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黄金准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儒家这世界三大教共同认可和推崇的伦理规范[1]。而儒家的忠恕之道则以更加简化的形式囊括了儒家所推崇的道德规范,是道德金律的中国表达形式,也是夫子所说的“一贯之道”,蕴含着深刻的道德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思维。但是迄今为止,各家对忠、恕和忠恕之道的解读和诠释都各有分说,还未达成统一。因此,本文从“忠”和“恕”字义的角度入手对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梳理,为深入理解其内涵提供基础。
2. 忠
2.1. 忠的内涵
“忠”在汉语词汇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包含的意义有许多,且都被表述为某种美德和善行[2]。随着郡县制的确立和君主集权的不断强化,“忠”的内涵重心也随之演变。其中,“忠君”之意不断强化并逐渐成为“忠”最重要的内涵。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忠君”观念遭到了公然质疑和批判,这为“道德革命”中维新派思想家再度批判“君权神授”奠定了基础。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忠君”观念终于跌落神坛[3]。直至今日,“忠”的其他含义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作为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概念,“忠”早已超越了狭隘的君臣关系,扩展到人们的日常交往过程中[4]。人们不再过分强调以“忠”对待某一特殊群体,而更多关注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一般性,并将其看作是更加具有普适性的道德修养[3]。
古时“忠”可以与“中”互训,两者意义相同[4]。此时的“忠”便包含了“中”公正、正直、不偏不倚、适度的含义[5]。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忠主张不偏私,以客观中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在发生矛盾冲突时,忠的这一思想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更加合乎情理,更加公正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忠”还可以与“诚”互训[6],两者在道德修养发起的源头上并无区别,都有对人满怀敬意的含义,表示一种虔诚的信仰。这种释义也与孔子所言“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中的“忠”相吻合。“忠”与“诚”都强调行为主体内心的态度,要求在内心保持诚心的同时,在外也要表现出真诚无欺。
“忠”还有“尽己”之义,这也是忠君思想所体现出的最重要的忠的内涵,主张侍奉君主或上级尽心尽力、全心全意,这是封建制度下社会关系得以稳定维系的重要原因。而时至今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忠的“尽己”则更多地表现为对工作尽心尽力,对事业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6],以及与人相处时全心全意的拳拳之心。
2.2. 忠的原则性
孟子曾言“教人以善谓之忠”,这也是待人尽心竭力、诚实无欺的前提条件。由此而言,“愚忠”一定不是儒家所推崇的“忠”的践行方式。从各位先贤所留下的文字中也可以发现,“忠”从来不是毫无原则、不顾一切现实条件而实施的莽撞行动,它是冷静思考后的理性选择[6]。虽然儒家始终认为一个人在自我德性的实现、自我修养的提高过程中,包含着自己对他人的种种善举,但是为善他人也是有原则底线的,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就是这样的一种理性选择。朱熹注释《中庸章句·第十章》时说,“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7]。意思是说,通过抑制住自己过于刚强的血气,来增强自己以道德和正义为基础的勇气的力量,而这种勇气便是待人以忠的勇气。因此,要在恰当的时候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而不是不顾原则、不顾条件地盲动和冒险[6]。只有有底线、有原则的尽忠,才是对“忠”这一道德修养真正准确、符合初衷的实践表达。
3. 恕
3.1. 恕的内涵
许多学者认可许慎的观点,认为“恕”即是“仁”,而在孔孟看来,“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友好关爱[8]。换而言之,“恕”也就蕴含着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为善的思想。因此,“恕”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准则。
朱子曾言“推己谓之恕”[7],意思是说从自己的角度推及他人叫“恕”,“恕”指从己心到人心,蕴涵着“视他人之心如己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心度物”的深刻思想[9]。孔子对“恕”的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也蕴含此种思想,与其他解释有所不同的是,孔子未从积极面直接讨论自己和他人的“欲”,而是从消极面讨论自己和他人的“不欲”。后来也有不少学者将此处消极面中的“己”阐述为“无我”的状态[9],二程就用“无我”的境界来描述圣人:“至于无我,则圣人也[10]。”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传达出的心与心相似的将心比心的思想是“恕”的重要内涵组成部分。
后来,“恕”由原本的含义逐渐引申为宽容、原谅、饶恕等,如《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此处的“恕”就有饶恕、原谅的含义。此时的“恕”主张以平等大度的状态面对他人的伤害或冒犯,在矛盾冲突中能够容忍他人过错,消除内心的负面情绪,并发自内心的谅解他人。
3.2. 恕的原则性
与“忠”相同,“恕”并非是无底线的忍让和退步,而是以公正原则处世。孔子曾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意思是说,要以公道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这一底线思维能够有效保护“恕”的实施者,令其在对他人发出爱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因为无底线地宽恕而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另外,“恕”在主张对外宽容的同时,还要求对内自省,这与儒家工夫的内修思想一致,倡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在现如今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自我约束将会帮助个体更容易在团队合作中取得成功,也能有效减少矛盾冲突的发生。因为受自省影响的个体会更加容易将失败和错误归因于自己,而不是外界环境,在不断自省中,个体也能够更大限度地提升自己。
4. 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
由上述论述可知,忠恕之道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概念体系,涵盖了许多思想内涵,但总体而言,忠恕之道追求和睦友好的交往环境,主张行事由爱出发,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强调待人全心全意、宽容大度。与功利主义不同,忠恕之道从更加平等的视角用仁爱之心与人相处,在顾及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顾及他人感受。与此同时,忠恕之道中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又与儒家义务论和美德论中的某些观念相契合。忠恕之道同时强调“爱人”和“爱己”,追求着某种微妙的和谐。
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美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给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给出了答案:面对矛盾冲突时,决策者应冷静思考、合理归因,以公正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赤诚之心,真诚待人,全心全意;面对团队失败时,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过分苛责他人,多反思自身……由此可见,忠恕之道对维持社会稳定,保持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忠恕之道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规范是全球性的,是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共同推崇的,三大教都将其看作生活行动中重要的行事准则。虽然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忠恕之道的思想内涵在家庭职业、思想文化、宗教或非宗教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它已成为日益壮大的全球伦理运动的一部分。忠恕之道作为世界范围内共同认可的思想理念,可被看作普世伦理,不仅是中华伦理中的核心成分,能对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还能成为与世界文明沟通的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