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教英雄会是基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国际教育理念下开展的汉语教学竞赛,教学比赛中呈现出丰富的语言、视频、图像、手势等模态资源,本研究从多模态视角探析获奖课堂的教学过程。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汉教英雄会中优秀获奖视频——“海南师范大学”的微课堂,利用课堂视频资料,实施精细标注与转录。采用ELAN 6.2工具分析课程内容,统计模态资源使用情况。本研究从动作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三个方面对视频进行解析,通过对视频进行分层和标注,对其多个层级进行时长和频次分析。研究发现课堂中动作模态的命中频率最高,占课堂多模态使用的主导地位。视觉模态研究中发现以文字形式出现的知识点的重要性远大于图片。听觉模态中古琴声的使用,帮助教师实现了“语言知识习得——文化拓展”的有机结合。本研究通过分析教师课堂上多个模态共同使用下的积极作用,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在教学手段和多模态教学资源的使用方面提供经验和启示。
Abstract: The Heroes of Chinese Teaching is a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mpetition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teaching competition presents a wealth of modal resources such as language, video, images, gestures, and so on, and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award-winning classroom from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award-winning classroom from 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microclassroom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is an excellent award-winning video in the Hero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mpetition, and the classroom video materials are used to implement fine annotation and transcription. The ELAN 6.2 too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urse content and count the use of modal resource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video from three aspects: action modality, visual modality, and auditory modality, and analyzes the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the video by layering and annotating the video at multiple level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ction modality had the highest hit frequency in the classroom and dominated the multimodal use in the classroom. The visual modality study found that knowledge points in the form of text were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pictures. In the auditory modality, the use of guqin sounds helped teacher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languag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ultural expans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eachers’ multimodal use in the classroom, and provides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use of teaching tools and multimodal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1. 研究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为推动教学理念更新,促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部下设的语合中心策划了“汉教英雄会”,旨在促进国际中文教学技能的广泛交流与展示。该竞赛为有不同学术背景、教研经历的中文教师提供了中文教学技能交流的平台。通过对优秀获奖作品中教师的多模态进行分析,能够有利于其他对外汉语教师对其进行观摩并探讨学习。Kress &Van Leeuwen (1996)指出多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它还包括图像、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1]。谢蓉蓉(2011)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多个模态之间可以起到相互强化、补充和协调的作用[2]。张德禄(2009)也提出在多模态话语交际框架下,在外语课堂中对模态的选择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1) 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2) 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条件,提高教学效率;3) 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的表达方式[3]。朱永生(2007)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受韩立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还涉及符号学,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它叫做系统功能符号学,将系统语言学看成其中的一个分支。
1.2. 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主要使用ELAN 6.2多模态分析软件对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分析。ELAN 6.2由荷兰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开发,是一款用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跨平台软件,可以通过对动态语篇的多层级标注实现对语音语调、图像、语言等多模态的协同分析[4]。文章从动作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三个方面来对视频进行分层标注,最后将视频的统计结果合并,进行量化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优秀获奖作品是海南师范大学的《汉语综合课》教学视频。在研究课堂中,教师是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教师,有2年泰国曼谷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经历。教学对象是零基础汉语水平的短期来华成人学习者。以小班的方式进行授课,班级人数8~12人,年龄20岁左右。
2. 课堂多模态使用情况分析
针对该节对外汉语课堂,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模态来进行分层分析,分别为:动作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在三个模态中尤其着重分析动作模态,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手势、身势以及走动等动作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及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视觉模态主要分析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上出现的文本、图片和视频出现的频率及比重。听觉模态主要分析本课中作为教具的古琴在课堂中的影响。多模态综合使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课堂所学知识,在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方面,琴声、图像、文字以及多样化的动作符号的运用起到显著作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关注度。表1为以上三个模态使用ELAN 6.2软件细分出的6个层面模态的使用时间比。
Table 1. Time ratios for modal use of each layer
表1. 各层模态使用时间比
层 |
标注数量 |
最小时长 |
最大时长 |
平均时长 |
中间时长 |
总标注时长 |
标注时长百分比 |
手势 |
178 |
0.6 |
11.914 |
2.089095 |
1.636 |
371.859 |
22.109 |
身势 |
198 |
0.667 |
583 |
7.939647 |
4.517 |
1572.05 |
93.465 |
视频 |
1 |
124.25 |
124.25 |
124.25 |
124.25 |
124.25 |
7.387 |
文本 |
23 |
0.04 |
47.686 |
4.505174 |
1.12 |
103.619 |
6.161 |
图片 |
24 |
0.04 |
2.88 |
1.437875 |
1.44 |
34.509 |
2.052 |
琴声 |
5 |
9.84 |
124.25 |
55.467602 |
23.5 |
277.338 |
16.489 |
2.1. 动作模态
动作模态主要对教师的手势和教师在教室来回走动的行为进行分析。教师的手势能够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加强学生思考的能力。同时,手势可以用来表示“提供”信息和对信息的“需求”。
手势模态
为便于在ELAN 6.2多模态分析软件中进行标注,对受试视频中教师的手势模态进行赋码,如表2所示,为本研究的手势模态赋码方案。
Table 2. Gesture modal assignment scheme
表2. 手势模态赋码方案
赋码方案 |
赋码 |
含义 |
AD |
Action Description (动作描述) |
CG |
Compliment Gesture (赞扬手势) |
EG |
Example Gesture (例举手势) |
GG |
Guiding Gesture (引导手势) |
IA |
Invitation to Answer (邀请回答) |
RH |
Raise Hand (抬手) |
SG |
Show Gesture (展示手势) |
在海南师范大学优秀示范课中,对教师整节课的手势进行观察,使用ELAN 6.2软件标记统计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时间长度为28分钟的课程中,教师引导手势(GG)总共命中了75次,总标注时长达139.228秒,占总时长的8.278%;平均每次手势的持续时长在1.856秒,最短的一次为0.766秒,最长的一次持续了6.627秒。教师每一次的引导手势都是在引导学生看向教师前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本身,引导手势的使用能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件上展示的知识点[5],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例如02:14~02:18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四种乐器的名称时,利用手势进行计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其次出现数量排列第二的是教师的抬手姿势(RH),命中的次数有42次。总标注时长为71.076,标注时长占总时长的4.226%。抬手姿势的平均时长在1.692秒左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抬手姿势主要运用于知识点讲解环节,提醒同学们目光关注教师或者其他发言人,防止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及开小差等。同时教师在课程一开始的时候,通过抬手等动态姿势,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将注意力聚焦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Table 3. Gesture modality usage time ratio
表3. 手势模态使用时间比
标注 |
命中 |
最小时长 |
最大时长 |
平均时长 |
中间时长 |
总标注时长 |
标注时长百分比 |
AD |
7 |
1.7 |
6.2 |
3.133 |
2.866 |
21.933 |
1.304 |
CG |
6 |
0.967 |
6.133 |
2.803 |
2.22 |
16.82 |
1 |
EG |
9 |
1.44 |
11.914 |
4.151 |
2.92 |
37.361 |
2.221 |
GG |
75 |
0.766 |
6.267 |
1.856 |
1.4 |
139.228 |
8.278 |
IA |
28 |
0.75 |
4.8 |
1.782 |
1.636 |
49.886 |
2.966 |
OH |
2 |
5.5 |
8.05 |
6.775 |
6.775 |
13.55 |
0.806 |
RH |
42 |
0.6 |
4.187 |
1.692 |
1.42 |
71.076 |
4.226 |
SG |
9 |
1.2 |
3.716 |
2.445 |
2.083 |
22.005 |
1.308 |
如表3所示,在本研究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上邀请同学们进行回答问题的数量高达28次,每一次提问时,教师做出邀请手势(IA),五指并拢指向学生。这样的手势不仅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能简洁准确地体现出教师的所指[6]。邀请手势在本节课中总标注时长为49.886秒,占比为2.966%。单次邀请手势的平均时长为1.782秒。
除此之外,在本节课程中教师的手势还包括动作描述(AD)、赞扬手势(CG)、例举手势(EG)和展示手势(SG)。动作描述(AD)即教师在介绍钢琴时,手指表现出弹钢琴时的动作形态;介绍小提琴时,则表现出演奏小提琴时的动作形态。动作描述共计命中7次,总标注时长为21.933秒,占比1.304%。赞扬手势(CG)即教师在课堂上夸赞学生时做出的手势,包括双手鼓掌、竖大拇指等。共计出现6次,总标注时长为16.82秒。适时的赞扬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信心,具有积极作用。最后,例举手势(EG)和展示手势(SG)均出现了9次,是指教师在举一些例子或者展示某样物品时做出的手势,这些手势能够帮助学生更快了解教师的意思所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7]。
2.2. 视觉模态
在视觉模态中,本研究主要分析在课堂上出现的视频、文字、图片。以期发现多个符号综合使用下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如表4所示,在本次的符号标注中,图片和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现的频率相当,分别为24次和23次。文字的总标注时长为103.619秒,而图片的总标注时长只有34.509秒;同时文字的出现平均时长为4.505174秒,远长于图片的1.437875秒。说明在课堂上以文字形式出现的知识点的重要性远大于图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文本和图片相辅相成的形式展示知识点。例如:教师运用图片展示法,引入“您”和“们”的用法讲解,再用文字的形式展示例句,老师带读,学生齐读。最后再次结合图片,用“您”和“们”操练,引导学生说出句子进行交际练习。
Table 4. Visual modality usage time ratio
表4. 视觉模态使用时间比
层 |
标注数量 |
平均时长(秒) |
中间时长 |
总标注时长 |
标注时长百分比 |
视频 |
1 |
124.25 |
124.25 |
124.25 |
7.387 |
文本 |
23 |
4.505174 |
1.12 |
103.619 |
6.161 |
图片 |
24 |
1.437875 |
1.44 |
34.509 |
2.052 |
此外,视觉模态中还标注了一段长达124.25秒的视频。播放的视频为《高山流水》。视频中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己的故事。视频中的情节再辅以古琴的背景音乐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关于古琴的故事,吸引学生探索兴趣。
2.3. 听觉模态
如表5所示,在本次课程中琴声共计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为教师演奏的古琴乐,历时124.25秒;其余两次为教师教授同学们上台学习并弹奏,总标注时长277.428秒,占比16.489%。古琴乐的呈现是本课教学的核心部分。在复习语法点和生词后,教师通过生词之间的关联引出本课新的知识——“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子期的故事”等等。后教师通过演奏古琴、邀请学生上前学习古琴基本弹法等。通过此类方式导入,既符合汉语教学多轮复现的理念,也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障碍,从而实现“语言知识习得——文化拓展”的有机结合。
Table 5. Organ modal use time ratio
表5. 琴声模态使用时间比
标注 |
命中 |
最小时长 |
最大时长 |
平均时长 |
中间时长 |
总标注时长 |
标注时长百分比 |
琴声 |
3 |
9.84 |
124.25 |
55.486 |
23.5 |
277.428 |
16.489 |
3. 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3.1. 教学手段多模态化
由于近几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各国的留学生很难到中国来学习中文,促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比如案例中的教师使用线上观看视频、线下学习弹奏古琴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classin、学习通等教育平台,这些线上平台巧妙地整合了动画、图片、视频、音频、文本及声音等多维度资源,构建了一个多模态的学习环境,以此丰富教学手段并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在教育平台上自行学习、复习、完成作业甚至在线考试等。
3.2. 使用多模态资源教学合理化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在使用多模态资源进行教学时也要注意把控,不能过分追求使用多模态教学资源,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8]。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维持注意力集中,或教师面临难以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挑战时,这些因素均可能对整个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在此情境下,多模态资源在教学领域的重要性尤为凸显,但并不意味着其应用后必然带来正面的教学效果。多模态资源的使用频率与方式同样值得使用者高度重视,以确保其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利用多模态资源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防止多模态资源的过度使用,审慎考虑多模态的应用方式,确保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海南师范大学《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视频中,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研究其在课堂上使用的动作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并进行全面的标注、分类后,对其特点和教学效果进行阐述。在动作模态方面,教师的身体姿势多于手部姿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于讲台和课桌之间不断前后往返走动,与学生进行互动,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手势模态中的邀请手势、引导手势以及赞扬手势都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反馈。
在视觉模态中,教师一贯在多媒体教学中常用的文字和图片形式均出现次数较多,但文本的出现时长要远长于图片,思考其原因在于知识点的出现方式往往为PPT文字的形式,图片一般起辅助理解和帮助记忆的作用;在听觉模态中,本文仅对其课堂上出现的古琴演奏声进行标注分析,原因在于该古琴声与课堂上其他声音模态,例如教师话语、学生话语相比有所区别,古琴声属于音乐模态,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引出课堂的核心文化点,同时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的作用[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加入到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中[10]。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多模态课堂的发展。基于本研究,作者指出两点多模态课堂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分别是教学手段多模态化和使用多模态资源教学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