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瓦当研究特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Studies on Han Dynasty Eaves Tile—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摘要: 汉代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组成部分,既有实用功能,又是艺术与文化的载体。本文运用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聚焦汉代瓦当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历时分析发现:1) 该研究经历了从考古挖掘、资料分类、文化内涵挖掘,到应用设计的历程;2) 研究主题逐渐多元化,研究内容由浅入深。特别是近十年,汉代瓦当融入现代设计、应用于文创产业的成果日渐增多。汉代瓦当的整体性和地域性考察得到学界重视,跨学科研究越发显著。
Abstract: The Han dynasty eaves tile is a unique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which has both practical functions and is the carrier of art and culture.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oftware CiteSpace to make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papers focusing on the Han dynasty eaves tile research in the CNKI database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It is found that: 1) The research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data classific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excavation to application design; 2)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gradually diversifie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is from shallow to deep.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Han dynasty eaves tile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modern design and applied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otality and territoriality of Han dynasty tiles has gain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文章引用:付宇昂. 汉代瓦当研究特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历史学研究, 2024, 12(4): 282-290.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4.124043

1. 引言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和建筑构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载体。瓦当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审美意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随之产生的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吸引着众多学者进行深入研究。瓦当既能加固建筑构件、保护屋檐椽头免受大自然的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寿命,还以其图案、文字的美妙和生动“达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物的艺术效果。”([1]: p. 1)瓦当不仅是极具地方特色和地域风貌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1992年杨琮对福建崇安城村汉代城址出土瓦当进行研究时指出,瓦当是古代建筑遗址中一种重要的断代参考物([2]: p. 38)。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汉代瓦当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瓦当的制作工艺、图案题材、纹饰雕刻方法、文化内涵到其在建筑中的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为汉代瓦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汉代瓦当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学界对于汉代瓦当的认识程度仍需深化,瓦当研究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仍需后续的调查分析([3]: p. 3),瓦当仍有巨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目前,历史学领域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辅助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近三十年来CNKI知网学术期刊研究论文标题中含有“瓦当”二字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对生成的关键词图谱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不同时期汉代瓦当研究的侧重点。通过对汉代瓦当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汉代瓦当研究在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代瓦当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使用CiteSpace软件,尝试分析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 近三十余年来,汉代瓦当研究主题有何特点?

(2) 在不同的时间段,汉代瓦当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研究有何趋势?

2.2. 数据来源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以“汉代瓦当”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4年7月18日,检索环境设置为普通检索,检索类别为全部文献期刊。从中选取1994年至今,文献标题中确有“瓦当”二字的研究论文223篇。

2.3. 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以上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运用软件中的关键词提取功能,将223篇论文导入到CiteSpace中,并在节点类型(Node Types)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s)选项,软件自动生成关键词图谱。在关键词图谱中,词汇的字体大小,与数据库中出现的频次为正相关,即字体越大,频次越高;词汇连线越多,说明与之相关的概念联系越为紧密;词汇之间的连线还可表明从属与递进关系。

对于汉代瓦当各个研究阶段的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内,汉代瓦当研究关键词的区别,将1994年至今的学术期刊文献分成三个阶段:形态特征与历史起源探索阶段(1994~2004年)、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发掘阶段(2004~2014年)、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融合阶段(2014~2024年),并提取每个阶段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解析,从而分析得出本阶段的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整体情况

从历年文献关键词图谱中(图1),得知汉代瓦当研究特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特点显著,二是研究逐渐呈现整体性趋势,三是研究与新技术手段结合,四是重视不同地域汉代瓦当的研究,五是汉代瓦当现代应用研究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Figure 1. Map of literature keywords over the years

1. 历年文献关键词图谱

3.2. 主题特点

通过对CiteSpace生成的汉代瓦当历年学术文献的关键词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汉代瓦当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和特点。

第一,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显著,科学技术与考古学、历史学的结合研究日益紧密。利用先进技术对瓦当的形态、材质等特点进行分析,反映瓦当的年代、所属建筑或墓葬等信息,从而研究汉代建筑的演变、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借助语言学与文字学研究方法,辨析瓦当上的文字内容,包括文字、图像符号等,解读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并加以整合分析,从而推导文字演变的过程。

第二,汉代瓦当的研究逐渐呈现整体性趋势,从单一瓦当分析走向整体性的系统研究。既往研究多集中于单个瓦当形态特点,制作工艺的解读,现今更加注重对瓦当群体的研究,尤其是将不同地区出土的瓦当归为一个大类进行研究,如关键词“四川地区”、“岭南地区”以及“陕西地区”,总结某地区汉代瓦当的特征。通过分析汉代瓦当在建筑中的分布、功能,以及瓦当的整体艺术风格,不再仅仅关注瓦当本身,而将其置于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比如将古代瓦当分为宫苑、官署、纪事等多个大类进行研究[4],有助于复原当时的社会生活。

第三,结合新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利用3D扫描、建模等技术,对瓦当进行数字化研究。通过三维复原、虚拟展示、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获取瓦当的精确三维模型,实现瓦当的数字化保存,方便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展示。通过元素分析、年代测定等技术,研究瓦当的材质、制作工艺,为研究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第四,关注不同地域的瓦当研究,对于汉代瓦当的地域,不仅关注长安、洛阳等汉代中心城市,也开始重视其他地区瓦当的研究,研究不同地域瓦当的差异,揭示汉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由中国到海外,研究汉代瓦当在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的传播,探究其蕴含的文化特色与审美意蕴对其他文化的影响。

第五,瓦当现代应用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瓦当中的图案与纹饰,运用于现代服装及平面设计等环节。比如瓦当纹饰在现代家庭装修中应用于墙壁、吊顶、屏风、灯饰等,使人感受到古朴典雅之美。

3.3. 关键词中心性

CiteSpace结果显示近三十年论文文献中的关键词频次、中心率等详细信息。有些关键词的中心性比较低,甚至是0.00,这些关键词不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选取中心性数值相对较高的17个关键词作为重要关键词,来进一步分析讨论,详见下表1

Table 1. List of keyword frequency and centrality

1. 重要关键词的频次及中心性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年份

关键词

频次

中心性

年份

瓦当

53

0.96

1995

传承

3

0.14

2014

汉代

26

0.20

2002

云纹

3

0.04

2017

文字瓦当

19

0.25

2006

文化内涵

3

0.05

2010

汉代瓦当

16

0.23

2009

审美文化

3

0.04

2016

书法

6

0.07

2009

设计

3

0.03

2007

四神瓦当

6

0.06

2002

工业设计

2

0.04

2014

形式美

4

0.05

2013

创新设计

2

0.03

2021

现代设计

4

0.04

2014

审美价值

2

0.02

2023

云纹瓦当

3

0.04

2008

表1显示,在1994~2004年间,汉代瓦当研究的关键词频次以及中心率以“瓦当”、“汉代”、“四神瓦当”较高,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绝大部分聚焦于瓦当本身的研究,即对汉代瓦当源流的考察,制作工艺与图样纹饰的分析。

在2004~2014年间,汉代瓦当研究的关键词开始以“文字瓦当”、“书法”、“形式美”、“文化内涵”为主,体现出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渐超越对瓦当本身的研究,开始发掘汉代瓦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在2014~2024年间,汉代瓦当研究的关键词以“现代设计”、“审美文化”、“审美价值”为主,体现出这一时期对于汉代瓦当的研究更进一步,从对文化内涵的发掘进化为提取瓦当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并与现代设计,现代产业结合,探究其中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探索汉代瓦当这一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道路。

3.4. 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

CiteSpace图谱信息显示,在不同阶段汉代瓦当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

3.4.1. 聚焦汉代瓦当本身的形态特征与历史起源(1994~2004)

Figure 2. Map of literature keywords from 1994 to 2004

2. 1994~2004年间文献关键词图谱

文字瓦当,不仅是建筑构件,更是艺术作品,也是书写历史的物质载体,蕴含了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时人的精神诉求,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5]。在这一阶段(见图2),汉代瓦当研究主要聚焦与两个方面:

一是对瓦当工艺细节的辨识,即对墓葬中出土的瓦当形态特征进行辨认和分析研究。在这一时期,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众多秦、汉代遗址。如广州澄海龟山遗址,辽宁绥中石碑地秦汉宫城遗址,贵州宁谷遗址等,从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瓦当,通过研究辨识瓦当的纹饰图案与工艺细节以及其应用场景发现,这些瓦当虽在图案,雕刻等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是其形制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制度与思想观念大同小异。因此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多为纹饰与造型艺术相关。

二是对瓦当起源的探究。瓦当是古代建筑上用于保护屋檐、防止雨水侵蚀、延长建筑寿命的一个构件,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瓦当已作为建筑构件而被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由于大一统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统治者经常大兴土木,宫殿庙宇众多,瓦当的使用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峰。由于秦汉两朝的都城均在陕西西安,西安与周边地区的宫殿建筑众多,因此这一区域出土的瓦当数量最多。这一时期,学界对于瓦当起源的探究主要表现为“东周”“秦汉”“汉武帝”等关键词。“瓦当纹饰是古代工艺美术的创造物,是古代杰出匠师的艺术结晶,其所展现出来的装饰之美,实质上蕴含着形象、结构和效应等形式美元素。”([6]: p. 3)通过对于汉代瓦当起源的探究,加深了研究者对于瓦当的理解与认识,使汉代瓦当内在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蕴逐渐显露出来,有利于新时代对瓦当的深入研究与传承保护。

3.4.2. 对汉代瓦当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发掘(2004~2014)

Figure 3. Map of literature keywords from 2004 to 2014

3. 2004~2014年间文献关键词图谱

新时代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聚焦于文化遗产本身的形态特征,又要从多角度出发,不局限于文物本身的保存与修复,发掘出文化遗产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瓦当作为古代物质材料,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将实用与审美,功能与装饰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而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全面搜集汉代瓦当相关研究资料及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历史分析、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汉代不同时期的瓦当图案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助力对于汉代社会时代背景和历史审美意识的研究[7]

图3显示,这一时期汉代瓦当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实物本身,而是通过分析汉代瓦当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中的元素提炼出来,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研究。比如通过选取典型汉代吉祥动物纹瓦当,从纹样题材、表现形式、象征意向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其装饰艺术特征,对其中所蕴含的汉代美学思想进行探讨[8] [9]。通过研究瓦当的形式与表现以及基本图形的组合构成,提炼出汉代瓦当画面独具特色的平面构成形式[10]。这时期的研究侧重于从汉代瓦当中提取出书法艺术、纹饰艺术、传统建筑艺术、四神图案等传统文化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拓展分析或结合现实进行研究,延伸出民族团结、吉祥如意、形式美等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瓦当不仅反映出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多内容,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和瓦当厚重的外观造型,以及所体现出的浓厚的历史感越发受到学界关注[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瓦当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更加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研究者开始关注瓦当纹饰的寓意和象征,并将其与汉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联系起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密码。有学者通过研究四川地区汉代瓦当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考察了当时汉文化背景影响下四川地区的文化变迁过程[12]

3.4.3. 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性融合发展(2014~2024)

Figure 4. Map of literature keywords from 2014 to 2024

4. 2014~2024年间文献关键词图谱

图4关键词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汉代瓦当的研究明显深入,研究视角多元化。出现了将瓦当的文化元素与现代产业融合研究的趋势。通过提取运用瓦当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助力现代产业发展,有益于汉代瓦当的创造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如将汉代瓦当中的四神图像提取出来,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13],以及通过解构瓦当,将汉代瓦当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取出来应用于家具设计等方面,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特征展现,体现了文物元素的设计特征[14]

该时期的汉代瓦当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多产业融合的趋势及特点。这一时期,研究方向诸如从设计的角度,通过对文字纹的构图形式分析并且列举各种实例,深入了解汉代瓦当中文字纹的含义、组成及其文化内涵,并提取转化文字纹样为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融合,将汉代瓦当中的文字纹样运用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15]。以及将汉代瓦当研究与符号学理论结合,解析汉代四神瓦当的特征,分析四神瓦当形象创作的现实来源,探索其反映的审美内涵,并结合现代设计进行设计应用,探讨其对现代设计所产生的影响[16]

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对瓦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17]。比如将书法理论与汉代瓦当结合研究,总结出汉代瓦当书法的审美意蕴与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有关。工匠们在用书法表达情感时,其独特的书写方法使得瓦当书法的风格迥异,展现出的风貌也不同,从而构成了以运动、力量和气势之美为主的汉代瓦当书法审美风格。汉代瓦当作为古代瓦当的最高峰,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风格传递出生生不息的意蕴,体现了汉朝生机勃发的时代气息以及张扬的时代审美表现[18]。通过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瓦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4.4. 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

汉代瓦当的研究主题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1994~2004年)的研究主题重点在于:(1) 文字与铭文研究。通过分析辨认瓦当上的文字内容,解读其含义和作用,为汉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史料;(2) 材质与工艺研究。通过对瓦当材质、工艺的分析,探究汉代瓦当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第二阶段(2004~2014年)研究主题侧重于:(1) 瓦当的形制与图案研究。通过探究不同时期瓦当的形制变化、图案演变规律,以及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揭示汉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轨迹;(2) 文化内涵研究。通过探究瓦当图案、文字、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揭示其与汉代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联系,从而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第三阶段(2014~2024年)研究主题聚焦于:(1) 汉代瓦当的艺术价值发掘。通过提炼总结汉代瓦当中蕴含的美学设计,将汉代瓦当中的艺术价值变为普遍适用的装饰风格与设计元素并应用于现代产业之中,在与产业结合的过程中达成了瓦当的保护;(2) 整体研究。将汉代瓦当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总结历史上各地域汉代瓦当形制特点,制作工艺的普遍规律。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汉代瓦当研究论文的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出汉代瓦当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重视整体研究、应用新技术手段、关注地域差异、研究方向多元化等特点。总的来看,汉代瓦当的研究趋势是由局部到整体,由宏观到微观,由表面特征到内在意蕴。

汉代瓦当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探索研究。应当继续挖掘瓦当的文化内涵,探讨其与汉代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瓦当的保护和利用,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开发。加强对外交流,推动瓦当研究的国际化,促进与国外学者的交流合作,推动汉代瓦当研究的不断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汉代瓦当的奥秘将不断被揭示,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蕴与文化特征将更为鲜明地呈现在世界面前。

在研究汉代瓦当的过程中,应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重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指一国文化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汉代瓦当的研究由最初的考证瓦当源流,分析瓦当制作工艺,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结合研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对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作出了贡献。首先,瓦当上的图案、文字与刻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为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可靠、珍贵的实物资料,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归属感。其次,瓦当的制作工艺和材质,体现了汉代高超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为我们传承古代技艺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素材。最后,通过对瓦当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提炼与再创造,可以传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深入研究汉代瓦当,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积极响应,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本文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赵延旭老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匿名审稿人对稿件提出了中肯的完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戈父. 古代瓦当[M]. 北京: 中国书店, 1997: 1.
[2] 杨琮. 崇安汉城出土瓦当的研究[J]. 文物, 1992(8): 35-40.
[3] 申云艳. 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4] 陈根远、朱思红. 屋檐艺术——中国古代瓦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21.
[5] 赵延旭. 瓦当起源与名称流变考[J]. 山东陶瓷, 2022, 45(5): 59-64.
[6] 叶木桂. 中国古代瓦当纹饰审美艺术[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3.
[7] 卢花. 汉代瓦当的审美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2.
[8] 张小古. 汉代吉祥动物纹瓦当的装饰艺术与美学思想[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4): 122-127.
[9] 刘雯. 汉代文字瓦当装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
[10] 孟卫东. 汉代瓦当的形式构成美[J]. 文艺研究, 2010(11): 153-154.
[11] 郭兵. 椽檐遗珍: 中国古代瓦当鉴赏[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92.
[12] 韦莉果. 四川地区出土汉代瓦当的类型与年代[J]. 四川文物, 2013(5): 58-63, 82.
[13] 吕肖肖. 汉瓦当四神纹样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21.
[14] 贺雪梅, 李一帆, 刘懿, 朱琨, 薛艳敏. 汉代瓦当视觉符号在家具设计中的转译策略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 29(11): 12-16.
[15] 曹颖弘. 文字纹瓦当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3, 52(9): 198-200.
[16] 陈晨, 杨勇. 基于符号学的汉代四象瓦当纹样的研究与设计[J]. 工业设计, 2024(3): 117-120.
[17] 邓茜芸, 周明全, 武仲科, 王醒策. 面向瓦当文字识别的改进水平集骨架提取[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4, 19(9): 1324-1331.
[18] 叶木桂.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1): 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