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角度探究“她综艺”热播的原因——以《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为例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Her Variety Sh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Taking the “Sisters Who Make Waves” Serie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jc.2024.125201, PDF, HTML, XML,   
作者: 刘楚婷: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关键词: 受众“她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Audience “Her Variety Show” Sisters Who Make Waves
摘要: 随着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主打女性阵容的“她综艺”也迎来爆发期。《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本文借助受众基础、情绪价值和节目效果为切入口,从受众角度分析该综艺的热播原因,可为其他女性向综艺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经验。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awakening of women’s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ability, the “her variety show” that focuses on female lineups has also entered an explosive period. The series of programs Sisters Who Make Waves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in society since its broadcast. By leveraging audience foundation, emotional value, and program effectiveness as entry points,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this variety sh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 can provide some experience for other women to develop into variety shows.
文章引用:刘楚婷. 从受众角度探究“她综艺”热播的原因——以《乘风破浪的姐姐》系列为例[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5): 1322-1328.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5201

1. 引言

社会的进步及互联网的发展无不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了追逐这一大趋势,综艺节目开始偏重以女性为主导的内容,借助女性话题开展节目创作。在这个进程中,“她综艺”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以女性的视角呈现女性问题,满足女性的需求。这类综艺一直致力于通过女性主导的内容,深入探讨并反映女性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从而为女性观众提供一个共鸣和发声的平台。随着“她综艺”的发展,其选题更加趋于多元化,不再单独聚焦于受众对于美妆、时尚等表层需求,而是进军于人们更深层的情感需求,围绕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等话题展开讨论,映射了现实的女性话语,使得大家逐渐看见不同的女性所承受的束缚以及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并在她们身上感受到独立自主的生存价值。《乘风破浪的姐姐》(下文简称为《浪姐》)系列节目作为一档成熟的“她综艺”典范,其规避了女性育儿、婚恋等视角,强调了女性个人的选择,最终落脚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满足了受众的期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来进行不同的媒介选择,对比于其他“她综艺”的播出,各种数据表明《浪姐》系列获得了更优异的成绩,因此,从受众角度去分析《浪姐》系列的热播尤为重要,通过深入了解观众的偏好和反应,制片方可以更好地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并借此机会扩大女性在娱乐产业中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女性在公共舆论领域更广泛地表达意见,并引导社会更准确地理解女性群体。

2. “她综艺”发展概述

2.1. “她综艺”概念界定与发展

在她意识和她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她综艺”成为获取关注度的流量密码,也是当前受众综艺选择的热门种类。但目前来看,国内学术界对“她综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学者安晓燕认为:“她综艺”是以女性群体为主要表现对象,热衷讲述当代女性生活、工作与情感状态等,着力探讨她们的生活方式与个人价值观,并将女性作为主要目标受众的节目[1]。这一定义概括了制作“她综艺”的重要标准,也是当前“她综艺”真实的写照。

追溯“她综艺”漫长的发展过程,1995年推出的《半边天》栏目称得上是女性节目的起点1,是国内首次将镜头完全聚焦于女性,其关注男女平等问题,倾听女性表达,并充当女性的发声利器,与当下相比虽缺少一定的综艺性,但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风采,刺激了女性觉醒。随后,2004年湖南卫视所推出的女性选秀类节目《超级女声》走到大众视线,粉丝文化开始发展,开启了女性选秀的新时代[2]。总之,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她综艺”的题材聚焦于个人选秀、访谈和时尚领域,虽然体现了女性的魅力,但种类较于单一,对女性风采的展现也较为片面。2012年起,“她综艺”进入爆发期,数量远超发展初期,内容也出现了质的突破,出现了婚恋、旅行、亲子、脱口秀、女团养成等题材,嘉宾从全素人转为明星或明星 + 素人,也开始涉及各种女性的职业,比如歌手、模特、全职妈妈、自媒体工作者等。这一阶段,“她综艺”的节目模式开始追求多样化视听呈现,虽然体现了女性价值,突出展现了女性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但仍局限于女性传统身份角色。2020年,《浪姐》第一季开始在芒果TV播出,收获极大反响。作为女团成长综艺,其不单单围绕成团目标,还聚焦于姐姐们的生活经历、工作、情感等问题,在展现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又刻画了努力面对现实和突破束缚的女性形象。这也意味着“她综艺”逐渐成熟,并不断适应互联网发展,使得“她综艺”又上升一层维度,也为后来的女性节目策划提供了借鉴意义。

2.2. 《浪姐》系列相关介绍

《浪姐》是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手打造的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女性励志综艺节目。自2020年起,这档节目已经成功走过了五个季度,每一季都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热议。与传统的青年偶像选秀节目不同,《浪姐》独辟蹊径,邀请了30位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且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姐姐辈女性参与。她们在节目中通过共同的生活与舞台竞演,历经重重考验,最终选拔出7位最具潜力和魅力的成员成团出道。从最初《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如今最新一季的《乘风2024》,这一综艺节目不仅在名称上进行了巧妙的迭代,更在内容、视觉呈现以及所承载的价值观上实现了全面的升级与进化。每一季的推陈出新都更加精准地呼应了广大受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浪姐》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音乐和舞蹈的竞技,更是一场展现女性力量、追求梦想和坚持自我的盛宴。在节目中,通过呈现30位的女性的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让观众在过程中反观自己的选择与梦想,发现自身的价值。

3. 《浪姐》热播原因分析

3.1. 受众基础:女性意识觉醒

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非消极被动地接收信息,他们在与媒介的互动和内容的选择上展现出了显著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一观点在当代传播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美国学者梅里尔与洛文斯坦针指出当前社会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日益旺盛,这种深刻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推动了媒体行业的专业化进程[3]。随着这一趋势的演进,综艺节目的受众群体不再呈现为单一的、同质化的整体,而是逐渐分化为多个具有不同兴趣和需求的细分群体,受众分众化已成为当代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她综艺”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是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更是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上适应受众需求变化的直接体现。

3.1.1. 女性力量崛起,用户活跃度提升

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该比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这表示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持续稳定,性别结构得到优化改善,这种性别结构的平衡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空间和发展机会。不仅如此,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提升了女性的思考能力,不断推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女性发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女性用户活跃度不断提升。随着女性力量的崛起和女性经济的蓬勃发展,女性综艺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日益提升,这已然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4]。《浪姐》作为一档备受瞩目的综艺节目,在其第一季的首期公演舞台上邀请了整整500位大众评审,而这些评审的性别构成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均为女性。这一精心策划的举措不仅为节目增添了独特的女性视角,也进一步彰显了《浪姐》对于女性观众群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与此同时,深入观察《浪姐》的豆瓣小组,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女性用户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正是节目精准把握并满足女性受众需求的生动体现。《浪姐》打破了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不再为女性设限,其并非是年轻女偶像的选秀节目,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年龄“30+”的女性群体,邀请30多位优秀的歌手、演员、运动员、舞蹈艺术家、服装助理人等女性参加,这样的设置不仅展现了女性群体的多样性,更彰显了她们在各自领域内的卓越成就。《浪姐》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有效减轻了女性竞争的紧张感,使观众得以在轻松愉悦中观看。节目多维度地展现了每位姐姐独特的女性形象,不仅传递了积极的女性价值观和生存状态,更激发了观众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深度思考。观众在欣赏女性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尊重与满足。

3.1.2. 女性话语权提升,群体互助性增强

在过去,女性往往身处于由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之下,这种结构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限制了她们的自由表达和发展空间。而与此同时,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塑造者,却时常在无意中强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浪姐》中,男性角色被巧妙地淡化。黄晓明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男艺人,他在这里仅扮演了成团见证人的角色,类似于主持人而非主导者。而且节目组在适当地弱化了四位评委的存在,把选择权更多地交到受众手中。这样的安排巧妙地避免了男性视角的过度介入,使得节目更加聚焦于女性本身,而非通过男性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女性[5]。同时,女性群体之间的互助精神正日益凸显,这种深厚的“姐妹情谊”如今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比如以女性用户为主要受众的小红书平台上,女性群体展现出了无比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她们通过评论、私信等多种方式,为遇到难题的博主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互助的社区氛围。在《浪姐》中,这种姐妹情谊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按照节目组的精心安排,姐姐们共同入住特定的宿舍,这为她们创造了朝夕相处的宝贵机会。在不同的分组练习中,姐姐们不仅组队合作,共同商讨和练习,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相互扶持、分享彼此的心得与感受。节目制作团队也巧妙地捕捉了这些温馨的瞬间,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姐姐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和日常生活点滴。与以往注重竞技和才艺的选秀节目不同,《浪姐》更加突出了女性间的友谊、团结与互助。它不仅仅是一个综艺节目,更是一个传递正能量、弘扬女性互助精神的平台。

3.2. 情绪价值:促进心绪转换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在1969年开始对电视节目进行调查,归纳了各类电视节目为受众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其中心绪转换尤为重要的一点[3]。麦奎尔认为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帮助人们逃避生活中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浪姐》作为一档成功的“她综艺”,其不单单满足了受众追求娱乐休闲的需求,还更注重满足受众情感价值等更深层次的需求,其精准地把握了当代受众的心理变化和社会趋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在娱乐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情感的共鸣,而《浪姐》通过展现女性的坚韧、梦想和力量,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

3.2.1. 节目理念超前,迎合深层心理需求

在当代社会,女性往往承载复杂且多样化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源自于多重角色和期望的交织,如职场上的竞争、家庭责任的承担、外貌和身材的期望,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偏见等。因此,大多数女性也会在外部找寻慰藉和情绪的突破口,比如阅读、电影、综艺等,试图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缓解。《浪姐》作为一档高质量综艺,非常贴合当前女性的心理状态。无论是节目的文案、歌曲的选择,还是舞台的呈现,都在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立意,既能够精准地传达节目的“悦己”理念,又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引发共鸣。节目在第一季是就抛出女性所面对的生存问题,即“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而后又以“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回答质疑。深刻的文案与《浪姐》节目的核心理念相得益彰,引发受众共鸣。在第五季《乘风2024》中,节目首播文案又进行了一次更新,即“天下女子掌管着自己的宇宙,带着各自不同的境遇,在同一个舞台相遇,穿越语言与身份,从多元走向共生”,该文案暗示着《浪姐》不仅是一个展示女性才华的舞台,更是一个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推动共生共荣的平台,也将成为众多女性心灵的交汇点,直接将主题进一步升华,为受众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因此,《浪姐》不仅是一档娱乐节目,更是一个连接观众与“30+女性”世界的桥梁。它让观众们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节目中,姐姐们的形象,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耀眼明星,更是广大受众对自身身份的一种认同。她们的经历、情感和梦想,都投射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向往。在姐姐们的身上,观众看到了自己理想生活状态的缩影,她们的成功、坚韧和自信,都成为了观众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3.2.2. 节目引发共鸣,契合受众社交需求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其研究中引入了“社交货币”这一概念,社交货币是指社交行为中的“虚拟货币”。布尔迪厄认为“社交货币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它来源于社交网络和群体,既存在于虚拟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它体现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追求认同、展示自我和连接他人的动力[6]。这一热门综艺节目,恰恰因其丰富的爆点特质,完美契合了社交货币的核心理念,观众热衷于跟进这些热点,分享那些能够彰显自己独特身份和品位的精彩片段,因为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更能在社交圈中引发共鸣,成为彼此交流的话题。节目第一季由李宇春演唱的主题曲《无价之姐》赞美了女性的独特魅力,由于其有趣的歌词和较为魔性的舞蹈共鸣感强,在社交媒体一度走红,不仅参演的女嘉宾开始发短视频造势,还引发了大量网友争相模仿,成为大家的谈资。《浪姐》第三季上线时,王心凌的初舞台《爱你》引发万千网友的青春回忆,更是出现了一批“王心凌男孩”,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掀起一阵模仿热潮,幽默的短视频内容成为全民狂欢的现象梗,此热度也助推王心凌拿下第三季的总冠军。《浪姐》的流行并非偶然,而是其精准地把握了社交货币的本质——即通过分享和讨论,让人们在社交互动中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这种特质使得《浪姐》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文化现象。

3.3. 节目效果:符合受众预期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人们会根据自己既有的媒介印象,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接触。湖南卫视以其独特的创新力和优质内容的输出成为年轻观众心中的电视标杆,曾打造出无数爆款综艺及影视剧,因此《浪姐》系列节目也会承载着观众们的热切期待。观众们有理由相信,借助湖南卫视的强大背书和丰富资源,《浪姐》将会是一档高质量、高水平的综艺。在《浪姐》系列节目的宣发过程中,观众们的热情与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对嘉宾阵容的关注、对初舞台表现的好奇以及对最终成团名单的猜测,都使得这个节目在开播前就已经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3.3.1. 优质嘉宾入驻,顶级舞美加持助力

当前社会,受众所期望的是在综艺节目中看到符合自身期待的优质嘉宾,其标准比如拥有高品质作品、品格作风优良、业务能力强等。随着观众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成熟,他们越来越理智地认识到优质嘉宾入驻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样的嘉宾不仅能够为节目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话题度,更能够以其优秀的表现吸引更多观众的喜爱和支持。《新龙门客栈》的越剧演员陈丽君因扮演东厂太监贾廷的角色在短视频破圈爆火,其帅气的扮相与超强实力使她从剧场走向各大荧屏,她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演绎和传播着越剧,收获了大量粉丝的支持。受《浪姐》节目组邀请,陈丽君带着粉丝们的期待与呼声,加入了最新一季的《乘风2024》。她的加入无疑为这档热门综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最终也不负众望,在初舞台与第一次公演时也斩获了第一名。不仅如此,观众对舞美也具有着高要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舞台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从灯光到音响,从投影到机械装置,各种先进技术被巧妙地融入舞台表演之中,旨在带给观众最为真实且震撼的视听体验[7]。在此基础上,《浪姐》系列也在一步一步进行突破升级,设计创意、制作呈现都保持着高水准。尤其是《乘风2024》的舞美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节目组使用了巨型天幕,其几乎占据了整个演播厅的吊挂空间,它可以根据舞台的不同调性,切换不同风格的投影,同时设计团队还特别使用了3颗24K拼在一起的单光源,用来模拟自然光的质感,此类布置使得整个舞台呈现都更具备真实感和沉浸感。

3.3.2. 具备国际视野,打破各地区局限性

《浪姐》系列历经五年的沉淀与蜕变,如今已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竞技的舞台,更是逐步演进为一个深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交流平台,旨在让受众见证全球女性的力量与魅力,这种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她综艺”,无疑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跨越地区与国家的窗口。前三季的《浪姐》汇聚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女性,而到了第四季,节目组邀请了韩国演员秋瓷炫、俄罗斯歌手卡捷琳娜、日本歌手美依礼芽等七位异国女嘉宾,第五季则邀请了美国歌手Sasha、俄罗斯歌手Mari、法国歌手乔伊丝等六位异国女嘉宾,她们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传递着女性的声音,讲述着她们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全球女性的多元魅力和无限可能。这个平台不仅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更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虽然这一融合的过程充满挑战,需要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的问题,但是每次姐姐都在竭尽所能的面对挑战,不同国家的女性汇聚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互相给予力量,她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女性风范,向世界传递着女性团结、力量与美的正能量。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让《浪姐》的舞台更加丰富多彩,也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4. 结语

“她综艺”的出现和高收视率也确证了人们对性别平等观念和女性自我认知的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对于观众而言,该综艺的播出满足了一部分女性的尊重需求,不仅在网络上建构了女性话语场,同时通过媒介强调了女性拥有多样化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浪姐》展现了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弘扬了积极健康的正面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减轻观众在外貌和年龄方面的焦虑,更有利于激发女性自我意识的深层觉醒。然而,我们也必须对“她综艺”的热潮进行反思。尽管“她综艺”在推动性别平等、展现女性风采和弘扬积极价值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些节目往往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下产生。在这种环境下,节目可能过于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导致内容走向极端或过度炒作,从而忽略了节目本身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此外,“她综艺”在展现女性话题时,也需警惕过度推崇“女性主义”而导致的异化现象。对于“她综艺”,我们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反思和评估。在推动性别平等和展现女性风采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节目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观众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她综艺”的健康发展。

NOTES

1《半边天》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一个以性别特征定位的专栏,是国内最早的女性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唯一女性栏目。央视网:https://jiankang.cctv.com/2012/12/16/VIDA1355670577687445.shtml

2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485.html

参考文献

[1] 安晓燕. 创作样态、话语传达与支配力量——浅谈国内“她综艺”的生产[J]. 中国电视, 2020(2): 74-78.
[2] 雷晓丹.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下“她综艺”的成功者之道——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1(6): 88-90.
[3]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第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11.
[4] 黄楚新. 女性主义的觉醒与滥觞[J]. 人民论坛, 2019(2): 33-35.
[5] 周心怡. 女性主义视角下“她综艺”的叙事特征与发展困境[J]. 科技传播, 2021(7): 84-86.
[6] 杨晓, 周芮. 作为社交货币的《狂飙》: 影视剧出圈的互动仪式链研究[J]. 新闻爱好者, 2024(2): 53-55.
[7] 陆苗苗. 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建构与快感研究——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 2023, 44(13): 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