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ing Theory to Teaching Practice
DOI: 10.12677/ae.2024.14101887, PDF, HTML, XML,   
作者: 孟琪珩: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教学理论教学实践转化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摘要: 教育理论的构建与演进,与教育实践的深厚根基密不可分,它源于对教育活动中诸多现象与问题的深刻反思与归纳;而教育实践,则构成了教育理论得以实施与发展的坚固基石。然而,近年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脱节”现象愈发明显,成为教育领域亟须解决的紧迫问题。教育从业者必须深刻理解,教育理论必须与时代同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并适度领先于实践,以便为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推动力。同时,教育理论亦应具备明确的特征,以便于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与应用。通过教育理论的传播、教育专家的咨询、教育实验以及教育行动研究等多种途径,真正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y stem from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induction of numerous phenomena and issues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Meanwhile, educational practice constitutes the solid cornerstone upon which educational theories are implemented and developed.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emerging as an urge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ducators must deeply understand that educational theories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lign with the trends of development, and moderately lead practice to provide necessary guidance and momentum for educational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educational theories should possess clear characteristics to facilitat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by educators.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the dissemin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consultation from educational experts, educational experiments, and 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e goal is to truly transform educational theories into educational practice, resolve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cause.
文章引用:孟琪珩. 浅析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454-45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87

1. 引言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分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教育界对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从未间断。人们一直在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这种脱节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尤为突出。一些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教育实践理论的概念,他们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这些研究者希望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找到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两张皮”现象的方法,从而使得教学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学实践能够更加科学地反映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2. 教学理论的界定

对于教学理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多元化的解读。有学者认为,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活动深入剖析与系统化整理的结果,这一过程离不开对关键概念的精准把握、逻辑判断的严谨运用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有学者认为,教学理论是指与人类教育活动紧密相连的理论性认识,是通过理性思考产出的结果,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还有学者强调教学反思在教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逐渐完善与丰富的,目的在于解释教学现象和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体系,是对各种教学现象和教学关系的系统概括。

尽管上述界定各不相同,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相同点:

(1) 教学理论源于教学实践,是对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的结果;

(2) 教学理论不是单一的,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

(3) 教学理论面向教学实践,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 教学实践的界定

关于教学实践的不同观点,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实践涵盖了人类所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无论是正式的课堂教学,还是非正式的教育活动,都可以被归类为教学实践的一部分,体现出教育实践的多样性。还有学者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们强调,教学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行为,而是一种系统化的、有计划的活动,体现出教育实践的系统性。另有学者认为,教学实践是指与教育相关的所有职业行为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务安排等,体现出教育实践的广泛性。

总之,学者们对教学实践的看法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将教学实践视为教育活动的总称,还是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亦或是教育职业行为的总和,这些观点都为我们理解和实施教学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

4. 教学理论应具备的特征

教学理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背景。这些理论受到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它们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如果我们在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直接将这些教学理论照搬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试图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那么这种做法必然是不切实际的,甚至可能会导致失败。

要想将教学理论切实转化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应具备以下特征:

4.1. 顺应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实践也会有新的时代要求。回顾历史,杜威、班杜拉、罗杰斯等人都提出了划时代性的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必须面向现实,付诸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发展,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符合时代要求,拒绝空想和超越性的理论。只有这样,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4.2. 具备适度的超前性

适度超前的理论能够起到预见、导向和推动的作用。教学目标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为达成这一目标,必然需要具备适度超前性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成为教学实践的推动力。当前教学实践的形式、类别层出不穷,尤其在疫情的大环境下,线上教学充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当然在其中少不了新问题的产生。但是教学理论并没有创新,这必然会阻碍教学实践活动的发展。在过去,学生只会学习,学校的唯分数论,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就需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学理论的指导。如若教学实践仍以过时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学生必然不会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一直强调适度,这就表明教学理论的超前是相对的,要适合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

4.3. 具备清晰明确性

教学理论的终极目标在于其实际应用,故而必须为人们所熟练掌握,避免出现似是而非、含糊不清、脱离实际的情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清晰和明确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将无法稳固地立足,两者亦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化。正是由于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向教育实践者提供了精确的指导信息,该理论才得以真正地转化为教学实践。然而,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并未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原因在于其理论表述晦涩难懂、复杂深奥,不易为常人所理解。好的理论若过于抽象,则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5. 对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要求

5.1. 教育实践工作者要自觉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

教育实践工作者应当积极主动地接受和遵循教学理论的指导,以确保其教育实践活动能够科学、系统地进行。教育理论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技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不断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设计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2. 教学理论工作者要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基础[1],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来源,前者最终服务于后者。要想提高理论水平,理论工作者势必要深入实践第一线,深入理解各种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掌握其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地调整和运用这些理论,倾听来自实践中的声音,选择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理论。

5.3. 教学理论工作者要具备反思和评估的能力

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这些方法和理念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从实践中提取经验,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学理论工作者还应具备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6. 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途径

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途径各式各样,主要有教学理论传播、教学专家咨询、教育实验、教学行动研究四种。

6.1. 教学理论传播

教育理论的传播涉及教育科研人员及其他传播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方法和途径,将教育理论传递给教育实践者。此过程的核心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实践者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进而提高教育品质和成效。正如前述,唯有那些顺应时代发展、适度超前且表述清晰明确的教育理论,方能被有效采纳,并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预期功能。尽管我国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因多种因素,如传播途径的不畅,导致仅有少数教育理论得以实际应用。这限制了众多优质教育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从而对教育实践的改善与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加强教育理论的传播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以确保更多的教育理论能够有效地传递给教育实践者,进而促进教育实践的创新与进步。

在当今社会,教学理论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涵盖了学术手段传播、行政手段传播以及大众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学术手段传播主要依赖于学术论文、研讨会和学术期刊等平台,通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讨论,将教学理论传递给同行和学术界。行政手段传播则更多地依赖于教育管理部门和政策文件,通过制定和推广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指导方针,将教学理论普及到各级教育机构和教师群体中。而大众媒体传播则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工具,将教学理论以更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广大公众。然而,真正有效的教学理论传播往往不是依赖于单一的传播方式,而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传播策略。这种综合性的传播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传播途径的优势,使教学理论在学术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大众之间形成广泛的互动和交流。

6.2. 教学专家咨询

教学专家咨询是指教育专家利用自身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向教育实践工作者阐释最新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并为其提供咨询,旨在促进教学理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落实。教学专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正确经验,少走弯路,避免教学理论选择的茫然,增强针对性。教学专家们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这些专家通过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帮助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弯路,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活动。他们的专业指导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选择和应用教学理论,还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与教育专家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们可以获得即时的经验反馈和建议,解决他们在教学理论应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教师们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能促进教育专家们了解一线教学的实际需求和挑战,从而不断优化和更新他们的指导方法。

6.3. 教育实验

教学实验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检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理论的应用、实施与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科学化。设计并开展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教学实验,旨在深入探讨和解决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够寻求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以应对教学中的挑战。这不仅有助于将抽象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形式,而且还能确保这些理论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4. 教学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40年代由柯利尔(Coller, J.)和勒温(Lewin, K.)提出的。柯利尔为了改善印第安人与其他种族之间的关系,邀请了一些印第安人加入研究小组一起参与研究。这种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的研究被柯利尔称为行动研究。随后,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首先对行动研究进行较深入探讨,他将“行动研究”一词术语化,并对其作出了进一步阐述[2]。勒温认为行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步骤:(1) 发现问题;(2) 分析问题;(3) 制订计划;(4) 实施计划;(5) 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作出评价;(6)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计划。《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一书将行动研究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3]

由此可见,教育行动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1) 教育工作者是研究者,被研究者是研究主体;

(2) 行动研究要在一定的实际教育活动中进行,旨在解决其中的问题;

(3) 行动研究重视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7. 小结

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是推动教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需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将二者完美融合却显得尤为困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深入理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内涵及其各自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助力二者的有效转化。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促进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学实践的不断进步,最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车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态学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2): 72-78.
[2] 熊杨敬.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5, 31(5): 40-41.
[3] 丁廷森.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