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对当代人工智能异化问题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Alien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of Marcuse Technology
DOI: 10.12677/acpp.2024.1310390, PDF, HTML, XML,   
作者: 周佳丽: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人工智能Marcuse Technology Dissimil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马尔库塞在吸收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的启蒙批判思想等基础之后提出技术异化理论,其内容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发达社会里,不具备中立性的技术被用来进行社会生产,必然变成统治工具,而后,社会失去批判性和否定性,变成极权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下,人们失去了独立性和特殊性,变成单向度的人。人工智能的出现确实带来了各维度的益处,但是产生的风险也是值得深思的。文章以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为出发点,分析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存在的异化问题,进而提出其规避途径,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Abstract: After absorbing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Heidegger’s existentialism, Freud’s psycho- analysis, and the enlightenment criticism of Hokheimer and Aldono, Marcus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which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Study of Unidirectional PeopleResearch on the Ideology of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the technology without neutrality is used for social production, which will inevitably become a ruling tool. Later, the society loses its criticism as well as negation and becomes a totalitarian society. In this society, people lose their independence and particularity, then become one-directional people. The emerg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rings benefits from all dimensions for people and society, but the risks are also worth thinking about. This paper takes Marcuuse’s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alien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avoid it, so as to ma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tter serve human beings.
文章引用:周佳丽. 基于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对当代人工智能异化问题反思[J]. 哲学进展, 2024, 13(10): 2630-263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0390

1. 引言

大数据、云服务、互联网和数字化等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方面,不仅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了社会发展,而且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水平。更重要的是,科技发展水平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国力,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为其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契机。顾泽苍指出,“人工智能简单地讲就是计算机实现人的头脑功能,即通过计算机实现人的头脑思维所产生的效果[1]。”人工智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让机器完成某种复杂工作。但是,人类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优越的同时有没有反思其异化问题?

2. 马尔库塞科技异化思想

科技的产生和运用对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进步在社会和谐发展、人的自身解放、生产效率提高、人与环境共生等方面至关重要,更为极端的是,奥格本学派强调的“强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人类也应看到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马克思阐述的“科技异化理论”或者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对科技的批判,特别是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探讨了科技发展和人的自由与本质丧失的关系,为人类理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马尔库塞是第一个把科技异化系统化的哲学家,并且对技术展开批判性分析。技术进步可以生产出大量的物质产品,代表着社会可利用资源和财富增加,而财富的增加意味着有大量的工人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受到奴役的人的扩展。技术的合理性组织操纵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程序,影响着个人的劳动时间,同时,技术的意识形态化,也意味着对人的剥削增强,他们受到“专业性”人员的统治,看起来整套生产秩序是合理衔接,实际上是披上了合理性的外衣。事实上,技术不断进步,使得机器能够做一些复杂的工作,人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的同时也在慢慢消退,因此,机器变成了生产过程的中心,整个人,都变成了机器或者机器上的零件,所谓的工作只不过是配合机器进行操作任务,人变成了没有感情的机器,丧失了个性、独立性。

在发达工业社会,前期人们的发展可能是多元的,但是在技术高度发展之后,人们的发展受到技术的影响,统治者借助技术控制着社会话语体系。电视、手机等高频率放映出来的是统治者想让人们看到的肥皂剧,这样麻痹人们的思想,更有利于对人进行统治,导致单向度化,不利于人的发展,从而达到统治者的意图。此外,在整个技术笼罩下的社会,人们更关注物质产品和快节奏的生活,对独立性思考和追求自由发展的欲望不高,这个看似自由、舒服的世界,其实是社会的需要转移到个人的表现上,实质是对人的压抑和束缚,“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2] (p. 205)。”最终,社会和个人都变成“单向度”的了。

马尔库塞在对技术进行批判的同时,并没有彻底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假定不会发生中断技术发展的核战争和其他大灾难,技术进步就会有利于生活水准的继续提高和控制的进一步放松[2] (p. 40)。”他认为人的批判性思维被工具理性的肯定性所取代了,只要正确处理工具理性,并且将价值理性引入技术发展之中,再进行整合,这样技术就拥有了“温度”,可以减少技术对人的束缚,充分实现技术的益处。

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控制的现行形式在新的意义上是技术的形式”[2] (p. 9),马尔库塞技术异化表现在各方面,并且不断影响着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在政治领域,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技术压制那些“反动者”,强调政治需要和个人需要的一致性,这种隐形的压迫使得个体逐渐丧失革命性,使人成为机械化的工具。在生活领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差异淡化,需求和生活逐渐趋同,个人满足外部需求,更愿意接受社会精英所“选择的东西”。在文化领域,文化的批判引导性功能逐渐消失,成为商品化的产物。“从思想领域看,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考方式、单向度哲学的胜利[2] (p. 206)。”

3. 当代人工智能存在的异化现象

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思想对于批判地分析当代人工智能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马尔库塞将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看做“魔鬼”与“天使”,要么带来社会发展,要么造成社会“病态”,即异化。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人们在感叹其带来巨大文明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异化问题。

3.1. 个人隐私的公共化

人工智能使得人们存储、提取、获取信息便利化,但造成了个人隐私的恶意曝光,侵犯了人们的人权,同时也形成人类生活的单向度趋势。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让个人信息“裸露”在大众平台,盗取信息如囊中取物。个人信息的实名制,手机软件的相册读取,获取地理位置等权限在使用APP时会强制实行,如若不授予,则会影响软件正常使用。“扫码点餐”已是常态,但是在订餐的时候填写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就变成了赤裸的信息窃取。人们热衷于在微信、微博和抖音等一些社交软件发一些生活记录照,这也使得个人的“小秘密”也公开了,获取一个人的信息也更加方便了。

技术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一切真正的对立一体化,使一切不同的抉择同化”[2] (p. 9)。抖音,快手尽人皆知,在平台上带货成为热潮,产品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吸引观众,让人们收到的是千篇一律的产品。在接触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人们获取到的是别人想让观众看到的,长期处在被接受被影响的地位,就会产生使用同样产品、享受同样生活等现象,整个社会趋于单向度发展。

3.2. 智能产品的非理性崇拜

人工智能会引起人对其过度依赖,崇尚“技术至上”,忽视了“机器的力量在实质上不过是人存储起来并经过筹划的力量的积累和表现”[3]。技术原本是人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更好衔接的一种新型方式,它是人类社会固有的,为人类所操纵的。然而,“必须提出一个强烈警告,即提防一切技术拜物教的警告”[2] (p. 186)。技术的强大功能使人们产生了“技术无所不能”的错觉,在心理上构造出类似于人们对神的崇拜,这是技术拜物教的表现。人与技术之间主客体颠倒,比如,人们认为互联网储存着海量信息,所以一遇到疑惑就会寻找手机,在生活中形成对智能产品的依赖,使得这些产品不是真正的服务于人类,而是造成了“客体主体化”现象。

这种“技术第一性”的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技术创造出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受到主观因素社会制度和客观因素人们的认识观念等,造成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能否食用、克隆技术的伦理原则底线等。将技术奉为无所不能的神明,使得人们产生出“唯技术论”,显然,这是不符合真理的。

3.3. 单向度的人不断蔓延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性能不断突破,甚至超越了人类,这使得机器处在主导的地位,人类变成了从属者,此时“人不再认识和实现自身,而是被无生命的事物和规律所统治”[4]。失去主体性的个人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作为实践主体拥有的自由、个性等特点,反而更享受物质追求,辩证思考的能力也会不断退化,只知道接受现实,而不是批判现实。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以对话的形式解答提问者给的问题,这种形式剥削了人类独有的思考能力,削弱了人的主体性,同时,由ChatGPT引起的社会问题值得思考:高校学生利用ChatGPT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这是对十年寒窗所受教育的亵渎,还是说人工智能真的主导了世界?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性增强,就会加剧沉溺于虚拟世界,怀抱着自由的幻想,这样只会加剧削弱人的反抗性,增强技术及其背后力量的控制力。单向度的人容易被他物所控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长足发展给人们的价值判断带来一种随大流式的趋同性发展,在某些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单一化和片面化”[5]。因此,打破这种单向的个人,构建多元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恢复人作为独立主体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从整个社会层面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取代许多普通人的工作,失去工作也就意味着金钱不再光临,但是那些掌握资源的精英利用技术垄断拥有多数财富,由此加剧社会阶层间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发展。

3.4. 人与自然矛盾的加深

技术理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引起技术价值的过度追求,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呈现异化,进而对自然进行非理性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压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遭到破坏。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人类对自然心怀崇敬,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人类受到“利益至上的拜物主义”的影响,不断发掘智能产品来开采自然资源,以获得价值满足。“自然沦为被主宰、被掠夺、被奴役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占有者和被占有者、使用者和被使用者、生产者和原料的关系[6]。”资源的浪费缺失现象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爆发。

统治者通过技术理性来控制自然,来实现对“非统治者”的控制。在以金钱价值衡量物质的社会,统治者有足够的资本选择环境优良的居住环境,反观“非统治者”,他们只能在已经被污染,被抑制的自然里生产生活。这种环境异化对“非统治者”进行压抑控制,他们需要更多的物质和更好的生活,就会再次增加对自然的破坏。

3.5. 就业缺失且人类面临淘汰

人工智能的研发令世人叹为观止,各种机器的普遍推广替代了很多高度重复、规则性强、决策过程可以由算法替代的工作,人类得到解放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未来的自己该何去何从。当前人工智可以将意识中的信息化约为数字符号,但是还不具备“思维”,人类的直觉特征也就是对某个事物的直接领悟,表现为心理状态,人工智能在现阶段是无法拥有这种行为感知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这个行业引起社会讨论,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特别是ChatGPT的出现,对教师的定位进行改变,教师不仅教书育人,而且要让学生正确运用。

但是人类技术的创新研究,使得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成为可能,未来人类应当充当何种角色。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人类轰动,但是未来某一天,人工智能超脱人类控制,可能会带来人类史上的大灾难。

4. 人工智能异化规避的途径

人工智能的异化,不仅是科技的异化,深层次上讲,是人的异化,是劳动的异化。人工智能异化体现出人类对待科技错误的价值观。当代社会,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异化问题,只要人类同心协力,正确对待人工智能,使其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才是正道。

4.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协调

科技的迅速发展放大了人类的理性,同时技术理性也得到了强化,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价值理性的忽略。强大的科学带给人类繁华的物质财富,但是会引起人类过度追求物的价值,淡化了人性中最本原的真善美。“所有技术进步都有代价,技术引起的问题比就解决的问题多,有害和有利的后果不可分离,所有技术都隐含着不可预见的后果[7]。”无论是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都应该探究其背后的人文情怀和道德伦理,思考过度应用人工智能对社会和人类是善还是恶。假使某项人工智能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是破坏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原则,那它就是异化的,是恶的,是危害社会的。

人类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也要对价值理性引起重视,推进人工智能伦理发展和治理,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人类应该推进多方协作共同追求科技伦理的发展,国家政府机构应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以维持科技伦理的底线,企业在研发运用人工智能产品时,应更多注重人文情怀等来扩大人工智能的价值理性。当代社会,技术的无序运用带来了异化问题,凸显出自身的弊端,因此,人类应当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在技术研发和运用过程中渗入人文价值,避免两者的脱节,让技术在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发展。

4.2. 科技的发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观,秉持着科技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让科技造福人类。科学技术只是人类研发出来,并且辅助人类更好的探究世界,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类。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发,是帮助人类实现解放和自由的工具,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道路前进的高效能工具。因此,人类是主体,人工智能是客体,两者的关系不可颠倒混淆,人类要始终保持在主导地位,支配着人工智能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服务。

对人工智能加强监管,使得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和人类自身价值保持平衡,人与技术和谐相处。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做了很多繁杂工作,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然而,人工智能似乎在某些领域打破了科技应用和人类价值实现的平衡,人的辩证思维和批判理性受到冲击。人与技术的和谐相处需要人类监督发展,加强自身科技伦理和法律意识,实现人工智能建设的全方位监管,面向社会各个主体,开展听证、咨询、评价等活动,使其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减少异化现象。

4.3. 在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应该重构人与自然关系,重视自然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自然中蕴藏着可以将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的力量,这些力量是属于自然的美的物质,并且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当人类与社会处于新型和谐状态时,人类不会为了追求价值而过度开采破坏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不是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人与环境也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样重要,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时,往往将不合理的物质消费将“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认为有钱可以解决一切,利用科技发展生产力,过度消耗自然。人类应该实现科技与自然互惠互利,自然给人类创造健康清新的环境,高雅优美的文艺等,此外,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更好的保护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例如,通过先进的科技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预测物种的未来,对临危物种进行紧急评估以便对其进行保护。人类与自然应该相互建构,在平衡共赢的基础上才能保持两者的和谐发展。

4.4. 开拓未来,迎接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不可逆转,对科技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人工智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大的机遇,人工智能要成为人类发展前进的辅助器,就要保障人工智能的公平运用和合理分配,把握好未来人工智能的作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保留科技和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优秀成果,对不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发展的智能产品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人类。

未来人工智能前进的趋势不会改变,立足当前,利用多方位主体构建布局人工智能的合理发展,让其普惠于人类社会。社会各主体坚守好自身的职责,国家利用法律法规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用及事后法律定位;科研机构和人员坚守科技伦理道德,利用高水平、高科技造福于人类;每个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正确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利弊,向前看,开拓人类发展的新天地。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人工智能的异化问题,在人工智能问题上深入哲学思考,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实现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

5. 总结

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异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他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人工智能不断演进,人们沉溺在温柔乡的同时应该随时保持警惕。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促进技术与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自然在给人类提供生存生产的基础,人类应该利用人工智能保护自然,另一方面,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用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努力加强对科技主体的道德伦理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掌握其发展规律,找到破解路径,更好地推动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泽苍.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剖析[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7(1): 23-28.
[2]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 阿杰伊∙阿格拉沃尔, 桥舒亚∙甘斯, 阿维∙戈德法布, 闾佳. 人工智能会终结就业吗? [J]. 大数据时代, 2019(2): 44-49.
[4] 赫伯特∙马尔库塞. 理性和革命: 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M]. 程志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06.
[5] 刘洋, 贾中海. 对中国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以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为视角[J]. 广西社会科学, 2020(8): 96-101.
[6] 尤尔根∙哈贝马斯, 米夏埃尔∙哈勒. 作为未来的过去[M]. 章国锋,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209.
[7] 吴国盛.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12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