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研究
Study on Effective Social Practic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Ethics and Rule of Law in Junior High School
摘要: 本文以中学道法学科教学中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将学科知识与实践学习活动相融合,深化教学研究旨在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主要过程如下:通过积累微体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微调研培育科学精神;通过微志愿提升公众服务意识;开展微研究强化政治认同感。研究过程中立足教材,坚持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为主旨,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合理拓展教学内容,有效联通书本内容和生活意义,提高学科育人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social practic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e teaching of Taoist law in middle school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imes, openness and practical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tegrates the subject knowledge with the practice learning activities, so as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make the core quality truly land. The main process is as follow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through micro-experience; organize micro-research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spirit; promote public service awareness through micro-volunteering; conduct micro-research to strengthen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dhere to the theme of “promoting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 of discipline education”, close to students and society, reasonably exp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effectively connect the content of book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improve the value of discipline education.
文章引用:沈艳芳.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574-58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0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整合了社会道德、法律和国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公民参与、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素养为宗旨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是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品格、能力、价值观念。正是因为如此,如何设计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以促进思想品德学科德育的落实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下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已有初探,过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课堂内外教学资源,实现书本内容和生活意义的有效联通。

2. 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内涵及其特点

2.1.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

核心素养,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学生主动了解、探究、服务社会,从而逐步形成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各种实践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区别于社会实践活动,则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中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核心[2],因而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切实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

2.2. 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时代性

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体验、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设计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实践学习活动,要紧扣时代脉搏,聚焦近期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符合时代特征的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求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具有时代性,同时应体现新时代的价值导向,为实现中华复兴梦提供价值引领。

2) 开放性

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设计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更应采取开放的态度。不同的年级、班级,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来设计具体内容;同样的教学环节设计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也可以呈现不同的方式。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3],不应该拘泥于常见的课堂内外活动形式,而要采取开放的态度,注重灵动性和因材施教。形式上可以是社会调查、主题探访也可以是人物访谈、情境模拟、经验分享等多种活动方式。

3) 实践性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性质,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撑[4]。设计社会实践学习活动,需要积极关注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实践性,一方面包括设计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时应注重“走出”课堂,走向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生活、社会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3. 有效设计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了实践尝试。

3.1. 积累微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主要驱动力。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体验,能有效促使学生饱含热情地去思考、探究、实践。

道德与法治学科八年级第七课第三框《服务社会》,直接指出参加各种社团可以增长学生知识、锻炼能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在课前,对我校初中部社团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指导学生汇总前期调查结果,采用PPT或文档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交流。在课堂交流过程中,我又设计了如下活动组合进行:

1) 请为你目前参加的社团招新策划招募宣传;

2) 请为社团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出谋划策;

课堂学生展示实录(节选):

在六年级课堂上,学生小王:同学们,来参加我们“科技社团”吧!

本次科技节的一大亮点是“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擂台赛”,吸引了众多家庭,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家庭参与其中。家长与孩子携手设计、制作并测试作品,不仅加深了亲子间的默契,更在实践中培育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书写了科技与亲情的双重佳话。在活动现场,六年级的四个班级分别展示了他们精心设计的主题纸车,其中包括《疯狂动物城》《变形金刚》和《宝可梦》。同学们在展示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从纸车的造型设计到主题创意的呈现,再到纸车载人竞速等环节,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在纸车造型设计方面,大家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材料和工艺,将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创意融入到纸车的设计中。有的纸车造型可爱,充满了童趣;有的纸车则酷炫十足,展现了科技感和未来感。在主题创意的呈现方面,同学们通过表演、讲解等方式,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独特创意。他们的创意不仅体现了对主题的尊重和传承,还展现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想象。在纸车载人竞速环节,同学们驾驶着自己设计的纸车,在赛道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不仅要考虑纸车的速度和稳定性,还要考虑如何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如果你有兴趣来参加活动,我们可以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和创意的平台,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精神。

在七年级课堂上,学生小李:我建议大家一起为我们摄影社取个更响亮的名字,一个能体现我们社团独特活动意义的名字。学校各种大小活动上都会看到我们小记者忙碌的身影;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上的照片很多都是我们社团提供的;我们平时还通过摄影的方式,对身边各种文明礼仪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指导杨老师还让我们学习了各种场合礼仪要求的相关知识。小张同学提议每次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穿统一的服装,设计社团标志,让周围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学校的摄影社在活动。

八年级学生小陈:我们时政社这次参加市时政知识竞赛,我班的小王同学还拿了奖回来,快看,这是市时政大赛的奖状!我校还荣获了闵行区时政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2024巴黎奥运已经顺利落下帷幕,中国奥运健儿为国增光添彩,我们时政社的同学一起来做个奥运专辑吧!

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在老师和同学们整理汇总后被相关社团指导老师采纳,还有一些精彩的社团招新推介内容,被制成了海报、视频等,用来作为下一学年招新的材料。

通过参与体验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学生也进一步了解中学生社团的类型和我校现有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向学校申请成立新社团或重新规范原有社团规则,制定《学生社团管理章程》,开展学生社团常规活动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真切体验、理解了社团的基本准则、要求,感悟在社团活动中需要发扬合作、奉献、服务精神,也为今后在社会生活中参加各种健康的社团活动打下基础。

3.2. 参与微调查,培养科学精神

设计有效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资源,在实践探究中锻炼、学习、体验,从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结合八年级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开展关于“规范使用公共图书馆”的微调查。微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首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走访班级、学校、社区图书馆,开展各图书馆使用规则微调查;第二步通过志愿服务、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法,了解现阶段公共图书馆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维护、改进的规则,进行整理分析,小组归纳总结;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汇总调查报告,通过微论坛或小组演讲,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结合教学内容“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依法改进、维护规则”,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对“规范使用公共图书馆”提出针对性建议。

微调查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辅助以教师有效的指导和适度的点拨,学会主动思考、判断,学会批判质疑,过程中勇于探究,培养理性思维,初步培养基于实践认识的思维品质,养成科学精神[5]

3.3. 微志愿服务,实现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暑假期间,我们鼓励同学们以小队形式开展各类社会考察活动,围绕社区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主题,开阔眼界、锻炼自我,增进同学之间、亲子之间、家社之间的联系。

结合七年级第八课第一框《我们生活的社区》,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活动感受时,多次提到了社区健身器材清洁和养护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为此我们设计了假期清洁社区健身器材的微志愿活动,同时在此次微志愿活动中,我们对前来活动的老年居民开展避暑宣传活动。在做好社区健身器材清洁的同时提前准备了宣传单,内容涵盖多种避暑小知识和实用方法。在社区内老人密集的区域设立宣传点,向过往居民发放传单附简要介绍。我们不仅身体力行自觉爱护公共设施的公共准则,也提升了前来锻炼的社区居民的避暑意识。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提升了我们的社区服务意识。

结合八年级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设计“小小交通协管员”活动;结合2024年各小区电动车安全排查工作,我们拓展了“小区消防安全员”微志愿活动……呼吁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小区规则,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微志愿”理念被广泛关注和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

通过微志愿活动,学生有所感、有所思,从活动中感悟意义,在行动中尝试实践、改进,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积极的公共参与。

3.4. 开展微研究,达成政治认同

在养成科学精神、实现公共参与方面,设计有效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深层次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政治认同。以九年级第一课第一框《改革开放促发展》为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主题探究,随后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成果交流。探究主题包括“我眼中的上海”、“党的二十大以来上海新变化”等。

课堂学生展示实录(节选):

A组小主题:上海城市变新颜

上海在这5年里,发展脚步不停。

上海,这座位于中国东部的国际大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主题面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上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展现了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和全球视野。以下是A组同学交流的上海城市主题面貌的几个主要方面:

历史与现代交融: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见证了这座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辉煌历史,巴洛克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与对岸陆家嘴的现代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上海从近代到现代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前沿:上海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新技术园区、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到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上海在多个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着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进步。

江南水乡韵味:除了繁华的都市景象,上海还保留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雅致。豫园、朱家角古镇等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水乡小镇,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与美好。

绿色生态宜居:近年来,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市。黄浦江两岸的绿化带、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以及生态廊道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

多元文化交流: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上海,我们惊艳这座魅力无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B组关注的视角是上海的交通变化

上海这5年,车没那么堵了。这5年,地铁四通八达。

里程增长:近年来,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持续扩张,新增多条线路和延伸段,如14号线、15号线、18号线等,使得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不断增加。

客流量恢复:以2023年为例,上海地铁日均客流达到1002万人次,已恢复至2019年的95%。工作日平均客流更是高达1141万人次,显示出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核心地位。

技术创新:上海轨道交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智慧停车、一键叫车等服务的推出,提升了市民的出行体验。

上海这5年,半夜回家都能坐地铁了。从2017年五一假期前(4月28日)上海轨道交通,1、2、10号等六条线路逢周五、周六夜间延时运营,实现中心城区车站末班车时间过零点。以前晚上加班或者周末聚会,总担心不方便回家,现在半夜都能坐地铁回家了。

身在魔都实在太幸福了!

设计有效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联动的学习,目标驱动下有规划地实践、体验,通过微研究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深化道德、情感认知,从而强化政治认同。

4. 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研究反思

初中道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有效设计和教学实践探索不仅增加了书本知识的弹性,同时通过合理丰富的形式与内容,拓展了课堂内外教学资源,采用生活化的渠道实现书本内容和生活意义的有效沟通。实践过程中有收获也有感悟反思:

4.1. 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现实生活中可利用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资源都很多,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因而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实践学习活动必须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为出发点,大力挖掘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高的社会实践学习活动资源。笔者认为: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时能够在读懂教材的同时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需,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并确定最有价值的部分开展主题式教与学,才可能对活动资源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有价值的实践学习活动资源的理想状态是:道法学科知识点、能力点,学生兴趣点、障碍点,与教材承载的独特育人价值点的有机结合。

4.2. 立足教材,强化育人功能

有效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研究,从学科领域就是要求发挥道法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提高师生的思想素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要挖掘初中道法学科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第二要判断实践学习活动资源是否属于当下教学的内容。将教材理论和实践学习活动资源完美整合,不仅是教师释放知识能量、生活体验和人格魅力的过程,还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初中道法教学中有效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探索过程,怎样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家长还有很多上升空间,教师设想与学生需求如何更好对接还有待提高。部编新教材融合了道德、法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也强调多元评价意识[7]

本文仅是笔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初中部编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尝试,如何结合新课标、新教材,恰当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资源的甄选并有效设计活动内容及客观评价活动过程,应在实践检验中改进,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各位教学同仁指正并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7-3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8.
[3] 周增为. 关联能力: 一种支持政治课学习的自建构能力[J]. 现代教学, 2018(6): 8-12.
[4] 修金养. 丰富实践体验, 促进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 华夏教师, 2022(20): 6-8.
[5] 徐佳佳. 让核心素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落地[J]. 教育家, 2019(42): 65.
[6] 董少敏. 探索如何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例[J]. 知识窗(教师版), 2018(1): 31-32.
[7] 罗星. 论家风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意蕴与逻辑路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8):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