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也不VV”的否定性语气表达及其特点——兼论“也不”的词汇化
The Negative Tone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Yebu + VV”—On the Lexicalization of “Yebu”
摘要: 本文通过具体的分析,详细论证了汉语口语中的常见表达式“也不VV”是一个构式,表达了说话人的某种否定性语气。“也不VV”的构式义有行域和知域之分,构式义的浮现,与组成这一构式的构式语块有着密切关联。此外,与过往研究不同,本文在结构上对“也不VV”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其中的“也不”处于词汇化之中,正逐渐演变成一个否定语气副词,表达了说话人的某种主观评价,给“也不VP”结构提供了另外一种研究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Abstract: Through specific analysis, this paper proves in detail that the common expression “yebu + VV” in spoken Chinese is a construction, which expresses a certain negative tone of the speaker.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yebu + VV” is divided into the acting domain and the knowing domai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blocks that make up this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re-understands the structure of “yebu + VV”, and believes that the “yebu” is in the process of lexicalization, which is gradually evolving into a negative adverb, which expresses a certain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speaker, and provides another research path for the structure of “yebu + VV”,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文章引用:黄晓歌. 构式“也不VV”的否定性语气表达及其特点——兼论“也不”的词汇化[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247-2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886

1. 引言

“构式语法”一直以来都是语法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诸多学者已经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中的许多语言现象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然而,“也不VV”这一结构似乎鲜有学者关注。从形式上看,“也不VV”是由副词“也”、副词“不”以及动词重叠组成。经过系统分析,我们认为“也不VV”是一个典型构式,表达着说话人的某种否定性语气,其构式义的浮现与“也”“不”及动词重叠都有关联。本文将运用“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沈家煊“语言三域”理论对“也不VV”这一结构进行构式解析,此外,也将初步提出“也不”的词汇化问题。本文所引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下文不再赘述。

2. 构式的界定

“也不VV”是汉语口语中的常用表达,如“也不想想”“也不劝劝”“也不看看”等,这一结构经常出现在对话中,表达着说话人对某一对象“所言所想所为”的情感态度。“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Adele E. Goldberg, 1995, 2003) [1] [2]“也不VV”这一结构的整体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也”、“不”、以及动词重叠(VV)中直接推出,据此我们认为“也不VV”是一个构式。请看下面例句:

(1) “废话!是谁教我变得小气的?也不想想,你每个月领回来的工资有多少!”——《读者》

(2) 别说你,就是小伙子,也得惦量惦量,你逞什么能呀,也不看看自个儿多大岁数了!你可叫我怎么说你。——谌容《梦中的河》

(3) “欢欢那么小,你也不劝劝你姐姐,你怎么能看你姐姐在岔路上越走越远呢?”——六六《蜗居》

(4) “是他,老东山!我昨天就说啦,他准会来的。哦,他怎么也不打扮打扮,也没拿礼品?”——冯德英《迎春花》

我们可以根据细微语义的差别将以上四个例句分为两类:

(1)、(2)句为A类,在这类“也不VV”中,动词V (想、看)的意义已经虚化,并不表示实实在在的动作,而主要起着“引发思考”或“提醒注意”的作用;另外,其中的“不”虽然也保留了否定的意思,但在(1)、(2)句中“不”并非单纯表对动作“V”的否定,而是倾向于和“也”组合在一起,同时,“也不”又和动词重叠结合在一起,组成“也不VV”。在某种程度上,“也不VV”这一整体仅仅是表某种否定性语气,并不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例(1)中,“也不想想”是对受话者“你”的斥责,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你”不先对自身进行反思(工资少)就对他人进行评价(小气),所以使用“也不想想”表达不满,同时也提醒受话人注意自身的条件。例(2)中,说话人在用“也不看看”提醒受话人“你”注意“自己岁数已经大了”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否定性的轻蔑语气,即说话人认为受话人不能做到某事。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含义都偏离了组成成分原本的意思。

(3)、(4)句为B类:这一类里的V (劝、打扮)有实实在在的意思,是表示实际动作的,其中“不”也是表否定,这类“也不VV”的表层意思是“受话人没有做出或做到某一行为动作”,似乎这类的“也不VV”的意义可以直接从其组成成分推导出来,那它是否是构式呢?我们认为,B类的“也不VV”也是构式,因为当说话人在“不VV”前加上“也”,说出“也不劝劝”“也不打扮打扮”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一种否定性语气,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也不劝劝”“也不打扮打扮”主要表达对“你”的嗔怪),“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或完成”已经不是说话人说出这一结构的主要意图了。据此,我们认为B类“也不VV”也是构式。

综上所述,“也不VV”这一结构是构式,也就相应地有着自己的构式义。

3. 构式义的解析

3.1. 知域“也不VV”与行域“也不VV”

A类“也不VV”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认为某一主体没有意识到某事(通常较为容易意识到),故而说“也不VV”提醒主体,表达嘲讽或斥责。

B类“也不VV”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认为某一主体应做但未做某事(通常较为容易做到),故而说“也不VV”表达嗔怪或埋怨。

AB两类“也不VV”都表达了说话人的否定性语气,不同的是,A类“也不VV”是说话人认为主体没有意识到某事而提醒他,表达嘲讽、斥责语气,这是心理层面;B类“也不VV”是说话人认为主体没有做到应做之事,故而嗔怪或埋怨主体,这是行为层面。根据沈家煊(2003)“语言三域”理论[3],A类“也不VV”属于知域,B类“也不VV”属于行域。

上节所提到的例子中,第(1)、(2)例是知域“也不VV”,使用知域“也不VV”时,说话人往往认为受话人没有意识到某一显而易见的事,故而知域“也不VV”通常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嘲讽、斥责等否定性语气,语义较重;第(3)、(4)例是行域“也不VV”,使用行域“也不VV”时,说话人往往认为受话人没有做本应该做的事,故而行域“也不VV”通常表达说话人的嗔怪、埋怨等否定性语气,语义相对较轻。

知域“也不VV”所用动词因为意义虚化,有时可以用别的词替换,比如“也不想想”和“也不看看”可以互换;行域不行。

(5) “你也不看看【也不想想】这是什么时候,逃起难来还怕死吗?”——萧红《马伯乐》

(6) 对于批评者,他们嘴一张就是:也不看看【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人民日报》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动词既可以用于行域“也不VV”,也可以用于知域“也不VV”,要注意区分,如:

(7) 知域:“既然是胡大高,也不看看已经什么时候了,还让我们去他家里干什么?”——张平《十面埋伏》

(8) 行域:(他)就把书包一甩,像要打他似的,笑道:“小陈,到学校来玩也不看看我。”——罗广斌《红岩》

(9) 知域:五爷听见身后一阵笑声:也不想想自己是啥人,还想往人场里钻。——乔典运《香与香》

(10) 行域:单昆的口气一下子变得严厉起来,“你也不想想,这么大的事情,哪能一个人去交接?”——张平《十面埋伏》

语词的行域义是基本的,知域义和言域义都是从这个基本义引申而来的(转引自沈家煊2003),此处也是一样,“看”和“想”从行域到知域意义经历了一个意义虚化的过程。

从构式义可以看出,不管是行域“也不VV”还是知域“也不VV”,都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沈家煊2001) [4],并且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一般都是可完成的或易完成的,“主观性”和动作行为层面的“可及性”是理解构式“也不VV”的重点。

3.2. 主观性的浮现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 1977: p. 739) [5]。而“主观化”( subjectivis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1) [4]。“也不VV”这个构式具有主观性,主观性的浮现,与组成这一构式的语块对整个结构的主观化紧密相连。

“也不VV”由常项“也”“不”以及变项“动词重叠”组成,这三个部分无疑都带有主观色彩。《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也”作语气副词有“表委婉”的用法,陈鸿瑶(2015)指出副词“也”不论是作为关联副词还是语气副词都是反预期标记,具体表现为反常理、反听话人预设和反说话人预设三类[6]。“语气”属于情态范畴,表达着说话人的主观性;“反预期”也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密切相关,故而“也不VV”的主观性首先可以由“也”这个语气副词显现。

其次,“不”是个否定副词,“没”也是个否定副词,二者区别在于“不”一般是主观否定(我不去),“没”一般是客观否定(他没来):

“你也不看看”——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你也没看看”——只是陈述客观事实

正是因为某一主体本来可以或应该做某事,但却不做(主观性),说话人才会用“也不VV”对此表达嗔怪、责怨等感情。由此可见,否定副词“不”也增强了“也不VV”的主观性。

再者,笔者在CCL语料库中搜索到包含“也不VV”的有效例句205例。经过具体考察,我们发现动词的使用类型及频率如下表1

Table 1.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Yebu + VV” appears in example sentences

1. “也不VV”在例句中的出现频率

也不VV

频率

也不想想

77

也不看看

34

也不问问

21

也不管管

9

也不劝劝

2

也不打听打听

4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单音节动词(瞧、擦、照等)和双音节动词(掂量、教育、休息等)。可见在音节数量方面,能够进入“也不VV”结构的动词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小部分是双音节动词。这是因为单音节词属于基本认知范畴,原型性特征强,而双音节词(尤其是并列式复合词)意义有不同程度的抽象与泛化,原型性特征较弱(王灿龙,2002) [7]。在动词类型方面,由于A类“也不VV”是知域,所以所用动词一般是“想”“掂量”“听”等心理动词、感官动词;B类“也不VV”是行域,故所用动词一般是“管”“劝”“打听”等动作动词。

不论是行域还是知域,能够进入“也不VV”结构的动词一般都是自主动词,且通常不能是贬义动词,这和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直接相关的:陈立民(2005)指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件主体或相关的人只让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就停止进行,而不是让事件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全部做完[8]。即动词重叠表示“一个事件持续一段时间后主动地让它结束”。据此我们可以推知,由动词重叠构成的结构一般都会有自主性,是说话人所能够控制的,正因为如此,当动词经过重叠后进入构式“也不VV”时,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整个构式的主观性。

综上可得,构式的组成部分“也”“不”以及重叠的动词都使“也不VV”的主观性得以显现或增强。

3.3. 可及性

“可及性理论”以色列语言学家Ariel (1988, 1990)提出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是一个认知心理语言学概念,是指人们在产生和理解语篇过程中,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或难易程度[9]。我们在此借鉴这个概念,把其运用到“动作行为”上,来指“某一主体完成某一动作行为的难易程度”。在构式“也不VV”中,“V”对于某一主体来说,至少对于说话人来说,具有高可及性,也即动作行为是容易完成或实现的。

从我们对构式义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说话人如果用“也不VV”,一般是表说话人想要某主体做某事或者意识到某事,但是主体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做。例如:

(11) (他)看到一位工作人员的皮鞋比较脏,就说:“你的皮鞋这么脏也不擦擦,你没有鞋油啊?快去,用我的鞋油擦擦!”——《作家文摘》

(12) 黑衣男子愤怒:“口气不小啊?你也不打听打听老子是谁?”——《武魂》

(13) “你这个人太机械,你也不想想,那是个什么年头,这是个什么年头!”——萧红《马伯乐》

以上所提到例子中,“也不擦擦鞋”“也不打听打听某人是谁”“也不想想是那时或现在是什么年头”不论在语感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是容易做到的事,但主体都没有做到,动作行为的可及性是较高的,这也和“也不VV”的组成部分有关。

上文提到,“也”在“也不VV”中通常表强调语气,有意思的是,表强调的“也”经常和“连”共现,组成“连……也……”结构,周小兵(1990)也提到在此结构中,强调义是由“连……也……”格式和它的对比前件共同表达的,可见“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对比、全量、比较”等意义因素[10],“也”隐含的对比项的有着低量级性(李愿,2021) [11],与高可及性的动作或行为适配,由此可以推导出“也不VV”有着“连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到”这一层意义,“V”的可及性是很高的。

此外,动词重叠也增强了“V”这一动作行为的可及性:动词重叠表示“一个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朱德熙,1982;刘月华,1983) [12] [13],一般持续时间短、进行次数少的动作行为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即这一动作行为的可及性会更高。陈立民(2005)也指出动词重叠“表示事件是可控事件,即事件的持续和结束决定于事件主体”,既然是“可控事件”,开始和结束都取决于事件主体,动词“V”的可及性毫无疑问是较高的。

综上所述,“也”以及动词重叠都使“也不VV”中动作行为的可及性大大提高。也正是因为动作行为的可及性高,但是现实中主体却又没有做到,才使得说话人说“也不VV”时,带有嗔怪、责怨或嘲讽等否定性语气。

4. “也不VV”的句法特点及作用

通过考察CCL语料库中包含“也不VV”的所有例句,我们发现不论是在句法层面还是在语用层面,“也不VV”都有出现的条件。

在句法上,“也不VV”通常在句子中做谓语,前有主语,后有宾语,偶尔会出现补语(也不看看清楚),主语一般可以省略,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宾语前可以有逗号,表停顿。由此也可以看出,“也不VV”不能单独作为一句话出现,因为说话人要表达某种语气,必然是在一个事件连续统中,即必然要有一定的语境要求,故其前或后通常都有其他话语成分,比如例(11)中“鞋子这么脏”是激活构式的条件,后说“也不擦擦”既表明了说话人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同时又使“嗔怪”的语气得以显现。因此,“也不VV”对于一个事件连续统来说,同时有着两个作用:1. 表达语气;2. 表明原因。请看下面例句:

(14) ……奚落他说:“我是不民主,我是家长制,空军就是我说了算!可你也不想想,你连个飞机型号都搞不清楚,我不搞独断专行,还能让你胡来?”——《作家文摘》

(15) 章霖不发一言,继续剥吃炝虾,清华急了:“章霖你也不劝劝她,等会儿还有人来,哭肿了眼睛还有什么样子?”——《作家文摘》

例(14)中“也不想想”既表达了说话人的“斥责”语气,也是说话人使用这种语气的原因;例(15)的“也不劝劝”则更明显地同时表达了说话人的嗔怪语气及嗔怪原因。以上例子也符合我们上述所说的“也不VV”的句法特点,需要注意的是,“也不VV”的主语一般不能是第一人称,指出,因为“不”通常是指主观否定,是指主体自己不愿意做某事,而说话人一般默认自己是正常的社会人,所以自身的预期与常理预期相等(陈振宇、王梦颖,2021) [14],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那此构式的意思就是“说话人因为自己不愿意做某事而嗔怪(责怨、嘲讽)自己”,这不符合基本逻辑。

5. “也不”的词汇化

在以往研究中,“也不”一般被认为是副词“也”和副词“不”单独组合而成,从未有学者将“也不”放在一起来谈。刘明奇(2023)在分析“也不知道VP”时,就认为整个结构是 “不知道”与语气副词“也”组合,再与VP结[15]。经过考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笔者发现除了“也不VV”,还有许多由“也不”组成的结构,比如:“也不V个NP”(也不做个安排)和其他“也不VP”(也不去一趟)等,“也”和“不”频繁一起出现在不同结构中表达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也不”或许已经有了词汇化[16] [17]趋向。

5.1. “也不”的来源

表类似嗔怪、责怨等否定性语气的“也不VP”最早出现在唐代:

(16) ……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麽不恁麽总不得。子作麽生。山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唐\佛语录\《马祖语录》

此处的“也不VP”虽然不是典型的构式,但它已经发展出了情态意义(modal meaning),显现出某种语气色彩,表达着言者的情感态度。

“也不VV”结构则最早出现在明朝小说中:

(17) 薛教授说龙氏道:“你看,那脸上的灰也不擦擦。”龙氏拿着袖子擦那脸上。薛教授道:“你靠近些,我替你擦擦。”——明\小说\《醒世姻缘传(中)》

“也不VV”常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小说话本中,可见“也不VV”是汉语口语化发展的产物,口语性极强。至于为什么非要用“也不”,我们认为原因之一是受经济原则以及语流音变的影响,汉语中“也不会”(此处“会”并不是表“能力”)逐渐演成了“也不”,比如:

(18) 亮祖手起刀落,连杀了三十余人,心下思量:“这伙人,刀也不会【也不】拿一拿,分明是伙毛贼,我不如活捉几个,问他下落。”——明\小说\《英烈传》

5.2. “也不”词汇化的依据

上文已经提到,构式“也不VV”由“也”、“不”以及动词重叠组成,即此构式包含三个构件,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处于中间位置上的“不”是和前面的“也”联系更紧密,还是和后面的动词重叠联系更紧密呢?

郝文华(2006)早在《强调“异”的“也”字句》一文中,针对“也”的语感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认为“也”字不出现时,后续句在“同”和“异”上是两可的;但是当“也”字出现后,其后续句须是“异”的[18] (转引自李愿2021)。这初步体现了“也”与否定副词“不”的相关性,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分析:

假设“不”和动词重叠联系更紧密,我们可以将“也”删去:

(19) “尚德全是为谁?他是为我这个工程总指挥,为你这个市委书记。你不想想,撤了他,只有肖道清这种人高兴,会让多少干事的同志寒心呀?!”——《作家文摘》

(20) ……那副憔悴疲惫的样子,又生气又关切地说:“还课题课题的,你不想想自己到了什么地步了。快算了,别再吃苦受罪了。”——《人民日报》

以上例句在句法上仍然成立,似乎“不”和动词重叠是一体的。但是,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加上“也”和不加“也”在语义上有所差别,不加“也”,一般是问句,即使是知域“也不VV”,更多的也是表“劝告”的意思,缺乏或者鲜有嘲讽义。所以,要表达嗔怪、责怨、嘲讽的构式义,必须要有“也”。

相反,假设“不”和“也”联系更紧密,替换掉动词重叠,“也不”还可以和别的结构组成新的构式,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也不V个NP”等等,甚至可以说,在一定语境下,“也不”后面可以接任何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并且,这些包含“也不”的结构和“也不VV”在语义和语用义上都相同或相似:在语义方面,都有否定性色彩,在语用方面,都表示着说话人的嗔怪、责怨或嘲讽。

综上所述,在“也不VV”等类似构式中,“不”在和前面的“也”联系更紧密,故“也不VV”应该做如下划分:

也不/VV R 也/不VV Q

另外,“也不VP”结构中的“也不”与其他“也” + “不”完全不同,比如“也不是”“也不就是”“也不过是”“也不见得”“这也不要、那也不要”,这些结构里面的“也”和“不”是完完全全分开的,去掉“也”,意思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也”在这些结构中主要表“委婉语气”或者“类同”,显然这些“也” + “不”和“也不”有着本质区别。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也不VV”里面的“也不”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有词汇化趋向,正逐渐从副词“也” + 副词“不”演变为一个副词。结合前文分析,笔者认为“也不”正逐渐词汇化为一个否定性语气副词。处于词汇化过程中的“也不”在句法功能方面只能充当状语,不能充当其他任何句法成分,不能重叠,目前也还不能单独使用;在搭配功能方面,“也不”具有定位、粘着的特点,只能附着在其他成分前面充当状语;在所表示的意义方面,“也不”意义还比较空灵,主要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6. “也不VV”与“也不V”

据上文分析,“也不”正逐渐演变为一个否定性语气副词,它的语气是这个词本身带有的。在“也不VV”这个结构中,“嗔怪”“责备”“嘲讽”等语气都可以靠“也不”来显现,动词重叠似乎只有“表小量”的作用,但其实,动词重叠有时会表达一定的语气,动词重叠甚至会成为区分构式与非构式的依据。

“也不VV”和“也不V”看似只有动词重叠与非重叠的区别,但通过搜索语料库,笔者发现如果要表达嘲讽、责备、嗔怪等语气,经常会用“也不VV”,很少用到“也不V”,“也不V”经常作为非构式出现,表事实。比如:

(21) “医生证明他们已经死了四十八小时,他们不理;甚至家属来劝说,他们也不听。他们要求解释清楚:为什么有的人大发战争财而他们就该埋在地下?”

以上例子中的“他们也不听”与前文“他们不理”搭配,表递进,并没有多余的语气色彩,“也不V”在此处也不是构式。这里要说明构式“也不V”与非构式“也不V”的区别:“也不V”作为构式,与“也不VV”类似,都表达了对某一对象的否定性语气,稍有区别的是,相比于“也不V”,“也不VV”更能体现“轻蔑嘲讽”义,这是由于“也不”本身带有否定性语气,但动词重叠后说话时间变长,感受时间也变长,会增强这种由“也不”带来的“阴阳怪气”色彩,而责备或嗔怪语气则较为直接,动词不重叠并不影响这类感情的传达,甚至有时候动词不重叠更能体现说话人态度的强硬;“也不V”作为非构式,除了那些很容易判断的非构式以外,一般不单独出现,其前面或后面必须有表并列的结构出现,如例(21)中“A,他们不理;B,他们也不听”。但区分构式与非构式“也不V”最主要的标准还是是否表达了嗔怪、责怨、嘲讽等构式义,故要根据具体语境加以判断。

7. 总结及余论

构式“也不VV”有知域和行域之分,但二者都体现了说话人的否定性语气。知域“也不VV”大多表嘲讽、轻蔑,行域“也不VV”大多表嗔怪、责怨。“也不VV”构式义浮现,与“也”“不”、动词重叠都紧密相关,“主观性”与“可及性”是理解“也不VV”构式义的重点。此外,“也不”正处在词汇化过程中,表达着某种否定性语气。有必要提及的是,动词重叠在“也不VV”中主要起两个作用:1、提高可及性;2、增强感受性,所以有着相同作用的结构如“V一V”“V一下”等也能与“也不”组合成为一个构式(如例(18)),意思并没有太大区别。还有必要提及的是,“也不”似乎永远不能单用,因为副词“也” + “不”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通常是“也不是”“也不会”的省略,“也不”能否完成词汇化,或许仍是一个迷。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A.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2] Goldberg, A.E. (2003)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7, 219-224.
[3] 沈家煊. 复句三域“行、知、言” [J]. 中国语文, 2003(3): 195-204.
[4]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268-275.
[5] Lyons, J.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陈鸿瑶. 副词“也”的反预期功能[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 134-138.
[7] 王灿龙. 句法组合中单双音节选择的认知解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8] 陈立民. 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 2005(2): 110-122.
[9] Ariel, M (1990)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Routledge.
[10] 周小兵. 汉语“连”字句[J]. 中国语文, 1990(4): 53-55.
[11] 李愿. “也不V个NP”结构的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12]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3] 刘月华. 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 中国语文, 1983(1): 9-19.
[14] 陈振宇, 王梦颖. 预期的认知模型及有关类型——兼论与“竟然” “偏偏”有关的一系列现象[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5): 48-63.
[15] 刘明奇. 表责怨意义的反预期情态构式“也不知道VP”试析[J]. 世界华文教学, 2023(1): 205-218.
[16] 董秀芳.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50-61.
[17] 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36(1): 18-24.
[18] 郝文华. 强调的“异”的“也”字句[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69-72,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