准。其次,要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特别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师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防止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此外,还应加强对新兴技术的监管,确保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安全且符合伦理的。

总之,网络安全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提升技术防护能力、加强意识教育和监管,我们可以有效应对网络安全的挑战,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是保障师生权益的需要,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5. 结语

近年来,数字中国在建设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我国在信息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其价值取向愈发体现出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同时,我们也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教育公平,确保人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国信息化教育在政策的推动下虽已取得良好效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认识我国信息化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对把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光明网. 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823186042689133&wfr=spider&for=pc, 2024-03-29.
[2] 张倩苇.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11): 31-35.
[3] 窦尔翔, 徐蕴峰. 教育数字化: 教育新基建, 开启信息化教育新篇章[J]. 智慧中国, 2023(5): 40-43.
[4] 王刚, 王艺璇. “十三五”期间我国关键教育政策问题与对策建议[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3): 36-44.
[5] 李亚楠. 从“成事”到“成人”: 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价值走向新趋势[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31): 21-25.
[6] 刘垚玥. 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梳理与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4): 30-33.
[7] 钟志贤, 曾睿, 张晓梅. 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演进(1989-2016年)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 38(9): 14-23.
[8] 蔡旻君, 魏依云, 程扬哲. 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分析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1): 48-55.
[9] 怀进鹏. 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 29(3): I0002-I0009.
[10]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陈旭.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7): 26-35.
[11] UNESCO (2023) Issues Urgent Call for Appropriate Us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5723
[12] Dahlström, H. (2022) Students as Digital Multimodal Text Designers: A Study of Resources, Affordances, and Experienc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3, 391-407.
https://doi.org/10.1111/bjet.1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