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探析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Marx and Engels’ Space Theory Empow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浪潮下,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塑造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新的理论支撑以适应时代发展。本文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旨在通过这一理论框架为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从自然空间、教育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三个维度出发,详细剖析了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重作用,并提出了构建一个融合城乡、线上线下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多维空间教育架构。这一架构旨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以更好地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waves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s a key way to shape an individual’s world 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rgently needs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arx and Engels’ space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through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natural space, educational spac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space, the article analyzes in detail the multiple roles of spa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o build an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line and offline, and family-school-society integration. Multidimensional space education architecture. This structure aim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tter guide individuals to form correct ideological concept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文章引用:柴启阳. 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探析[J]. 哲学进展, 2024, 13(10): 2623-262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0389

1.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公民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领域,承担着塑造人们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使命。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一领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历史、哲学、伦理等领域的学习,而这些领域的教学往往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空间维度。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将社会关系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为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提供了深刻的洞察。通过深入探讨社会不同阶层的空间分布、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关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空间维度的认知,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以及全球视野。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

在近代哲学史上,对空间的理解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理学家牛顿所提出的“绝对空间”概念,主要是指独立的、静止的、绝对的空间;第二种是英国哲学家洛克所提出的“空间是现实的东西的规定”,这说明空间在这时候是一种属性,是世间一切现象在同一方式上共有的东西[1];第三种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提出的“关系空间”,他把空间概括为事物“并存的秩序”[2],即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东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空间。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丰富了空间的意义,他们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提出了空间理论,自此之后,空间视阈成为了马克思恩格斯理解资本及其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法。

2.1. 自然空间是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思想的实践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3]诚然,人类想要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首先要满足个人的衣食住行,这些满足需要依赖于自然空间,自然空间作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它为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同时,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以更开放、更持续的方式进行空间建构,丰富空间的内涵。因此,空间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人类实践活动又反过来促进空间场所的发展。

自然空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自然空间为人类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生产和生活都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迁,而这些变迁都与自然空间的特性和限制主义紧密相连。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换深受当地的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及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自然空间的影响。

另一方面,自然空间也在社会变革和结构重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变革需要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重新组织社会空间来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等社会变革过程都涉及对自然空间的重新组织,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关注了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分割,认为城市化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一部分关系,通过改变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可以实现社会结构的改变。

2.2. 生产方式是空间形塑的决定因素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方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塑造了不同的空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家庭从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和对偶制家庭走向专偶制家庭,社会组织形式由氏族变成国家,这些都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外部表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由最初的打猎开始转变到耕种,逐渐有了土地空间的意识。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时,基于生产分工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城乡对立,这种对立在私有制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加强。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空间组织是如何受到特定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塑造的。生产方式涉及生产资料的组织和一切生产形式,决定了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地位、权力以及资源分配。生产方式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首先塑造了城市与乡村、中心和此类边缘等地理布局的关系。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推动了空间的生产重构。随着产业结构和消费趋势的演变,城市化、工业化等进程加速,城市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这导致了城市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变化,进一步塑造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格局。

2.3.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空间生产的动力源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雇佣劳动者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并且在资产阶级所掌握的空间中进行的生产无法脱离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资本同时雇佣人数较多的工人。”[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首先,随着资产阶级生产与再生产的不断扩大,单个劳动者并不能完成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的目的,因此资产阶级需要雇佣一定规模的劳动力,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其次,资产阶级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的能力,通过缩短空间距离来提高空间生产的效率。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空间中的应用思考,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资本力求用时间消灭空间”之“时间换空间”思想[5]。市场竞争和利润驱动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不断寻求成本优势和市场机会,这推动了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生产分工和空间布局的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生产的中心,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则承受着生产的分散和分散。这种空间分工使得资本和劳动力在地理上得以重新配置,进而影响了社会阶层结构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赋能

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是他们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空间不仅被视为一种地理概念,更被理解为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不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还深化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全球意识,促进了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推动社会的稳定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1. 空间理论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6],这就说明,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也需要空间,空间是人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前提,空间首先为人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场所。比如大学校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营地,国家花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打造大学校园,这其中不仅需要包括自然景观,还需要具有文化底蕴。图书馆、体育馆、教室、食堂等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场所与校园景观规划、生态环境等物质环境都是大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放到社会空间之中,并运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创造出更便捷的网络空间。这时表征为一种技术发展未来趋势的“元宇宙”横空出世,其作为IT技术的综合集成运用,它运用“物联网”“区块链”“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沉浸式的量身体验[7]。这种新的空间理论创造出了更多的“场所”,这些空间不仅有利于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受教育者横跨多个学科领域,形成更全面、更综合的认知,而且还可以从地理角度出发,在社会空间中进一步地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3.2. 空间理论促进了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需要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水平等要求,“立德树人”不仅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体现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中有提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空间的塑造,在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中,资产阶级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当资产阶级作为统治者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建立了相关的上层建筑后,他们通过传播和教育宣扬自己的主张。马克思指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8]。显然,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对所处国家意识形态的延续,也是对这种国家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做好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重点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空间与行为空间中的一致性。在当今世界中,主要存在两种意识形态,分别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对立,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大,其中以空间占有为代表的空间差异逐渐明显。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获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而无产阶级所住的空间的狭小不仅与资产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这种狭小的空间也能成为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空间的分布情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从而培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鼓励受教育者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受教育者应该在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社会活动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不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实现知识与行动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意识的培养,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方针,使得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空间与行为空间相一致。

3.3. 空间理论推动了受教育者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在推动受教育者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的理论中,空间不仅被视为一种物理维度,更是社会关系和阶级斗争的产物。通过对空间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空间分布和地理位置对其发展机会的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乡差异和地理分布不平等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现象。城市通常集中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文化设施和知识资源,使得城市居民更有可能受益于高质量的教育。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居民往往面临教育落后的困境。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呼吁通过消除城乡差异,打破地理界限,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从而推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此外,空间因素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扩张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导致了城市贫困、社会分化和阶级冲突的加剧。空间的不平等分布加剧了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重塑空间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社会分化,以实现阶级的和谐共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强调了空间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影响,通过消除地理界限和减少不平等现象,可以促进教育的普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重新塑造空间布局,可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现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空间理论也强调环境对社会的影响,鼓励受教育者跳出国界,这种全球视野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

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建构

社会变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空间建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空间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它还涵盖了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等多维度的存在,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这个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数字化、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同时,虚拟空间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机会,促进全球视野的形成,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多样化的社会环境。此外,社交空间的建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交环境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空间。总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建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创设,更是多维度的教育环境的塑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虚拟空间、优化社交环境,实现“城乡并存”、“虚实并进”、“一体化空间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更好地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4.1. “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体现出了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成为了社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两者并存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首先,“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并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的学习环境。城市作为经济文化中心,汇集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文化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机会。乡村则保留了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受教育者能够感受到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在这两种不同的空间中,受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其次,“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并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比较和对话的机会。从本质上看,城乡空间的分化也可视为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9]。受教育者可以比较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情况,分析城乡差异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受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最后,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并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与服务的机会。受教育者可以参与到城市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实际项目中,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这种实践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知识。

“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多元的学习环境、比较和对话的机会以及实践与服务的体验,受教育者可以全面发展,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育架构有助于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新一代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4.2. “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步入数字化的时代,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运用“线上空间”。“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在数字化时代呈现出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今天,“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成为了思想交流和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维度。在这一新的教育格局下,合理融合线上与线下,可以实现更广泛的知识传播、全面的人才培养。

首先,“线上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球化的机遇。网络平台和在线课程使得教育不再受地理限制,受教育者可以在不同地区、国家之间进行学习和交流,线上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受教育者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知识内容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点,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其次,“线下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学校、社会、家庭等线下空间是受教育者实际生活和互动的场所,他们可以通过座谈会、讨论班、社团活动等形式,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下的社交环境也有助于情感交流和价值传递,让受教育者更好地融入社会。最后,“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通过在线讨论、互动课堂、虚拟实验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线下的实际活动和亲身体验则能够更深入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通过合理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知识的全球传播和多元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种教育架构不仅符合时代潮流,也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4.3.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

从个人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人所拥有的教育经历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空间和学校空间的教育对个人在今后社会空间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家庭空间和学校空间也是作为独立的空间所存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这些空间并存起来,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这一架构将这位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家庭作为人们最早的社会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是价值观传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产生深远影响。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架构中,家庭应成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起点,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积极参与他们的教育过程。其次,学校作为正式的教育机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职责。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注重知识与道德的并重,通过开展座谈、辩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形成有机的教育合力。最后,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终极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环境的多元性和变化性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架构下,社会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以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空间并存的思想政治教育架构,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联系,通过家庭的初步教育,学校的系统教育以及社会的实践锤炼,可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有力支持。

5. 结语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分析工具,使我们能够从空间的多维视角审视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复杂性。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教育空间的认识,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建构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空间,而应拓展到虚拟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多个层面。这种多维空间的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青年。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继续探索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通过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创新,我们有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石充白, 译. 商务印书馆, 2009: 30.
[2] 莱布尼茨. 人类理智新论[M]. 陈修斋, 译. 商务印书馆, 2009: 24.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75.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74.
[5] 王学俭, 张哲. 多维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4): 133-140.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6.
[7] 姜英华. 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探究到现实反思[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 35(2): 49-53+6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98.
[9] 王俊斐.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格局的三维建构[J]. 理论导刊, 2023(8): 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