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in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1069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 彤, 宋小青:天津市第十九中学,天津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生命教育行动研究Experiential Teaching Life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摘要: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感觉体验,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御,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生命知识与生存技能,更是一种直接触及和提升人的心灵的教育,因此,它更需要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模式与生命教育十分契合。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初中生生命教育内容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为例,从叙述研究缘由入手,阐述了行动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并提出关于初中生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的若干反思和建议。
Abstract: Experiential teaching focuses on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emphasizes sensory experience, breaks dow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fenses,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explore themselves. Life education is not only about imparting life knowledge and survival skills, but also an education that directly touches and enhances the human soul. Therefore,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have diverse practical experienc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l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lif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oretical research with practice, tak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describing the reasons for the research, it elaborates on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action research in this process, and proposes several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in life educa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文章引用:孙彤, 宋小青 (2024).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行动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10), 53-6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0697

1. 引言

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体验式教学”,强调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基础的教学方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经验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基于实践体验的过程,同时也需要理性思考和反思(刘祥玲,2020)。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经验主义、社会学习、情感学习、学习风格和循环经验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都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探究和反思积极参与学习,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发展(徐晓沄,2023)。概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营造情境、促进交流合作等方式,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内涵、发展情感与能力、形成深层次理解和认识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朱辉,2023)。体验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认知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肖海平,付波华,2004)。

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生命哲学的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倡导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首先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界兴起,进而扩展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之中(刘济良,2024)。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时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中指出要“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要求中小学重视生命教育,可见初中生生命教育课程的社会重要性。已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生命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尊重生命,还能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通过系统的生命教育,学生可以学会自我保护,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此外,这门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魏春华,2016)。生命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和探究,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和技能,这与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理念非常相似。生命教育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生命科学认知、珍爱生命意识、情感管理、社会责任感等,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实践和交流中增强认知和能力。可见体验式教学与青年学生生命教育课程非常契合,可以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支持(徐晓沄,2023)。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对初中生生命教育的行动研究,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根据和借鉴。

2. 研究设计与过程

本研究分为预研究阶段和正式研究阶段,其中预研究阶段采用访谈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一对一的现场访谈,以探索初中生命教育课程教授中的现存问题,正式研究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这是一个持续的循环与反思的过程,能够协助实践者将行动与反思紧密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实践者进行反思并开展实际行动。在研究中,研究者与经验丰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组成行动研究小组,依据初一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设计并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经验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听课并填写课堂观察表,根据听课教师反馈及课后学生访谈内容进行不断提升和改进,从而实现“计划–行动–反思–修正”这一螺旋上升的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

2.1. 预研究阶段

对天津市和平区初中阶段9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半结构访谈,初一、初二、初三教师各3名。9名受访教师的编号为从T1至T9。受访教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ed teacher

1. 受访教师的基本信息

编号

性别

最后学历

是否思政专业

任教年限

执教年级

T1

研究生

3

初一

T2

本科

6

初一

T3

本科

12

初一

T4

研究生

3

初二

T5

本科

5

初二

T6

研究生

3

初二

T7

研究生

8

初三

T8

本科

15

初三

T9

本科

9

初三

对生命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生命教育教学中的课堂气氛、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生命教育的学生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访谈。在访谈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得出初中生生命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教学方式多样,但仍存在较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结合热点事件展开讨论、运用情境教学法、主题演讲、引用优秀文字或视频、实践教学法等。然而,也有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他们表示课业任务较重,部分学生及家长较为看重成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更高的成绩。

第二,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欠佳。访谈发现,以学生为主体并注重激发学生自我探索欲望的教师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能够参与到生命教育知识的讨论中,反之则不然。如果教师在生命教育课堂中无法将学生作为主体,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仅仅进行书本知识的简单讲解,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降低生命课堂的教学实效。

第三,部分教师对自己的生命教育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2位教师表示自身十分重视生命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对于生命知识的共感,自认为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够了解,所以无法提出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兴趣的问题,对学生影响较小。2位教师表示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自身使用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互动较少。

第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访谈中,大多数教师更倾向于质性评价,如“成长档案袋”“描述性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式等等。但在实际运用中,生命教育课的评价会采用考试分数来进行评分,考虑到升学考试等压力,实际情况中有时在精力上可能无法兼顾。

2.2. 正式研究阶段

基于预研究阶段中发现的初中生生命教育问题,研究者深入思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尝试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行动研究安排如表2所示:

Table 2. Three round action research arrangement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mode in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2.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三轮行动研究安排

行动研究次数

研究步骤

研究对象

行动研究目标

第一轮行动研究

1) 设计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第一目“生命有时尽”的体验式教学方案。2)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3) 利用学生访谈进行观察。4) 对拟制定措施的实施情况加以总结。

初一6班学生共48人

结合拟制定的行动措施在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的实施效果,总结拟行动措施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第二轮行动研究

1) 设计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第二目“发掘生命的力量”的体验式教学方案。2)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3) 利用学生访谈进行观察。4) 对第一轮行动措施的实施情况加以总结。

初一6班学生共48人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拟行动措施的不足,加以改进行动方案,并将其再次运用于二轮行动研究。结合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的实施效果,总结第二轮行动措施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在第三轮行动研究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第三轮行动研究

1) 设计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第一目“生命的追问”的体验式教学方案。2)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3) 利用学生访谈进行观察。4) 对第二轮行动措施的实施情况加以总结。

初一6班学生共48人

根据第二轮行动研究中行动措施的不足,加以改进行动方案,并将其再次运用于三轮行动研究。最终提出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生命教育课程有效运用的对策与建议。

2.2.1. 第一轮行动研究

教学第14周,研究小组设计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第一目“生命有时尽”的体验式教学方案,组织七年级6班学生上生命教育课。

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生命短暂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有限性。第二,创设活动情境构建新知。分发生命倒计时卡片,让学生计算自己剩余的生命天数(假设活到80岁),小组内分享各自的生命倒计时和感受。学生思考生命为何短暂,教师强调生命有限,引导学生感激生命的获得。第三,分享交流加深理解,探究生命的意义。向学生分发生命故事卡,每组抽取一个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生命的短暂的,最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总结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现自我价值、关爱他人等方式让生命更加有意义。第四,拓展延伸,将教室一角布置成“人生四季树”,放置每一个季节的代表植物模型。学生围成一圈,观察每一个季节的植物特点,小组讨论分享,体会生命从春季到冬季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第五,情感升华感悟提升,黑板绘制“生命之树”树干,学生总结自己珍惜生命的做法写到树叶形状的留言条上并选出代表分享,之后统一贴到“生命之树”的树冠上组成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学生观察“生命之树”从光秃秃的树干到枝繁叶茂的变化,引起学生对生命有时尽但又具有无限力量的共鸣,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板书。

学生访谈体会:课后和同学分享感受,学生们认为“生命故事卡”环节,有的故事自己并不熟悉,教师需要现场讲述,并不能引起深刻的感受;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聊天,不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很多学生反映对于总结自己珍惜生命的做法不知该如何下笔,害怕自己总结的做法不符合标准,所以在分享环节没有举手回答;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时,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于生命有限性的想法没来得及表达。

研究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持续强调珍视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确保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有所收获,更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有所触动。但体验式活动还需进一步深化,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多穿插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场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生命教育知识的真谛。鼓励学生在分享感受时,不仅停留在谈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要鼓励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生命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方案的小组讨论中要注意明确小组分工、讨论时间及讨论规则,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创设情境下的生命问题。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知识,而不是仅仅预设性地推动教学过程。在自我探索生命知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自己感受为主,表达出贴近自己日常生活且对生命真实的感受即可,进一步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最后合理设计各个活动的时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导致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时仅仅由教师自己一人总结。

2.2.2. 第二轮行动研究

教学第15周,研究小组设计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第二目“发掘生命的力量”的体验式教学方案,组织七年级6班学生上生命教育课。

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思考最近自己遇到的困难情境,引出挖掘自己生命力量解决困境的主题,激发学生探寻自我生命力量的欲望。第二,典例分析构建新知,播放视频呈现典型案例一:“江梦南:从无声世界里突围”;典型案例二:“叶诗文:热爱可抵挫折”;典型案例三:“刘沫言:抗癌七年仍拿专业第一”。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5分钟,规定时间内总结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的生命力量及其作用,了解生命力量的多样性和重要性。组内成员轮流发言,由组长控制组员发言时间及维护纪律,组内事先设定2位记录员,记录成员发言重点内容,最后由组内代表进行发言,其他成员也可补充。第三,分享交流加深理解,探索自己的生命力量。小组内分发“寻找我的生命力量”任务单,任务单包括三个模块,一是自我反思总结书写自己的生命力量,二是组内成员轮流表达对每个成员生命力量的认识并记录,三是介绍自己日常生活中发掘生命力量的方法。规定8分钟小组完成任务单,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力量以及发掘生命力量的方法。第四,拓展延伸,进行活动“困境模拟”,准备一些困境卡片,如考试失败、朋友误会、家庭矛盾等。每组学生抽取一张困境卡片,讨论并制定一个发掘和运用生命力量来应对该困境的策略。讨论时间为6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困境应对策略,其他成员亦可补充。第五,情感升华感悟提升。回顾上课时自己最近面临的困境,利用这节课发掘的自己的生命力量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并将具体计划书写在一张A4纸上,最后将A4纸折成纸飞机高高地抛向天空,预示着自己的生命力量终将会击碎困境,激发学生挖掘自己生命力量,突破困难的信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板书。

学生访谈体会:课后和同学分享感受,大多学生表示本节课的上课时间安排得恰如其分;课前导入让大家思考自己目前的困境很好地激发了自己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兴趣;“寻找我的生命力量”活动中组内成员互评自身生命力量的过程,挖掘了本人还没有发现的潜能,增强了自己探索生命力量的信心,这也使在分享过程中愿意主动发言;“困境模拟”的活动中,困境卡片都是自己日常熟悉的情境,在制定应对策略过程中可以快速进入主题;面对生命力量的典型案例的呈现让同学们纷纷感叹“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量,启发自己也要在困境中寻找生命的力量”,但三个案例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更加深入地进行体验分析;多数同学表示在最后利用自己生命力量解决困境的计划活动中,对于自己制定的策略不知道是否科学合理。还有部分同学反映:“面对具体困境时仍会感到困惑或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老师最后带领大家一起总结本课内容的环节很突然,没有引起自己的共鸣”等。

研究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了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的不足,课前通过学生访谈事先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模拟”中创建了贴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场景,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效地解决问题,在分享成果过程中也更愿意发言表达想法;对于小组讨论环节,设定了活动时间、活动规则,最大化地调动了每位组员的参与度,体现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思想。“寻找我的生命力量”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彼此探索自己的生命力量,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挖掘自身生命力量,解决问题情境。最后的利用自己生命力量解决困境的计划活动中,虽然进行了情境再现,但对于学生的探索成果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价,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没有很好的获得感,这也进一步导致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增加成果检验的环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 + 同学互评的方式,学生的探索成果得到科学的分析也能激发学生接下来主动探索生命知识的兴趣,学生也更愿意展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在总结知识过程中更有参与感。在呈现典型案例的过程中要重视质量而非数量,大量热点人物事件的堆叠具有重复性,而且占用了课堂时间,呈现一个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更能使学生深入情境,有效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2.2.3. 第三轮行动研究

教学第16周,研究小组设计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第一目“生命的追问”的体验式教学方案,组织七年级6班学生上生命教育课。

教学过程: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生命追问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追问。第二,创设活动情境构建新知。每组学生轮流抽取一张生命追问卡片,并尝试回答卡片上的问题,如“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等。之后分享自己的回答,并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的不同观点和思考角度。第三,自主探究加深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和探索。教师提供学生课前收集的生命故事素材,包括不同人物的生命故事和经历。每组学生选择一个生命故事,思考并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追问生命”,固定讨论时间及规则,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追问生命的本质。第四,拓展延伸,根据上一个活动选择的生命故事,小组共同创作一个以“生命的追问”为主题的小故事或情景剧。之后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生命故事创作,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之情。第五,情感升华感悟提升,每组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共同设计并制作一张生命价值观海报。展示各组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海报,并引导他们互相欣赏和评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并鼓励他们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追问和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访谈体会:学生说到:“生命追问的视频,让自己很受触动,能激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学生们认为课前搜集的生命故事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更有利于引发自己对于生命的追问,帮助自己认识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宝贵的;在创作“生命的追问”为主题的故事过程中,因为故事是自己课前了解过的,上课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所以感觉得心应手,更加能引起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学生很喜欢“生命价值观海报制作”活动,自己的探索成果被别人欣赏认可,感觉很有成就感,这样最后本课的重点知识也能够精准地进行总结。同时学生们也提出“生命故事集创作”活动环节,自己想要亲自饰演故事中的角色,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作成果。

研究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了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的不足,上课素材由学生课前准备,每组选择一个生命故事进行深入探索,避免多个案例的呈现导致眼花缭乱,这样更易引起学生的深思和共鸣,深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有所触动和成长。“生命价值观海报制作”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各组之间的互评也鼓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使得学生在总结知识环节中踊跃发言,有效地获得了知识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生命故事集创作”活动可以设计得更具有互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让学生根据所选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以便更直观地体验和感受生命的追问。同时,可以在课后创设一个日常的自主探究情境,比如设立一个“生命追问角”或“心灵驿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诉说自己对于生命的困惑,也可以为同伴解惑,在彼此的帮助下收获有意义的生命,更深入地体验到生命的真谛。

3. 行动研究的实际效果

3.1. 教师的发展

通过对S老师两个月生命教育的体验式教学行动研究的观察与了解,发现她在教学活动各环节中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行为也在逐步改进,以下从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及课后反思对S老师行为做概括:

教学设计方面:在行动研究之前,S老师备课时间较少,通常使用现有的教学设计,以课本素材为主要情境,教学目标也基于课本内容,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行动研究后,S老师能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制定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求,以及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课堂操作方面:行动研究之前,S老师按部就班教授课本内容,以自身为主体,机械化重复题目练习,忽视学生情感需求。行动研究后,S老师参照教学设计,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注重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和学生分享。

课后反思方面:行动研究前,S老师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并让家长签字。行动研究后,S老师让学生收集资料,组织设计课后生命实践拓展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结合听课教师建议和学生访谈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操作。

3.2.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研究者以课堂观察表中倾听、表达、互动、目标四个维度为基础并结合课后学生访谈内容。对行动研究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倾听维度: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学生出现小动作、发呆、吵闹、讲悄悄话等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第三轮行动研究中学生在课堂中会呈现深入思考的状态,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在分享过程中安静思考。此外,研究者在课堂中的总结环节中,学生表示自己之前游离的状态消失,能够更专注地倾听他人的想法。

表达维度:第二轮行动研究中学生的表达欲望有所改善,第三轮行动研究中学生的表达欲望更为强烈。首先发言人群相比较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学生逐渐平均,举手发言人数逐渐增多,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踊跃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学生访谈中表示在第三轮行动研究中面对不同的意见,自己不再感到畏缩,能够勇敢阐述自己的想法,自己也在体验式生命教育课堂中获得了深刻的知识经验。

互动维度:第二轮、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课堂互动行为明显提高。通过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讨论环节中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言机会,增强了自己学习知识的自信感。在学生访谈中得知S老师的鼓励性反馈,也让学生能够在发言、讨论环节中积极提出问题并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此也丰富了课堂的互动性。

目标维度:经过三轮的行动研究,在课堂总结中,学生自身即可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深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访谈中也表示,生命教育课堂活动总是很有趣,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课堂任务自己能够顺利完成,S老师提问时也不再感到紧张焦虑,老师的表扬也让自己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得深刻的知识。学生在生命教育课堂中的乐趣感、成就感得到提高,焦虑感、厌倦感降低。

4. 反思建议

针对初中生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将拟制定的行动举措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对实现初中生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举措进行了深入探析。基于整个行动研究的成果,可以将实现初中生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议及对策总结、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4.1. 重视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

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同时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帮助学生进入知识的领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感悟、探索和收获。通过一系列的体验过程,学生能够发现新知识,积累经验,挖掘自身潜力。同时,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学生“体验”优先,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最后由学生主体自我感悟的具体过程(刘书艳,2015)。因此,在初中生的生命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问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和合作,通过思想碰撞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模式,学生在探究中展示自我并提出疑问,教师通过交流发现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建议。最终,促使学生获得体验,激发持续思考的能力。

4.2. 科学创设情境,亲临体验

体验式教学的活动多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激发学习热情。在设计情境或设计活动时需注意:第一,设计适合他们年龄和能力水平的体验活动。例如,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可以在生命教育中加入更多关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内容;第二,所创设的情境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时政热点事件,如同伴关系、家庭支持、交通安全、热点的励志人物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第三,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是否突出了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情境的时候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模拟困难情境让学生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生命韧性。

4.3.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但学生个体有差异,有些学生可能对教师预设的情境和活动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可在课前安排体验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提前进行亲身体验,收集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随后在课堂上创设体验情境,便可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安排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增强课程兴趣,促进参与和互动。

4.4.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实践运用,提高学生体验效果

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安排分享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概括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得到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实践运用打好基础。课堂时间有限,为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教师可尝试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带领学生展开生命教育的体验式教学,如邀请专业消防员、医护人员来校讲座,或组织学生到校外安全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理解及巩固。

4.5. 严格把控教学尺度,保证课堂活跃且有序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体验式教学在现实中也存在问题。例如,在课堂讨论和情境呈现时,有些学生过于兴奋,扰乱课堂秩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在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中把握好尺度,避免课堂沉闷或学生过度活跃。另外,对于自控能力差或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多沟通交流,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来带动他们学习。

4.6. 落实多元评价与反馈

体验式教学的评价要区别于陈旧的单一的评价模式。陈旧的评价系统比较单一地去比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发挥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功能,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方向,才能帮助其发现优势和不足,促进双方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胡尚峰,田涛,2003)。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在小组讨论时设置学生自评、成员互评环节。教师本人也要观察学生进入情境的状态如何,关注学生完成活动状况,全面评估学生在生命教育课程中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并持续进步。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ZDZXX13)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胡尚峰, 田涛(2003). 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 教育探索, 23(11), 49-51.
[2] 刘济良(2004). 生命教育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刘书艳(2015). 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 教育理论与实践, 35(12), 57-60.
[4] 刘祥玲(2020). 大卫·库伯的体验式教学. 山西人民出版社.
[5] 魏春华(2016). 浅析初中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新课程: 中学, 13(3), 14-15.
[6] 肖海平, 付波华(2004). 体验式教学: 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 教育实践与研究, 26(1), 9-10.
[7] 徐晓沄(2023). 青年学生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北京青年研究, 25(4), 87-91.
[8] 朱辉(2023). “双新”背景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角色体验式教学. 内江科技, 44(2), 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