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广博且精深的思想文化瑰宝,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历代先贤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即典籍。所谓典籍,即中国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泛指古代图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典籍。传统典籍是保存和传递历朝历代重要思想文化及应用技术的极为重要的载体,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途径。中国古代传统典籍蕴含丰富的文学素养、道德理念及人文情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
2. 传统典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现状分析
2.1. 典籍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充分发点击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各类座谈及会议时强调了学习中国传统典籍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1]。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其固有的根本性。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足见国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视。
基于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典籍不仅是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因此,如何应用好传统典籍,融传统文化于教学实践之中,使其充分契合课程育人理念,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深刻命题。
2.2.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传统典籍教学现状
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不乏介绍各类传统典籍的内容篇章,其目标导向也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然而,其对于典籍内容本身的文化价值是较为忽视的。同时,许多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也并未重视典籍具体内容的教学,对于其各项知识之间的联结也缺乏深度理解。除此之外,对于传统典籍固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当下教学实践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以上种种情况容易导致“点大于面”、“装饰性大于实用性”等结果的出现,使得学生一知半解,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故而,学会如何有效利用典籍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使命。
笔者通过查询相关文献,发现关于中国传统典籍教学的研究大多停留于从宏观角度观察典籍背后的价值内涵,在具体教学实施方面,显得些许空泛。冯一下的《试述<史记>对唐代历史教育的影响》[2]、张春国《系统规范、学风扎实的“<史记>文献学”教材》[3]、左建军、刘世清的《多媒体学习视域下<天工开物>的图文关系探析》[4]都主要从教育影响、教育反思、教学探析等宏观视角进行分析,借助传统典籍呈现其学术意义。另外,徐文彬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人教版“宋明理学”一课为例》[5]、余冬《聚思想精髓,造素养课堂——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教学分析》[6],张兆金的《在历史叙事中发展历史解释思维——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为例》[7],此类教学设计是从具体某一课出发,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总之,中学历史课堂中的传统典籍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研究,因此,对典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和价值。
2.3. 以《论语》为例的原因
《论语》论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主张,是儒家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不仅彰显了孔子的学说和修养,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8],而且对于中华民族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在几千年之后的今天,《论语》依然具有无限的传世价值,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依然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在历史课堂还是文化传承之中,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是极具代表性的内容,而《论语》作为承载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其本身具有深刻的学习价值,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典籍。因此,本文以《论语》为例,分析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及思想内涵,探讨典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策略。
3. 《论语》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3.1. 《论语》蕴含的德育价值
有学者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9]。”《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围绕“仁”和“礼”展开。在春秋时期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要追求“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极其不易。而恰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孔子把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带到了人们的面前,对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譬如,《论语》中蕴含的广博的德育原则及德育思想对于培养我国国民道德品质及人格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包含学习方法和人格修养等,还容纳了许多关于为人处世以及为政之道方面的内容,可见《论语》中倡导的德育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论语》中倡导的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无疑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论语》进行通读,可以发现孔子倡导的德育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维度,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四大方面。如在人与自然方面,孔子提出了自然陶冶法、比喻法等多种方法[10]。孔子是一位非常热爱大自然的人,他认为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陶冶性情。此思想在《论语》中多处皆有体现。比如《论语·子罕》中所记载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这句话是孔子感慨人生之事变化之快,亦如时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有惜时之意在其中。以此来告诫弟子们要珍惜时光,莫使大好年华虚度。此为孔子从自然现象中得出的深刻启示。
此外,比喻法也是《论语》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在《论语·为政》中所提到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2]”,孔子将实行德政的君主比喻为北极星,认为若是一国之君能够实行仁政,用仁德道义之法去治理人民,这样他的子民们就会如群星围绕北极星那般,拥护本国的君主。孔子以北极星作为比喻,认为君主的德行会影响人心所向,可谓是十分形象。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熟练运用比喻法,不仅能够使学生乐于接受,更可增添课堂的生动趣味,避免教学氛围过于刻板。譬如,《论语·子罕》中的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3],“岁寒”也就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此句告诉我们到了每年冬天最寒冷的时候,方知松柏在其他植物都凋零之时,依然在寒风中挺拔,不凋、不落。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诸如此种比喻,引导学生得出为学为人的道理: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要拥有松柏的精神,坚韧不拔,敢于同困难作斗争,从而树立积极进取、坚毅勇敢的人生态度。《论语》中还蕴含着许多体现教育方法的思想,例如重视问答,《论语》中的问对式启发式教学是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14]。《论语》中包含许多德育原则德育方法,教师要懂得利用好此类典籍,使其有效发挥出最大的德育价值。
3.2.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3.2.1. 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近年来,我国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五大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指向立德树人的最高目的。《论语》作为传统典籍的重要代表,其中蕴含的宝贵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蕴含着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论语》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五大维度思想,“仁”是思想核心,我国国民文化历来以仁义当头,这与《论语》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是相关联的,当下倡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有部分源自于《论语》,可见二者内在原理具有相契合之处,这是《论语》教育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首先,《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三畏”、“君子九思”、“益者三友”这类倡导仁爱之心等良好品质的内容,均围绕提升个人政治修养及待人接物的良好品行,这种仁爱之心可以体现在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这一内容上,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与价值观,离不开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之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传递仁爱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待人接物的思想和方式。
3.2.2. 有利于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发展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追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论语》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句是批判性思维的较高境界的体现。第一句“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关乎事业,第二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关乎人际关系,第三句“传不习乎”是关乎修养。而三省都是基于自身问题出发,进行躬身省问,对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国有化的封建时期,孔子的思想已体现出极强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例如,在《论语·述而》中的名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体现出孔子虽推崇传承古代先王之道及文化典籍,但不迷信盲从,敢于提出质疑的态度。除此之外,孔子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将“礼”的内涵扩展为全社会的普遍规范和政治伦理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论语》作为重要读物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及锻炼创新能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3.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策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15]“讲好中国故事、孔子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论语》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世界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典籍之一,对于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在《论语·子路》中的“和而不同”,其思想是主张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各文化主体之间以多元文化共生共建,强调文化平等与相互包容,实质是一种尊重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国际文化态度。[16]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引用《论语》中具有国际文化与跨文化思维的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与理解能力的开放性发展。
4. 《论语》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原则及路径
4.1. 《论语》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原则
4.1.1.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确保教育的科学性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提供了全面、客观认识历史的理论保障。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本质,还能让他们认识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1.2. 以历史理解为途径,确保教育的专业性
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质,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叙述及其语境,将历史叙述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具体的历史内容,其教育应基于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同情,通过可靠的史料,设身处地地认识具体的历史事物,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形成对历史的同情和理解。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引入《论语》章节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学会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1.3. 以启发诱导为方式,确保教育的启发性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方面。《论语》中也强调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此句是教导学生如何思考,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发散性发展。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弟子的不同优点进行了概括式的评价“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7]当子路和冉有提出相同的问题之后,孔子的回答却有所不同,原因是他认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各个学生的性格能力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 《论语》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路径
4.2.1. 以《论语》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开启成功课堂的钥匙。《论语》作为重要历史文献,其中记载了许多孔子的言论,可作为新课导入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新课之前,教师可选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论语》章节或名句作为引子,通过解读其含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探讨孔子关于仁政的思想,进而引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与合作,以及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影响;在讲述“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可以用《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思想或事件进行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又能直扣主题,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程内容中。
4.2.2. 以《论语》为依据,探析历史事件及人物
历史事件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典籍的代表,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通过阅读《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引导学生从儒家视角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时,可以引用孔子关于礼制与法制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变法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对变法改革运动的观点;在讲述秦统一六国时,则可以探讨儒家思想在秦朝的地位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历史人物是历史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时,可以引用《论语》中的相关记载或孔子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思想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孔子本人时,可以引用《论语》中的具体章节,展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主张及人格魅力。子贡曾问怀道不仕的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意思是把美玉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求高价出卖呢?而孔子幽默地模拟商人叫卖的声音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孔子自嘲等待出家,似乎有点玩世不恭而显得些许滑稽,但骨子里仍然蕴含着宽容的幽默感,这体现出孔子潇洒从容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生活修养。历史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引用描写孔子性格举动的章节句子,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4.2.3. 以《论语》为材料,补充历史背景知识
要将传统典籍有效地与历史课堂实践结合,就不能不关注该典籍的历史背景。一部又一部的典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更加承载着中华民族漫漫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要使学生体会到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到引导学生对典籍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解与补充,深刻体会其蕴藏的思想文化价值。例如,在《论语·阳货》中所记载的“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18]一句,此句反应的是“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春秋时期有关的政治制度及典章礼仪不再被遵守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典籍的背景知识。
4.2.4. 以《论语》为媒介,融合跨学科教学
《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还涉及到多个领域,如文学、哲学、教育学等。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进行《论语》典籍的教学时,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与语文学科结合,分析体会《论语》中的文学特色;与哲学学科结合,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教育学科结合,思考研究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
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多种知识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解典籍内容时要注重加强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以高中历史科举制的讲解为例,科举制是在我国延续时间很长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内容大多是儒家经义,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儒家经义包括哪些典籍,由此使学生能够回顾在初中课堂上曾经学到过的“四书五经”,教师再依次补充和拓展相关知识点,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将知识进行结合并串联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笔者在对王帅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人教版教材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时,发现作者在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时,讲述数学研究的专著《九章算术》及其地位,将知识进行串联,使学生体会数学家的聪明才智以及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繁荣。在讲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时,充分利用其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联系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在历史情境中回顾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古代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5. 总结
中国传统典籍作为中华文明至关重要的载体,是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应当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以《论语》为例,分析了中学历史课堂实践中典籍的运用现状及成因,论述了《论语》中的思想内容所体现的育人价值,并分析了其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方式及路径。历史教师应该牢牢把握典籍的重要价值及运用方法,将其与课堂内容灵活融合。《论语》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内涵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应当被充分有效利用,使其在课堂上发挥最大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