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域下乡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困境与优化策略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Rural Basic Education from a Holistic Education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e.2024.14101919, PDF, HTML, XML,   
作者: 翁 沛: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阳华芝*, 吴 越: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全人教育乡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困境优化策略Holistic Education Rural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Dilemma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摘要: 全人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丰富知识、创新思维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当前,乡村基础教育存在教学资源匮乏与城乡配置失衡;课程结构单一与师资力量局限;教育观念保守与评价体系片面等困境,亟需系统性优化。针对上述困境,本研究基于全人教育视域,提出加大教育投入,均衡资源配置;强化师资建设,丰富课程体系;转变教育观念,推动综合评价等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Abstract: Holistic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iming to cultivate those with sound personalities, rich knowledg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trong social adaptability. Currently, the curriculum design in rural basic education faces profound challenges and necessitates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Rural basic education is currently unable to fully meet the divers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students, confronted with dilemmas such as scarc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balanced allo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 monolithic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limited teacher resources; conservative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one-sided evaluation systems. In response to these dilemmas, this study, grounded in the holistic education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s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rural basic education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increasing educational investment to balance resource allocation, strengthening teacher development to enrich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nsform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se strategie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翁沛, 阳华芝, 吴越. 全人教育视域下乡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困境与优化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685-69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19

1. 引言

全人教育理念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以来,逐渐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关注。它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在乡村基础教育实践中,这一理念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境。教育强国具有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是教育系统结构优化与其功能强化的一体两面[1]。因此,在全人教育视域下,探讨乡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全人教育概述

全人教育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它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和全球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下是对全人教育理论的详细概述。

2.1. 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深刻主张教育应聚焦于人的整体性发展,超越单一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范畴。该理念倡导在智力、情感、社交及身体等多维度上实现均衡与和谐的发展,旨在塑造“完美和谐的人”或具备全面人格特征的个体。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树立全人教育理念[2]。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个人成长的全面性,不仅注重学术成就,更鼓励潜能挖掘、自我认知提升、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由灌输向引导转变的教育模式,激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跨学科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互动,培养学生多元视角与全面视野,以增强其综合素质及适应复杂社会的能力。此外,全人教育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鼓励其关注全球议题,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强调个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与担当。

2.2. 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根植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尤其是以罗杰斯为代表的先驱者所倡导的自然人性论视角。他强调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赋予教育的人文气息和价值关怀,提倡向人性回归,其着重点放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3]。这一理论核心观点在于,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致力于促进个体在认知素质与情意素质上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自我潜能的最大化和自我价值的深刻体现。罗杰斯的全人教育理念,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它超越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将教育视为一个促进个体整体性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此外,整体论哲学为全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基础。该哲学将“整体”视为核心理念,从教育的整体性、人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整体性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述[4]。在教育领域,整体论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倡导躯体与情感、线性与直觉思维的和谐统一;在人的层面,它追求身体、心灵、审美、思维及情感的全方位发展;而在存在的整体视野下,则涵盖了自然界、社会、文化系统乃至宇宙等广泛领域,体现了全人教育对个体与世界之间深刻联系的认知。全人教育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整体论哲学的双重支撑下,构建了一个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核心目标的教育体系,为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启示。

2.3. 全人教育理念研究的社会重要性

全人教育理念在乡村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它超越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范畴,聚焦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体现了对个体潜能全面发掘与个性化发展的高度认同。在乡村教育的语境下,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其不仅能够弥补乡村资源匮乏带来的教育局限,更能够为乡村学生的多元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石。全人教育倡导在乡村基础教育中实施一种更为包容、综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重视其身心健康、社会技能、审美情感及文化意识等多方面的培养。这要求教育者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度创新与优化,以适应乡村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此外,全人教育理念在乡村基础教育中的推广,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它呼吁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配,强调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支持等手段,为乡村学生创造更加公平、优质的学习环境。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教育资源的物理分配,更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为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全人教育理念在乡村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提升及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实践探索。它要求教育者在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以推动乡村基础教育向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3. 乡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进步,但在乡村基础教育领域,仍横亘着诸多亟待克服的挑战,其中课程设置的不完善与不合理性尤为凸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此问题不仅深刻影响着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入实践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鉴于此,以下是对当前乡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所面临困境的深入剖析与审视。

3.1. 教学资源匮乏与城乡配置失衡

乡村基础教育体系所遭遇的核心困境之一,根植于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及其在城市与乡村间的不均衡配置。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层面的显著滞后,如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滞后、图书资源的极度匮乏,更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融入障碍与知识信息传播渠道的受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资源配置,在外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以及根深蒂固的教育内在问题作用下,出现诱发型教育风险和原发型教育风险,在学校内部、学科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出现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困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学秩序稳定乃至乡村教育振兴造成长期存在的风险[5]。教学设备的陈旧不仅限制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阻碍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与丰富性,进而影响了学生知识获取的广度与深度。图书资源的稀缺则进一步削弱了乡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鸿沟。此外,城乡经济差距作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直接影响了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使得乡村学校在资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资源短缺的困境得以固化并加剧。

3.2. 课程结构单一与师资力量局限

乡村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上的单一化倾向,是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课程体系的固化,特别是过度集中于传统核心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而忽视了艺术、体育等拓展性课程的重要性,导致了课程结构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限制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与潜能的挖掘,也削弱了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全面促进作用。如今中小学校本课程结构存在着不成系统,不够均衡,综合性、实践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对课程的主题架构能力有限,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6]。同时,地方特色课程的缺失,进一步割裂了教育与乡村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使得教育失去了地域适应性与实践意义,难以培养出具有乡土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在师资力量方面,乡村学校面临着数量与质量双重挑战。教师短缺不仅加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与提升潜力。而教师整体素质的局限,则直接制约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此外,专业发展机会的匮乏,使得乡村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难以跟上时代步伐,进一步阻碍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与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

3.3. 教育观念保守与评价体系片面

乡村地区教育观念的保守性,是制约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应试教育思维的根深蒂固,使得教育目标被片面地设定为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这种教育观念导向下的评价体系,呈现出单一化、片面化的特点,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

体系不仅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成长轨迹,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此外,评价体系的片面性还加剧了教育过程中的竞争压力与焦虑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因此,对教育观念与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与改革,是推动乡村教育全面进步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前提。

4. 全人教育视域下乡村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全人教育理念深刻倡导个体在知识、情感、体能、社交及道德等多维度上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乡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却遭遇了多重困境,这些困境无形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下了重重障碍。为破除这些限制,亟需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系统性优化与改进。

4.1. 加大教育投入,均衡资源配置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多次在重要文件中强调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7]。为解决乡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这一根本性问题,政府需采取更为积极且全面的财政投入策略,确保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与科学分配。具体而言,应建立长效的教育投入增长机制,将乡村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确保教育经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增加。这笔资金应精准施策,优先用于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包括校舍的现代化改造、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图书资源的丰富与更新,以改善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与学习环境。

同时,应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积极倡导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乡村教育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格局。通过政策引导与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向乡村教育捐赠资金或物资;推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乡村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提高教育服务的供给效率与质量。

4.2. 强化师资队伍,丰富课程体系

强化师资队伍和丰富课程体系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深深植根于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之中。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师作为核心人力资本对教育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公平理论要求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以实现教育机会和质量的平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促进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课程体系应涵盖多种智能领域的内容,以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这些理论依据共同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指导方向。而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教师培养与发展体系,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能力[8]。首先,应实施定向招生政策,吸引更多有志于乡村教育的青年学子加入教师队伍;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与进修,通过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拓宽国际视野,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同时,应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与福利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与稳定性。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措施,让优秀教师愿意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坚持基础学科与拓展性课程并重的原则,既保障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又积极引入音乐、美术、体育等多元化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与乡土教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新知,培养热爱家乡、勇于创新的品质与情怀。

4.3. 转变教育观念,推动综合评价

转变教育观念,推动综合评价的现实理论基础主要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包括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广泛认同。同时,综合评价理论的成熟与应用,如多元智能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的指导,为综合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方向。此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综合评价的推广。这些现实理论基础共同构成了转变教育观念、推动综合评价的有力支撑和指导方向。教育观念的革新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大力宣传与推广素质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9]。通过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在此基础上,应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课堂表现等传统评价指标,还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同时,应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与学生家长,为教学改进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综合评价体系的创新实践,共同推动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乡村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展现出复杂性与多维度的特征,这些困境不仅关乎教育资源的匮乏与配置失衡,更触及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及家校社联动机制等多个层面。因此,破解这些困境,实现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亟需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深度参与与协同努力。具体而言,加大教育投入是缓解资源短缺、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性措施。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转变教育观念则是引领乡村教育走向全人发展的核心。挖掘乡土资源则是丰富乡村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全人教育理念下乡村基础教育的困境解决与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协同推进。通过实施一系列优化策略与措施,可以逐步破解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推动乡村教育向着更加公平、优质、全面的方向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晔, 彭宇.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结构-功能的理论视域[J]. 教育研究, 2024, 45(3): 100-110.
[2] 陆小兵, 韦家朝.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研究生“全人”素养解析——基于背景要素与能力指标的社会网络分析[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122-128.
[3] 李小兵.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7(4): 164-167.
[4] 金吾伦. 整体论哲学在中国的复兴[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8): 3-4.
[5] 侯浩翔, 倪娟, 王旦, 等. 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风险研判与防控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5): 63-69.
[6] 潘雪焕.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美术校本课程品质——基于ZD区中小学生习得美术校本课程的调查[J]. 少儿美术, 2023(7): 41-43.
[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8] 李森. 打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44(10): 3.
[9] 蔡婉怡. 乡村少年成长的“离土化”困境及其破解[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6): 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