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对口援藏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西藏工作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具体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西藏工作的重大指导方针、政策[1]。
教育援藏是对口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西藏工作会议精神,促进西藏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西藏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是教育援藏的重点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加快西藏大学的发展,不仅对带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在国际上会产生重大影响[2]。
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翻开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新篇章,也是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开始[3]。2001年,中央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西藏大学”的指示[4]。同年,教育部决定由西南交通大学全面援助西藏大学。2002年,教育部明确了“内地一所高校或一个单位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的援助体系[5],其中,由西南交通大学重点对口援建西藏大学工学院。2010年,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支持西藏大学等西藏高校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同年,教育部启动“组团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组建了由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为副组长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为成员的高校团队,全面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5]。2015年,中央召开了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教育部出台系列措施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5] [6]。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培养更多理工农医专业紧缺人才,办好职业教育,科学设置学科,提高层次和水平,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7]。
按照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和教育部的工作部署,以西南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以能力建设为根本,扎实推进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工作,支撑西藏大学建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 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成效
2.1. 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对口支援高校团队通过对口支援单独招生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途径,支持西藏大学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提升学历水平。对口支援高校团队选派干部教师到西藏大学开展援藏工作,这些干部教师在承担管理工作和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传、帮、带、收”,为西藏大学培养了一批业务精、稳得住的师资力量。截至2024年6月,西藏大学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2010年的28%增加到46%,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由2010年的42%增加到79%;有高层次人才72人次,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7人次[8]。
2.2. 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显著提升
1) 对口支援高校团队专家教授多次赴西藏大学就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工作提供指导,助力西藏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实现了西藏自治区首批博士的正式招生,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史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空白,也使西藏大学人才培养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 结合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西藏大学实际,对口支援高校团队与西藏大学深入实施人才联合培养。西南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与西藏大学开展了“1 + 2 + 1”“1 + 3 + 1”“2.5 + 0.5 + 1”“3 + 1”“1 + 2”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工作。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开展,将推动对口支援人才培养工作由传统的“输血式”模式向“造血式”模式的转变。西藏大学通过借助对口支援高校团队优质教育资源,与各对口支援高校创新模式联合培养模式,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加快工学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西藏大学整合工程技术类专业成立了“西藏大学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采取与内地对口支援高校、西藏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西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西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医学院。教育部组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开展“团对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医学院,西藏大学制定了年度工作方案,对接对口支援学校医学院建设任务。“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医学院建设,有效破解制约西藏医学教育的瓶颈,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
2.3. 科研能力取得突破
对口支援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和西藏大学的地缘特色优势,通过联合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建科研平台和实验室等方式,促使西藏大学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科研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目前,西藏大学已经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智库。
2.4. 教学科研设施有保障
中央及各对口支援高校和单位,尽其所能帮助西藏大学加快硬件建设步伐,建设了一批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代表的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使用率高的实验室,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专业的蓬勃发展,在某些领域填补了西藏自治区高校实验室的空白,对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在中组部、教育部的组织下,每年从对口支援高校选派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干部教师来校担任支委,这些援藏干部把所在高校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带到西藏大学,切实提升了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西藏大学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智力支撑。
3. 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主要内容
2001年,教育部决定由西南交通大学全面援助西藏大学,重点是筹建西藏大学工学院。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相关要求和部署,西南交通大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援藏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使命任务,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和西藏大学实际,围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平台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对口援藏工作。
3.1. 需求导向,加强工科类学科专业建设
针对西藏自治区工科人才紧缺的现状,西南交通大学全面支援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建设,选派干部挂职担任工学院院领导,全面参与西藏大学工学院发展规划制定,帮助西藏大学工学院加快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及西藏基础建设急需学科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工科实践教学体系。西藏大学工学院开设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建筑学、资源勘查工程等工科专业,为西藏大学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工科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效果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解决西藏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瓶颈问题,西南交通大学提出了“输入–帮培–助引”的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输入,西南交通大学先后派出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代表的援藏教师,对西藏大学工学院进行全方位支教工作。二是帮培,西南交通大学以“西藏大学师资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委培进修、本科生借读、本硕连读、推免硕士、单考硕士等方式接收西藏工学院师资培养,接收西藏大学工学院教师参加工科各专业的实验教学技能培训,聘任工学院教师担任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参与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三是助引,西南交通大学选拔、推荐优秀毕业生签约到西藏大学任教。通过“输入—帮培—助引”方案,师资队伍的学历、学位、职称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的总体素质与能力水平逐步提升。
2) 完善师资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师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推进西藏大学自身造血功能建设,探索西藏大学师资培养方向。西南交通大学以提高西藏大学办学水平为目标,以造血式援藏为根本方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带动藏大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点,依托“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西藏大学成立“西藏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学基本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国际化能力四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例如,对于基本教学能力培养,西南交通大学派出由富有教学经验、长期从事一线本科教学的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前往西藏大学开展教学督导工作,通过听课、教学示范、检查教学档案、指导实习、设计等方式,对西藏大学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开展系统指导和培训。西藏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比照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培养体系,并结合西藏大学师资特点,系统制定对于西藏大学师资队伍培训的计划,为西藏大学培训教师400余名,极大提升了西藏大学师资水平。
3) 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本着互相合作、相互扶持、优势互补的原则,两校教师联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纵向项目,积极推行科研成果共享。通过深度合作,西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稳步提高,科研项目获批数量稳步提升。
3.3. 创新导向,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新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以西藏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加快调整西藏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面向、加速推进西藏工业化进程”的对口支援工作新思路,创造性开展校校企“1 + 2 + 1”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同时与西藏大学共建“西藏大学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致力于为西藏地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 打破界限,首创校校企“1 + 2 + 1”联合培养模式。2011年,西南交通大学与西藏大学开始探索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试验田,启动实施联合培养“1 + 2 + 1”本科生。联合培养采取单独组班方式,学生第一、第四年在西藏大学就读,第二、第三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就读。目前,联合培养学生达到401人。
2). 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习和就业平台。抢抓西藏自治区对工科人才大量需求的契机,在“1 + 2 + 1”联合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西南交通大学和西藏大学与西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藏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中国电信拉萨分公司、西藏天路股份有限公司及葛洲坝易普力集团等25家公司和企业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搭建了良好平台。
3). 深化合作,以资源整合促援藏。西南交通大学在拉萨成立西藏校友会,校友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在当地的重要资源,在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整合资源,通过与西藏自治区的政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西藏自治区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西藏大学带来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3.4. 质量导向,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
针对西藏大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条件较差,水平低的现状,西南交通大学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优势,援助西藏大学建成了交通设施模型实验室、工学院检测中心、列车调度仿真实验室、智能交通实验室等实验室,编写了系列实验教材,开设了系列实验课程,建立了较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西藏大学的工学教学、科研提供了有效支撑。
4. 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主要经验
4.1.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努力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形成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推进,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组建专门工作队伍,结合西藏大学办学具体情况,科学制定援建规划及配套工作方案,责任到人抓好组织、协调、实施,全面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同时,西南交通大学以校地合作为切入点,与西藏自治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协同“区–校–校”三方,发挥合力作用,产生1 + 1 + 1 > 3的支援效果。
4.2. 加强管理与服务工作,努力增强援藏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设立专项受援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援藏干部教师的补贴、购买保险等,确保援藏工作顺利开展。西南交通大学校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对援藏干部教师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开展援藏工作前,学校组织对援藏干部、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援藏工作返校后,对援藏干部、教师重点培养提拔。
4.3. 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实现支援受援双方的合作共赢
充分发挥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西藏大学的地缘优势,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学科和高原科学两大学科群,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交通工程、藏式建筑等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西藏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加强协同创新联盟与科研平台建设,整合校际资源,组建跨省区、跨学校、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形成若干个产学研联合体,提升双方的核心竞争力。
5. 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在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困境。
5.1. 支援高校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自教育部组建新一轮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以来,教育部层面缺乏针对支援高校援助成效的年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部分高校也没有制定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使得各支援高校对支援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援力度存在明显差异,支援积极性也呈现出日益减弱的现象,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
5.2. 支援高校团队结构和分工有待优化
在教育部组建的高校团队中,一所高校需要对口支援多所学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既是西藏大学的支援高校,又是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的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因为对口支援任务重,将导致支援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按照教育部的分工,多所高校集中在生态学等领域对西藏大学进行支援,造成了三校包一院、一校包一院、一校包三院的现象,支援高校团队成员和分工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5.3. 科研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层次有待提高
支援高校与西藏大学积极合作,并组建了多个联合科研团队,推进了一系列重大联合科研平台建设,但针对国家、边疆、民族、生态、“一带一路”和西藏自治区发展战略等领域的大团队、大项目、大课题仍较为缺乏,结合西藏特色优势和对口支援高校学术优势的大成果仍较少,服务国家战略和西藏发展战略的能力不强。
5.4. 援藏高层次人才依然缺乏
支援高校选派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人员多限于授课所需青年教师,援藏管理干部和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极其匮乏。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援藏人员,进出藏存在一定风险,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进藏人员选派水平。
6. 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未来路径
对口援藏工作应结合西藏大学改革建设发展需要,对口支援工作要从以“出钱”、“出力”为主的输血式援藏、造血式援藏,拓展上升到以“合作”、“共建”为主的全领域援藏,切实服务党和国家对于自治区建设发展战略需求,助推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后续,西南交通大学将在以下四个方面与西藏大学持续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共推发展。
6.1. 探索和优化联合人才培养方模式
受援高校加强工科微专业等课程资源的共享,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优化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例如,探索开展“1 + 1 + 1 + 1”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第一年、第四年在西藏大学就读,第二年在受援高校就读,第三年在西藏大学就读,但由受援高校与西藏大学共同培养,采用异地同步教学改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直播互动式”教学模式,实现异地高校学生同上一堂课。
6.2. 共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提升科学合作层次
受援高校与西藏大学重点围绕生态学、天文学等领域,共同组建研发团队。用好国家对西藏大学的政策支持,实施组团联合科研,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区域创新发展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使得科研合作深度和层次得到更大提升。
6.3. 以培养领军人才为核心,推进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
受援高校与西藏大学联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培训力度和虚拟教研。继续鼓励西藏大学青年教师在受援高校攻读研究生。将西藏大学青年教师统一纳入受援高校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共同前往国外进修培训。协助西藏大学科技骨干申报国家、省部级人才支持计划,加强科研团队、科技领军人才建设。
6.4. 强化信息化建设,助力打造“智慧藏大”
结合“云上藏大、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助力西藏大学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升级优化。持续推进西藏大学数据中心、云平台建设,实现硬件集中和资源整合。加快推进西藏大学线上教学等智慧校园应用。加强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智慧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7. 结语
未来,受援高校将继续贯彻落实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工作部署,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与西藏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支持西藏大学建设“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建设富裕西藏、和谐西藏、幸福西藏、法治西藏、文明西藏、美丽西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