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视角下《三国演义》人物歇后语的动态研究
A Dynamic Study of Character’s Chinese Folk Wisecracks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摘要: 文章以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网络为理论基础,以古籍《三国演义》中部分歇后语为研究语料。从中提取了五条歇后语,分别解读了四种基本空间网络类型和一种特殊的多域复合网类型,重点阐释了歇后语的组织框架与层创结构。推进了歇后语的认知解读与推理机制,提供了研究歇后语的一种认知语言学视角。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oncept integration theory and concept integration network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uses some Chinese folk wisecracks in the ancient book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the research corpus. Five Chinese folk wisecrack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corpus to interpret four basic spatial network types and a special multi-domain composite network type, focusing on explaining the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and layer crea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folk wisecracks. The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and reason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folk wisecracks are advanced, provid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m.
文章引用:杜羽佳. 概念整合视角下《三国演义》人物歇后语的动态研究[J]. 国学, 2024, 12(5): 941-947.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5143

1. 引言

歇后语是一种区别于普通话语的特殊表达方式,其“引子”与“注释”构成结构[1],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具有诙谐风趣、生动传神、幽默含蓄的特点。“引子”作为前一部分,提供通俗、贴切的比喻话语,引导出后一部分“注释”的解释说明功能。两者不仅在语言形式上相通,而且在内部构造中内容一一对应,体现出一种内在逻辑关系。作为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凝聚了民族精华,展现了中华文化特色,其衍生的相关歇后语更是民族智慧的体现。

针对于富有中华民族气息的汉语歇后语,国外相关研究甚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罗圣豪教授(John S. Rohsenow)等人发表的《现代汉字学》,其中“Enigmatic Folk Similes”被翻译为歇后语[2]。与之相比,国内学者目前热衷于歇后语的多角度、多样化的研究。蒋向勇等人则强调了关联理论与整合理论之间的互补关系,对歇后语的语境信息与语用推理进行了整合研究[3];马利军、张积家对歇后语的语义性质进行重新分类,认为歇后语前部分体现态度情感,后部分表达话语本质,提出歇后语的内部修辞关系[4];何爱晶从心智哲学的角度出发,借助“歇后语程序分析图”分析了歇后语发展的心智因素,揭示了由前言到后语的心智过程[5];贾虹等认为歇后语的生成和发展可以通过言外转喻进行认知解读[6];黄书芳从体验哲学的视角揭示了歇后语的体验来源、隐喻条件以及概念整合理解过程[7];邹春玲则从几何学新视角研究歇后语的拓扑属性,归纳出推理的同一性与同化性[8]。而马利军团队针对谐音型歇后语的研究,发现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对语音、语义具有影响作用[9]

不难发现,目前学者从歇后语的名称、性质、功能、修辞等方面的单一研究,逐渐转向跨学科视角下汉译歇后语的多样化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但是,就歇后语具体研究范围而言,大多取之随意,较少有针对性的古籍歇后语研究,就《三国演义》歇后语而言,目前较少有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概念整合与概念整合网络等理论,提取了《新华歇后语词典》中相关经典歇后语,来探索古籍汉语歇后语的认知建构过程与动态推理机制。

2. 概念整合理论

2.1. 基本内容与发展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以福柯尼尔(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为基础而发展而来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是人们在一定语法、语境和文化交际背景下,为了达成一定的交际目的,所进行思维构建、信息整合所融合而成的微小的概念集[10]。概念整合以心理空间和认知模型为运作手段,揭示意义与形式的建构过程[11],为解读隐性认知提供了研究手段。

至今,在西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概念整合理论仍是一个热门话题。Harder对其合理性表示质疑,并提出了建议[12]。Grady从隐喻类型角度出发,详细解释了隐喻整合的多种类型,从其他整合中区分开了隐喻整合[13]。Ruiz等人研究了概念整合发生的原理,提出了组合输入假说,重点挖掘了源域与目标域两部分的原则性结合[14]

同时,国内学者不断深入讨论,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完善。例如,汪少华结合隐喻现象来阐释概念整合理论的实际运作过程[15],同时王文斌补充了认知主体自洽性与认知活动动态性特征[16]。王寅还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中,补充了“概念整合链”,提出翻译的“连续性整合运作”[17]

2.2. 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概念整合网络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简域网(simplex network)、镜像网(mirror network)、单域网(single-scope network)、双域网(double-scope network) [18]。歇后语的解读以概念整合的角度出发,可以清晰地勾勒歇后语中语素的构建过程,为人们理解歇后语提供了一种语言学认知手段。

1) 简域网。它是由两个输入空间(Input 1、Input 2)的框架与价值构成,有框架的角色(role)与无框架的价值元素(value)通过映射进行简易配对,部分元素继续投射在合成空间中,衍生出层创结构。

2) 镜像网。在镜像网中,所有心理空间包含输入空间、合成空间、类属空间都遵从于统一的组织框架,空间中价值、元素与具体的指代角色类型相似,表达内容与引申语义相互贯通且无矛盾冲突。

3) 单域网。两个包含不同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被称为单域网,其中仅一种组织框架经过空间投射、扩展而生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之间的转化,涉及了从提供组织框架的源域转向话语重点标识的目标域之间的映射隐喻关系。

4) 双域网。双域网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其组织框架不同甚至有点矛盾,均部分投射于合成空间,且继续在合成空间进行运作,形成新的层创空间。

3. 概念整合理论在三国人物歇后语中的认知解读

例1: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Figure 1. Network diagram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Zhang Fei Selling Smuggled Salt—Who Dares to Check”

1.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概念整合网络图

为了更好地区分概念整合网络的不同类型,本文结合概念整合分析《三国演义》中一些经典人物歇后语,对三国人物歇后语进行语义解读,探索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为概念隐喻现象提供一定的科学解释。

1) 简域网中,仅有一个输入空间包含一个框架,而合成空间是由输入空间中唯一的组织框架形成的。

歇后语语义生成分析过程,以图1所示。本歇后语的类型是属于概念整合里面的简域型网络。“士”与“商”作为角色,构成输入空间1的隐喻框架——“古代社会阶层”。古代社会根据封建制度形成的“士农工商”社会分类模式,将古代社会等级极低的商人与拥有较高威望的将领进行类比,使“武将–商人”作为有框架的角色在空间中运作。

输入空间2包含“张飞”、“盐贩子”两个元素。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与刘备、关羽三人桃园结义的兄弟,是刘备手下将领之一。刘备作为荆州之地的主公拥有极高的社会威望,所以张飞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盐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国家经济命脉,归国家直接掌控,防止商人参与其中。根据历朝法律,若普通的商人贩卖私盐会被判重罪,甚至死刑。在此“盐贩子”比喻“胆大包天、野心膨胀的人”,所以“贩私盐”隐喻“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此歇后语假设了一种语境:张飞违背法律规定进行售卖食盐的活动。在网络空间中,张飞的角色发生变化。将领勇猛、睿智,能统揽全局,商人则狡猾、功利,输入空间1与2的互相映射,使张飞的身份转变为贩卖私盐的商人。经过双方空间的转射,构成一个合成空间:张飞卖盐安然无恙,而普通商人卖盐重则死罪。

作为武将的张飞拥有着特权,即使做出贩卖私盐的行为,也无人检举告发。经过意义的整合与构建过程,得出官员与百姓面对国家法律截然不同的反应,最终衍生出层创结构:强权势力下百姓趋利避害的行为特点。

2) 镜像网的输入空间包含着相同的组织框架,共同映射形成具有相同框架的合成空间。

例2: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Figure 2. Network diagram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Throw the Helve after the Hatchet—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

2. “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的概念整合网络图

图2展示了歇后语具体分析过程,是一种镜像型的网络空间。“周瑜”与“刘备”作为输入空间1、2的主体,具有相同的元素,包括政治家、政治家所隶属的地域、政治家的策略以及发生冲突之后的结果等元素;输入空间1与输入空间2所共有的框架“政治家们的策略与冲突”生成了类属空间。其中,输入空间之间的元素互相跨空间进行映射,形成了元素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此事件中“周瑜”的对手是“刘备”,“东吴”曾经占领了“荆州”,但此时却被“有借无还”;周瑜设计假借“提亲”夺取荆州对应刘备将计就计直接“娶亲”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伏兵打败导致“折兵”,刘备打了“胜仗”顺利带东吴夫人回到荆州。

输入空间中元素之间的映射生成了合成空间,显示出了表层内涵:周瑜借助娶亲夺回荆州,但刘备却携带新婚夫人逃出东吴。所以人们讥笑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同时也有“东吴娶亲——弄假成真”、“刘备娶媳妇——弄假成真”等相关说法。最后,合成空间根据语义和语用环境衍生出了包含新组织框架的层创结构,即“某人想占便宜却损失惨重”,比喻所得到的抵不上所失去的。通过此歇后语,可以看出古人使用策略的智慧以及认知背景,体现了战场上兵不厌诈的特点。

3) 单域网中,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而合成空间仅由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组成。

例3: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Figure 3.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diagram of “Cao Cao Kills Hua Tuo—Avoiding Medical Treatment”

3.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的概念整合网络图

图3所示,此歇后语的语义建构过程属于单域网。该网络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其中输入空间1的框架是“病人杀人”,由“曹操”、“病人”、“头痛”、“杀人”这四个元素构成;输入空间2的框架是“医生遇害”,包含元素“华佗”、“医生”、“开颅”、“被杀”。两个输入空间共同的抽象结构形成了类属空间,分别为“人名”、“身份”、“诉求”、“行为”等概念。

首先,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互相进行映射行为,使“曹操”与“华佗”对应,“病人”与“医生”对应,“头痛”与“开颅”对应,“杀人”与“被杀”相对应。其次,在完成跨空间映射行为之后,两个输入空间会选择部分元素继续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得到“病人曹操杀害华佗”的语义。此歇后语产生的语境是曹操头痛难忍而寻医就诊的行为活动。医生询问病情并利用手段治疗患者,患者本应心怀感恩,客气款待医生。但是曹操因听到华佗开颅手术的提议,感到十分大怒,认为华佗对自己不怀好意,加上多疑的性格,导致华佗入狱而亡,所以曹操“讳疾忌医”的行事特点就此形成。最后,结合日常生活中语言知识与背景知识,对整合意义“病人曹操杀害华佗”进行拓展,衍生出“某人掩饰缺点,不愿改正”的新创结构,与后半部分的歇后语“讳疾忌医”的意义相互呼应。

4) 双域网中,两个输入空间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合成空间分别由两个空间中部分框架共同构成。

例4:张飞掌鹅毛扇——充孔明

Figure 4.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Diagram for “Zhang Fei Holds a Goose Feather Fan—Acting as Kong Ming”

4. “张飞掌鹅毛扇——充孔明”的概念整合网络图

图4展示了歇后语的双域网动态推理与建构过程。双域网中,输入空间1、2包括不同的元素。“张飞掌鹅毛扇”是输入空间1的主要部分。张飞敬爱士大夫,轻普通人,为人比较粗鲁,且受教育水平极低,胸无墨水,因而是个五大三粗之人。根据语用背景框架可以确定原本的人物特点,诸葛几乎在所有场合中手持着鹅毛扇,且受到了极高水平的教育,智商极高,因而“鹅毛扇”成为了文化人的典型身份象征。

此歇后语假设了一种语境:张飞手握鹅毛扇,所以“孔明掌鹅毛扇”的人物特点构成了输入空间2的元素。两个输入空间共同享有“受教育程度差距”的类属空间。“掌鹅毛扇”本属于孔明的人物特点,但却被张飞模仿了,文化人与大老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因而在部分映射成为合成空间的途中产生了冲突,形成“张飞替诸葛亮手握鹅毛扇”的合成空间框架,新的层创结构“大老粗充当文化人”就此形成了。

4. 结语

概念整合网络是一种比较适用于歇后语语义解读的理论工具,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与中国古典书籍的内容的相关研究,促进了国内外理论与文化的相互交流。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以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所含歇后语为研究语料,对歇后语的语义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借助概念网络空间图来清晰地展现了四类空间之间的组合、发展过程,分析了歇后语衍生的层创结构,促进了汉语歇后语的隐喻功能的广泛应用,也发展了古籍歇后语的认知建构与推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温端政, 周荐. 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M]. 太原: 书海出版社, 2000.
[2] Rohsenow, J.S. (1991)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Enigmatic Folk Similes (Rectified Editi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3] 蒋向勇, 邵娟萍.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0(1): 144-147.
[4] 马利军, 张积家. 歇后语的内部关系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11(4): 84-92.
[5] 何爱晶. 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J]. 现代外语, 2011, 34(4): 356-363.
[6] 贾虹, 代历楠. 歇后语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解读[J]. 外语学刊, 2013(5): 69-74.
[7] 黄书芳. 体验哲学视角下歇后语的认知解读[J]. 语文建设, 2014(24): 35-36.
[8] 邹春玲, 张维伟. 歇后语的拓扑解析[J]. 外语学刊, 2016(4): 83-88.
[9] 马利军, 马云霄, 何晓清, 刘海涛, 张静宇. 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在谐音型歇后语理解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9, 51(12): 1306-1317.
[10] Fauconnier Turner, G.M. (1996)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in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Fauconnier, G. and Turner, M.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Cognitive Science, 22, 133-187.
https://doi.org/10.1016/s0364-0213(99)80038-x
[12] Harder, P. (2003) Mental Spaces: Exactly When Do We Need Them? Cognitive Linguistics, 1, 150-161.
[13] Grady, J. (2005) Primary Metaphors as Inputs to Conceptu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37, 1595-1614.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04.03.012
[14] Ruiz de Mendoza, F.J. and Peña, M.S. (2005) Conceptual Interaction,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Projection Spaces. In: Sandra Peña Cervel, M. and Ruiz de Mendoza Ibáñez, F.J.,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Mouton de Gruyter, 249-282.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197716.3.249
[15] 汪少华. 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 当代语言学, 2002, 4(2): 119-127.
[16] 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 外语研究, 2004, 21(1): 6-12.
[17] 王寅. 概念整合理论的修补与翻译的体认过程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 52(5): 749-760.
[18] Faucconier, G. and Turner, M.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