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国府的历史沿革
熟悉宁国府的历史沿革情况,对了解嘉庆《宁国府志》编纂有积极作用。宁国府所属之地旧称“宣城”。宣城古称宛陵、宣州,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邻苏浙,西靠黄山,山川秀丽。历史上的宣城自西晋始设,未设之前,《禹贡》《尔雅》《职方氏》称其为“扬州之域”[1],春秋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秦为彰郡地。汉置丹阳郡,治宛陵。三国属吴[2]。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杨之宣城、宛陵、陵阳、安吴、泾、广德、宁国、怀安、石城、临城、春谷十一县立宣城郡,理宛陵[3]。南朝宋宣城郡隶扬州、南豫州,领十县。南朝齐宣城郡隶南豫州,领十一县,增加建元县。南朝梁宣城郡隶扬州、南豫州,普通六年(525),于春谷县置南陵郡和南陵县,石城、临城县划入南陵郡。宣城郡领八县:宛陵、广德、怀安、泾、广阳、安吴、宁国、宣城。南朝陈宣城郡隶南豫州,领七县,天嘉五年(564),宁国、怀安县省入宛陵县。隋开皇九年(589),改南豫州称宣州。隋大业三年(607),宣州改称宣城郡。唐武德三年(620),置宣州总管府;七年(624),改置宣州都督府,督宣、潜、猷、池四州。贞观元年(627),罢都督府,宣州先后隶江南道、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称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宣州。宋开宝八年(975),广德、芜湖、繁昌县来属。太平兴国二年(977),芜湖、繁昌县改属太平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改宣州为宁国府,领六县:宣城、泾、南陵、宁国、旌德、太平,此时宁国府领一府六县的行政格局基本形成,后历经元、明、清三朝,领县未变。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宁国府为宁国路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隶江浙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占宁国,先后改宁国路为宁国府、宣城府、宣州府;二十七年(1367),定名为宁国府。明洪武元年(1368),宁国府属南京直隶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清顺治二年(1645),宁国府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十八年(1661)隶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隶安徽布政使司,前后归安徽宁池太广道、徽宁池太广道、皖南道管辖[4]。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州,省直接辖县。民国三年(1914),置芜湖道,宁国府属县隶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宣城地区境域为第九行政督查区,专员公署驻宣城。本文所述宁国府,地理区划按明清两朝设置区划。
2. 嘉庆《宁国府志》的编纂背景
2.1. 清代统治者的倡导
我国方志编纂源远流长,起源于两汉之地记,隋唐发展为图经,宋代方志体例趋于定型,明清方志编纂达到鼎盛时期。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全国现存清代方志总共5701种,占全国存世方志的七成,这与清统治者重视支持方志编纂工作密切相关,清朝统治者之所以重视纂修志书,原因有三,一是有助于清朝统治者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情况,巩固清初时未稳政权。二是通过邀聘修志来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减少其反满情绪。三是通过修志来“粉饰太平”,正如鲁铨在嘉庆《志》告示中提及“彰本朝亿万载车书之盛”。
康熙二十二年(1683),礼部奉旨檄催天下各省设局纂修通志,并限期完成,遵照《河南通志》体例。康熙二十九年(1690),订出凡例二十三条,对修志内容的繁简取舍、采访调查、追本溯源均作出详尽阐述。雍正七年(1729),因《一统志》久未能成书,“乃命全国重修通志,严谕促修,上诸史馆,以备一统志之采择”[5]。乾隆八年(1743),《一统志》方编成。至乾嘉时期,为重修《一统志》,亦诏令全国各地编纂志书。康、乾、嘉三代为纂修《大清一统志》下发的诏令及各省发修志檄文,促进了各地普遍开展修志,乾嘉时期甚至形成全国编纂方志的高潮。现存清代三部《宁国府志》都修纂于该时期,此外,这一时间修成的宁国地方志还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袁朝选修《宣城县志》;乾隆四年(1739)吴飞九修《宣城县志》;嘉庆十三年(1808)陈受培修《宣城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郑相如纂《泾县志》;乾隆二十年(1755)王廷栋修《泾县志》;嘉庆十一年(1806)洪亮吉纂《泾县志》;康熙四年(1665)陈恭修《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彭居仁修《太平县志》;嘉庆十四年(1809)曹梦鹤修《太平县志》;乾隆十九年(1754)李瑾修《旌德县志》;嘉庆十三年陈炳德修《旌德县志》;嘉庆十三年(1808)徐心田修《南陵县志》。
2.2. 社会稳定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清代社会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为清代方志编纂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清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清朝统治者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促进人口的增长,通过实行“更名田”制度,将明朝遗留的官田改为民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办法,使无地的农民和工商业者不再负担丁银,从而使广大农民从封建赋役制度直接束缚中摆脱,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此外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开放海禁等措施,使清代在道光以前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利于人民休养生息,最直观的反映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出现人口发展的高峰,由“乾隆六年(1741)一亿四千多万人口增长到道光三十年(1850)四亿一千多万人口”[6]。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是开展编纂方志工作的现实条件,根据《中国方志联合目录》载,清代宁国府现存的三部府志均是在康乾嘉时期纂修完成,宁国府所辖六县中宣城、宁国、太平三县在清康熙时期纂修本县县志,宣城、泾、太平、旌德四县在清乾隆时期纂修本县县志,宣城、泾、南陵、太平四县在清嘉庆时期均纂修本县县志,综上所述,宁国一府六县在康乾嘉时期都至少修志一次。但随着咸丰元年(1851)“咸同兵燹”爆发,而“皖省襟带江淮”,安徽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咸同兵燹的“重灾区”,多方长期的军事对立与拉锯战争,近乎所有府、州、县都遭到战火洗礼,从客观上打破社会稳定,给安徽的基础设施、人口及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广大“小农非死即徙,十之七八,凋敝情形,不堪言状”[7]。长年战争及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安徽经济衰退,激起民众不满和反抗,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统治者自然无心顾及方志编纂,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载,咸丰一朝安徽未修一部志书。
总体而言,清代康雍乾嘉四朝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经济繁荣,生产逐步恢复,富者丰衣足食,贫者能较易解决温饱问题,康雍乾嘉时期处于“盛世”阶段,为宁国府地方志编纂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2.3. 地方官宦和学者士绅积极推动
地方志的编纂是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方面,加之清朝统治者的倡导,康乾嘉时期各级地方官吏对修志工作非常重视。通常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领导地方志编纂,其负责协调人员组成修志机构并开展修志工作[8]。他们认为方志为其从政的需要,可以帮助地方官了解当地的建置沿革、士习民风、人口物产、农田水利等各方面,因此,“入境先借图经、县志者,实知县之左券也”[9],故修志是为官一方的重要职责。
地方官员编纂方志除了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发挥主导作用外,儒学教官亦是主要的参与者,府儒学教授,州儒学学正,县儒学教谕,及各级儒学训导普遍参与地方志修志活动。对比清代现存康熙、乾隆、嘉庆《志》中《纂修姓氏》记载,康熙《志》载参与编纂志书的现任儒学教官2人,乾隆《志》记载则增加到13人,嘉庆《志》最多达到17人,可以说乾嘉时期宁国府及下辖六县儒学教官都或多或少参与当时《宁国府志》的分校、采辑工作,宁国府训导沈沾霖还纂修嘉庆《志》食货志、武备志。
此外志书的纂修还需要地方精英学者的支持,梁启超认为乾隆以前一般人士对于方志观念之幼稚误谬可以想见矣,这主要是因为乾隆后许多学者重视修志,且在清朝高压的文化专制下,既不能私家修史,又不能描绘现实,这些学者只能将自己的才学应用于纂修方志,纷纷实际参与志书的纂修工作,他们注意方志之编纂方法,出他们之手的志都有各自的特点,使得乾嘉时期志书的编纂体例、内容详略、纂修方法、史料筛选越发严谨和规范。如洪亮吉、章学诚等都应邀受聘参与志书编纂工作,章学诚主张“志属信史”,将方志囊括到史学范畴内,其主纂《湖北通志》《永清县志》《和州志》《亳州志》四部志书,参与编纂则多达十一部。洪亮吉在舆地学研究成就卓越,其不单开创边疆史地研究先例,还将舆地学思想与方志编纂相结合,主张地方志就是舆地之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其纂修了如嘉庆《泾县志》《宁国府志》等多部质量较高的方志,无不做到博考分疏、精到详尽,使方志成为地方的信使。章洪二人分别是乾嘉时期修志流派中文献派(历史派)与考据派(地理派)的代表人物。而嘉庆《宁国府志》耗时两年成书,需要分门编纂,做到考古证今、采访多多益善,大量的工作依赖众人的同心协力。同时地方名族、富商也为修志踊跃捐输,提供财物上的帮助。嘉庆《志》告示中提到“六邑官绅共襄善举,靡不殷勤商榷,踊跃捐输。所赖同心协力,得以考古证今。”因此,地方精英学者的支持对方志编纂具有重要帮助。
3. 嘉庆《宁国府志》的编纂者
嘉庆《宁国府志》参与工作的人员共有115人。其中,监修者7人,协修者13人,参订1人,纂修5人,校对21人,采辑13人,采访26人,收掌2人,管理局务2人,董事25人。
3.1. 监修者情况简介
监修是负责监督和管理编纂志书工作。康熙十二年(1673)祖植桐修,赵昶等纂《朝城县志》对监修者的工作职责作出规定,“凡志草成,或事体有未宜,字句有未安者,须不避嫌忌,从公指正,无得简默于前以贻后咎。”[10]监修者作为管理者,需要及时指正处理编纂志书中出现的方方面面问题,故监修者通常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担任。下面将嘉庆《志》监修者情况简介如下:
鲁铨,字选堂,号子山,江苏丹徒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嘉庆八年(1803)知河南西华县,因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同年擢守宁国知府,后历任直隶广平知府、保定知府、清河道等职。十一年(1806)二月聘修《宁国府志》,设志局于城北戚氏故居,次年十一月该书告成。十八年(1813)调往都中镇压白莲教起义。不久加布政司衔,代行直隶布政使职,统办全省军务。在府县做官时积极修辑方志,荒年放赈济民,有诗三首收入《京江耆旧集》,书法仿王文治[11]。嘉庆《宁国府志·营建志·坛庙》载嘉庆十年(1805)知府鲁铨倡修北楼,并修仪门、大门、宝厘坊,十一年(1806)倡捐重修七贤祠,为祀谢眺、李白、韩愈、晏殊、范仲淹、张慎言、姜埰七贤。
觉罗长庆,满洲正蓝旗人,官学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二十四日署苏州府管粮同知[12],专责漕粮的监兑事务,管粮同知道光二十三年(1847)裁。乾隆五十五年(1790)署淮安知府[13]。《营建志·官署》载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署知府觉罗长庆复修北楼。
温宪,山东德州人,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举人,官至知府[14]。
钟英,满洲镶黄旗人,号秀岩,生员,嘉庆十三年(1808)由恩荫工部员外出任宁国知府。
英福,满洲镶黄旗人,荫生,嘉庆十二年(1807)任凤阳南平同知,十三年(1808)改为凤颍捕盗同知,驻南平[15]。
张栋,山东蓬莱县人,号寿泉子,乾隆五十七年贡生,先任国子监典籍,嘉庆十三年(1808)任宁国府通判署庐州同知,工笔书法,至老不倦[16]。
鲁世延,江西新城县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科副贡,分发河工通判[17]。
3.2. 协修者情况简介
协修是协助主修组织各项编纂志书工作的助手,主要承担策划和编撰的任务,通常协修由主修同僚或僚属担任。下面将嘉庆《志》协修者情况简介如下:
吕占建,山东德州人,字宁侯,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举人,官五河知县,泗州知州。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英山县知县[18],嘉庆八年(1803)知宁国县,十年调署宣城卒。
陈受培,湖北江夏县人,廪贡,乾隆四十八年署江陵县学教谕[19],负责管理县学的教务、教授学业、文庙祭祀、选拔人才、评定品行等工作,嘉庆三年(1798)任芜湖县县丞[20],九年(1802)贵池县丞升任宣城知县,十一年(1804)在任时修《宣城县志》三十二卷。
董梁,江苏赣榆县人,嘉庆辛酉拔贡,道光五年(1825)任赣州知府署同知,六年(1826)七月任瑞州知府[21],十九年(1839)任辽州知州,二十年(1840)由辽州调任忻州知州,当官廉介,请讬不行[22]。
严克任,字伊仲,号半愚,湖南华容县人,乾隆庚寅恩科举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宁国知县,四十八年(1783)任霍山知县,五十一年(1786)任庐江知县,五十七年(1792)知英山县,六十年(1795)任宣城知县,嘉庆六年(1801)引疾去,十二年(1807)署黟县知县三月至九月,十四年(1809)复任宣城知县。著有《重建龙滩胜果寺后殿记》《重修宣城县学碑》。
徐心田,字慎之,江西奉新县人,嘉庆辛酉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八年(1803)改安徽南陵知县[23]。十二年(1807)他在任时主修《南陵县志》,次年成书并作序,民国《南陵县志·职官·名宦》里对徐心田重修方志有“重修邑乘,厥功甚伟”的评价。嘉庆《宁国府志·营建志·官署》载嘉庆九年(1804)堂西楹栋复圮,南陵知县徐心田修葺。
李德淦,号梅岩,直隶延庆州人,乾隆乙卯(1795)进士。嘉庆九年知泾县,二十二年(1817)任品端学富士论称之[24]。其知泾县期间宁国知府鲁铨欲修《宁国府志》令各县修志,便延请洪亮吉纂修,十一年(1806)十一月,历时一年有余,修成这部名志,李德淦为之作序。后因事诖误,左迁江西新淦县丞,年老不赴,改选庆云教谕。致仕归。
于联森,字襭霞,金坛县人。乾隆五十三年季惇大榜,历任安徽繁昌、青阳、泾县知县。
徐正琳,湖南沅江县人,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拔贡,二十年(1815)十一月任安徽黟县知县。
苏景眉,广东顺德人,庚子科举人。嘉庆二年(1797)委署婺源知县[25]。
丁健,字亦纯,河南永城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科举人,任安徽望江县知县[26]。
陈炳德,字伯谦,号吉甫,江阴县人,乾隆丁酉拔贡。乾隆五十九年(1794)任丰县儒学教谕[27],嘉庆十年(1805)六月由奉县教谕卓异题升任旌德知县,知旌德期间主持修纂《旌德县志》,十三年(1808)成书并作序,序中提及重修旌德志的缘由“前人之简卒不自觉,其繁而寡当也。自乾隆甲戌以迄今已五十四年矣,山川星野之淆列本无迁移,而学校田赋之经制时有损。”[28]嘉庆《旌德县志·建置·坛庙》载十一年(1806)陈炳德重建后房,谯楼,申明亭,卒年七十六。
王聚奎,山西曲沃县人,监生。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署旌德知县,试用知县。
曹梦鹤,字剑津,号琴轩,江西湖口县人,乾隆六十年乙卯科进士。嘉庆七年(1802)知太平县,在任时修《太平县志》十三卷并作序,十三年(1808)知宣城,单骑擒匪,境内肃然,四校乡闱,时称得士[29]。同治《湖口县志》卷八《人物志·宦业》记录曹梦鹤在任安徽太平令八年期间的主要政绩及为官清廉,在同治《九江府志》卷三十三《宦业·湖口续编》亦有相同记载。著有《崔守遗堂记》《新建有成桥碑记》。
3.3. 纂修者情况简介
方志编纂者的素质是保证志书质量的关键。《朝城县志》中的《修志约言》同样对纂修者职责作出要求,“操笔行文、随事立则,须秉公虚,和衷相济,其体例之当否,议论之公私皆当详慎,务慊舆情。”[10]作为地方志中起主要作用的编辑人,除了地方官亲自担任主纂人外,还经常聘请有学问的官员或本地饱学之士担任主纂人,如嘉庆《志》纂修洪亮吉、凌廷堪,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地方志质量和编纂水准。下面将嘉庆《志》纂修者情况简介如下:
洪亮吉,字稚存、君直,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阳湖县人。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三日。三十四年(1769)五月应童子试,补阳湖县学附生[30]。三十六年(1771)未匝月,与朱筠相见入其幕府,与邵晋涵、王念孙、章学诚等交,始从经学研究。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五十七年(1792)奉任贵州学政之命,嘉庆元年(1796)七月充咸安宫官学总裁,四年(1799)四月派充实录馆纂修官,后因直言忤上,远戍伊犁,五年(1800)特旨赦回,此后寄情山水之间,广览博识。洪氏在经史、训诂、地理学方面造诣颇深,诗与黄景仁并称“洪黄”,经学与孙星衍并称“孙洪”,特别是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研究成就显著,著有《补三国疆域志》《东晋疆域志》等,还是清乾嘉时期方志学中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先后参与编纂过地方志九部,仅安徽地区就有《泾县志》《宁国府志》两部,十年(1805)三月初二十六日前后,应泾县县令李德淦聘,于萧公祠主修县志,与赵良澍、赵绍祖、左煊等,订定志例。十一年(1806)二月初十日前后抵宣城,受宁国鲁太守铨聘修《宁国府志》,负责纂修嘉庆《志》疆域表、舆地志。卒于嘉庆十四年(1809)五月初十二日。
凌廷堪,字次仲,一字仲子,歙县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文学家、音律学家。乾隆六十年(1795)任宁国府儒学教授,负责纂修嘉庆《志》沿革表,沿革表即嘉庆《志》开篇第一卷,凌廷堪对于宁国的地理沿革记载详实,从唐虞夏至清朝,分为其所属较大地理区域州部和实际管辖区域郡国,所参考资料包括《禹贡》《周礼·职方氏》《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等古代地理著作,《尔雅》等古代词典,《元和郡县志》《江南通志》《江宁府志》等地方志书及正史地理志部分等诸多重要的经典文献。除了州郡外,对于宁国府所辖六县的地理沿革也进行了考订,另附有大事、祥异、封建、公主等内容,这是他编纂方志的一个显著特点。
沈沾霖,字湘葵,一字葆真,震泽县人,乾隆癸卯举人,嘉庆三年(1798)任宁国府训导,官安徽宁国府训导二十年,移疾归,晚岁专心学书。负责纂修嘉庆《志》食货志、武备志。嘉庆《宁国府志·学校志·庙学上》载训导沈沾霖捐俸新修训导署,内外完整。著有《爱静词》,所辑有《限期集览》《刺字便览》等。
葛莹,字宝光,芜湖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署事旌德县教谕,五十三年(1788)戊申科举人[31],五十五年(1790)任兴化县训导候选知县,倡结沧浪诗社[32]。负责纂修嘉庆《志》选举表、营建志、部分人物志。
施晋,字进之,一字锡蕃,号雪帆,无锡县人。性高旷,好游山水,终生未仕,以游幕为生。工诗文,取法于杜,著有《一枝轩稿》八卷。负责纂修嘉庆《志》职官表、艺文志、杂志、部分人物志。
4. 嘉庆《宁国府志》编纂的意义
4.1. 保存详细的地方历史资料
嘉庆《宁国府志》反映局部地域地理情况,其载有大量地图,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宁国府境全图》先有历史上秦鄣郡、汉丹阳郡、晋宣城郡、隋宣城郡、唐宣州、宋宁国府、元宁国路、明宁国府县图,后有宁国府官署、学校图,再后为宁国府下辖六县县图及山川图,最后为宁国府境内代表性景观图,共有图50幅。所有地图上北下南,印刷清晰,较容易辨别图中地名文字。地图以文字或图例来表明不同图像,如双曲线表示河流,河流中四边形则代表桥梁,并用文字说明。圆形表示各县县城。矩形一般表示建筑物,并在图形中用文字标注建筑物名称。简易山水画描绘山脉和河流走势。故嘉庆《宁国府志》保留大量地图,是了解宁国府历史建置沿革、地理、营建、景观等的重要史料,具有历史地理方面的史料价值。
嘉庆《宁国府志》关于经济方面的史料,主要记载于卷十六至十八《食货志》中,记载宁国府户口丁额田赋、物产漕运等内容,其中尤以户口、物产详细记载。
土地之物产是生民生存的基础,府志对“蔬之品”记载有姜、仙韭、笋、珍珠菜、芦菔、香菌等三十八种。对“药之品”记载甚为详细,有灵芝、木瓜、黄连、朱砂、石菖蒲、茯苓、芍药、薄荷等六十四种之多。对“杂植之属”记载有茶、烟草、棉花、石耳、葛等十六种。其中特别提到“宁国鸦山茶”,并附有宋梅尧臣诗:“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反映出宁国鸦山茶珍贵稀少和茶名的来历,在江南仅有宁国府地区有此茶,且采摘过程较为困难。以上这些物产的记录,有助于掌握宁国府地区物产资源的概貌,进一步弄清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
4.2.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旅游事业
宣城地区山川秀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李白、韩愈、白居易都曾在此寓居。通过府志有利于了解宁国府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府志在卷十二《舆地志·古迹》中对于“三天洞”载洞三窍,皆见天流澌,昼夜不绝。在稽亭山,洞有名龛,隋扶风禅师安禅之地。流泉涓涓,溉山下田千余亩。又有风穴,深不可测,旧经云,穴水直通禹穴及湘潭。介绍三天洞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著名的扶风禅师的安禅之地,可让游客感受到三天洞景观的巧夺天工和悠久的历史底蕴。这些记载可以为宁国府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提供依据,为地方旅游事业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
4.3. 为后世新修志书提供借鉴
嘉庆《宁国府志》在体例上则采取纲目体,以大事类为纲,小事类为目,全志分4表8志,共12纲63目,各细目中按时间顺序先后、行政区划高低(先府后县)逐条排序,63细目使分类更加精细,做到纲有统领,目有所归,更好反映出纲目间统属关系。既具有平目体层次清晰的特点,在结构上又更加严谨,避免骈列名目的情况。综上所述,其编纂结构设置合理,对于后世新修志书在门类设置、结构安排上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5. 小结
本文介绍宁国府的历史建置沿革,认为该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较为全面分析志书的编纂背景,笔者认为该志的纂修在宏观层面上得益于清代统治者的倡导,社会稳定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地方官宦和士绅学者的积极推动等诸多因素。加之嘉庆朝为纂修《大清一统志》下发的诏令及各省所发修志檄文,最终促成了嘉庆《宁国府志》的完成。另外对于嘉庆《志》监修者、协修者、纂修者生平作出考察和整理。最后一部分探讨的嘉庆《志》编纂的意义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