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景观资源是风景名胜区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条件。这些资源包括自然景物、社会人文元素等,它们不仅具备观赏价值,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科学探索空间,展现出多维度价值体系,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对景观资源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是指导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基石[1] [2]。国外景观资源评价工作较早,已有50多年的历史,并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方法,包括单因素评价、自然要素综合评价和游客容量评价等。这些方法在评价景观资源的不同方面各有侧重,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景观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内景观资源评价虽晚于国外,但依托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及深厚的山水审美底蕴,也已获得显著成果。常用的方法有定性评价、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综合价值评分法等[3]-[7]。此外,我国还制定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标准文件,对风景资源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景观资源评价,以指导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如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旺苍县鼓城山森林公园的美学价值和景区建设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估[8];采用定性与定量融合法对普陀山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并界定景区等级[9];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细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等级[10];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融合层次分析法,对潭璋峡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分析[11]。在景观资源评价中,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工具,它能够将复杂的决策因素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来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泰安岱庙的景观资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系统地考虑岱庙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价值、生态环境、游客体验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研究区概况
2.1. 总体概况
岱庙作为祭祀“东岳泰山神”的重要场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坐落于泰山中路古建筑群的南北轴线及泰安古城的中轴线上,岱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岱庙建筑群的布局严谨,展现了古代皇家建筑的雄伟与庄严。主殿天贶殿作为中轴线的核心,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四周环绕的回廊、相对而立的钟鼓楼、以及高耸的城墙和角楼,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空间体系。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堪称一座融建筑、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12]。
2.2. 景观资源概况
岱庙的布局以严谨的轴线规划为核心,形成了“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的组群布局形式。这种布局既保证了空间的均衡对称,又通过纵横扩展增强了整体的层次感和深度。南北向的纵轴线作为主轴线,贯穿整个景区,自南向北依次串联起各个重要建筑,象征着古代帝王祭祀泰山时庄重而神圣的行程轨迹。纵轴东侧设汉柏院、东御座和花园,西侧设有唐槐院和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将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串联起来。天贶殿作为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景区后半部的高台之上。岱庙内的各个建筑虽彼此独立,但却又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空间设计形成了紧密的内在联系。
岱庙的自然资源亦注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让园林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无为而为”的效果。岱庙在选址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助泰山的山水地理之势,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同时在庭院内营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古柏、银杏、桂花等[13]。
3. 泰安岱庙景观资源评价
3.1. 景观资源选取
本文以泰安岱庙风景区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融合的AHP法,对景区内的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全面调研,选取不同类型的景观资源,并拍摄照片。通过对景观资源价值、环境层次、利用条件和规模范围等因素的分析,结合专家打分建议,确定了17项指标,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模式。组织20位风景园林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岱庙91个景点进行评分,得出各个景观资源各项评价因子的量化得分。并对其中优秀的景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为岱庙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技术资料。
3.2. 岱庙风景资源分类
按分类规范将岱庙风景资源划分为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两大类,其中,自然景源分4个中类,7小类,人文景源分4中类、18小类(见表1)。通过对岱庙景区旅游资源的分类分析,我们发现91个景源中,有23个是自然资源,占总体风景资源的25.3%,其中有68个是人文资源,占总体风景资源的74.7%。
Table 1. Dai Temple landscape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table
表1. 岱庙景观资源分类表
大类 |
中类 |
小类 |
景观资源名称 |
自然景观 |
天景 |
虹霞蜃景 |
晚霞夕照 |
气候景象 |
百花争艳、岱庙秋色 |
冰雪霜露 |
红墙白雪 |
地景 |
石林石景 |
阁老池、扶桑石 |
水景 |
潭池 |
双龙池、槐香池、乾楼水池 |
泉井 |
天贶殿西香井 |
生景 |
古树名木 |
双干连理、苍龙吐虬、唐槐抱子、赤眉斧痕、
岱峦苍柏、银杏叶落、龙升凤降、云列三台、
麒麟望月、挂印封侯、灰鹤晾翅、宁死不屈柏、母子情深柏 |
续表
人文景观 |
园景 |
历史名园 |
岱庙游园 |
庭宅花园 |
唐槐院、西花园、东花园、汉柏院 |
专类游园 |
西环廊汉画像石陈列、西环廊历代石雕陈列、东环廊历代碑刻陈列、石刻园、泰山地质公园博物馆 |
游娱文体公园 |
岱北广场 |
建筑 |
风景建筑 |
天贶殿、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后寝宫、
汉柏亭、配天门、仁安门、乾楼、民楼、岱庙城墙、环咏亭、铜亭、铁塔、厚载门、东华门、西华门、东御座、坤楼、艮楼 |
宗教建筑 |
岱庙建筑 |
宫殿衙署 |
藏经堂、迎宾堂、鲁班殿 |
文娱建筑 |
东环廊、西环廊 |
商业建筑 |
游客中心 |
胜迹 |
摩崖题刻 |
祥符碑、宣和碑、历代石刻陈列、双龙池碑、
万古流芳碑、百碑墙、唐槐石碑、泰山留御书碑刻、张迁碑、衡方碑 |
雕塑 |
双龙池龙头、岱宗坊石狮、遥参坊铁狮、
配天门铜狮 |
壁画彩绘 |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金琢墨石碾玉彩图 |
其他胜迹 |
经幢、铜钟、铁香炉、楹联匾额 |
风物 |
民族民俗 |
投壶游戏、木偶戏、击铜钱、拉洋片、摔二鬼、
挑扁担、打抬 |
宗教礼仪 |
神灵信仰 |
民间技艺 |
泰山泥塑、木版年画、王家面塑、泰山竹龙 |
节假庆典 |
东岳庙会 |
神话传说 |
天贶殿传说、碧霞元君传说、孤忠柏、泰山石刻 |
4. 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托马斯·萨提教授创立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特征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层级,在比原问题更简单的层面上对其进行逐步的分解,并且可以通过量化分析来表达、转化和处理人的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14]。层次分析法虽然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被提出的,但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旅游景点开发、植物种质资源评价等领域。AHP法基本思路是:1) 建评价模型;2) 相关专家学者打权重分;3) 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一次性检验;4) 据评分标准,20位专业人员打分,计算其平均值;5) 据打分的平均值与权重值得出岱庙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并划分好等级。
4.1. 构建评价模型
在对任何系统、事物进行评价时,构建评价模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评价模型通过系统地组织和呈现评价过程,确保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评价模型通常由目标层、准则层及因子层中的各个评价因子构成,这些层次和因子共同构成了评价的基础框架。
Figure 1. Evaluation model diagram
图1. 评价模型图
评价因子选择应遵循1) 客观性和现实性;2) 可测性和可比性;3) 简明性和综合性等原则。针对岱庙景观资源的评价,根据岱庙景源的欣赏特性和文化、科学和游憩价值等以及环境、利用、用地条件等的差异,从视觉美学、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地域特点等角度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价模型,见图1。
本文参照相关资料及岱庙景观资源的特点,从景源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规模范围等方面选取17个评价指标[15],建立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模型,见表2。
Table 2. Evaluation model for landscape resources of Daimiao Temple
表2. 岱庙景观资源评价模型
目标层 |
准则层 |
因子层 |
岱庙景观 资源评价A |
景源价值B1 |
欣赏价值C11 科学价值C12 文化价值C13 保健价值C14 游憩价值C15 |
环境水平B2 |
生态特征C21 环境质量C22 设施状况C23 监护管理C24 |
利用条件B3 |
交通通讯C31 食宿接待C32 客源市场C33 运营管理C34 |
规模范围B4 |
面积C41 体量C42 空间C43 容量C44 |
4.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在构建了如表3所示的层级体系之后,可以将层级体系中每一层的要素按照其相关的上层要素表达的属性,按顺序进行两两比较,由此构建出一套评判矩阵。采用专家意见来确定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度,一次选取2个因子
、
,用
来表达
、
对评估的影响量的比例,将所有的比较结果构建成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一般采用1~9比例标度法,判断矩阵的比例标度及含义,见表3。
Table 3. Judging matrix scale and its meaning
表3. 判断矩阵尺度及其含义
标度 |
定义解释 |
1 |
两因素相比,同等重要 |
3 |
两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
5 |
两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
7 |
两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
9 |
两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
2、4、6、8 |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中间值 |
1/9~1/2 |
若因素i与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
,那么因素j与因素i重要性之比为
|
4.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方法
层次单排序即为判断矩阵
的特征根问题,
的解
,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1) 计算特征向量W的方法如下:
a) 将A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
b) 对
按行求积并开n次方得
c) 将
归一化得
,
T即为近似特征向量。
2) 最大特征根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3) 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中一致性指标
,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当n增加时,判断矩阵的一次收敛能力会变
得更差,故引入RI值,见表4。若随机一致性比率CR < 0.1,则说明该层次单序法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反之,则应对矩阵中各元素的取值进行调整。
Table 4. AHP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consistency index table
表4. AHP指标评价法一致性指标表
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I |
0.00 |
0.00 |
0.58 |
0.90 |
1.12 |
1.24 |
1.32 |
1.41 |
1.45 |
4.4. 数据处理
借助spsspro模型得出权重计算结果,根据结果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检验一致性结果,用于判断是否存在层级判断矩阵的逻辑问题。
4.5. 制定评分标准
为了便于专家学者打分,以获得岱庙风景区的综合评分,并与前期的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16],对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了统一量化,把17个评价因子分为好、中、差3个评分标准,并将其划分为15,10,5三个分值界。具体评分标准见表5、表6。
Table 5. Evaluation criteria of landscape resources evaluation system in Dai Temple
表5. 岱庙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各指标评分标准
指标等级 |
好 |
中 |
差 |
指标分值 |
15~11 |
10~6 |
5~1 |
Table 6. Each evaluation factor scoring standard reference table
表6. 各评价因子评分标准参考表
评价因子 |
岱庙景观资源评价指标等级标准因素参考 |
欣赏价值C11 |
景感度 |
奇特度 |
完整度 |
科学价值C12 |
科研值 |
科普值 |
科教值 |
文化价值C13 |
年代值 |
知名度 |
人文值 |
保健价值C14 |
生理值 |
心理值 |
应用值 |
游憩价值C15 |
功利性 |
舒适度 |
承受力 |
生态特征C21 |
种类值 |
结构值 |
功能值 |
保护状态C22 |
整度 |
真实值 |
受威胁程度 |
环境质量C23 |
要素值 |
等级值 |
灾变率 |
监护管理C24 |
监测机能 |
法规配套 |
机构设置 |
交通通讯C31 |
便捷性 |
可靠性 |
效能 |
食宿接待C32 |
能力 |
标准 |
规模 |
客源市场C33 |
分布 |
结构 |
消费 |
运营管理C34 |
职能体系 |
经济结构 |
居民社会 |
面积C41 |
|
|
|
体量C42 |
|
|
|
空间C43 |
|
|
|
容量C44 |
|
|
|
4.6. 综合评分的确定方法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总权重后,通过20位风景园林专业专家学者对各植物景观图片打分的平均值,根据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求出各景观的评价值,运用的公式为:

其中,S是综合评价得分,
是理想值(将每种因素的最高等级与权重乘以之和得到的数值),
是各个评价因素的总权值,
是各个因素下的评价分数,n是评价因子的个数,CEI是综合评价指数。以CEI为基础,采用差分率的方法将其分为一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见表7。
Table 7. Dai Temple landscape resources grade standard
表7. 岱庙景观资源等级标准
M (%) |
>90 |
70~90 |
50~70 |
30~50 |
<30 |
景观质量等级 |
特级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5. 评价结果
5.1. 因子权重排序
Table 8. The weight ranking of landscape factors in Dai Temple
表8. 岱庙景观因子的权重排序
目标层 |
准则层 |
单层权重 |
因子层 |
单层权重 |
总权重 |
岱庙景观 资源评价A |
景源价值B1 |
57.157% |
欣赏价值C11 |
0.223 |
0.128 |
科学价值C12 |
0.035 |
0.020 |
文化价值C13 |
0.546 |
0.312 |
保健价值C14 |
0.073 |
0.042 |
游憩价值C15 |
0.122 |
0.070 |
环境水平B2 |
23.123% |
生态特征C21 |
0.247 |
0.057 |
保护状态C22 |
0.084 |
0.019 |
环境质量C23 |
0.404 |
0.093 |
监护管理C24 |
0.266 |
0.061 |
利用条件B3 |
8.820% |
交通通讯C31 |
0.288 |
0.025 |
食宿接待C32 |
0.500 |
0.044 |
客源市场C33 |
0.066 |
0.006 |
运营管理C34 |
0.147 |
0.013 |
规模范围B4 |
10.900% |
面积C41 |
0.089 |
0.010 |
体量C42 |
0.0624 |
0.006 |
空间C43 |
0.296 |
0.032 |
容量C44 |
0.091 |
0.010 |
通过评价模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排序模型的构建以及是否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方法,借助spsspr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得出岱庙景观资源的各评价指标的单层权重以及总权重,见表8。
经过一致性检验,在准则层中指标权重最大值为景源价值B1 (57.157),最小值为利用条件B3 (8.82)。其中最大特征根为4.189,根据RI表查到对应的RI值为0.882,因此CR = CI/RI = 0.071 ≤ 0.1,通过一次性检验。另外,各因子层中,最大特征根分别为5.543、4.473、4.198、4.595,分别根据RI表得到RI值,均得出CR ≤ 0.1,通过一次性检验,因此指标体系的权重排序具有科学性。
权重值在评价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不同评价因子或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从表8中可以看出,在岱庙景观资源评价的例子中,每个评价因子(如历史文化价值、自然景观质量、建筑艺术特色等)都被赋予了一个权重值,这个值是根据该因子对岱庙景观资源整体价值的贡献程度来确定的。从准则层的权重值可以看出景源价值的权重值最高,其次为环境水平,规模范围与利用条件最低,前者略高于后者。这表明岱庙景观资源质量的高低,大部分取决于岱庙景观是否具有较高的景源价值和环境水平。
在景源价值中,文化价值的权重最高,为0.312,其次是欣赏价值,总权重值为0.128;在环境水平中,设施状况的权重值最大,为0.093;在利用条件中,食宿接待的权重最高,为0.044;在规模范围中,空间的权重值最大,为0.032。经过整体比较可知,权重最大的是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权重值较低的为容量、面积,权重值均为0.010。这表明在岱庙景观资源中,学者认为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应作为评价岱庙景观资源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侧面反映出泰安岱庙较高的景观资源价值,以及政府、组织和个人等应注重景源价值的维护,宣传和保护。
5.2. 评价结果
通过已指定的评分标准,组织20名风景园林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岱庙的91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打分,确定综合评分的方法,通过分析整理得出统计结果,见表9。
Table 9. Statistical table of landscape resource grades of Daimiao Temple
表9. 岱庙景源等级统计表
评价等级 |
评价指标分值(%) |
占比 |
合计 |
景源名称 |
特级 |
>90 |
12.09% |
11 |
双干连理、苍龙吐虬、唐槐抱子、龙升风降、天贶殿、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泰山神启陛回銮图图、汉柏院、万古流芳碑 |
一级 |
70~90 |
17.59% |
16 |
红墙白雪、赤眉斧痕、岱峦苍柏、昂首天外、挂印封候、麒麟望月、翠影秀、仁安门、中寝宫、遥参坊、藏经堂、迎宾堂、后寝宫、阁老池、扶桑石、双龙池 |
二级 |
50~70 |
29.67% |
27 |
岱庙秋色、云列三台、宁死不屈、唐槐院、 西花园、东花园、东华门、汉柏亭、配天门、厚载门、东御座、坤楼、艮楼、宜和碑、祥符碑、环咏亭、鲁班殿、铜亭、铁塔、双龙池碑、百碑墙、投壶游戏、木偶戏、古铜钱、泰山泥望,本版年画、王家面型、东岳庙会 |
三级 |
30~50 |
26.37% |
24 |
晚霜夕照、百花争艳、天贶殿西香井、银杏叶落、秦山地质公园博物馆、西环廊汉画像石陈列、西环廊历代石像陈列、东环廊历代碑刻阵列、岱庙石刻园、双龙池龙头、遥参坊铁狮、岱庙坊石狮、配天门铜狮、唐槐石碑、泰山留御书碑刻、张迁碑、横方碑、金琢墨石碾玉彩图、神灵信仰、泰山竹龙、天贶殿传说、碧霞元君传说、孤忠柏、泰山石刻 |
四级 |
<30 |
14.29% |
13 |
乾楼水池、槐香池、东西环廊、游客中心、岱北广场、岱庙城墙、经幢、铜钟、铁香炉、楹联画额、挑扁担、打抬、拉洋片 |
5.3. 景观资源定量评价分析
由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岱庙风景名胜区展现了丰富的景源种类,这体现了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景源等级上,虽然特级、一级和四级景源相对较少,但大量的二级和三级景源构成了景区的基础,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览体验。特别指出的是,像“双干连理”、“苍龙吐虬”、“天贶殿”、“遥参亭”、“岱庙坊”、“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以及“万古流芳碑”等高质量景源,无疑是景区中的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其中自然资源中,植物资源以其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脱颖而出;人文资源中,岱庙的各类文化氛围浓郁,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科学价值。总体来说,岱庙风景名胜区以其丰富的景源种类、独特的风景审美价值和较高的游憩价值,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
特级与一级景源占比较低,揭示风景名胜区在国家级和国际级高品质景观上的匮乏现象。未来,需优化景源布局并强化生态修复与建设,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二三级景观单元占比较高,合计已占景点总数的60%,表明岱庙主体景观资源在省域范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四级景观单元仅13处,四级景源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及旅游趋势影响,价值递减。因此需保护与开发并重,强化与岱庙其他景观的联动,以补充整体风景资源价值。
5.4. 景观资源定性评价分析
岱庙集历史人文、礼制、五行、封禅、宗教文化于一体,依托泰山山水,融合古建筑群与古树名木,构成富含审美与历史文化底蕴的综合环境艺术品。根据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吸引力和景源等级地位等因素,对风景区的景源特色进行概括性的定性评价。总结出岱庙风景名胜区景源的特色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5.4.1. 文化方面
多元文化和谐交织,岱庙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其独特之处在于多元文化和谐交织的特质。岱庙始建于西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时曾有多次维修,但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时的规模。岱庙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从儒家思想的渗透,到泰山封禅文化的体现,再到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融入,这些文化元素在岱庙中相互交织、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岱庙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
然而,由评价结果来看,各文化资源评价等级不一。如万古流芳碑的现状无论从景源价值、环境水平还是利用条件等方面都维持较好,但东西环廊石雕碑刻群的评价等级较低,这可能说明,目前针对某一特定的、小范围的文化景观资源的管理保护较为重视,然针对大范围,尤其文化景观资源群体的保护仍需强化,应制定自上而下的规划管理保护体制,促进资源整体的优化提升。另外,在文化资源中,人文风物的评价整体较低,神灵信仰、碧霞元君传说等宣传力度仍需加强,以增强岱庙精神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5.4.2. 植物方面
植物景观意义深远,岱庙的植物配置确实精妙地体现了寺观园林独有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道教文化的深邃意境。这种配置方式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精心雕琢,更是对历史文化、宗教精神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刻表达。岱庙的植物配置是其寺观园林历史文化特点的重要体现之一。它通过巧妙的布局与丰富的寓意,创造了一个既具自然之美又富文化内涵的游览环境,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宗教精神的深远。如松柏苍老刚劲、蟠虬古拙的姿态,恰如道家所追求的坚韧不拔、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它们不畏严寒、四季常绿的特性,更是被赋予了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美好寓意,象征着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坚强意志和永恒精神。
由评价结果来看,历史遗留价值较高的几株,如双干连理、龙升凤降等岱庙著名的古树八景评价等级大多位于特级、一级,然而云列三台等级较低位于二级。经过现状考察得知,该古树名木的养护措施不够到位,其周边地面做了水泥硬化,古树无树池,易受到游客踩踏,造成土壤板结。另外,除古树外的后植树木,由评价结果得知评价等级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未能受到良好的保护管理,植物生长状态不良,种植布局规划不当,破坏植物景源原有格局。
5.4.3. 园景建筑方面
园景建筑独具风格,岱庙拥有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中天贶殿是中国三大殿之一,有宋代壁画《启跸回銮图》等珍贵的艺术品。岱庙古建筑群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其设计理念、建筑布局及建成规模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融合。
由评价结果来看,天贶殿、正阳门等著名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的评价等级较高,说明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代表性景点的打造。然而,如岱庙城墙、岱北广场等景观资源的评价等级较低,尤其未列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部分建筑仍然缺乏妥善保护,但其中不乏高品质景点。这说明岱庙景区并未将高品质景点串联成体系以整体进行提升优化,未来有必要通过完善格局体系的建设来提升高品质历史园景建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6. 结论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广泛的文献调研,将岱庙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运用层次分析和量化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风景区的风景资源特色进行了统计和归纳。结果表明,有旅游价值的风景资源有91个,其中有自然资源有23个,占整个风景资源的25.3%,人文资源有68个,占据了整个风景资源的74.7%。其中一级以上(包括一级)的景观单元占30%,二、三级景观单元占58%,彰显岱庙景观资源丰富且质量上乘。尤以人文景观为核心,众多独特、完整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在景区资源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元文化和谐交织,植物景观意义深远,园景建筑独具风格使岱庙的景观特征表现得更具有独特性。但目前岱庙景观资源在优化提升和管理修缮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秉持科学理性的策略,平衡资源利用与保护,推动泰安岱庙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注 释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