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抱薪,星火燎原——浈江区南枫小学大单元教学校本教研案例分析
Everyone Gets Paid, the Fire Starts—Zhenjiang District Nanfeng Primary School Large Unit Teaching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Case Analysis
摘要: 新课标提出要落实语文要素,引起了大单元教学的研究浪潮,本文从理论背景出发,对南枫小学大单元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个概述,对浈江区南枫小学2024年3月展开的以大单元教学为主题的校本教究进行回顾与展望。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elements, which has caused a wave of research on large-unit teach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arge unit teaching research in Nanfeng Primary School, and review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 on large unit teaching launched in March 2024 in Nanfeng Primary School, Zhenjiang District.
文章引用:张婉霜. 众人抱薪,星火燎原——浈江区南枫小学大单元教学校本教研案例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496-50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93

1. 教研理论背景

要论当下在教育界哪个词最热门,“大单元教学”必是当仁不让。“大”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国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般概念”,他认为概念是帮助学生联系知识的桥梁,它有助于学生深入记忆以及深刻理解知识[1]。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随后提出“要领概念”这一说辞,认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要领概念”,它将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与新的即将要掌握的知识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2]。大概念是指学科的核心概念,这类概念反映了学科本质、主要观点和思维方式,这类概念相当于知识的桥梁,将知识进行链接与整合。学者们对大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提取、选择与整合,这便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讨论的“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3]。聚焦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呢?要想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形成一个更具有整合性的教学样态,而大概念本身具有整合性、意义性、高阶性、可持久性和可迁移性,能够较好地统整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4]。大单元教学将知识进行协整统一,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知识碎片化的缺点,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可靠的载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掀起了大单元教学的研究浪潮。

2. 校本教研实践背景

大单元教学的浪潮终究是推到了韶关这座小城,2022年,韶关市浈江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正式提出大单元教学这一概念。面对这一陌生的概念,教研组成员纷纷提出:究竟什么是大单元?大单元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大单元教学要如何开展?教研组的老师们克服繁重的教学任务,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查阅书籍,观摩先进地区的优秀案例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每周的例行校内教研中将以上问题拿出来进行探讨、分析。在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对大单元教学这一概念总算有了初步了解。大单元教学与传统单元教学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不是一个教材单位,而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微观课程,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故事[5]。基于专家学者以及资深教师们对大单元教学的研究,通过教研组成员多次探讨,我们认为大单元教学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内容设置一个大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子任务,围绕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完成教学。单元的内容不再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依存,具有统整性。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2023年,南枫小学开始了第一次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尝试,之后的校本教研基本都是围绕着大单元教学而展开,各年级的校优课也都是基本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展开的。这一过程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但老师们不骄不躁,不气馁不放弃,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对大单元教学这一概念都有了自己小小的见解。2024年一开学,语文教研组紧锣密鼓的号召大家开启新一轮的大单元教学实践,争取要吸取前面经验,做一次优秀的大单元教学尝试,争取完善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式,为今后校内的课程革新做准备。

3. 情境再现

3.1. 酝酿阶段

2024年2月23日,在每周的例行校本教研中,南枫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文主任提出“打铁要趁热”,根据我们前一阶段的经验,乘风而上顺势而为,进一步借助大单元教学来落实语文要素。文主任正式提出本学期我们要针对大单元教学进行新一轮的教学尝试,由高年级到低年级进行课程展示。调查统计发现,我们南枫小学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一块较为薄弱,我们高年级秉承着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的原则,将内容定在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古典文学名著阅读。

3.2. 研究教材——定任务,明方向

Figure 1. Flowchart of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for large-scale quality units

图1. 大单元整体教学流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6]。大单元教学的任务设置是基于教材的,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研读,整体把控。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针对第三学段,新课标提出了如下要求: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教研任务确立后,我们高年级教研组从课标、教材、学情三个维度进行单元整体分析。文主任提出,新课标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我们在设置单元大任务时一定要把握这个方向。高年级教研组长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一个梳理。接着有老师提出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入手设置单元任务;还有老师提出本单元多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出现了“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情节,那我们可以从讲故事入手设置单元任务,大家认为这样的单元任务形式不够新颖,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张老师一句惊醒梦中人:既然口语交际是讨论怎样表演课本剧,那我们何不做一个延伸,叫学生尝试着表演课本剧呢?老师们对这个提议表示认可,最后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材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单元的系统与整体,创设了“表演课本剧”的任务情境,另外设计了三个子任务,分别是我是小导演,演员试镜大会,做好表演准备。每个子任务下又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推进任务的完成。我们将《口语交际》与《快乐读书吧(导读)》进行整合,以《怎样表演课本剧》作为单元序幕拉开本单元学习的篇章,引导学生化身导演,将文章当作剧本,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结合《快乐读书吧(导读)》传授阅读方法,对本单元所提到的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进行一个整体规划,引导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四本名著的阅读。《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为推进课,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渗透阅读方法,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创造性的复述、创意性的表达等方面做好表演课本剧的准备。《习作》《快乐读书吧(交流)》为整合课,读人物经历,品人物特征,谈自身感受,完成课本剧的表演,总结方法,拓展迁移,为课外的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具体见图1

3.3. 集体备课——抓要素,彰智慧

3月1日,在南枫小学小会议室,高年级语文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本次备课由学校教研主任负责,组员共有12位。

《增广贤文》有言: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老师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各司其职。在这次集体备课中,张老师率先提出自己的困难:在《景阳冈》的推进课中找不到合适的子任务来推进大任务的实施。教研组的老师们纷纷出谋划策,葛老师建议制作人物名片,为武松设计一张名片;潘老师则提出不同意见,她认为设计名片不能推进课本剧表演这个大任务的实施,与大任务脱节,是无效任务。老师们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朱老师提议从故事情节出发,以人物剧本作为子任务,既落实了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新课标要求,也实现了创造性表达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后续课本剧的表演做好准备(见图1)。朱老师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为了解决课后整本书阅读落实不到位的难题,教研组老师们共同设计了一份阅读打卡表,督促学生课后落实整本书的阅读。这次集体备课,老师们提出自己在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难,相互探讨,共同分析,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同时,又与其他老师的内容相互衔接,使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成为一个整体,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3.4. 教师说课——前浪助力后浪

集体备课结束后,在文主任的带领下,教研组的老师们3月8日在学校阶梯教室进行了一次说课展示,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再次完善教案,最终呈现出最精彩的课堂。为了给新教师更多的锻炼机会,本次课例的呈现主要由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首先侯老师进行《怎样表演课本剧暨名著导读》说课,作为单元序幕,这堂课至关重要,决定了本次大单元教学能否顺利推进。侯老师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七个方面展开。侯老师的教学设计内容合理、设计巧妙、形式新颖,巧妙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课外继续阅读。黄老师通过史料拓展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诸葛亮和周瑜,带领学生阅读原文中对赵云和关羽的描写,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梁老师的《快乐读书吧(交流)》课对书中人物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从人物细节描写看人物特征,对待原著中不理解的字词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充分调动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将方法进行迁移,完成课外原著的阅读,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检验学生是否熟悉文章情节,是否把握了人物特点。说课结束后,大家针对教学设计中不足的地方再次讨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3.5. 课例展示——优秀教案提效率

说课结束后,老师们对暴露的问题进行修改,结合教研组老师们给出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教案。3月18日开始课例展示,组内老师调好自己的课,挤出时间积极听课,提出珍贵的意见。张老师上《景阳冈》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自身经历,按照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复述武松打虎的部分,为武松打虎这个剧情编写剧本。学生的表现令人欣喜,他们用夸张的表情、大开大合的动作,声情并茂的讲述着、表演着武松打虎的故事,迎来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朱老师用一首凄美、婉约的诗朗诵《葬花吟》将学生一下子拉入那“满纸荒唐言”写尽人情冷暖的红楼世界,感受贾府衰败前众人短暂的快乐时光。最瞩目的是梁老师的《快乐读书吧(交流)》。随着课程推进,同学们熟悉了故事情节,对书中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为武松打虎写剧本的经验,这为课本剧的表演做好了准备。梁老师为同学们留出了舞台,同学们倾情演绎着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其形象分明,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确实是学有所得。

3.6. 评课与反思

这次大单元教学课堂实践,老师们都收获满满,得到了不小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课程结束后,教研组再次齐聚一堂,对本次教学实践做了一个回顾与总结,大家一致认为本次的大单元教学实践非常成功。文主任对本次大单元教学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文主任首先肯定我们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的教研团队在能力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对大单元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引领这部分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来;有几位年轻教师对课堂活动时间的把控不是很到位,导致下课了还有一点内容没上完;有的老师板书不够系统,太随意。最后文主任鼓励老师们以此为契机,撰写相关论文、案例分析等,进一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4. 教研总结与反思

4.1. 教师层面

1) 将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导学法成熟化

教研组通过单元大任务将语文要素全方位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全面贯彻新课标对落实语文要素的要求,对传统碎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次革新,形成了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促教的全新的课堂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入情境中来,学生不自觉的就参与了课堂,提高了上课积极性。大任务与子任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在一次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的内在逻辑。

2) 提高了教师的上课能力

公开课对教师的课堂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样的一次锻炼,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

3)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场学习之旅,大家相互交流,分享经验,谈自己的见解,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会擦出明亮的火花。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反思,老师们对学科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撰写论文、案例、课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4.2. 学生层面

1) 学习兴趣明显提升

任务单明确的指引学生这堂课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学生有明确的方向,便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因此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

2) 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新课堂以学促教,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所习得的为自己的探究成果,长此以往,学习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3) 学习质量有所进步

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昂,积极思考,课后依然保有较浓的阅读兴趣,对待课后任务态度认真,作业质量显著提高。

4.3. 不足

1) 为了贯穿大单元教学,有些任务设置略显生硬,不够合理,还有些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导致学生难以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还需要多花心思。

2) 在某些学习活动中只有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还需加强引导,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4. 展望

1) 多阅读大单元教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多观摩大单元教学的优秀课例。更深入理解大单元教学,从而落实新课标。

2) 以疑促学,拨动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主动阅读。

3) 多参加校内外教师研讨与论坛,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
[2]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 三化取向的理论于实践[M]. 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4] 李松林.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10): 56-61.
[5] 崔允漷.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 北京教育, 2019(2): 11-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