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优化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Rural Mutual Support Elderly Care Mod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DOI: 10.12677/ar.2024.115263, PDF, HTML, XML,   
作者: 卢昕炜: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积极老龄化农村互助养老优化路径Active Aging Rural Mutual Support for the Aged Optimization Path
摘要: 随着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逐渐增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逐年增加。本文从积极老龄化的参与、保障和健康三个维度入手,结合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研究了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并提出了革新观念,提高认可度和参与意识、拓展资金渠道,保障高效运行和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健康养老的路径。将积极老龄化理论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相结合,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要,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
Abstract: As China’s population ages at an accelerating rate,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eople in the total population is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led to a massive outflow of working-age labor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consequently heightening the elderly care needs in rural commun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ural mutual elderly care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ctive aging participa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healthcare. Drawing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ural mutual elderly care model, it investigates the optimization pathways for this model under the active aging framework. Specifically, it proposes measures such as renewing mindsets, enhancing social re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diversifying financing channels, ensuring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nd demand-supply alignment, as well as promoting healthy aging. By integrating the active aging theory with the rural mutual elderly care model, this study aims to address the eldercare needs of the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and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mutual elderly care model.
文章引用:卢昕炜.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和优化路径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5): 1816-1822.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5263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所谓积极应对,从国家层面说意味着未雨绸缪的谋划,从民众层面则意味着身体力行的参与[1]。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强调多方参与尤其是作为核心主体的老年人。互助养老这种新的养老模式的运用结合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和老年人的需求,为农村单一的养老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积极老龄化和农村互助养老

2.1. 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1997年在西方七国首脑丹佛会议上被首次提出,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应的过程。”“它容许人们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在需要帮助时,能够获得充分的保护、安全和照料[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积极老龄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2.2. 农村互助养老

所谓农村互助养老,是指我国农村地区自发产生的在充分挖掘农村老人及其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准社会化的养老模式[3]。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乡村和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农村互助养老”的提出为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法。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养老成本,还能缓解多方的养老压力。农村互助养老强调互惠互助和资源共享,主要根据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农村的发展现状提供养老服务。老年人之间通过互相帮扶和照顾实现互助养老,既满足了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要求,还能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

2.3. 积极老龄化和农村互助养老的关系

积极老龄化理念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因为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对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认知不够明确,他们认为自己年轻时能为小家创造财富,但是自己年老后会成为子女的负担。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他们已年老但依旧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积极的养老理念能够引导更多老年人参与到互助养老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其他老年人;农村互助养老则为积极老龄化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模式,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落后,缺少集中的老年人养老机构,现存的养老机构条件和服务也不能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且在农村生活的大多数几乎为留守老人和儿童,其子女大都在城市务工,对老年人的照顾不足。通过互助养老的方式可以让老年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老年人也可以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农村互助养老的方式与积极老龄化理念所强调的相一致,为积极老龄化理念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模式。

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践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性

3.1. 参与维度

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第一大核心,是区别于其它理念的最大特征。农村中的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生活,通过参与和其他老年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增强他们的幸福感。积极的社会参与是激发老龄社会活力、降低人口老龄化成本、提升老龄问题治理能力的关键。这不仅需要老年人正视自身社会价值,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为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水平提供政策支撑和社会环境[4]。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心态还是十分年轻的,他们想要在参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让这些老年人参与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中,例如可以让擅长烹饪的老人制作菜肴,让能够从事蔬菜种植的老人提供三餐所需的蔬菜,老年人在享受到有机蔬菜的同时还增加了交流和联系。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践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以从参与维度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鼓励更多农村老年人参与。

3.2. 保障维度

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第二大核心,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根本保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强调农村老年人的参与,但是保障作为关键一环也是十分必须的。部分农村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行动不便无法照顾自己,并且照料他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即使有其他老年人的帮助,但家庭和社会也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当然也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农村老年人在正值壮年时他们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农产品获得的,因此他们的收入较低,可供养老的资金相较于城市老人不够充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过程自然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有了多方面的保障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以更加稳定地运行,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持和服务。保障也能够使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幸福感得到提升,自然更加愿意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能够更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践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以从保障维度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更为高效稳定的发展,提高农村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质量。

3.3. 健康维度

健康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第三大核心,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以运行的基础。正如老话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年人拥有了健康的身心就能更好地参与互助养老活动。将积极老龄化理念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相结合,能够更加关注农村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健康。老年人的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与年轻人自然无法相较,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年轻时从事较为繁重的农活,加上中老年时期还要照料孙子女,高强度的劳动导致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可以提供定期体检等方式,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样也很重要,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的衰老他们无法承担更多的劳作,导致经济来源逐渐减少,由家中的劳动主力军变为依靠子女抚养和照料的老年群体,这些身体上的和经济上的以及社会角色转变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发或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可以组织老年人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践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以从健康维度助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现状

4.1. 传统孝观念和养儿防老观念影响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认识

传统孝观念和养儿防老观念对互助养老模式的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老人的子女受到孝观念的影响不愿让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模式进行养老,老人自己受到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不愿选择互助养老机构。

4.1.1. 传统孝观念

《尔雅》中:“善事父母为孝”,认为抚养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子女由父母赋予生命并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之后子女要尽反哺义务赡养父母。在传统孝观念的熏陶下,许多人将赡养父母视为自己的首要责任,认为将父母送往互助养老机构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这种心理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互助养老模式的接受度。传统的孝观念是十分正确的,从小学习的各种典故成语都告诫我们要赡养父母,然而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一对夫妻要赡养其双方家庭的四位老人再加上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和完成工作来维持基本生活,他们的生活和各方面的压力显著。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人,他们对于土地的依恋更深,他们往往不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往子女家养老,因此对于在城市务工和定居的子女来说照顾老人和给父母养老的压力更大。

4.1.2. 养儿防老观念

养儿防老观念是指生育子女并培养他们直至长成,以期当自己年老时能得到子女的照顾,安享老年生活。这种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密切,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较小,还保留着十分传统的思想。农村老年人认为当自己年迈时如果不由自己的子女赡养他们和承担他们的养老义务,那村庄中的亲朋就会认为自己子女不孝顺或者与自己的关系不好,自己在村庄中就会显得没有面子等。部分农村老年人心理上较为排斥互助养老这种模式,对于互助养老模式又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不愿意参与互助养老这种模式。

4.2. 资金缺少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高效运行

资金对于互助养老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足的资金可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和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资金不足导致农村互助养老机构无法聘请专业的医护人员,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农村互助养老机构中强调老年人的参与和互帮互助,但是有关医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例如制定合理的老年人的一日三餐食谱、当老年人头疼脑热时及时为他们进行诊治等。此外,很多老年人患有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日常饮食等其他方面有更细节的要求,相较于子女的嘱咐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专业的医护人员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明确对于疾病的认知。同时,充足的资金还可以为相关医护人员等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的服务农村老年人;缺少资金支持农村互助养老机构无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娱活动,农村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农村老年人不能像城市老年人那样去影剧院等大型文化场所观看文化演出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各类活动的举办对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一起参加活动还能够增强农村老年人之间的社交互动,有利于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关系以便更好的互帮互助;缺少资金对农村互助养老机构规模化的建设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机构发展壮大和规模化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规模较小的农村互助养老机构所具备的条件和设施相对有限,农村老年人自然愿意选择设施和功能较为齐全的养老机构。资金缺少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高效运行,充足的资金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优质和全面的养老服务,实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持续性发展。

4.3. 供需不匹配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

在农村互助养老机构中,更多的关注农村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则不够重视。当然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但往往农村的老年人他们与子女之间的空间距离较远,往往都在有一定距离的城市务工,甚至有部分已经定居城市,而留在农村的青年和中年人较少,因此农村老年人缺乏与子女和孙辈之间的沟通。老年人的沟通群体大部分都是同龄的农村老年人,但是老年人的倾诉欲也是极强的,不会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喜欢独处,农村老年人更喜欢热闹的氛围,正如歌曲“常回家看看”所表达的那样。农村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是养老生活的最基本部分,当“经济基础”打牢了就可以致力于建设“上层建筑”,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农村老年人的需求逐渐多样化,但大部分现有的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单一,缺乏针对特定老年人需求的设施,例如有一些需要照顾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养老机构缺少必要的医疗和康复设备,公共场合也没有相应的无障碍设施帮助老年人完成日常活动;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环境也普遍较差,存在安全隐患和卫生条件不达标等问题。大多数农村互助养老机构建在地价较便宜的农村偏远地区,不像城市有环卫工人的打扫,周边的环境需要机构从业人士定期进行维护和打理。因为养老机构缺少人手和老年人照顾起来比较费时费力等原因,很多养老机构相关人员对一些细节卫生不够关注,这不仅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和氛围,也增加了老年人受伤或患病的风险。供需不匹配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影响,以农村地区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能够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更好发展。

5.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

5.1. 革新观念,提高认可度和参与意识

革新观念,提高认可度和参与意识对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应用是十分关键的,革新观念能够打破传统养老模式的束缚,使农村老年群体及其家人,甚至更多人认识到老年人自身的价值,增加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认同和支持。观念的革新激发了农村老年人的参与意识,鼓励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参与到互助养老的活动中来,为他们的农村养老生活提供更加多样的内容,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可以通过赠送小礼品的方式吸引人们参加介绍农村互助养老的讲座,帮助农村老年人和他们的家人认识互助养老模式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益处。在此过程中可以积极宣传一些农村互助养老的案例,让老年人和家人看到这种养老方式的优势和实际效果,有利于更好的鼓励农村老年人参与其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村家庭中电视等设备都已经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喜欢通过电视来认识外面世界和获得精神享受,因此可以利用媒体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让农村老年人足不出户的了解更多有关该养老模式的好处,提高他们对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认可度和参与意识;增强农村社区的服务意识,鼓励社区工作人员将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应用于实际中,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老年群体尤其是留守老年人,农村社区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帮助和关爱农村老年人,陪他们聊天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革新观念可以提高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认可度和农村老年人的参与意识,从而优化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路径。

5.2. 拓展资金渠道,保障高效运行

拓展资金渠道,可以保障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高效运行,使得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获得多方面的养老享受。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购买到更多的养老设备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老年人在居住的村庄范围内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首先,政府可以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例如设立专项养老基金用于互助养老,并通过专人管理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此外,还可以号召和组织来自当地农村的企业家或有为精英为农村互助养老机构提供支持,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为家乡的老年人的养老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鼓励农村互助养老机构发展自己的产业,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功能与各系统功能均降低,日常需要营养丰富和容易消化的饮食。可以依托农村种植环境较好、可用于种植的土地较多的优势,种植绿色蔬菜并加工成适宜老年人食用的健康食品,销售给城市中的老年人,通过产业延伸来增加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拓展资金来源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高效发展。

5.3. 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健康养老

供需匹配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提高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效率,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通过了解和整理农村老年人的共同和特殊需求,例如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他们行动不便,对于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有着特殊的要求,了解和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要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加贴心的养老服务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健康养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往往不被重视,大多数养老机构更多的是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这些基础的养老需求,然而老年人他们也需要与人交流和享受文化活动,因此需要在农村互助养老机构内建设观影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为老年人提供娱乐的场所,定期放映一些老年人爱看的电影和电视剧,并且组织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同时还可以与社区建立联系,社区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敬老活动,关爱农村老年人陪伴他们与他们聊天交流,这些交流互动和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医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失能以及半失能老人所需的硬件设施。此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智能系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例如为老年人提供测量血压和血糖等,满足特殊的老年群体的健康需要;改善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居住环境,确保老年人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晚年生活。大部分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居住和活动空间较小,农村互助养老机构可以对原有的居住空间进行扩建和对内饰就行修缮,安装适合老年人的床铺和淋浴工具等,以便农村老年人居住体验更佳。可以在农村互助养老机构旁边种植花草树木,供老年人散步和休闲,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同时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定期要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卫生,有效改善农村互助养老机构的居住环境。实现供需匹配可以促进健康养老,从而优化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路径,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6. 结语

中国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农村老龄化程度甚于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当前中国农村出现了普遍的农民家庭城乡分离,年轻人进城而老年人留守在村。因为家庭分离,之前主要依靠家庭的农村养老变得困难[5]。积极老龄化理念强调老年人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贡献,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践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以发挥农村老年人的主动性,在参与中实现他们的价值。互助养老能够有效整合各类养老资源,使老年人群的智力资源、体力资源及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有利于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6]。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崔树义, 田杨, 朱珑.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J]. 东岳论丛, 2023, 44(1): 81-89+192.
[2] 宋全成, 崔瑞宁. 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 山东社会科学, 2013(4): 36-41.
[3] 文丰安. 农村互助养老: 历史演变、实践困境和发展路径[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1): 105-113.
[4] 韩烨, 沈彤.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与规划远景——从“积极老龄化”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J]. 学习与探索, 2021(3): 29-35.
[5] 贺雪峰. 互助养老: 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5): 1-8.
[6] 李俏, 刘亚琪. 农村互助养老的历史演进、实践模式与发展走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5): 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