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美术教育:基于“熊猫舞”的课程构想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Fine Arts Education: A Curriculum Concept Based on the “Panda Dance”
摘要: 本研究以STEAM理论支撑,将白马藏族“熊猫舞”融入小学美术教育。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熊猫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探讨其在美术教育中的跨学科应用价值。提出了融合本土文化的教学构想并设计出三个课时的“熊猫舞”大单元教案。旨在为非遗传承与美术教育的跨学科整合提供了新思路,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推动本土化、跨学科的非遗教育创新发展。
Abstract: This study integrates the Baima Tibetan “Panda Dance” into element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STEAM theory.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we analyz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nda Dance”, and explored its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value in art education. A three-lesson teaching plan for the Panda Dance was designed to integrate the local culture.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non-genetic heritage and art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creativity, an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ocaliz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non-genetic heritage education.
文章引用:梁靖. 非遗传承与美术教育:基于“熊猫舞”的课程构想[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616-6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1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为非遗教育在学校开展提供了法律基础。这些政策为非遗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将非遗融入基础教育,尤其是美术课程,具有深远意义。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现代手段来创新非遗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现有的非遗教育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难以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部分非遗教育过于注重技艺的原样复制,忽视了创新性发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缺乏科学、系统的非遗教育评价标准,难以有效衡量教育成效。

“熊猫舞”,白马藏语俗称“登嘎甘”[1]。本次通过将其与STEAM教育理念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美术课程,正是针对上述挑战的一种创新尝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本研究为非遗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实践中克服当前非遗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

1.2. 美术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与非遗文化结合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育的融合。首先,课程设计。

闵浚恒(2017)将非遗文化纳入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2]。赵绮惠(2021)引入系统理论,分析非遗作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困境和融入途径[3]。周韵宁(2021)设计中学非遗课程方案,开发包含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馆校结合和跨学科等三个单元课程[4]

其次,教学方法。龙思桦(2020)在乡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融入非遗教育。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与实践研究。包括,教育价值。闫梦影、常小伟(2021)指出非遗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俗传统,缓解非遗消亡危机[5]

其次是教育实践。陈红玲等(2024)、李彦刚等(2022)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STEAM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张华(2018)提出从艺术传承和艺术创新角度考察非遗的教育传承与发展[6] [7]

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着内容单一、与生活脱节等问题。许多学校的美术教育仍停留在技能训练阶段,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探讨[8]。美术教育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能力[9]。这些研究为本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文化性和生活性。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探讨四川熊猫舞,这一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提出结合跨学科本土化的教学方式,并尝试与本土民族文化元素结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大单元的跨学科艺术课程体现艺术与文化的联系与地方的特色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符合国家对于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的目标和要求为推动本土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潜在的途径。

2. 理论基础

2.1. “熊猫舞”概述

2.1.1. “熊猫舞”文化与起源

“熊猫舞”是白马藏傩舞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白马藏族村寨,2014年11月11日,被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特色傩舞。它是一种民族民间艺术,人们戴着动物面具跳舞。它的主要特点是独特的动物面具和模仿动物的舞蹈,体现了遥远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熊猫舞”是白马藏人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仪式的产物,也是人类思想和宗教情感演变的产物。傩的原生地是中国西部偏北的地区,与长江的发源地相去不远[10]。“熊猫舞”被普遍认为起源于甘肃。关于白马藏族“登嘎甘”“熊猫舞”的起源。在白马藏人大多接受“老熊舞演变说”和浪漫的“感恩说”。前者认为“熊猫舞”是由传统的老熊舞演变而来的,而后者则认为“熊猫舞”是由白马藏族家庭中流传的浪漫爱情故事“熊猫做媒”演变而来的[11]

“熊猫舞”是一种集宗教、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12]。它是原始信仰的体现、集体记忆的载体、文化传承的纽带,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好舞蹈。它每逢正月初五、十三,白马藏族人就会指定3~12个左右保管面具的“头人”,再将由熊猫标本制成的面具而非“池哥昼”“麻昼”“阿里甘昼”“丘昼”等舞蹈使用的木刻面具送至青壮年,按传统动作进行舞蹈[13]。渐渐地“熊猫舞”成为维系社区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表演者为年轻力壮的男性扮演成熊猫的样子,身披熊皮,头戴熊猫面具,当然,白马藏人是大熊猫的亲密伙伴,这些黑熊的皮和面具大多是在大熊猫死后收集的[14]。他们把熊猫头戴起来,一手拿法器,一手持牛尾巴,用腰带绑住服装,把牛尾巴留在身后,将铃铛系在自己身上,随着不断变化的音乐跳舞,“熊猫舞”的动势体现在舞者的手脚上,跟随打击乐的起伏来调整动作。

2.1.2. “熊猫舞”的艺术特征

这一舞蹈具有娱乐性和观赏性。通过独特的视觉元素创造出震撼的舞台效果,主要的表演内容是熊猫的日常生活及其动物习性。这要求表演者对熊猫深入地观察,比如熊猫喝水的姿势、驱赶昆虫的样子和同伴嬉戏打闹和爬树的萌态。表演者可借助道具进行模仿,或向天祈求或翻滚攀爬。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表演者对熊猫模仿的准确性。这种对自然的模仿和艺术的再创造,使“熊猫舞”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不同角度,对于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这种融合自然音乐宗教信仰的艺术,展现出藏族文化的内涵,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2.2. 相关教育理论

2.2.1. STEAM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的跨学科整合教育方法。强调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15]。实践与创新:通过动手实践和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强调合作学习,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

研究创新地将STEAM理论与“熊猫舞”这一非遗项目结合,通过系统的大单元课程设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本土特色,还探索了“熊猫舞”在美术教育中的跨学科价值,为非遗传承与美育整合提供了新思路[16]-[19]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论强调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非遗传承应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调非遗传承应该注重“活态传承”,即在传承过程中保持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20] [21]。这些理论为本研究将非遗融入美术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导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2.2.3. “熊猫舞”与理论结合的合理性

传统课程往往将知识孤立地组织在自我满足的框架之中[22]。而STEAM理念下的“熊猫舞”课程恰恰打破了这一局限,“熊猫舞”本身融合了舞蹈、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这种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符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树立的学科融合理念[23]。其次,STEAM教育注重动手实践和创新,而“熊猫舞”的学习过程涉及动作设计、面具制作等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应用STEAM知识的机会,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舞蹈动作和表情特点,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动作捕捉和分析,或者应用工程思维设计面具。这种结合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熊猫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也与非遗传承理论高度契合。首先,这种结合符合非遗传承理论中强调的“活态传承”概念,通过教育实践使“熊猫舞”在新一代中得到传播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保护和固化。其次,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熊猫舞”,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再者,通过现代教育方法传承“熊猫舞”,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这种方式不仅确保了“熊猫舞”这一非遗项目的生命力,也为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结合充分利用了“熊猫舞”的文化特性和教育价值,同时满足了现代教育对跨学科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多重需求,是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

3. 基于“熊猫舞”的课程设计构想

本课程设计以“熊猫舞”为核心,通过三个紧密相连的课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每节课都在前一节的基础上拓展,同时为下一节做铺垫,形成有机整体。

3.1. 大单元课程设计理念

文化传承与创新:将本土文化“熊猫舞”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传统的亲近感和创新欲望。

跨学科融合:在美术学习中自然融入科技、数学、历史等元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循序渐进:从基础的形态捕捉,到情感的色彩表达,再到文化象征的探索,逐步深化主题理解。

3.2. 大单元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熊猫舞”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掌握动态线条、面具设计、色彩运用等美术知识和技能。

能力目标:提高观察和表现动态形象的能力;培养创意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3.3. 大单元课程内容框架

核心主题:“熊猫舞”艺术表现

核心主题聚焦于“熊猫舞”的艺术表现形式,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艺术要素递进:逐步深入探讨艺术的基本元素,包括:形态(线条):研究线条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力。结构(造型):探索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色彩:分析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视觉影响。

文化内涵深化:深化对“熊猫舞”文化内涵的理解,包括:动作特征认知:了解“熊猫舞”中的动作特点和象征意义。文化符号理解:探索“熊猫舞”中的文化符号和其深层含义。情感意义诠释:表达和解读“熊猫舞”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三个课时主题展开

第一课时:“舞动的线条魔法师”:运用科技(手机慢动作)捕捉动态。练习用简练线条勾勒舞者动态。创作“熊猫舞”动态线描画。

第二课时:“色彩调色盘大冒险”:学习色彩心理学基础。运用数学图形表现表情。结合白马藏族服饰色彩创作。

第三课时:“面具创想家集结”:探索面具的文化背景。融合白马藏族文化元素设计面具。制作并展示个性化“熊猫舞”面具。

跨学科关联

科技:利用手机慢动作分析舞蹈动作。

数学:运用几何图形表现表情。

历史文化:探讨面具的文化意义。

工程:面具的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能力培养路径

观察能力 → 表现能力 → 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从观察到表现再到创新的能力。

文化认知 → 文化理解 → 文化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传承文化,同时鼓励文化创新。

3.4. 具体教案设计(表1~3)

Table 1. Lesson 1: Dancing line wizards—technology deciphers the dynamic code of “panda dance”

1. 第一课时:舞动的线条魔法师——科技解密“熊猫舞”的动感密码

项目

内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视频资料:大熊猫在竹林中活动的高清视频;白马藏族“熊猫舞”表演视频。

绘画工具:8开素描纸、2B铅笔、4B铅笔、橡皮、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每组一台)。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熊猫舞”知识,运用线条表现舞蹈动态。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白马藏族“熊猫舞”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审美意识,尊重民族文化艺术。

教学重点

掌握“熊猫舞”知识,运用简练线条勾勒演员动态。

教学难点

捕捉熊猫代表性的动态,用流畅线条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4分钟)

播放大熊猫视频片段(2分钟):内容包括大熊猫走路、爬树、吃竹子的画面。

提问(2分钟):大熊猫的动作有什么特点?(引导关注:步态缓慢、身体圆润、动作灵活)。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在“熊猫舞”中?(引导思考:舞蹈动作的模仿性)

2、新课讲授(10分钟)

播放“熊猫舞”视频(3分钟):选取一段完整的白马藏族“熊猫舞”表演视频。

讲解(7分钟):简述白马藏族“熊猫舞”的起源(1分钟);分析舞蹈中的关键动作(3分钟):模仿大熊猫走路的摇摆动作、爬树的动作、吃竹子的动作;引导学生观察舞者的动作线条(3分钟):注意舞者手臂和腿部的弧线、观察身体重心的变化。

3、教师示范(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或使用绘图软件投影):展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慢动作录像功能来分析动作(1分钟)。

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舞者的基本姿态(2分钟);展示如何用连续的线条表现动作的流畅性(2分钟)。

4、课堂练习(20分钟)

动作分析与记录(5分钟):每组使用智能手机录制一位组员模仿熊猫舞的动作。使用慢动作回放功能观察并讨论动作细节。

个人创作(13分钟):学生在8开素描纸上创作熊猫舞动态线描画。鼓励尝试不同的线条表现方式:粗细变化、连续性等。

5、展示评价(5分钟)

开展“熊猫舞”绘制大赛,快速展示(2分钟):选取34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互评讨论(2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线条的流畅性和动态表现力。

教师总结(1分钟):强调线条在表现动态中的重要性,点评优秀作品的特点。 6课后延伸(1分钟)

布置作业:观察并用线描方式记录一个动态场景(如运动中的人或动物),至少完成1幅速写。

资料收集:搜集白马藏族的传统服饰图片,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熊猫舞”视频、图片、黑色勾线笔、8开素描纸。

评价方式

过程评价:观察练习和创作过程。 作品评价:根据线条表现和动作表现进行评价。

Table 2. Lesson 2: Color palette adventure—using math to paint a joyful mood for the “panda dance”

2. 第二课时:色彩调色盘大冒险——用数学画出“熊猫舞”的欢乐心情

项目

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图片资料:色彩心理学图表、白马藏族传统服饰高清图片(至少5张不同场合的服饰)。

绘画工具:水彩颜料套装、水彩纸、水彩笔套装、调色盘、水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色彩在艺术中的情感表达作用。 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简单的数学概念(如对称、比例)来创作熊猫表情。

情感态度目标:增强对色彩与数学结合表现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运用色彩与数学元素结合绘制“熊猫舞”主题作品。

教学难点

选择和搭配色彩以准确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与回顾(5分钟):展示上节课学生的优秀线描作品(2分钟):选取3~4幅作品进行展示。

互动提问(3分钟):介绍如何使用基本几何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等)构建熊猫不同的表情形象。

2、讲解(10分钟)

色彩心理学基础(3分钟):

展示色彩心理学图表;解释基本色彩(红、黄、蓝、绿、紫等)所传达的情感。

数学图形表现表情(4分钟):三角形(愤怒的眼睛),平行四边形(愤怒眉毛)、半圆形(开心的嘴)等。

3、色彩实践(5分钟)

学生实践(3分钟):在调色盘上进行简单的色彩混合实验;尝试混合出白马藏族服饰中常见的色彩。

讨论(2分钟):哪些色能彩表现“熊猫舞”的欢乐感?如何用色彩表现舞蹈中的庄重感?

4、创作实践(20分钟)

准备阶段(2分钟):发放上节课的线描作品;学生准备水彩工具。

创作阶段(15分钟):

学生在线描基础上,用水彩进行创作;鼓励融入白马藏族传统色彩元素。指导学生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现情绪)来优化熊猫造型。

技巧指导(3分钟):展示水彩渐变技巧,表现舞蹈动作的流畅性;示范如何用色彩的对比增强画面的动感。

5作品展示(3分钟)

选取4~5幅风格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

学生解说(2分钟):请学生解释自己的色彩、图形选择和情感表达意图。

教师总结(1分钟):强调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作用和文化内涵。

6、课后延伸(2分钟)

创意作业:设计一款融合“熊猫舞”元素的文创产品(如:T恤、书签等)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小型的“熊猫舞”面具展览,邀请其他年级学生参观。

资料收集:搜集不同民族的传统面具图片,为下节课做准备。

评价方式

过程评价:观察练习和创作中的表现。 作品评价:根据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Table 3. Lesson 3: Mask creator gathering order—engineering masterminds create a new trend of “panda dance” culture

3. 第三课时:面具创想家集结令——工程小能手打造“熊猫舞”文化新潮流

项目

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图片资料:各地民族面具图片集(至少包含藏族、彝族、傣族等10种不同民族的面具);白马藏族图腾和文化符号图片集。

制作材料:A4大小的硬卡纸(每人一张);彩色颜料(水彩或丙烯)、彩色羽毛、亮片、珠子等;剪刀、胶水、橡皮筋、数学工具套装(如尺子、圆规、计算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面具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意义。 能力目标:设计并制作“熊猫舞”主题的面具。 情感态度目标: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

面具设计的文化背景和符号运用;制作技巧和创意表现。

教学难点

将文化元素融入面具设计中。

教学过程

1、导入与文化探索(5分钟)

面具展示(2分钟):展示不同民族的面具图片,包括藏族、彝族、傣族等。

互动讨论(3分钟):这些面具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面具在这些文化中可能有什么作用?你认为“熊猫舞”的面具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2讲解(10分钟)

面具的文化意义(3分钟):简述面具在宗教仪式、民间艺术中的作用;解释面具如何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白马藏族文化元素介绍(4分钟):展示白马藏族的图腾和文化符号图片;解释这些符号的含义(如:雪山、莲花、太阳等)。

“熊猫舞”面具设计要素分析(3分钟):动物特征:大熊猫的面部特征(黑眼圈、圆耳朵);藏族元素:传统图案、色彩;艺术夸张:如何突出舞蹈的动态感。

2、设计构思(5分钟)

快速草图设计(3分钟):学生在草稿纸上绘制“熊猫舞”面具的初步设计;融入个人创意和白马藏族文化元素。

小组讨论(2分钟):学生两两一组,相互分享设计理念;根据伙伴的反馈修改设计。

4、制作实践(20分钟)

面具制作步骤讲解(2分钟):在硬卡纸上绘制面具轮廓并剪出;用颜料绘制基本造型和图案;添加装饰材料增加立体感。

学生创作(15分钟):步骤制作个人的“熊猫舞”面具;大胆创新,融入白马藏族元素。

教师巡视指导(3分钟):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创意建议。

5、成果展示与评价(4分钟)

面具展示(2分钟):学生戴上制作的面具;模仿“熊猫舞”的一个标志性动作。

同学点评(1分钟):选择3~4个特色鲜明的面具进行展示;请其他同学评价面具的创意和文化内涵。

教师总结(1分钟):肯定学生的创意表现;强调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6、课后延伸(1分钟)

创意作业:设计一款融合“熊猫舞”元素的文创产品(如:T恤、书签等)。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小型的“熊猫舞”面具展览,邀请其他年级学生参观。

教学资源

文化面具示例图;面具设计技巧示例;纸板、颜料、装饰材料。

评价方式

过程评价:观察设计和制作中的表现。 作品评价:根据面具的设计效果和文化表达进行评价。

3.5. 总结

本研究以STEAM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和课程设计,得出以下结论:

将“熊猫舞”融入美术教育为非遗传承与学科教育的跨领域整合提供了新思路。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美术教育内容,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渠道。

具有潜在教育价值。通过学习本土非遗,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的大单元课程设计为实践提供了框架,但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为理论构想,为未来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下一步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4. 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开展小规模试点,收集教师和学生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探索将本构想推广到其他非遗项目的可能性。研究如何结合现代技术(如双师课堂、混合学习形式)融入非遗美术教育。探讨家庭和社区参与支持创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本研究为非遗传承与美术教育的创新融合提供了理论框架和课程构想,有望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为非遗教育的发展贡献新的方法和思路。

总的来说,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实现了非遗传承、美术教育和STEAM理念的创新融合,为推动非遗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尽管还需要实践验证,但这一探索为未来的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有望在促进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推动教育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承敏, 王琼. 九寨沟白马藏族“熊猫舞”的保护和传承途径探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3(4): 42-46.
[2] 闵浚恒.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 文教资料, 2017(13): 74-77.
[3] 赵绮惠. 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4] 周韵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学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J]. 人文之友, 2021(14): 164-165.
[5] 龙思桦.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乡村小学美术课程中的渗透实践[J]. 学园, 2020(2): 53-54.
[6] 陈红玲, 丁芹, 李雯佳. 基于STEAM理念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教学设计——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 2024(3): 93-104.
[7] 李彦刚, 高瑞翔, 童瑶, 等. C-STEAM教育何以有效: 面向“传承”与“创新”的双视角[J]. 开放学习研究, 2022, 27(2): 37-45.
[8] 孙立. 论当代中国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J]. 艺术评鉴, 2019(13): 30-31.
[9] 郭子源.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12): 178-180.
[10] 聂森, 高迎刚. 西南傩面具艺术符号演化与人神观念演变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5(5): 152-157.
[11] 蒲向明. 论白马藏族文学的流传形式[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4): 96-102, 108.
[12] 魏琳. 白马藏族“熊猫舞”的表现形式及文化渊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80-84.
[13] 张懿红, 蒋艳丽. 白马藏族傩舞研究现状与问题[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70-79.
[14] 杨梅. 九寨沟县白马藏族“熊猫舞”的部落文化特性研究[J]. 四川戏剧, 2021(10): 153-155.
[15] 彭敏, 郭梦娇. STEAM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25): 14-18.
[16] 左崇良, 祝志敏. STEAM教育的核心要义与课程变革[J].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21(1): 53-60.
[17] 师保国, 高云峰, 马玉赫. STEAM教育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影响及其实施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4): 75-79.
[18] 杨章伟, 张婉婉, 肖俊宇. STEAM理念下师范学生教育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2): 66-71, 94.
[19] Shatunova, O., Anisimova, T., Sabirova, F., et al. (2019) STEAM a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Research, 10, 131-144.
[20] 汤夺先, 伍梦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 内涵意蕴、问题呈现与学理反思——以宣纸为例的探讨[J]. 文化遗产, 2017(6): 9-15.
[21] 任学婧.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22): 249-250.
[22] 钟启泉. 现代课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16.
[2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