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闻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精华所在,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对于吸引读者注意、引导阅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闻导语的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涉及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活动。在双语新闻报道中,新闻导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进行恰当的调整和转换。他们需要在准确传达新闻核心要素的同时,确保翻译的可读性、译者的可接受性以及符合中国文化的适宜性。因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地翻译英语新闻导语,以便于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同时也为新闻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实际的指导和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新闻导语的翻译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理论指导。
2. 新闻导语的功能和文本特点
英语新闻的导语位于新闻的开篇,它可以是第一句话或是第一段落,往往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新闻要旨,既方便读者快速提取信息,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完整的新闻内容。“导语至少要披露3~4个新闻要素,即新闻人物、新闻事实、新闻发生的时间和新闻发生的地点,也就是西方新闻学总结出的4W (who, what, when and where,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刘其中,2004) [1]。新闻导语作为新闻报道的开头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兴趣,使其愿意继续阅读全文并快速了解新闻的主题和内容。同时,新闻导语通常会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的背景和上下文,有时也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来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参与度。“新闻导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导语是直接式导语,往往应用在硬新闻中,尤其适用于‘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第二类导语是延缓式导语,主要主现在软新闻或是特写稿中。”(金蒻,2022) [2]。
“著名传播学大师Jim Hall曾形象地把新闻导语比喻为吸引读者进入故事当中的带有诱饵的钩子”。(谭玮,2008) [3]新闻导语通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以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和掌握新闻要点,尽管新闻导语长度较短,但它需要包含尽可能多的关键信息,以便读者能够获得全面的新闻概述。新闻导语通常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呈现,避免个人观点和情感色彩的介入。并采用一些吸引人的手法,如引用名人言论、使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以吸引读者的兴趣。新闻导语的功能和文本特点使其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快速传达新闻的核心要点,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概述。因此,翻译新闻导语时需要准确传达信息并保持其吸引力和可读性。同时,新闻导语通常具有简洁明了、信息量大、吸引力强等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要点,同时保持译文的充分性和译者的可接受性。然而,由于中英文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新闻导语的翻译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词汇空缺、句式结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本文选取的中英文实例来自于新华网、《纽约时报》以及China Daily等权威媒体近三年所发布的新闻,实例来源可靠,具有研究价值。译者尝试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导语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适用于新闻导语的翻译策略。
3.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概述
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之一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提出了描述翻译学,埃文·左哈尔(Ew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论。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受前两种理论的影响,在他的翻译理论著作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翻译规范论,认为翻译规范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翻译活动,也适用于翻译活动的各个阶段(Toury, 1995) [4]。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受社会文化规范制约的活动,强调了翻译规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将翻译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大类,分别涉及翻译政策、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抉择。这些规范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了指导框架,帮助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和适应目的语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4.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新闻导语翻译中的应用
4.1. 预备规范的应用
预备规范是指翻译的宏观选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翻译政策,二是与翻译的直接性有关。翻译政策不仅涉及特定历史背景下文本类型的选择,还涉及特定时期通过翻译输入到某种语言或文化中的个别文本的相关因素,包括主导的社会需求、时代条件和做出翻译决策的受众。翻译的直接性是指翻译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Toury, 1995: p. 58) [4]。在新闻导语的翻译中,预备规范主要体现在翻译政策的选择上。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文化的翻译政策、读者期待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新闻进行翻译。同时,译者还需要考虑新闻导语的类型和风格,以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例1
原文: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11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来源于新华网)
译文:BEIJING, Oct. 12 (Xinhua)—Chinese leader Li Changchun wrote the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on Thursday to congratulate Mo Yan, vice president of the body, on his winning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分析:从预备规范视角来分析,汉语称谓表达和英语之间措辞不一致,通常,头衔/职称 + 人名的结构多出现在英语新闻报道的最开始,而人名 + 头衔/职称的结构出现在英语新闻报道行文的中间,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译为Chinese leader可以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李长春的官方身份,通过词汇组合方式的变化达到清晰的表意目的,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和审美需求。
4.2. 初始规范的应用
初始规范关注译者在翻译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平衡。如果译文选择接受源语文本规范制约时,原文文本能够得到充分翻译;选择接受译语文化规范制约时,译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能够得到认可(Hermans, 1999) [5]。在新闻导语的翻译中,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例如,对于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或特定表达方式,译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处理,以确保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习惯。
例2
原文:2023年12月7日上午,由北京画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十指彩墨翔九天——刘伯骏102岁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如期开幕。(来源于百家号、海报新闻(大众网)以及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网)等)
译文: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7th, 2023, “Liu Bojun 102nd Anniversary Exhibition” hosted by the Beijing Academy of Painting and the Sichuan Artists Association opened as scheduled at the Beijing Academy of Painting Art Gallery.
分析:根据此则新闻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实质表意内容在后半句话,即画展的开幕仪式,在前半句话中的“十指彩墨翔九天”属于文学性抒情类句式,并不包含实质性内容,为避免外国读者的误解,此处采取了省译策略,这样的翻译策略也是基于寻求原文和译文之间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平衡作出的改变,同时保留了新闻语言的简洁流畅。
4.3. 操作规范的应用
操作规范涉及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抉择,包括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调整等方面。在新闻导语的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例如,对于原文中的长句或复杂句式,译者可以将其拆分为短句或简单句;对于原文中的重复信息或冗余表达,译者可以进行适当的省略或合并。此外,译者还需要注意译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确保译文整体流畅自然。
例3
原文:新华社北京讯,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我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组织救援工作。(来源于新华网)
译文:Beijing, Xinhua—In the face of the sudden flood disaste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romptly activate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and is fully committed to organizing relief efforts.
分析:此句中“突如其来”被翻译为“sudden”,简洁明了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意外性。“启动”被翻译为“activated”,体现了应急响应机制的迅速性。“全力组织”被翻译为“fully committed to organizing”,强调了政府的决心和投入。原文的并列句结构在译文中得到了保留,即“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和“我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组织救援工作”两部分通过并列连词“and”连接。将“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处理为状语从句,突出了灾害的突发性和紧迫性。使用了现在完成时“has promptly activated”和现在进行时“is fully committed to organizing”,分别强调了应急响应机制的及时性和救援工作的持续性。
5. 案例分析
该论文以新华网、《纽约时报》以及China Daily等权威媒体近三年所发布的新闻导语为例,分析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新闻导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原文导语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了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关键信息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译者还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恰当的处理。
5.1. 选词法
为了使译文准确流畅,译者应该考虑如何找到一个或多个词来很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字典是选择单词和短语表达意思的基本技巧之一。然而,使用措辞并不容易。它需要一定的前提:它必须建立在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Lian, 2006) [6]。因此,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而不仅仅是它在字典中的定义。英汉互译中,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选择不同的汉语单词来翻译同一个英语单词。一个熟练的翻译人员可以在不改变其意思的情况下,用多种方式翻译一个英语单词或表达,从而使译文充分和准确。
例4
原文:新华网联合国讯,中国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来源于新华网)
译文:United Nations, Xinhua—The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addressed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urging all countrie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tackle global challenges.
分析:译者追求“可接受性”,通过“urging”和“jointly tackle”等词汇,使译文更具号召力和感染力。在翻译“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时,译者采用“urging”而非Persuade,主要体现出恰当词汇的重要性以及读者的可接受性。
5.2.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冯庆华,2002: p. 37) [7]。直译能使译文显得通顺自然,一目了然的明白译文所表达的意思。
例5
原文:“2024年,中国‘嫦娥六号’任务将尝试从月球背面收集多达2000克的样本。”(来源于纽约时报)
译文:“In 2024, China’s ‘Chang’e-6’ mission will attempt to collect up to 2000 grams of samples from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分析:这个例句中,译者既保持了源语言(中文)中关于“嫦娥六号”任务和中国航天活动的准确性,又通过流畅、地道的英文表达确保了目标语言(英文)读者的可接受性。例如,“嫦娥六号”被准确地翻译为“Chang’e-6”,保留了其文化特色;同时,“从月球背面收集多达2000克的样本”被翻译为“collect up to 2000 grams of samples from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既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语法规则上,译者都充分考虑了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例如,“多达2000克”被翻译为“up to 2000 grams”,使用了英文中常见的表示“多达”的短语;“月球背面”被翻译为“the far side of the moon”,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避免了可能引起混淆的“dark side”等表述。这个例句的翻译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地平衡了源语言文化的充分性和目标语言文化的可接受性。
5.3. 意译法
意译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冯庆华:p. 37) [7]。意译也可称之为自由翻译,但并不是不遵循原文内容,而是结构上自由、句式结构灵活多变。
例6
原文:“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国画等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欢迎,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来源于China Daily报道)
译文:“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such as calligra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internationally, serving as bridges connecti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分析:该例句中,译者努力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国画)的特性和精髓的同时,也确保了翻译在英文中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这体现了对源语言文化充分性和目标语言文化可接受性的平衡。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书法”和“国画”则分别保留了其专业术语“calligraphy”和“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这既体现了对源文化的尊重,也便于国际读者的理解。最后,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作品的成功还取决于其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这个例句的翻译准确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际上的受欢迎程度及其文化桥梁作用,有助于增进国际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5.4. 被动转主动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用来表示动词的主语与动词所表达的动作之间的关系,常见的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普遍高于汉语。英语的被动语态反映的是客观意识(Pan, 2010) [8],而汉语的主动语态反映的是主观意识。鉴于英汉语言表达习惯的显著差异,译者在进行汉译时必须灵活处理被动语态。
例7
原文:新华网香港7月31日电香港一名男子31日早上在新界元朗公路上行驶的一辆旅游巴士上砍伤车内乘客,致11人受伤。(来源于新华网)
译文:HONG KONG, July 31 (Xinhua)—Eleven people were injured in a knife attack on a coach in Tuen Mun this morning.
分析:在汉语新闻导语中,一名男子砍伤乘客并导致11人受伤,这是一个主动语态的句式,11人受伤是造成的结果。而在英语新闻中,读者往往更加关注于事件造成的结果,更关注受害者的情况。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将受害者放在句首这样一个突出的位置上,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相比之下,汉语新闻导语更加强调事情发展的过程,通过被动语态的方式调整句式,可以突出整则新闻的交际目的和信息功能的实现。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可接受性。
6. 结论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新闻导语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通过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应用,译者可以在忠实于原文和适应目的语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译文既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要点又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未来在新闻导语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继续深化对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升翻译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