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案例调查
Case Study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Exchan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Research Te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101867, PDF, HTML, XML,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李 林, 朱 玲, 魏 彬, 梅园芝, 吴长菲: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云南 昆明;杨宇倩: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案例调查Research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Exchange Case Study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即是成员之间信息共享、沟通交流、合作创新的过程,其中知识共享非常重要,尤其隐性知识共享是关键。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学术讲座。本案例通过组织专题辅导讲座,营造研究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空间情境。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隐性知识共享需重视辅导专家的学术素养与意愿、研究团队成员学术追求价值态度的激励与引导,要着力搭建平台涵养知识共享气氛,要关注薄弱研究团队的成长。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research work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research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mong members. Among them, knowledge sharing is very important, especially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ke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model is academic lectures. This case creates a spatial situa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sharing by the research team by organizing special tutoring lectures.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acit knowledge sharing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literacy and willingness of counseling experts, the motivation and guidance of the academic pursuit of value attitude of research team members, strive to build a platform to cultivate the atmosphere of know- ledge shar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wth of weak research teams.
文章引用:李林, 朱玲, 魏彬, 梅园芝, 吴长菲, 杨宇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案例调查[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312-3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6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的“大思政课”理念[1],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促进“三全育人”落地见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了统筹性规划、制度化安排。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及其所属工作司,各省市、高校相继组织开展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系列专题研究课题申报、征集工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课题研究蓬勃开展,各级各类高校成为研究的主力军,研究团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组建起来。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是高质量研究成果产出的基础保障和核心力量,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建设加强研究。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的理论依据

目前,专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很少,但有相关的“科研团队”“高校创新团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康旭东博士等学者(2004)认为,“科研团队”“这种组织形式最初是从企业团队管理中借鉴过来的,并被赋予科研活动的某些特征”,强调,“团队形式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的群体”[2]。清华大学学者刘惠琴、彭方雁认为“科研团队应是一个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能够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研究群体。其互动过程就是成员间信息共享、沟通合作进行创新的过程”[3]。任嵘嵘博士等学者(2020)总结出多数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是“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研究”,“主要与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相关”。指出“高校科研团队是知识密集型组织,为了达到1 + 1 > 2的效果,团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研究中还发现在2007至2011年高校科研团队理论的发展时期,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方面的研究占此阶段文献总数的23%;在2012~2016年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的深入期,学者们依然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重视,文献占比23% [4]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学者们研究“科研团队”“高校创新团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高校科研团队”的重点在于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受此启发,笔者确立调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的主题与中心是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也可称作知识分享或者知识共享。

晋琳琳、李德煌引用郑仁伟等观点认为,知识分享行为即为帮助他人学习,是为知识分享者“施教”的活动,包括分享个人知识以及鼓励他人学习两个“构面”[5]。李佳宾、朱秀梅、汤淑琴指出,知识共享涉及的知识“包含显性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共享则根植于教育过程、价值观或者文化中的难以描述或难以被记录的知识,并且高度依赖知识载体和情境。”[6]李志宏、朱桃、赖文娣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看到,“隐性知识对提升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隐性知识的知识形态、自身特点以及知识主体的排他性等原因时常会导致团队成员对隐性知识的垄断”,从而阻碍了科研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成为了制约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瓶颈”[7]。孙德忠、李亚平、喻登科在研究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能力中认为,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学术讲座,其中,“知识共享方,将自己的隐性知识通过经验风险、传播和推介等方式分享给其他教师”;听取学术报告的知识接受方,“将外部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学习的方式获得,再通过知识内化将外在知识吸收、消化和转化为自身知识”[8]。同时,双方在学术会议上进行知识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知识的互补与互促,达到共同提升目的。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案例调查设计

本案例采取专家专题辅导讲座的形式,营造研究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空间情境,同时对案例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和追踪反馈。调查研究范围主要是某高校二级学院2021年度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研究团队,从单项课题研究团队试点开始,逐步扩展至多个研究团队。

第一次,以一项院级立项思政课题开题报告辅导为主题,邀请专家辅导。参会人员为该课题组成员。主要内容为:课题主持人详细介绍课题研究思路和路径,课题组成员讨论,专家点评。交流之后进行个别回访。

第二次,以多项高校思政类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评析、指导为主题,邀请专家辅导。参会人员为两项课题的课题组成员。主要内容为:课题主持人详细介绍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课题组成员讨论,专家点评。交流之后进行个别回访。

第三次,以某一专业多项院级立项思政课题申报书为主题,邀请专家讲授、辅导。参会人员为立项课题主持人,该专业相关课题成员。主要内容为,专家讲授与一对一辅导。交流后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回访,对上述四项课题中期报告跟进调查。

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调研结果与分析

4.1. 院级立项思政课题开题报告辅导

首次组织学院2021年度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培育路径探索》开题报告前辅导。项目主持人从文献来源和梳理思路入手,分别介绍了课题核心概念、构成要素和静态描述、运作机理以及团队优势分析、行动规划等课题研究框架。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作为专家受邀出席开题讨论,并提出指导意见:(1) 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学院构建“大思政”格局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2) 将学术共同体做实,充分利用网络学术资源,如腾讯会议、高端专家,开拓眼界,提升学术素养。(3) 研究方法多元化,弥补问卷调查的形式化问题,增加访谈法,加深研究深度。(4) 根据研究不同侧重点,聘请专家指导。

调研结果与分析:调查对象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培育路径探索》课题组成员,包括职能部门成员4人、院辅导员2人。交流反馈情况有:(1) 课题交流现场,课题研究得到课题组成员的基本认同。课题组成员积极性得到促进,对研究的具体任务、进度时间表提出了许多建议。(2) 根据课题组成员需求,现场交流后,在工作群分享两篇范例文献和其他相关文献20篇。(3) 课题组成员提出邀请院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参加下次专家辅导的愿望。(4) 现场交流后,课题组成员有主动将其他课题申报书与课题组成员进行探讨。(5) 该课题组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后期主持申报课题获得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从上述结果反馈来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团队成员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研究路径和团队发展的共同愿景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兴趣调动起来,主动性、互动性明显增强,团队内部形成一个知识共享的小氛围。

4.2. 高校思政类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评析辅导

再次组织学院2021年度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培育路径探索》研究团队有关申报书、开题报告的评析、指导,邀请某高校二级教授、二级学院副教授作为辅导专家出席。参会人员包括该课题组成员4人(2人请假)和辅导员工作室成员5人。交流辅导主题:(1) 辅导某课题研究设想、思路和方案;(2) 科研能力训练指导:辅导员工作室成员分别拟写了几份课题申报材料,给予针对性指导。观摩课题负责人交流、演示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专家认为立项课题前期研究思路比较抽象,并做了具体的解析和指导,提出四条路径建议。辅导员工作室共提出三项课题申报书初稿,专家一一聆听、指导,从选题研究真问题、研究路径范式等方面,结合个人研究经历进行讲解。

调研结果与分析:调查对象为课题组成员4人,院辅导员5人。专家辅导交流之后,(1) 立项课题调整了培育路径设计。(2) 辅导员工作室根据专家意见更改选题名称,重新草拟申报书。其中一项课题后入选校重点课题。(3) 辅导员有反馈,专家辅导很有帮助,选题思路受启发,对辅导员的角色、职责定位更明晰,决定重新“写本子”。从上述结果反馈来看,许多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遇到许多具体的实际困惑,对于如何将科研与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感到很困惑。通过交流,专家能结合各人的工作启发大家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学术论题,并指导运用学术规范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专家的示范引导下,大家看到工作的价值,起步迈入学术的大门。

4.3. 学院某专业系部院级立项思政课题申报书交流辅导

辅导活动前随机访谈学院2021年度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负责人,了解到作为专业课教师从事思政类课题研究的难点和困惑,并结合前两次辅导的经验,确立本次辅导活动的主题和方式。(1) 怎么结合专业确立思政类选题和如何规范表述课题名称?(2) 如何结合专业撰写思政类研究课题申报书?邀请校二级教授专家辅导。关于辅导对象的确立,在学院2021年度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申报工作中,学院XX学系党总支很重视,组织、动员工作到位,最终有四项获得立项,很有专业代表性,由此确定以XX系四位课题负责人课题申报书为案例并征得当事人同意。

活动现场,组织人分享了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文件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申报培训辅导心得,传达学校对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重视和具体有效的激励、扶持举措,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社科研究。专家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辅导:首先,鼓励年轻教师越早开始科研越好,要持之以恒,利用各种渠道、平台促进自身科研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接着,结合15项2021、2020年度国家社科年度项目题名逐一从选题的确立和课题名称的表述两方面进行详细解读。然后,分别与学院2021年度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下的高职本科“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思政教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建筑学乡土实践教学为例》《依法治国思想融入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的教学实践》《新三中心理论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研究——以<城市设计概论>为例》等四位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辅导,通过问答式、启发式探讨、交流课题申报书各部分内容的设计和撰写。

辅导活动最后,组织了问卷调查,填写《思政研究专题辅导反馈表》。

调研结果与分析:(1) 反馈表收集情况:发放《思政研究专题辅导反馈表》11份,收回有效性反馈表7份,1份空白,其中3位老师有事中途离开未及时收集反馈表。反馈表设计开放性问题,在对本次辅导的评价中,7份反馈表一致表示肯定,认为辅导形式上“从宏观选题指导到微观具体项目题目延展有很强的引导性和借鉴作用”,“特别好,有针对性,学到了很多”“特别有收获”“非常好哦,干货满满”“对自己研究思路更为清晰,如何选题更为清晰”“非常受益,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知识。感谢学院开展培训活动,希望持续开展此类科研培训活动”“给了很多启示性的案例思考”。尤其对辅导专家的评价很高:建议“聘请X教授为我院研究指导专家”“X教授思路非常清晰,对选题及课题研究有独到见解,收获很大”。在还希望辅导哪些方面的内容也提了许多建议,如“优秀案例结构解析,多类型、多领域的案例分析”“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思路指导”“课题研究如何开展”“框架建立,篇幅比例”“优秀案例(优秀申报书解析)”“希望能具体看一下老师的本子并学习相关案例,找到自己的缺点和差距,不断进步”。(2) 成效跟踪调研:从辅导之后报送的中期报告来看改善明显,课题根据专家建议做了修改,内容更充实,研究路径更明晰、可操作性强,行文符合课题研究规范。

5.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的调研启示与建议

5.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中,辅导专家的学术 素养与意愿很关键

辅导专家优秀的学术素养、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前提条件。辅导专家隐性知识共享的意愿,热心辅助后学的奉献精神、传承发扬科学精神的使命感同样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前提条件。专题辅导中邀请的专家曾是某高校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和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XX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专家学养深厚,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中国科协项目、省院省校合作基金项目等3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学术版)《教育研究》等报刊上发表数十余篇学术论文,获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专家热心教书育人,为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命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前沿专题等课程。专家在每次主题辅导中,非常耐心、仔细,几乎是“手把手”的指导,而且不断鼓励年轻教师矢志攀登学术高峰。

5.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交流中,学术追求价值态度的激励与引导 很重要

学术追求的价值态度是个体进行科研工作所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知,受个体行为信念以及主观评价等认知因素的影响。隐性知识交流不能仅仅是学术研究知识、研究范式的传授,艰辛的科研之路上,需要“情”“意”的坚守与推动。在专题辅导中,专家讲述自身的科研经历,讲自己对科研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的深刻理解,讲遇到的困难、迷茫、挫折,讲清晰科研目标的探索与建立,讲勇于挑战、冒险,一路走来获得的支持、帮助,合作、奉献的快乐,以及一路的成长与获得的学术荣誉。在共同的学术追求目标下,这样的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交流,能够引起知识分享接收方的共鸣,一个清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吸引力的愿景目标和真切踏实的求索路径,对知识分享接收方会产生很大的指导和激励作用。

5.3. 需要着力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知识分享与交流平台,涵养知识共享气氛

此点主要针对高校科研服务管理职能的履行。在本课题调研中,三次专题交流活动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认为收获很大,希望多组织类似交流活动。在前期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研究中,本课题组曾探索嵌入式知识服务的途径与方法,目的“在于促进课题研究成为教职员工学习教育理论、学术研究规范的过程,提升研究能力与水平的过程,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一模式关键是科研管理组织深入科研全流程,选择嵌入科研服务的方式以及时机。此模式对于搭建知识分享与交流平台很有助益。通过嵌入式服务,了解不同的科研需求,根据科研周期的不同阶段目标,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专家辅导培训,建立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地点评、指导。通过发挥学科领域老专家、老教授的科研优势,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促进个人整合从他人获取的知识与自身拥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平台搭建有助于畅通沟通渠道,形成畅所欲言的学术气氛,减少知识转化和共享中信息的隔阂,营造良好的学术分享文化,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高校发展。

5.4. 关注薄弱科研团队的成长

任嵘嵘在研究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中发现,“在研究对象上,多数研究以发展较好的科研团队为案例的研究较多……那些发展状况不佳的团队也值得借鉴,在未来的研究可以对处在同一地区同一环境但发展状况不理想的团队展开研究,借鉴经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师资队伍中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学术性研究领域暂时存在一些不足,关注和帮助他们开展科研,促进其实践领域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升华,对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都是有益的。

6. 结语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交流,有利于团队内部合作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跨专业、跨部门科研合作。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隐性知识的分享与交流,揭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发展的共性问题,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培育路径,促进培养一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骨干队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和质量,落实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由于疫情期间(其中有一次交流活动前后历经三次延迟才组织成),本课题的实证研究中样本来源不够广泛,样本数量不够充足。影响团队知识共享交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途径也很多,本调查只是对隐性知识共享做了初步的探索,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和充实。

基金项目

本文系(1)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课题《教育叙事视域下西南联大师生交往研究》(项目编号22XJA880006)研究成果;(2)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21年度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团队培育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1A08-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办好思政课, 习近平这样强调[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2-03/24/c_1128498494.htm, 2022-03-24.
[2] 康旭东, 王前, 郭东明. 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 科学学研究, 2005, 23(2): 232-236.
[3] 刘惠琴, 彭方雁. 融合与创新: 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运行模式剖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26(5): 91-96+102.
[4] 任嵘嵘, 王睿涵, 刘萱.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 2020, 40(21): 101-108.
[5] 晋琳琳, 李德煌. 科研团队学科背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知识交流共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 科学学研究, 2012, 30(1): 111-123+144.
[6] 李佳宾, 朱秀梅, 汤淑琴. 知识共享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 情报科学, 2019, 37(5): 166-172.
[7] 李志宏, 朱桃, 赖文娣.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0, 28(4): 581-590.
[8] 孙德忠, 李亚平, 喻登科.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J]. 情报科学, 2015, 33(4): 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