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乐清细纹刻纸作为乐清地方特色民间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细纹而闻名,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最精细的一类。“细纹刻纸”这个名称可以泛指一切精巧细致的刻纸艺术,但一般专指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是上世纪50年代针对当时新创作的细纹刻纸工艺美术品而提出的[1]。
通过研究综述,可以得出细纹刻纸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但目前关于乐清细纹刻纸的研究总量偏少,着重于细纹刻纸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根据现有研究,乐清细纹刻纸的研究存在部分不足:对于传统乐清细纹刻纸的图像演变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对于非遗的活态传承,现代创新设计与应用未能更上,仅涉及服装设计、图案设计、文创设计等领域。本文主要在梳理乐清细纹刻纸的历史脉络后,针对乐清细纹刻纸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并应用于公共文化空间之中。
2. 乐清细纹刻纸的历史源起
乐清细纹刻纸源于“龙船花”,作为乐清民间剪纸的代表品类,它始终根植于乐清民俗文化,并且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精工细巧、玲珑剔透的独特风格。最早记载乐清剪纸的文献可追溯到元代。元代大德年间《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2]”。“通衢剪彩”即满街剪彩,剪彩指彩色的剪纸装饰品,说明当时乐清剪纸已然融于人民生活中。明代姜准著作《歧海琐谈》中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制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似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3]”。专门用于装饰龙船灯的细纹刻纸被称为“龙船花”,并且人们以龙船灯的工艺复杂程度和细纹刻纸的精细程度作为评选“龙船哥”的标准,这无疑推动着刻纸的工艺标准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精致。清代道光年间鲍作雨《道光乐清县志 下》记载:“通衢结彩幕张灯,或放烟火。庙宇尤盛,里社各制龙灯,旋绕为戏,自初九日至元宵,笙歌达旦,烛为之贵[4]”。上元节“划龙船”和“舞龙档”(元宵迎灯)祭祀民俗活动的延续,细纹刻纸作为龙船灯核心组成工艺和重要装饰手段之一,其图案也由最原始、单纯的几何细纹图案,衍生出走兽虫鱼、山水风景、戏曲生活、神话故事等装饰题材与几何细纹图案的组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细纹刻纸作为地方特种手工艺,以民族美术资源利用为前提,作为恢复国家经济的产业而被重点扶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乐清细纹刻纸正式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细纹刻纸从业人员逐渐丰富、多元,使得细纹刻纸在传统图式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画种、剪纸风格的精华,作品体量逐渐变大,并且龙船花及其他刻纸作品被正式命名为“乐清细纹刻纸”。1955年由柯拯民设计、陈朝芬刻制的第一张乐清细纹刻纸《八角双鱼》问世,标志着乐清细纹刻纸突破了过去“龙船花”的笼统,成为中国民间剪纸领域中独树一帜的风格。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乐清细纹刻纸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各县乡镇成立生产加工点,从业人员达500余人,产品远销海外,经济效益良好,发挥着当地特色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乐清细纹刻纸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机械化生产成本低廉、消费者消费心理转变、老手艺人离世、传统技艺继承成本过高等等原因,导致从业人数减少、行业萎靡,乐清细纹刻纸发展进入低谷期。二十一世纪,各级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并扶持传统工艺产业发展,成立专门的研究所,专门培养细纹刻纸人才和经营细纹刻纸产业。乐清细纹刻纸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且中国剪纸于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非遗身份的确立,乐清细纹刻纸得以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继续发展。
3. 乐清细纹刻纸的艺术特征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乐清县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然要求。同样乐清细纹刻纸的产生、发展与传承也受到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政治宗教、审美偏好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其精巧细纹、构图饱满、繁简相衬的艺术特征。
3.1. 图案组合
图案作为视觉图形的一种,是图像化的信息,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图形虽然是人造物.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出来,和意义有着天然而又密切的关系,但可以离开人的意识,成为没有意义能投射到的客观存在[5]。乐清细纹刻纸的图案内容十分讲究,常用谐音、借喻、象征、指代等方法将语义内容图像化转译为吉祥图案,一副作品通常由多个吉祥图案组成,也蕴含着多重吉祥寓意。如图1,将民间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性的马、羊、虎、犬四种动物比喻为忠、孝、节、义四种品质:忠是马、孝是羊、节是虎、义是犬。忠孝结义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准则,至今仍可作为现代道德标准参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作品中每一种品质代表的动物占据画面四角之一,不同寓意的吉祥图案的组合既能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愿景,又体现出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
细纹图案的组合运用造就了乐清细纹刻纸的独特性、地域性、民俗性。乐清细纹刻纸的图案内容可概括为三大类:绘画类主题、戏剧生活类主题、细纹图案。乐清细纹刻纸与中国民间剪纸其他门类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装饰主题与细纹图案的组合运用。评价一张细纹刻纸的好坏,标准可以是刻的是否规整,但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细纹的精致和复杂程度。民间节日的灯会、“划龙船”等民俗活动,是考验手艺人创作水平、刻制技艺的时候,因“龙船哥”的评比、节日使用、日常使用等因素,刻纸愈来愈精致、细致:从原本单纯的整幅柳条纹图案,慢慢衍生出多元化图案主题及构成愈加丰富的几何细纹图案。细纹纹样经由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也由原本的几十种增加到200多种。同时细纹纹样轮廓清晰、纷繁复杂、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形成乐清细纹刻纸中最具辨识性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是乐清细纹刻纸与其他中国民间剪纸区别开来的鲜明标志。
Figure 1. Loyalty,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图1. 《忠孝结义》①
3.2. 构图形式
构图形式也是乐清细纹刻纸一大独特特征,以细纹为结构框架对画面进行分割,整体呈中心环绕式构图结构。框架多由不同的几何细纹组成,如人字纹、龟背文、回形纹、万字纹、方胜纹、冰裂纹等,以适合纹样、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样式排列。最早期的构图框架层次较为单一且固定,一般为两到三层,外部为柳条纹等纹样,内部为几何细纹组合;三层者,最中间为更加细致的吉祥图案纹样。如传统的“龙船花”,见图2,整体分为两个层次,最外围为规整排列的柳条纹纹样,内部由若干几何细纹组成,整体风格纤细、秀美、精致,处处体现手艺人精湛的技艺。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是出于本能的向往,因此秀美精致的细纹刻纸,不仅是龙船灯的精美装饰品,并且逐渐融入世俗生活中,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Figure 2. Dragon boat flower
图2. 龙船花②
随着承载客体从龙船空间到居住空间的转变,细纹刻纸的装饰内容更加“接地气”,有了更多适合日常生活的内容。就构图形式而言,就要对不同图案主题进行画面布局,这必定会打破传统的固有模式,因此细纹刻纸的构图形式变得愈加灵活多样:框架层次逐渐变多,少则单层,多至五六层;框架形状也逐渐多样,不再是单调的矩形,出现了椭圆形、八角形、菱形等几何形状;也会出现不同形状框架的组合嵌套,如八角形与圆形、圆形与矩形、矩形与八角形等多种嵌套形式。如图3,整个画面被细纹框架划分三个部分,最外层由牡丹、腊梅、喜鹊、鸡等主题图案装饰组成;第二层内部被划分为六个小空间,每个空间都刻制了鸡与人的生活场景;最内层为与主题相映的百鸡图案。每层图案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活美好的主题思想。总的来说,乐清细纹刻纸有其严谨、核心的结构形式,整体呈中心环绕式构图结构,以几何细纹为骨骼,划分画面,以其他图案装饰为肉,丰富分割的空间,画面饱满,主次分明。
Figure 3. Goldens Rooster Crows the Dawns
图3. 《金鸡报晓》③
3.3. 繁简相依
乐清细纹刻纸整体画面讲究疏密结合、繁简相依,其典型特征是图案为简、细纹为繁,细密规整排列细纹图案与生动灵巧的主题图案相结合,密疏结合的构成形式赋予整体画面节奏感和韵律感。细纹刻纸以“细”字当头,讲究纹饰之美与工艺之精,技艺高超的手艺人能在一方寸之间刻出50余根线条。乐清细纹刻纸的细纹排列与组合也是一绝,手艺人能在方寸间刻制人字纹、龟背纹、回形纹、万字纹、方胜纹、冰裂纹等多种类细纹组合图案,并有秩序地排列与画面中,手法干净利落,线条十分均匀。如此细密精致的细纹处理使得细纹刻纸具备纹样美、秩序美、规律美[6]。细纹刻纸与工笔画、版画创作相似,要充分考虑整体构图中黑白关系的图像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外框的和谐等诸多因素,所以它的画面成分往往会形成疏密、规整、自由的反差。如图4,整体构图形式呈“回”字型,外框架呈八角形,由数种几何纹组成的结构框架将画面分为两个层次,最外层为玲珑有致的牡丹花图案,最内层为精巧生动的双凤图案,构成内外呼应的凤戏牡丹图案组合。画面空间层次分明,不同层次相互独立,但又自成一体,由细纹组成的细密体块与图案构成的纤细体块形成鲜明的疏密关系,细纹精细而繁重,但轻巧的图案与之相平衡,使得画面饱满而富有节奏感。
Figure 4. The diagram of dense relationships
图4. 疏密关系图④
4. 乐清细纹刻纸的创造性转化
4.1. 创造性转化流程构建
为更好的了解乐清细纹刻的发展脉络和设计内核,根据设计需求与目的,梳理了研究思路和流程,见图5。首先,针对乐清细纹刻纸进行文献综述,得出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方向。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对乐清细纹刻纸样本进行收集、梳理与研究,得出研究分析结论。之后,进入乐清细纹刻纸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对细纹刻纸的艺术特征与核心视觉元素进行提炼,以此为创造性转化样本,实现对提取出的构图结构和图案装饰进行创造性转化。根据研究目的,将构图结构作为展示空间设计的结构基础,形成基本的空间框架;内部空间的细节运用简化后的图案装饰和现代图案,并根据人员动线优化其空间布局。以此实现细纹刻纸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转化、刻纸形式与功能空间相统一、图案造型与现代材料相适应,得到创造性转化的成果《方寸·细纹》。最后,将乐清细纹刻纸展示空间设计应用于公共文化空间中,展示细纹刻纸的独特韵味,实现传统剪纸元素向当代语境转译。
Figure 5. The diagram of research flow
图5. 研究流程图④
4.2. 乐清细纹刻纸的创造性转化过程
从创造性转化到成果生成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提取结构和图案元素转译为空间设计基本结构和装饰的设计方法,从而实现传统二维平面剪纸到现代三维立体空间的应用。乐清细纹刻纸的创造性转化过程见图6。整体设计取乐清细纹刻纸之型,内部构成装饰取刻纸之图,并通过形式的简化与重组、图案组合的简化与布局优化等方法对设计元素进行布局与再设计。在对乐清细纹刻纸构图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线条框架,并应用于设计中的整体结构框架,使之能实现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突破。细节上选用传统图案与现代图案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体空间设计更具现代感、造型感;对于乐清细纹刻纸中最具识别性、也是独特所在的细纹图案的运用,在矩形布局排列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和优化,采用三种细纹图案平行排列的形式,并且选取更具现代感和秩序感的细纹图案组合,这能减轻繁琐装饰带来的沉重视觉感受。针对色彩的搭配,选用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常用的色彩,红色和白色搭配,空间中结构框架选用红色,内部陈设采用白色,这种红白颜色的强烈对比也符合细纹刻纸的配色原则,而且也符合现代审美中简约的颜色搭配。最终生成基于乐清细纹刻纸的展示空间设计作品——《方寸·细纹》,见图7。
Figure 6.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Yueqing’s fine-grained paper-cutting
图6. 乐清细纹刻纸创造性转化过程④
Figure 7. Square Inch·Fine Lines-display space design
图7. 《方寸·细纹》展示空间设计④
5. 《方寸·细纹》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应用
2022年浙江省杭州市实施的地方标准《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范》规定:“公共文化空间能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兼顾文化荟萃、艺术表达、思想交流、创造成果分享和体验等其他个性需求,是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邻里交往交流的传统型文化服务场所和新型文化服务场景”[7]。
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艺术面临着传播与继承的挑战,如何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或是继承非遗成为一大问题。此次设计实践以解决此问题为旨,跳脱平面设计领域,以公共文化空间为承载客体,尝试剪纸非遗与展示空间设计的跨领域创新应用,以此展现乐清细纹刻纸丰富的表现力及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展示空间是剪纸艺术主题表达和形式呈现的承载物,而剪纸艺术则是专题展示空间设计的灵魂和精髓[8]。公共文化空间是展示空间设计的物质空间载体,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在时空上的融合点。将《方寸·细纹》置于公共文化空间中,见图8,装置中设有专门的售卖细纹刻纸文创和体验刻纸乐趣的功能区,完美契合了公共文化空间中表达、交流、分享、体验的属性。大众置身于充满细纹刻纸元素的展示空间中,面对面接触细纹刻纸,既感受细纹刻纸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能带动文化消费,如购买相关文创产品。并且装置采用现代材料和规范部件,可以实现快建快拆,适合流动于不同属性的空间,也可以放置于商业空间中,这是顺应当代“快消费、快时尚”潮流的因势利导之举。将细纹刻纸独有的图案、夸张的形式和强烈的色彩融于现代的展示空间设计中,为公共文化空间赋予传统东方文化蕴意。
Figure 8. The application of Square Inch·Fine Lines in public cultural space
图8. 《方寸·细纹》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应用④
6. 结语
近些年“国潮”之风兴起,中国传统文化愈加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也层出不穷。乐清细纹刻纸作为有七百余年历史的民间艺术,不仅是植根于民间文化开出的艺术果实,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延续。时过境迁,乐清细纹刻纸也在当代面临着保护、继承与发展的挑战,因此跨领域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对其保护和传承的多元途径探索,不仅能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也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能够构建非遗为商业提供养分、商业反哺非遗的良性循环。将乐清细纹刻纸以新的设计语义与现代的展示空间设计相融合,实现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拓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开拓创新,是对非遗保护形式的另辟蹊径,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细纹刻纸发展地更好、更远,为中国民间文化与艺术发展添砖加瓦。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第23批大学生科研课题——乐清细纹刻纸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研究(编号:23C174)课题成果。
注 释
①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s://wl.wenzhou.gov.cn/art/2019/12/20/art_1642046_41212882.html
②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351620761018582&wfr=spider&for=pc
③图3来源:网页引用,https://wl.wenzhou.gov.cn/art/2019/12/20/art_1642046_41212882.html
④图4~8来源:作者自绘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