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 VZV)侵袭人体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它是由于人体免疫力下降,如疲倦、劳累时,潜伏在脊髓后神经根节的病毒被激活,引起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及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指的是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月及以上的疼痛[2]。临床上10%~2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PHN,其发生风险主要与年龄增长相关,多发于50岁以上的患者,多表现为烧灼样疼痛、自发性疼痛、刀割样疼痛,还可伴有皮肤瘙痒,发作时可导致患者坐立难安、失眠,长时间疾病困扰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PHN的治疗较困难,西医多采用西医治疗、局部疗法、全身疗法、神经阻滞治疗,但疗效欠佳[3]。
黄蜀导师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蜀派火针”创始人,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总结出以火针为主解决顽固性皮肤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大力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其对多种皮肤病,尤其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现总结如下,分享给读者。
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机制
2.1. 西医机制
带状疱疹是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引起的一类皮肤病[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其常见的并发症,指的是带状疱疹原发皮损、如水疱、渗液等消退后,仍遗留有神经痛、烧灼痛伴感觉过敏或阵发性刺痛,导致患者睡眠受累,日常生活受影响,精神崩溃,甚至焦虑抑郁。其疼痛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活化,局部炎性反应引起异常放电产生,目前治疗较为棘手。
2.2. 中医机制
PHN中医称为“蛇串疮”、“甑带疮”,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是由于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导致脉络瘀阻,不荣则是由于气血缺损、阴阳失衡、津液亏虚等使脏腑经络失去濡养,二者是导致疼痛产生的两个主要因素。
3. 针灸综合疗法
3.1. 穴位注射
3.1.1. 操作前准备
(曲力)甲钴铵注射液1 ml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2 ml注射器、75%消毒酒精、无菌干棉签。
3.1.2. 操作过程
患者选取合适体位,选取支配相应皮损神经节段所对应的夹脊穴,用2 ml注射器抽取1 ml甲钴铵注射液,排尽空气,注射部位用酒精棉签消毒,右手进针,针尖朝向脊柱方向,快速进针至皮下,回抽,若回抽无血则缓慢推入药物,药物推完后,左手持干棉签轻压针孔旁,快速出针,按压1分钟,防止出血。
3.1.3. 操作禁忌
对甲钴胺注射液过敏者,惧针者,处于月经期、妊娠期女性,及糖尿病患者。
3.1.4. 原理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家族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其有直接的生物活性,可直接参与体内的生化反应,并参与物质的甲基转换,易于转运至神经细胞的亚微结构,促进神经细胞中核酸、蛋白质及脂质合成,作用于神经细胞质,而产生营养神经,修复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损伤的神经,缓解及减轻神经痛问题。
3.2. 火针
3.2.1. 操作准备
钨锰合金钢火针(直径0.5 mm、0.8 mm、1.1 mm)、碘伏消毒液、无菌干棉签、酒精灯、点火器。火针选取:粗火针:直径1.1 mm,用于肌肉较丰厚,皮损明显增厚的患者。中粗火针:直径0.8 mm,适用范围较广,除面部、颈部、腋窝等皮肤娇嫩的地方外,其余大部分皮损均能使用。细火针:直径0.5 mm,适用于面颈部、会阴部、大腿内侧等皮肤娇嫩、肌肉浅薄及小儿、惧针者。
3.2.2. 患者体位
若皮损在腰背部,则取仰卧位;在胁肋部,取侧卧位;在胸腹部,取仰卧位;原则为选取方便医师操作、患者能长期保持的体位。
3.2.3. 操作过程
与患者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先用碘伏棉签消毒皮损处,若无明显皮损,则消毒疼痛处,即局部阿是穴。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火针针柄,将火针针尖置于酒精灯外焰上烧灼3~5秒,待针尖红透时快速垂直刺入皮损处,深度为1~2 mm,两针距离0.5 cm,刺入后快速弹出皮肤,以干棉签迅速按压针孔。点刺部位包括皮损部位,及夹脊穴,夹脊穴定位参照《经络腧穴学》(2003年版) [4] [5]:取一侧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后正中线棘突旁开0.5寸。
3.2.4. 禁忌症
惧针者,孕妇腰骶部,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感染、危重症及发热患者,疤痕体质者,心肝肺肾等脏器具有严重病变患者。
3.2.5. 原理
火针即将特制的针具烧红后快速刺入皮肤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最早提出火针为“燔针”、火针疗法为“焠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如是描述:“轻者毒气随火气而散,重者拨引毒通彻内外”,以此为理论基础,以热引热,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阴平阳秘、正胜邪去[6] [7]。火针实则是“火”与“针”的作用的结合,火可温阳,鼓舞局部气血,针可疏通经络,二者合用,共奏“以热引热,引邪外出”之功效。
西医认为,火针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疼痛阈值[8]。火针烧灼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可升高Th1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降低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逆转Th1/Th2漂移,增强Th1免疫,从而调节细胞免疫,改善机体机能[9]。
黄蜀教授认为,火针灼烙皮肤,针孔开大,给病邪以出路,使瘀结得消,寒湿得散,热毒得泻,疼痛得除;火针通过针孔将温热导入体内,引阳通络,激发经气,鼓舞气血,内温脏腑壮阳,使气血调和,调动机体自身的正气去抵抗邪气,促进寒湿瘀血等余邪排出,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3.3. 闪罐
3.3.1. 操作准备
火罐、95%酒精、镊子、棉球、打火器。
3.3.2. 操作过程
患者选取合适体位,暴露出患处皮肤,医者左手握住火罐罐底,右手持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罐底朝下,将酒精棉球快速伸入罐底,环绕3圈,快速扣在患处皮肤上,吸附2~3 S后,左手握住罐底,迅速将其拔下,拔罐时形成清脆响亮的声音为佳,如此重复,覆盖整个皮损处,至皮肤微微潮红为度。
3.4. 刺络拔罐
3.4.1. 操作准备
注射器针头、火罐、95%酒精、镊子、棉球、打火器、碘伏、无菌干棉签。
3.4.2. 操作过程
患者采取合适体位,先以碘伏棉签消毒皮肤,医者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在皮损处放血,深度以1~2 mm为佳,进针间隔0.5 cm,针尖距离皮肤1 cm左右,垂直进针,速度要快,力度轻巧,快准稳。针孔出血后,开始拔罐,医生左手握住火罐罐底,右手持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罐底朝下,用镊子将点燃的酒精棉球快速伸入罐底,环绕3圈,快速扣在患处皮肤上,留罐5 min。
3.4.3. 禁忌症
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禁用。
3.4.4. 原理
刺络拔罐包括放血与拔罐两部分。放血取“莞陈则除之”之意,黄蜀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期,机体正气亏虚,致气滞血瘀,寒湿内停,络脉闭阻所致。局部放血,开门驱邪,邪气得出,正气得复。拔罐则进一步加强祛邪之力。
3.5. 电针
3.5.1. 操作准备
针灸针(0.35 * 50 mm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电针仪、75%消毒酒精、棉签。
3.5.2. 操作过程
患者采取合适体位,暴露出皮损,沿着肋骨平行方向围刺皮损,一针一针首尾相接,将皮损全部围起来。之后接上电针仪,选择高频,疏密波。注意电针接同侧穴位,不可横跨心脏,若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电针。电流回路不要横跨中枢神经系统,不可刺激过强。
禁忌症:小儿、孕妇、安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3.5.3. 原理
针灸的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加上疏密波的兴奋作用,能引起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刺激各类镇痛介质的释放,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组织营养代谢,消除水肿,缓解疼痛,促进恢复[10]。
3.6. TDP照射治疗
3.6.1. 操作准备
TDP (特定电磁波烤灯)。
3.6.2. 操作过程
患者选取合适体位,将TDP电源打开,照射于患处,时间为20 min。
3.6.3. 禁忌症
癌变患者禁照射病灶区;禁止照射孕妇腹部;血友病及严重出血倾向者禁用;高血压患者禁止照射头颅部。
3.6.4. 原理
TDP靠电磁对局部组织产生影响,产生热量,靠磁性发挥作用。其原理为微量元素效应、电磁波效应、热效应。可增加人体内啡肽的分泌,起到镇痛作用;有效促进微循环修复,改善患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促进对机体缺乏元素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1] [12]。
3.7. 红光
3.7.1. 操作准备
红光治疗仪(高科恒大CHX-630E光肤之星)。
3.7.2. 操作过程
患者选取合适体位,打开红光治疗仪,选择红光模式,设置时间为20 min。
3.7.3. 原理
通过可见光波段,对人体进行照射,通过光量子的光化学作用和光电磁反应,深层作用于人体组织,并与人体细胞产生一系列光生物刺激作用,增强人体细胞能量,促进细胞增殖和抗氧化功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增强血液携氧能力,改善微循环。光子能量被细胞线粒体大量吸收,产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加速局部新陈代谢,加速细胞生长、促进创面修复。增加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加速清除病原微生物,减少局部渗出,达到消炎作用。加速致痛物质五羟色胺的清除,减轻疼痛。
4. 经验总结
4.1. 项目齐全,流程规范
黄蜀教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案包括穴位注射、火针、闪罐、放血、刺络拔罐、电针、TDP、红光,实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治法的集大成者。其中甲钴胺穴位注射可修复被损害的神经,缓解神经痛。黄蜀教授认为,火针以“针孔”引邪外出,以“火热”温通局部皮肤,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调动机体自身正气去抵抗邪气。闪罐可使局部微循环加剧,气血运行加速,病理产物、炎症因子等代谢更快。刺络拔罐即放血加上拔罐,黄蜀教授认为,PHN多由久病体虚,正气不足,致寒湿、瘀血停滞体内,故以放血引邪外出,放血处拔罐增强祛邪之力。电针可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刺激各类镇痛介质的释放,炎症因子的吸收。TDP可促进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因子的吸收。红光可加速局部新陈代谢,加速细胞生长、促进创面修复。增加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加速清除病原微生物,减少局部渗出,达到消炎作用。加速致痛物质五羟色胺的清除,减轻疼痛。其治疗方案较单纯的刺络拔罐、电针等来说,项目齐全,治疗效果面面俱到,扶正祛邪兼顾,止痛与修复并存。实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外治法的集大成者。
4.2. 重视火针
黄蜀教授首创将经方加火针用于治疗皮肤病,成为“蜀派火针”创始人,其对火针之见解颇深。火针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特制的针具烧红后快速刺入皮肤的一种治疗方法,今多采用钨锰合金钢针。
黄蜀教授认为[13]:阳气虚弱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中很关键,故“扶阳”应贯穿疾病始末。火针点刺时,其高温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加速,内温脏腑壮阳气,使得气血调和;火针之高温,灼烙皮肤,使得患处皮肤开放,其内在寒湿、瘀血、痰湿得以外泄,即“外温经络散寒湿,经络畅通”之意。
4.3. 善用夹脊穴
本方案中穴位注射、火针及电针都涉及到夹脊穴。夹脊穴为胸椎及腰椎棘突旁开0.5寸,一侧17穴,一共34穴。其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黄蜀教授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病毒侵袭相应神经根所致,取相应节段夹脊穴,实为直达病所。刺激夹脊穴可调节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达到疏通局部气血,通调脏腑[7]。现代医学证实:夹脊穴所在区域分布有脊神经后支,刺激皮疹范围所对应的夹脊穴,能够刺激相应的神经节段及局部神经,阻断痛觉传导,使机体痛阈提高。
5. 验案
患者,女,72岁,于2023年6月18日就诊。主诉:右侧肩背部及脖颈处烧灼样疼痛1+月。患者自诉1+月前受凉后出现右侧肩背部密集绿豆大小水疱伴烧灼样疼痛,疼痛剧烈,于当地医院住院,行伐昔洛韦片抗病毒、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普瑞巴林止痛治疗,2周后,疱疹消退,烧灼样疼痛较前减轻,患者出院后继续普瑞巴林止痛治疗,但疼痛未见明显缓解,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于我院门诊就诊。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右侧肩背及脖颈处未见明显皮损,自诉患处烧灼样疼痛,疼痛难忍,影响睡眠,需口服艾司唑仑助眠,饮食可,二便调,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丹愈后痛,肝胆湿热证。
治疗方案:患者取左侧卧位,以甲钴铵注射液1 ml注射至第3颈椎旁夹脊穴,碘伏消毒后火针点刺患处,及第3颈椎、第7颈椎旁夹脊穴,每针间隔5 mm,患处皮肤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再碘伏消毒后,放血、拔罐,拔出适量血液后取罐。消毒后,以0.35 * 50 mm针灸针沿肋骨平行方向围刺患处,第3颈椎、第7颈椎旁夹脊穴也扎上针灸针,再接上电针,调疏密波,20 min,加TDP 20 min,红光20 min。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当日睡眠质量较前改善。次日点火针处结黑色小痂壳。每周治疗2次,继续治疗5次,共3周后,患者诉余轻微疼痛,VAS评分2分,再继续治疗2次后,患者自诉疼痛消失。2023年7月20日随访未复发。
6. 小结
PH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皮肤病后遗症,其疼痛剧烈,多影响患者睡眠及日常生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西医的对症止痛及神经阻滞术效果欠佳,黄蜀教授倡导的针灸综合疗法,以“多种疗法并用,火针为主,重视夹脊穴”无疑为PHN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黄蜀教授认为,PHN多为久病之后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致寒湿瘀血停滞体内,故以火针、放血、拔罐开门祛邪,甲钴胺穴位注射营养神经,电针疏通经络,行气止痛,TDP、红光促进修复。标本兼顾,祛邪扶正并重。同时注重健康教育,清淡饮食、适量运动、调畅情志。总之,黄蜀教授倡导的针灸综合疗法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