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背景下口袋公园设计现状及策略探析
Analysis of the Design Status and Strategies of Pocket Parks in the Context of Park Cities
DOI: 10.12677/design.2024.95590,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子怡: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风景园林口袋公园公园城市营建策略Landscape Architecture Pocket Park Park City Construction Strategy
摘要: 口袋公园能够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口袋公园是城市公园的重要补充,它以“见缝插绿”的形式在当前公园城市大背景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口袋公园的建设热潮兴起,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口袋公园建设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概述口袋公园的基本内涵,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情况分析我国口袋公园的建设现状,从前期规划、空间设计、运营维护的层面提出相应的营建策略,以期为未来的口袋公园建设提供借鉴。
Abstract: Pocket parks can partially solve the needs of people in high-density urban centers. Pocket park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urban parks, which plays a rol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current park city in the form of “seeing the seams and green”.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pocket parks has risen, but due to the lack of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re are also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cket park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field research method and case study metho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pocket parks is outlined,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quo of pocket parks in China is analyzed b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the field research,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levels of pre-planning, spatial design,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cket parks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王子怡. 公园城市背景下口袋公园设计现状及策略探析[J]. 设计, 2024, 9(5): 562-573.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590

1. 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进行休息、游览、锻炼等各种休闲活动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解决高密度城区人们对于休憩空间需求的矛盾逐渐突出,口袋公园应运而生。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天府新区视察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的概念[1]。2020年8月,住建部下发了《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充分认识‘口袋公园’建设对于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方便群众就近游园的重要作用”[2]

“公园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公园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田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之后,把城市打造成公园成为了下一个目标。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重要补充,它“见缝插绿”的形式也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分析我国口袋公园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未来的公园城市打造有重要意义。

2. 口袋公园概述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英国的城市改造和美国的城市更新造成的大面积公共空间引发了人们的不满,这种空间缺乏界限、难以控制、不易管理,导致了反现代主义的出现[3]。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破坏的问题,城市成为生产的机器,人们的生活逐渐压抑,绿地面积骤然减少,城市中的人情味、生活气息也在逐渐消失。在那一时期,或许观赏自然风景的需求在不断减弱,但人们对于小型休憩空间、心灵慰藉场所的渴望却更加迫切,由此,口袋公园随之诞生。

2.1. 口袋公园的概念与特点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由风景园林师罗伯特·泽恩(Robert Zion)在1963年提出,它是散布在高密度城区的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4]。日本学者藤本信义将其理解为一个如同冬天将手伸进口袋里,让人感到温暖、安全和私密的空间[5]。现在国内对于口袋公园尚未有明确的界定,但普遍认为口袋公园是规模在0.4~1公顷之间,以见缝插绿的形式布置在城市高楼大厦的闲置地带,具备生态功能、交往功能、形象功能、缓解功能和填补功能[3],面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小型游憩空间。

结合其产生背景,口袋公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分别是规模小——上限为1 hm2;功能“少”——少却不单一,主要提供短暂而简单的休憩活动;选址灵活——城市闲置地或废弃地,随意性高;尺度人性化——符合人们日常、高频率活动的需求;场所多样化——满足多样人群的使用需求;社会化突出——可达性高,使用频率高。

口袋公园是高密度城区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6],它属于城市开放空间,但同时,他并没有常规的城市公园完备的综合功能;在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中也没有单独分类,根据其特点和功能,可能更倾向于将其归类到游园或社区公园中(图1)。

Figure 1. Pocket Park category attribution analysis chart

1. 口袋公园范畴归属分析图

2.2. 口袋公园的发展历程

1967年,泽恩设计的佩雷公园正式开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诞生。美国是口袋公园的起源地,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邻里共有”计划在费城地进行了大量实践[4],随后扩展到各大城市;其多利用闲置地而建,面向公众开放,如纽约格林埃克公园、贝克公园等。英国提出了“乡村在门外”的概念,建设的口袋公园由居民所属并管理;其规模大小不一,面积在0.04~35公顷之间,以此来改善城市绿色空间[4]。日本的口袋公园强调配置和使用的高效,往往结合景观和休闲设施,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主体,按规模、服务半径配置的现代都市公园体系[7]

中国的口袋公园发展主要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1991~2009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至今)两个阶段[8]。1991年杨利铭翻译的藤本信义著作是我国研究微型公园的开端,2007年张文英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口袋公园一词,之后,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这一公园类型[8],研究方向也从定义、特点、分析国外研究进展的理论方面逐渐拓展到口袋公园的建设、调查、案例分析的实践方面。城市中的小型游园、微型绿地往往被认为是我国口袋公园的雏形。近年来,我国口袋公园的建设不断兴起,国家住建部推动建设口袋公园的政策、口袋公园试点城市的划定、各省份对“边角料”闲置地如火如荼的城市微更新改造,使得上海、杭州、广州、济南等地的口袋公园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2.3. 口袋公园与公园城市的联系

“公园城市”是把“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和谐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9],是“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公园城市”是以“公共”、“园丁”、“文化”、“生态文明”的公园治理理念作为城市治理导向[1],要将以往“在城市中建公园”的观念转变为“把城市打造成公园”。公园城市的建设必定离不开城市公园的发展。

城市公园往往具有多种类型,口袋公园因其布置灵活,规模小巧的特点,可以被称之为城市公园的良好补充,自然就成为了城市公园发展中的重要支撑部分。目前,我国的口袋公园依据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游憩型、交通型、居住型和工作型[10]。在我国已建成的口袋公园中,游憩型数量最多,交通型的代表有上海的昌里园,利用复廊将小区内外空间联通,营造出充满生活氛围的线形口袋公园;居住型的代表有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通过植物系统的融入,将边角料空间打造成周边居民的自然花园;工作型的代表有北京三元桥万科时代中心,将数字技术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出自然山水中的商业空间。

这些类型各异的口袋公园以见缝插绿的形式随机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口袋公园之间、口袋公园与其他绿地之间,互相影响、彼此联系,在细小的变化中对城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城市微更新的效果。以口袋公园为点向外发散,以点连线、以线构面,以打造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推动公园城市的发展。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和收集国内外口袋公园的相关资料,综合分析文献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确定研究的目的与方向,初步了解口袋公园发展历程与目前研究进展,对当前的口袋公园营建现状有大体的把握,为后期的策略提出奠定基础。

3.2. 实地调研法

本研究以济宁邹城市的二十二座建设完成或即将建设的口袋公园(表1)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照片拍摄与文字记录,观察口袋公园的建设现状,直观地感受口袋公园营建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调研结果归纳总结我国口袋公园营建中的常见问题。

Table 1. Zoucheng city pocket park survey list

1. 邹城市口袋公园调查列表

序号

口袋公园名称

面积(m2)

建设情况

1

孟母三迁祠游园

1500

待建

2

共青团路西侧绿化带地块

5882

待建

3

唐王湖壹号西侧地块

10,913

待建

4

湖畔铭居南门两侧

3000

待建

5

护驾山路唐王河路十字路口绿化

1380

待建

6

平阳路与护驾山路东南角地块

2769

待建

7

平阳东路东首北侧地块

3408

待建

8

恒兴经典东北角地块

1850

待建

9

东城商贸城西南角绿化

3409

待建

10

王兰路东首路口南北两侧转角(名鉴圣城以北道路两侧)

1162

待建

11

悦邻中心游园

1600

已建

12

礼乐路与仁悌路交叉口绿地

12,270

已建

13

新人民医院北十字路口绿化

2749

待建

14

利民华庭西南角绿化

1356

待建

15

利民华庭(原中央华府)南门绿地

520

已建

16

礼乐路任贤路交汇处西南角及礼让路任贤路交汇处西北角绿化

1675

待建

17

岚桥公园

6586

已建

18

二实小南校区绿地建设

12,545

已建

19

铁西社区游园

375.6

已建

20

清真寺游园(巷里绿地)

3000

已建

21

虎山路北首游园

2400

已建

3.3. 案例分析法

对我国口袋公园的优秀案例的营建方式与景观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它们建设前后的问题与策略,结合我国口袋公园的现状问题,总结归纳口袋公园营建的通用方法,为今后的小微绿地营建提供手册式指导。

4. 口袋公园营建现状

近年来,口袋公园的建设热潮兴起,国内外对于口袋公园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但针对口袋公园设计的内容整体比较匮乏;而我国口袋公园起步较晚,政策法规也尚未完善。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使得大量口袋公园在建成后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结合邹城口袋公园调研结果,追溯其根源,从口袋公园的前期规划、空间规划设计、运营维护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4.1. 规划问题:选址不当、定位偏移

“口袋公园的选址是否合理,是否真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这是口袋公园建设之初在宏观层面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口袋公园的建设主体有政府、商业组织、私人团体,但从建设的现状来看,是以政府为主导。口袋公园能以低投入、快效果对城市中的闲置地进行美化,可以作为政府政绩的一种证明,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这一建设热潮的兴起。

在政府主导下,口袋公园“见缝插绿”便捷的建设模式,导致形成了许多缺乏充足调查、位置选择不当的口袋公园;以政府推动,促使口袋公园快速建成的效率,也导致形成了许多缺乏市民参与、建成后无人使用的口袋公园。这些公园鲜少被人使用,逐渐衰败、荒废甚至消失,浪费了土地与金钱。

如在圣·路易斯,花费15,000美元建成的口袋公园因位置偏僻,最终又花了15,000美元改造成一个停车场[4]。在邹城市口袋公园调研中,也发现了此类问题,部分待建口袋公园存在停放车辆、种植农田的情况(图2),后期是否真正用于口袋公园选址还有待商榷。

Figure 2. Pocket Park parking occupancy, resident openings

2. 口袋公园停车占用、居民开荒

4.2. 设计问题:空间闲置、设施落后

口袋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缓解功能和填补功能[3],它能够填补城市中废弃的空间,填补人记忆中的缺失,改善局部的气候条件,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它们通常被用来作为缓解人口密集地区的户外娱乐资源严重短缺时的有效工具[11]。口袋公园类似于一个缩小比例的社区公园,往往是面积小但使用强度大的场地。

鉴于口袋公园的功能,有时为了美化形象、达到城市绿化率的要求会盲目种植大量植物,导致人被植物隔离、空间无法进入、空间无法使用、生态功能无法发挥;设计时欠缺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只意味追求美观,导致公园功能单一、设施不够人性化、座椅舒适度低的问题(图3)。人们很少游览这些公园,甚至不愿在公园停留。

Figure 3. Pocket Park space confined and unusable

3. 口袋公园空间封闭、无法使用

4.3. 管理问题:无人保护、易建难管

口袋公园的前期建设费用并不高昂,但是其后期维护如何进行是建设口袋公园的关键问题。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管理应当是一个公共参与的过程,只有经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才能使设计出的空间成为政府和居民真正关心和使用的场所,才能够激发群众的责任感承担起管理与保护的义务。查阅一下新闻,会发现我国口袋公园“设施损毁”、“绿化破坏”、“垃圾乱扔”的现象层出不穷。

当前,我国的口袋公园建设快速发展,但公众参与深度的不足使得在建成的口袋公园中往往会出现“有使用的权利,无保护的义务”这一现象;同时,政策和法规滞后于开发建设也导致了“易建难管”,可持续发展受限这一问题(图4)。

Figure 4. Pocket Park poor management and dilapidated space

4. 口袋公园管理不善、空间破败

5. 口袋公园景观营建策略

在公园城市的大背景下,针对口袋公园现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前期规划、空间设计、运营维护三个方面归纳出口袋公园营建指南(表2)并提出详细的景观营建策略。

Table 2. Pocket park construction guide

2. 口袋公园营建指南

阶段

核心策略

考虑因素

营建步骤

前期规划

确定适宜的口袋公园选址

空间的适宜性

边界及出入口的位置便利性

确定公园服务半径

通过可达性补充公园服务半径

确定区域范围内对公园的需求量

空间设计

考虑多样的人群需求

空间类型的需求

景观要素的需求

基础设施的需求

文化内涵的需求

营造半私密半开敞空间

增加绿化覆盖率及垂直绿化率

合理布置休憩设施

挖掘当地场所精神

运营维护

贯彻公众参与的

可持续理念

硬质景观养护的科学性

植物养护管理的制度性

完善相关保护与管理条例

加强公园建设的公众参与

5.1. 前期规划:确定适宜的公园选址

口袋公园的规划选址不仅是对城市公园概念的重新理解,同时也是对公园、人、城市三者关系的重新思考与定义。合理的选址,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通过游憩、交通、居住、工作类型各异的口袋公园,在城市的废弃地带创造“沙漠中的绿洲”,充分发挥功能,完善城市公园系统。

5.1.1. 确定口袋公园服务半径

公园都有自己的服务范围,在对口袋公园进行选址规划时,首先应该明确其服务半径。我国对口袋公园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及服务半径说明,根据2017年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2000 (含)~500 m2的公园绿地”可将其服务半径划定为300 m。

口袋公园往往是步行可达的,我国大多数人单次步行的最大距离大概为15分钟步行圈,即800~1000米。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他们所能接受的步行距离在500 m以内。以大多数人可接受的单次步行最大距离为参考,口袋公园适宜的步行距离为300~500 m之间。以此为基础,可以对口袋公园的服务半径进行调整,例如当地年轻人较多可适当增加服务半径;儿童、老人较多可适当减少服务半径。

5.1.2. 通过可达性对口袋公园服务半径进行补充

便捷可达是口袋公园的主要特点之一。道路、地形、水体的阻隔,使得人们在城市中步行到达口袋公园的路线变得曲折,步行距离也远远超过了口袋公园的服务半径。因此在进行口袋公园的选址规划时,应将可达性作为其服务半径的补充,同时充分考虑周边人群的需求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再简单地以平面图上的口袋公园服务半径范围为准则,而是以人们能否真的能便捷步行至公园为考量。

5.1.3. 确定区域范围内对口袋公园的需求量

城市中不同区域的人群密度、年龄结构、工作性质不尽相同,城区内的绿地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即使是同一城市中,不同的区域范围对口袋公园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口袋公园的选址建设必须以活动人群的需求为基础,否则造成口袋公园的荒废与资金的浪费。在进行口袋公园建设时,应根据不同区域范围内对其的需求量进行数量的调整,如区域内人口密度大且多为儿童和老人,活动需求大,应适当增加公园数量;人口密度大但区域内有其他绿地进行补充,可减少或不增加公园数量。

5.2. 空间设计:考虑多样的人群需求

口袋公园空间可以促进口袋公园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比大型公园和周围环境之间更紧密[12]。植被、休闲空间和服务设施往往是口袋公园中的必备要素。因此“为什么建造公园,为谁服务?”成为了设计之初不得不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口袋公园的设计方向及其未来对周边环境将会产生的影响。

5.2.1. 营造平衡的半私密半开敞空间

在私密空间、开敞空间和半私密半开敞空间中,半私密半开敞空间往往是人们最愿意驻足停留的场所,它既给使用者带来了安全感,又为他随时准备参与公共活动创造了条件。口袋公园最主要的功能是休憩,营造有围合感的小空间是提高公园使用率的有效途径。在设计中,应当营造平衡的半私密半开敞空间,可以通过高大树木围合顶界面,通过景墙围合空间,通过墙壁瀑布扩大有限的空间感受,以为使用人群创造宜人的空间体验(图5图6)。

Figure 5. Shenzhen Nantou ancient city street Pocket Park

5. 深圳南头古城街边口袋公园

Figure 6. Beijing Lingjing Hutong subway station Pocket Park

6. 北京灵境胡同地铁站口袋公园

5.2.2. 增加绿化覆盖率以及垂直绿化率

口袋公园面积虽小,但其所具备的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却不可忽视,同时也正是因为其规模所限,口袋公园中的植物设计也成为了值得探讨的一点。作为公园,首先绿化率要达标,植物空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缩减使用人群的活动空间,可以通过种植高大的乔木以及增加墙面的垂直绿化覆盖率提高场地的“绿量”同时又保证了人的活动需求。如美国的佩雷公园就通过种植高大的无刺美国皂荚保留了底部的活动空间,通过用常春藤覆盖建筑墙面创造了生机勃勃的绿色空间(图7图8)。

Figure 7. Plan of Paley park

7. 佩雷公园平面图

Figure 8. Planting and vertical greening in Paley park

8. 佩雷公园的植物种植与垂直绿化

5.2.3. 合理布置休憩设施

活动空间中布置适宜的休憩设施,可以增加人们在场地中的停留时间;创造良好的可坐条件,是延长人们停留时间、增加空间活动、提高公园使用率的关键。理想的休憩设施应当数量充足、舒适性好且具有较好的景观朝向,在进行休憩设施选择时还应注意其材质与周围环境、景观的配合,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体验(图9图10)。

Figure 9. Chongqing universal Time Square

9. 重庆东原世界时休憩广场

Figure 10. Shenzhen Nantou ancient city street Pocket Park

10. 深圳南头古城街边口袋公园

5.2.4. 挖掘当地场所精神

不同口袋公园因其所处环境不同而具有独特的风格,口袋公园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人们物理层面的享受,还应该拓展到精神层面的丰富。口袋公园的设计应该符合区域定位,重视文化底蕴,挖掘在地文化,尊重历史、保护文脉,充分意识到口袋公园产生的社会影响,让口袋公园不仅成为城市公园中的补充,更成为城市中文化传播的途径。如宜兴的西山口袋公园通过新旧结构的混合,在老式社区创造出与环境融合的公共空间;成都永丰家园通过一条共享街道的介入,创造出激活老旧小区的活动场地(图11)。

Figure 11. Chengdu Yongfeng home project

11. 成都永丰家园项目

5.3. 运营维护:贯彻公众参与的可持续理念

口袋公园的管理不善是导致其破败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每个口袋公园都应有完善的管理和维护制度并且应当在公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缺乏合理的管理和维护,会导致空间活力的丧失,甚至使这一空间逐渐消失。

5.3.1. 完善相关保护与管理条例

目前,我国有关口袋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条例仍处于空缺状态,这对于口袋公园的评价、管理、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在未来,应当学习英美等国家有关的条例,参考借鉴其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完善我国口袋公园相关的保护与管理条例。

5.3.2. 加强口袋公园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口袋公园的建设不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更是所有使用者参与者的事情。口袋公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城市公园。在建设前后加强公众参与,保障其话语权、知情权,可以使口袋公园的建设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公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公众的持续使用以保持其生机和活力。未来应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推动口袋公园、城市公园、公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口袋公园自诞生至今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在城市中,它作为一个“点空间”成为了烘托城市主景的“配角”;但是在使用人群的角度来说,他却成为了承担市民生活主要场所的“主角”。在公园城市的大背景下,口袋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绿洲”,他是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公共空间形成紧密联系,以“点状空间”向外蔓延,以微小的日常活动,激发出城市灰空间的无限活力,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口袋公园是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它作为活动场所的社会意义已经远高于作为景观作品的美学意义。通过提出解决口袋公园现状问题的相应策略,可以更好地利用口袋公园的发展解决当下中国的城市问题,这离不开政府、设计师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设计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这个场所因人们的使用而生机盎然。

注 释

①图1来源:作者自绘

②图2~4来源:作者自摄

③图5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Hp6wXL2NAlTxCxOh4NyLw

④图6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A_ZtV7UEZOAM1lIxo0lRA

⑤图7和图8来源:https://huaban.com/boards/49309085

⑥图9和图10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Hp6wXL2NAlTxCxOh4NyLw

⑦图11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0k36xtuub-uFJx-zuwAF4Q

参考文献

[1] 孙喆, 孙思玮, 李晨辰. 公园城市的探索: 内涵、理念与发展路径[J]. 中国园林, 2021, 37(8): 14-17.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 建办城函[2022]276号[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09/content_5704766.htm, 2024-09-30.
[3] 彭玥. 口袋公园设计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东莞: 江南大学, 2009.
[4] 张文英. 口袋公园: 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 中国园林, 2007(4): 47-53.
[5] 潘剑峰. 上海老城厢里的口袋公园实践[J]. 中国园林, 2019, 35(S2): 46-50.
[6] Zhang, H.Y. and Han, M.X. (2021) Pocket Park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ture: A Review.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61, Article ID: 127080.
https://doi.org/10.1016/j.ufug.2021.127080
[7] 吴巧. 口袋公园(Pocket Park)——高密度城市的绿色解药[J]. 园林, 2015(2): 45-49.
[8] 陈婷婷, 王东玮, 施富超, 孙宝腾. 我国口袋公园研究及应用现状[J]. 中国园艺文摘, 2017, 33(2): 81-83+149.
[9] 吴岩, 王忠杰, 束晨阳, 刘冬梅, 郝钰. “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 中国园林, 2018(10): 30-33.
[10] 谭少华, 彭慧蕴. 袖珍公园缓解人群精神压力的影响因子研究[J]. 中国园林, 2016, 32(8): 65-70.
[11] Zhou, C.H., Xie, M., Zhao, J. and An, Y.H. (2022) What Affects the Use Flexibility of Pocket Parks? Evidence from Nanjing, China. Land, 11, Article No. 1419.
https://doi.org/10.3390/land11091419
[12] Federica, R., Francesco, C., Rebecca, S. and Marco, F. (2021) Pocket Parks towards More Sustainable Cities.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rial and Legal Considerations toward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A Case Study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7, Article ID: 100402.
https://doi.org/10.1016/j.envc.2021.1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