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理论下残疾人精神富裕的问题及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Spiritual Enrichment of the Disabled under Soci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Its Path
DOI: 10.12677/mm.2024.1410302,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徐燕: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社会融合残疾人精神富裕Social Integration The Disabled Spiritual Enrichment
摘要: 实现残疾人精神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主要面临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落后:社会大众的残疾人观狭隘,依然视残疾人为救济对象并且缺乏对该群体较为专业的认知;残疾人自身“等要靠”依赖思想严重且文化水平低,导致自身精神贫困。另一方面,无障碍设施虽然有但是设计不合理,残疾人缺少走向社会的现实桥梁,无法有效享受公共文娱服务。基于这些现实困境,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四个主体应当发挥自身特有功能促进残疾人群体全面融入社会,实现精神富裕。第一,家庭成员要学会调试情绪,给残疾人带来正面的引导;改变过度保护和逃避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二,学校要挖潜补缺重塑残疾人自信心;采用随班跟读等安置模式;大力发展融合性体育和特色专业课。第三,政府要出台专门性法律政策;提供残疾人展示自我的平台;针对不同残疾群体制定操作性强的措施。第四,社会各主体各尽其能,新闻媒体加强正面宣传;残联提供专业性服务和支持;民间NGO链接社会资源开展丰富的社会融合活动;企业用技术赋能残疾人群体的全面发展,不断丰富残障人士的精神世界,实现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spiritual prosperity for the disable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but the current problems are mainly faced at two levels. On the one hand, it is reflected in the backward ideological concept: the public view of the disabled is narrow, and the disabled are still regarded as the relief object, and there is a lack of professional cognition of this group. The disabled themselves are seriously dependent on the idea of “waiting to rely” and have a low cultural level, which leads to their own spiritual poverty.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there are barrier-free facilities, the design is unreasonable, which makes the disabled lack a realistic bridge to society and cannot effectively enjoy public entertainment services. Based on thes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the family, school,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hould exert their unique functions to promote the full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groups into society and achieve spiritual prosperity. First, family members should learn to adjust their emotions and bring positive guidance to the disabled. At the same time, they change the mentality of over-protection and evas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Second, schools should tap the potential to rebuild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disabled, follow the class reading and other placement modes, and vigorously develop integrated sport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Thir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special laws and policies, provide a platform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o show themselves, and develop operational measures for different disability groups. Fourth, all social subjects should do their best, and the news media should promote positive publicity. The Federa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provides professional services and support;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link soci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rich social integration activities; Enterprises use technology to enabl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disabled people, constantly enrich the spiritual world of disabled people, and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disabled people.
文章引用:王徐燕. 社会融合理论下残疾人精神富裕的问题及路径研究[J]. 现代管理, 2024, 14(10): 2556-2562.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10302

1.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所谓共同富裕,既指向物质共同富裕也指向精神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而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残疾人绝对不能被丢下。精神富裕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必然要求[2]

2. 残疾人精神富裕的必要性

2.1. 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必经之路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残助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我国残疾人事业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十三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已如期达成。71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脱贫,城乡新增180.5万残疾人就业,1076.8万困难残疾人被纳入最低保障范围,1212.6万残疾人得到生活补贴,1473.8万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残疾人基本康复覆盖率达到80%,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80% [3]。这些亮眼的数据显示残疾人的民生问题已经得到有效地改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普遍而言,实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人就会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残疾人精神层面的富有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实现精神富裕是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的必要之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残疾人实现精神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领残疾人实现精神富裕,使残疾人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是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的内在体现,符合残疾人群体的根本利益。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实现精神富裕,是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增进其社会福祉的必然要求[4]

2.3. 实现残疾人自我价值的必行之义

残疾人由于自身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使得其内心较常人而言更加自卑和敏感,情感上较为孤独。实现精神富裕可以帮助残疾人走出困住他们的“牢笼”,培养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调动他们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坚定地为实现人生理想不懈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残疾人首先学会调控情绪和正视自我,愿意挖潜补缺提高个人能力,达到重拾信心的目的。继而通过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最后,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社会参与,反向提供社会支持,从而增强自我价值。

3. 社会融合理论下残疾人精神富裕的现实困境

3.1. 社会融合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社会融合作为社会政策性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学者对于社会排斥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涂尔干的《自杀论》中,认为社会融合程度高可以减少自杀现象[5]。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取代“平等”成为社会政策实践与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6]。关于社会融合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各有解释,美国的米尔顿·戈登认为社会融合是指社会结构同化,表现为个体进入小集团、组织、机构和一般公民的生活中,强调不同群体之间在各初级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涉入[7]。也有其他学者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或者群体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通过共享历史和经验来获得对方的情感、态度,整合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8]。中国的社会融合主要研究农民工、少数民族、随迁人员和外籍人士[9]。作为脆弱群体的一员,残疾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疏离。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残疾人群体通过全面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有效互动,体现在社会空间不受限制、平等选择交往对象、顺利享受基本保障和权利以及与周围人差距不大的经济水平,进而达到完全融入社会的目标[10]

3.2. 现实困境

3.2.1. 思想观念落后

1) 残疾人观狭隘

残疾人观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主流意识对残疾人的认识和态度。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正逐步转向权利模式,将残疾人视为权利主体[1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仍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仅仅视残疾群体为社会救济对象。首先,非残疾人容易对残疾人产生“行为怪异”“低能”“晦气”甚至是“危险分子”的消极刻板印象,进而引发“排斥”“恐惧”“贬低”等负面情绪,表现为对残疾人的“回避”“区隔”[12]。其次,缺乏对残疾人较为专业的认知。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孤独症患者不具备自我决策的能力,只能终身被监护[13],监护人取代决策权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残疾人处于一种受施舍的地位,无法真正参与社会融合,自身价值不断被忽视甚至否认,谈何精神富裕。

2) 残疾人自身精神贫困

精神贫困是指过度追逐“物化”而致使人的精神生活只能依附于物质利益而存在,丧失了人追求精神利益的本性[14]。就残疾人自身而言,其精神贫困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等要靠”的依赖思想严重。残疾人救助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以物资救济为主要方式。这容易加深残疾人对政府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愿意被动等待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扶助。具体表现为安于低保现状、拒绝接受培训甚至放弃就业机会等。这种躺平伸手的惰性意味着其主动放弃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从而会不断蚕食其追求精神层面自我价值的动力和毅力。二,文化水平较低。一方面残疾人自身存在不同类型的缺陷,或多或少会成为学习的障碍。比如,听障、视障和智障儿童受教育的难度比普通人高很多[15]。另一方面,残疾人家庭没有余力保障其接受教育。比如,自闭症儿童一般都需要父母接送,甚至是参与到融合教育之中[16],但是一般家庭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接受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总是能不断提高残疾人的认知水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拘束在自己狭小的一方天地。

3.2.2. 无障碍设施不健全

残疾群体和健康群体一样,平等地拥有旅游和休闲的权利,然而国内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对于弱势群体尤其是残障群体而言却是举步维艰[17]。我国现有8500多万残疾人[18],走出家门,是残疾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第一步,是参与社会融合的起点,是实现精神富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园等公共文娱设施已经逐步健全,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也为残障人士准备了专座,设计了应急坡道,可以满足残疾人对于文化和休闲的基本需求,但是我们在公共场所却很少看到残障人士。盲道和轮椅坡道等无障碍设施不是有就行,要有用才行。盲道中断、消失、方向指示混乱以及被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轮椅坡道坡度过大,上行困难,下行危险。甚至,在无障碍通道有意设置栅栏、圆墩等障碍物来防止机动车驶向人行道和乱停乱放,因为健全人的不守规矩而损害残疾人的权益,这是社会文明的退步。无障碍通道应该是指引残疾人通向幸福的路,而不是死亡的路。

4. 社会融合理论下残疾人精神富裕的实践路径

4.1. 家庭

与一般人相比,残障人的照料需求更高,其“照顾赤字”更为严重[19]。根据中国残联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0~15岁的持证儿童有1,201,979人,60岁以上的持证老年人有17,358,796人,重度残疾人16,933,759人[20],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牵动的是数以亿计的家庭。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家庭是残障人士活动的重要场域,是残疾人群体保障与发展的核心支持系统[21]。因此,要实现残疾人精神富裕,家庭内部的支持必不可少。家庭需求的满足,家庭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残障人士自主性和主体性的长远发展。首先,调试家庭成员的情绪。对于残障人士的父母、子女以及配偶而言,长期繁重的照护压力使其身体尤其是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生活满意度降低,患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比普通人更高,极易导致生活悲观和矛盾加剧。而残疾人对于周围人情绪变化的感知较普通人更为敏感,家庭成员的消极心态极易传染给残疾人,使他们产生深深的自我否认。在关注残疾人精神富裕的同时也要关注残疾人家庭成员的精神健康。残障家庭可以通过举办彼此之间的联谊会、交流会来调试情绪,释放压力。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网络,让彼此有喘息的时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带动残疾人,让他们重拾信心。对于残障家庭而言,积极正向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将家庭成员团结凝聚在一起,提供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残障人士乐观向上的品性,使他们从家庭中汲取精神力量。其次,改变家庭成员的观念。出于保护的心态,以及对残疾人自我生存能力的不信任,部分家庭会选择将残疾人控制在小范围的圈子内,极大地减少其社会融合的机会。但是,残疾人和普通人一样,有社会交往的需求,渴望与社会深层次融合。第一,从内心接受事实。要承认、接受、并正视残疾成员的缺陷,尤其是对于患有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的人要更加理解。不能因为虚荣心作祟将残疾的家庭成员“藏”在家里,而是应该陪伴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比如让他们随班跟读、参与社区志愿、培养兴趣爱好等。第二,尊重个体的自主性。残疾人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普通人的自主权。过分的保护和“圈禁”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形成,家庭给予的是选择性支持而不是全权代理。根据残疾类型和程度,慢慢提高残疾人独立参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精神上的独立性。最后,提高家长的专业素养。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人接受社会融合方式、速度都是有差异的。如,对于早期失聪的儿童,如果及时佩戴助听器,进行口语训练,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和保护残余听力,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变得更加自信。

4.2. 学校

融合教育强调每个残疾人都有获得公平和适当教育的机会,着重保护他们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受教育权,认同残疾人的社会价值,使其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22],促使公民重新认识彼此,体现的是一种重人权、无排斥和反歧视的认识[23]。首先,在教育理念上,改变以往同情、救助的弱势者视角,而是从优势视角出发,挖潜补缺发挥残疾人最大的优势。忽视他们的缺陷,聚焦于他们的天赋和能力,从自卑转向自信。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采取普通班加巡回教师、普通班加少量特殊教育服务以及卫星班等多元安置模式[24],按照残疾学生的残疾程度和内心的可接受度来合理安排,帮助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普通同伴之中,在接触新世界的同时避免矫枉过正。再次,在教学内容上,大力普及融合体育和特色课程。融合体育可以改善健全学生对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缩小二者的差异性,提高残疾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25],体现的是一种认同和尊重。同时,残疾学生也对音乐、美术、手工艺等课程充满了兴趣和渴望。音乐可以治愈残疾人困苦的内心,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美术展现的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精神世界;而手工艺极其考验个人的耐心和毅力,残疾人拥有常人达不到的专注力,是一种优势所在,通过手工艺品的制作,沉淀内心,体会成功的喜悦。最后,加强普职融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帮助残疾人群体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残疾人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向“生产者”和“建设者”的有效路径。学校根据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和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残疾人设置个性化职业规划,实现残疾人毕业即就业,在就业环境中更好地与普通人融合,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达到人格独立,积累充分的物质基础以实现精神富裕。

4.3. 政府

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以政府为主导,有赖于政府的保障和支持。实现残疾人精神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首先,提供法律政策层面的支持。构建融合教育的法律体系,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在《教育法》等高阶法修订中增加融合教育的内容,出台专门的中长期规划,体现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落实,建设人性化、系统化、智能化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无障碍设施,保障残疾人便捷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其次,加强对残疾人士的文化、艺术和体育的支持。文化、艺术和体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士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残疾人士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支持,提供更多的文化和艺术交流机会和平台,让残疾人士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最后,根据残疾人类型、性别、年龄配套针对性措施。例如,就残障女性而言,其受到的歧视和偏见更明显,不仅是在生活中更体现在就业领域。因此,国家应该大力保障女性残障人士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同工同酬的权利;对女性残障尤其是女性精神残障的性骚扰问题重拳出击,呼吁商场建立无障碍更衣室等。

4.4. 社会

帮助残疾群体更顺利融入社会,实现残疾人精神富裕需要社会各主体的支持与协助。首先,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以及新兴媒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和需求,消除社会的偏见和歧视,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同时,多宣传残疾人典型事例和榜样人物,展现残疾人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残疾人的视角创作文学作品和动漫人物,让普通人走进残障人士的精神世界。其次,残联发挥中介作用。截至2023年底,全国省地县乡(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共有残联4.1万个,各省市县全部成立残联,98.5%的乡镇已建立残联,99.3%的社区(村)建立残协,共59.5万个[26],要优化各级残联“量体裁衣”服务,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例如,专门为视力残疾人增加铺设盲道项目,为肢体残疾人增加房门拓宽、低位灶台等改造项目,提升残障人士自理能力,使其享受有尊严的生活,进而实现精神层面的价值。积极开展残疾人文艺活动,推进残疾人个性化小班培训等,满足残疾人向上向好发展的需求。再次,非营利组织弘扬公益精神。民间NGO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更丰富的活动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开展一系列的社会融合活动。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比如,南京博爱勤善残疾人之家,是服务于成年智障人士的民办非营利机构,通过提供自理训练、康复训练和艺术培养项目,让残障人士掌握一技之长,拓宽他们与社会融合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幸福所在。另一方面,开展主题公益活动。例如广州“老牌”助残社会组织,通过在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举办表演来吸引大批量人员驻足,借此普及“孤独症”,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正视孤独症患者,使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更加顺畅,得到发自内心的尊重。最后,大中型企业利用技术赋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中型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成熟的技术和优秀的专业人才,且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大。例如,杭州阿里巴巴团队联合高德地图上线无障碍路线导航功能,帮助残疾人规划相对安全和自由的路线,减少沿途的阻碍和风险,让残疾人敢于、乐于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人工智能 + 信息通信技术”的APP成为视障者的“眼睛”,可以浏览新闻、看书、听音乐以及购物,提供无障碍的数字交流环境,不断丰富残障人士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4-09-08.
[2] 罗叶丹. 一般与特殊相结合: 残疾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初探[J]. 残疾人研究, 2022(3): 11-1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1-07-21.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7/21/content_5626391.htm, 2024-09-08.
[4] 陈功, 索浩宇. 开创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J]. 残疾人研究, 2023(1): 4-10.
[5] Durkheim, E. (1951) Suicide[M]. Routledge, 202.
[6] 黄匡时, 嘎日达.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 新视野, 2010(6): 86-88.
[7] 米尔顿∙戈登. 在美国的同化: 理论与现实[M]//马戎, 编. 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71.
[8] 段婷婷, 董洋.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J]. 商, 2015(26): 51.
[9] 龚文, 彭兵. 适应与接纳: 社会融合理论的脉络梳理[J]. 丽水学院学报, 2021, 43(4): 74-83.
[10] 赵康. 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以“结构洞”理论为视角[J]. 武陵学刊, 2014, 39(4): 54-60.
[11] 李志明, 徐悦. 树立新型残疾人观, 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J]. 社会保障研究, 2010(1): 105-108.
[12] 关文军, 孔祥渊, 胡梦娟. 残疾污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残疾人研究, 2020(1): 41-51.
[13] 李勇. 残障人的融合困境及其回应理路——第十届东亚残障论坛综述[J]. 残障权利研究, 2021(1): 1-24, 260.
[14] 唐爱军.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J]. 哲学研究, 2021(9): 5-12.
[15] 徐胤, 刘春玲. 视觉障碍大学生学业适应情况调查[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42): 47-49.
[16] 陈瑛华, 孙颖, 史亚楠, 杜媛. 家长视角下北京市残疾学生融合教育状况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8): 28-33, 40.
[17] 邵磊, 金安园, 侯雨亭. 从价值体系看残疾与适老化的无障碍应对策略[J]. 当代建筑, 2022(10): 27-30.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权益保障更加有力 关爱服务更加细致[EB/OL].2023-12-11.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519.htm, 2024-09-08.
[19] 岳经纶, 范昕. 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 回顾、反思与重构[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9): 92-112.
[20]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全国持证残疾人人口基础库主要数据[EB/OL]. 2022-12-31.
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ndsj/zhsjtj/2022zh/294e679cc9e345388d8496c2dce046ff.htm, 2024-09-08.
[21] 陈仁兴. “认命”却不“听天由命”——残障儿童父母抗逆力生成的质性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6): 14-27.
[22] 彭兴蓬. 融合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4(3): 73-77.
[23] 张婷. 公民、公共精神与融合教育[J]. 中国特殊教育, 2016(2): 14-18.
[24] 赵斌, 冯诗瑶, 张瀚文. 融合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内涵、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 中国特殊教育, 2022(12): 9-15.
[25] 卢雁, 韩松, 郑守吉. 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及应用的必要性[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10): 1391-1394.
[26]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23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4-04-18.
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tjgb/03df9528fdcd4bc4a8deee35d0e85551.htm, 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