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技术理性主义作为推动西方工业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一种文化理念,当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许多思想家对科学技术进行了再认识。马尔库塞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考察,认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因此他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刻地批判[1]。对马尔库塞科技批判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有利于保证研发和利用科学技术的正确方向,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用,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 技术理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现代,许多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工业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技术理性主义正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技术理性主义在当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中心思想即科学技术万能论。这一论调在现在看来是颇为荒谬的,但不仅是在当时,也包括现在仍有不少人深以为然。
技术理性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古典理性主义。这一古早的理论亦将理性看做是其理论的核心与最高追求,这与近现代的技术理性主义有着高度的契合,可以看做是其前身。在近现代许多工业国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是相当强劲而迅速的,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不言而喻。蕴含于科学技术中的技术理性愈加显现,由此,技术理性主义的思潮也就应是而生。作为一种以理性主义为旗帜的文化思潮,技术理性主义认为,宇宙的基本结构,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与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了解与把握的。不仅如此,在人类的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也是可以被人类所控制的,此时也就无所谓上帝的超自然力量,人类自己就可以实现对自然界的绝对力量,改造自然是指日可待的。
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做到了提升劳动力,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将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还将让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级、更完善的形态,甚至能够解决人类社会中的一切问题,无论天灾或是人祸都有了解决办法。至此,所谓上帝所在之地的天国彼岸亦非死后才可到达,它将会在人的现实世界中就得以实现。应该说,技术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立足于“技术可以无限发展”和“技术有着无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假设之上[2]。由此可见,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科技理性有着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绝对力量的可能。技术理性主义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基本具备了主宰一切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堪比神学中的上帝的存在,科学技术完全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任何问题。而且,自第三、四次工业开始,人类社会已经被科学技术彻底地改变了,这也就更加佐证了“科技”才是宇宙的存在之因,是世界的内在逻辑,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至于其他非理性因素,诸如自由意志、个人情感、生物本能等等其地位则远远居于科学理性之后。
其二,人的理性以及其衍生外化的科学技术是人的本质。在理性主义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并不是价值理性,而是只是技术理性、知识理性、科学理性。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用以进行自然改造或社会改造的工具,或称手段与途径,同时还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外化。技术理性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人的本质有着交互性的关系,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外化出的能量也就不断壮大。反之,人的本质外化出的力量不断增强,那么科学技术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正是理性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无限进步,也就说明了宇宙的中心,世界的存在其根本与核心便是人本身。
其三,基于以上两点而建立起来的乐观主义。应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反映在意识形态中的技术理性主义的思潮与文化风气,很大程度上帮助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的科学技术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持技术理性主义观点的人们,有理由相信人性将不断进步,人类的历史也将不断上升,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所有困境与挫折皆不过为短暂的某一历史现象,而科学技术终将在不断发展中克服这一切,人类社会也终将达到完满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科技无所不能”与理性技术是人的本质的外化的前置假设下,技术理性主义者有着对人本身和人类历史抱有相当积极与乐观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但在二战中原子弹发挥出的摧毁一切的威力面前,让人们也认识到,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战争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确实拥有这一种远超于以往所有历史的力量,但如若这一力量反过来使人沦落为技术的奴隶,那也同样是人类所不敢想象的可怖景象。正是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痛历史,使得人们反应过来,对科技理性抱有过高的认可,甚至是近乎迷信般的态度,将使得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扩大和深刻。
3.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逻辑理路
3.1. 问题的源起: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人的单向度化
同许多近现代的哲学理论一样,马尔库塞亦将“人的解放”何以实现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重要价值取向。结合马尔库塞的生平,不难发现他的人文关怀倾向与其自身经历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1917年,马尔库塞加入了德国的社会民主党。此时的他,渴望通过参与社会团体的方式对社会的改革做出一些贡献,但很快也就一年的时间马尔库塞便推出了这一组织。原因是马尔库塞经历了卢森堡等人被暗杀的事件,导致他十分愤怒,故而选择了推出社会民主党。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下,马尔库塞亲眼监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由此他开始不断对战争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坚持以革命的观点使人的解放得以实现,人道主义的关怀贯穿于马尔库塞理论的始终。
马尔库塞其理论的来源是复杂的,但不可绕开的是,马克思的思想曾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行了准确而系统的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此外,马克思还点明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前提下,无产阶级的处境是被严重剥削着的。因此,要实现人类解放,无产阶级有着最根本性的力量,同时也是这一特殊的历史地位,表明无产阶级要想得到解放,得到全人类的解放,首先就是要对资产阶级展开斗争,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已经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生产领域中出现的现象,同时还是存在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现象。马尔库塞认为,异化不仅包含有在生产活动中,劳动产品对劳动者本身在身体健康上的苛虐,还包括有通过技术理性的掌控深深渗透至人的意识领域之中。这一现象的结果就是,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人的单向度化,作为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相对于人的“双向度”而言的[3]。马尔库塞指出,人原本拥有“否定”与“肯定”两种向度的基本能力。但是因为技术理性对人类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与统治,使得个人、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丧失了“否定”的本能力量,即批判性的思想与能力,变成仅拥有“肯定”这一向度的人,这显然是一种对人的意识领域的“异化”。
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公开发表,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这篇文章同样进行了充满人道主义的解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中,他的这种人道主义倾向尤为明显。他指出,尽管马克思本人将《1844》的写作目的定位为对当时现有的政治经济学展开的实证性批判,但是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并不是局限于经济问题在进行批判,他还将这种批判延伸到对人的解放的思考中,正如马尔库塞所评价的,马克思这是“创立了一门关于人的科学”[4]。马尔库塞认为,无产阶级在意识领域已经被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技术理性入侵和渗透,使得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逐渐薄弱,逐渐失去其原本应能发挥出的能量。
在此之后,马尔库塞笔耕不辍,接连著述了《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论解放》等,都是马尔库塞在关于如何实现“人的解放”而做出的理论性探究。
3.2. 问题的透析:技术理性对人类发展的消极后果
马尔库塞在发觉人的单向度化现象后,还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与揭示。他认为尽管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给人类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能够改善人现有的一些问题,对人有一定的益处;但在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给人带来了许多的不自由,这同样是既定的社会事实。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变革、生产力变革内部包含着矛盾,这是正是马尔库塞所要诠释的现象。正如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所描述的:“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科技进步的标志”。
在马尔库塞看来,这种“舒服”而“平稳”的生活其在实质上是对原有社会矛盾的掩盖。矛盾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失,它只是被蒙盖于名为“舒适”与“平稳”的表象之下,科技带给人类的并非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而是进一步加深了自由的缺席[5]。此时,技术理性已然是一种致使人被“异化”的统治性、结构性的困境。
这一现象首先表现于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控制形式的变化。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奴隶主对奴隶或是贵族对平民的统治依靠的是权利。而当社会形态发展至资本主义社会,诸如“自由”、“平等”、“博爱”等要素成为了社会表现上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所谓自由与平等,或是博爱,看似美好的词汇却只是表面的虚假的社会意识,并逐渐取代了真实的、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在公共领域中,被“安排”,并且是机械地“安排”应有的角色。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意识层面,人们自己的需要并不在受自己个人意志的支配,而是受支配着。其次,这一现象还体现在技术理性所造成的控制范围史无前例的宽泛。除了在基本的生产领域中,劳动的分工在逐渐被精细化,技术理性还渗透在个人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等等所有的人的活动领域中。甚至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尽管艺术原本应是最能够反映人的自由的领域,但技术理性的渗透也使得艺术逐渐从感性的现实化沦为了纯粹商品的形式,甚至作为金融的某种手段,被大众消费与炒作。由此,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今天,政治权利的运用突出表现为它对机械加工进程和国家机器技术组织的操纵”[6]。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之下,任何超出其所谓“完美秩序”的事物否将被除去。最终,就连人的自由也被视作对这种“秩序”的挑衅与毁坏。自由也成了一种不合理,反之,不自由才是合理的[7]。同时,这种不自由还以相当迷惑人的形式——劳动效率的提高与人类生活的便利化、舒适化、平稳化表现出来,社会的对抗或是心理的冲突都被技术理性的秩序化为不符合秩序的不合理因素。
3.3. 问题的反思:技术与权利的双重统治
在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进行过一系列的分析与吸取后,马尔库塞提出,目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不同于以往所有的资本主义,如今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了团结与联合,而这一改变具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生产工具的机械化,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原有强度的同时,还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职业层次逐步趋同,劳动的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这一改变使得劳动者对待统治阶层的态度也明显的变化。尤其随着社会福利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实现,使得“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既定的社会相矛盾。”这样一来,技术的进步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性地位。这种现象,正是政治统治与技术两相结合的结果。
科技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同时这种必然性的基础之一即为政治的统治,二者在交互中逐步融合。马尔库塞认为,这种科技与政治的融合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应该被批判的对象。一方面,科技给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进步,无论是生产力的提升,还是生产效率的进步,都是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拥有着相当丰富的物质条件,这也成为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助力。在这一过程中,丰富的物质条件也就使得原来尖锐的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然而,在另一方面,马尔库塞也看到在人们的物质需求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满足的情况下,即人具有需求——通过资本主义的创造使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模式背后,这种“需求”实质上或许并被人真正发自自身的需求,而是外部社会创造的需求。同时,这种由外部世界创造的需求也就必然受外界的支配,而不是人自身。这一现象背后的运作逻辑与机制,正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许多虚假的需求,而这需求包含的是社会的一系列规训等等,也就是说,这种被创造出来的需求,它本身具有着某种社会功能,而非人所能支配。所以这些需求与满足其实都是对人本身的本性所作的结构性压迫与剥削。
马尔库塞认为,正是统治阶级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被统治阶级受到驯服,从而达到其统治目的。尽管科学技术确有通过助力生产力,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与财富的功能或者说好处,但它仍具有统治性的逻辑,因为科技理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然就具有着意识形态固有的基本功能。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提出,科学技术其作为意识形态的功能即是科技理性本身掩盖了社会矛盾的原貌与根源。而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继承并且进一步发展了霍克海默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科学技术具有着先验地“原罪”。即科学技术与控制、异化甚至是奴役一样,其本身就是应该被批判和超越的。正是科技理性的单向度性,加重了其对政治统治的工具性。统治阶级完全可以用科技理性这一工具实现他们的统治目的。科技理性同时还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是统治者维持现有统治的有力手段。科技的思维与逻辑已然在社会结构中的各个层面,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要素中,化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这也就使得人在否定向度上的丧失,失去了批判的能力,从而成为仅保有肯定向度的单向度的人。而人本身本应在肯定与否定、批判与肯定之间实现辩证的统一,即人的精神内在的对立性应当同样符合辩证法,二者相互依存的同时,实现相互的促进与跃升。也就是说人本应是双向度的人,而不是在被科技理性压迫和侵蚀总逐渐丧失批判的维度,不再具有革命意识的麻木的维持社会运转的机器。
4.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诚然,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思想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理论本身并非完美。马尔库塞认为,人类实现自由黑和解放的途径在于人的感性以及审美,这就使得其理论缺少了对现实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也就是说在构建人的解放的道路时,马尔库塞陷入了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境地,这就很难使得其理论能够指导人们在现实中脱离苦难,也正是他这一唯心主义的倾向使得他的理论难以落地。
4.1. 对技术理性的片面理解
马尔库塞在分析发达工业国家之所以出现如此病态的社会情形时,将这一现象的缘由归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因此他展开了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批判。他认为“技术促使人的不自由处处得到合理化。它证明,人要成为自主的人、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技术合理性是保护而不是取消统治的合法性,理性的工具主义视界展现出一个合理的极权主义社会”[8]。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观点过于绝对。说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为伟大的文明成就之一绝不为过,科学技术作为一大生产力因素,促进了社会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非其自身这唯一的因素带来的,而是在被社会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与社会的政治需要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科技是否能够继续以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的。因此,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取决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科学技术的价值体现,取决于人们对科技的使用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所以马尔库塞这种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的观点实在有失偏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它自身逻辑的发展运动,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制度的约束与规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着深刻影响。
4.2. 过分推崇艺术的革命潜能
针对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马尔库塞提出了艺术革命。这种将人在意识层面所作变革的现实能力做了夸大处理的观点,是其理论的有一大局限性所在[9]。诚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反作用,能够影响社会存在,但是意识本身并不能单独成为导致社会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显然,这里马尔库塞对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有所轻视,导致他误入主观唯心的陷阱之中。
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迫,马尔库塞试图唤醒那些被异化而不自知的人们,他以重建感性和艺术革命的方式期以唤醒人的主体性。只有当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在意识的层面,精神的层面实现人类的高度一致,是可以做到对社会实现改造的[10]。显然在这里,审美、艺术这一系列人的感性的反映能够反映出人对社会现实所感到的不满与反抗,通过艺术的手段使人们内在的理性维度被激发和唤醒,这样一来便可以实现人的解放。但这种观点,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差异性,也忽略了所谓艺术革命的现实可操作性以及复杂性。马尔库塞期以在美学的指导下实现一场社会变革,这种观点显然是先验主义的。这种观点,将物质与精神、人的解放与经济规律的关系割裂,尽管马尔库塞认为自己是在重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解放学说与革命理论,但却在基础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这也就很难做到人的解放。
4.3. 未能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结构
马尔库塞的科技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解。实际上,马尔库塞的批判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却只局限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伴随着人的精神遭到压抑”[11],却并没有进一步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依然存在着的阶级矛盾,只是痛斥资产阶级未用人道主义的方式对待被统治阶级,可谓隔靴搔痒。这充分说明,马尔库塞其实并未认识到资本主义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并未有何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无法正确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政治解放只能降维至心理上的解放,这种观点反而帮助、维护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但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通没有得到解决。人类的解放、社会的解放至此成了一种仅在观念范畴内的活动,一种形而上的理念革命。这显然使得马尔库塞的科技理性批判,仅仅停留在了技术层面,却未有从基本的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关系要素来实现人的解放。由此,马尔库塞的批判成了消极的批判,失去了革命的力量,表现出了重大的缺陷。
5.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现实意义
5.1. 为科学技术的应用注入人文价值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为我们理解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这一核心点,起到了启发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发展了科技,可如果科技反过来成了支配人的思维与生活的统治性工具,那么科技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正向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深入研究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科技应用中的价值导向问题。这一问题是我们全社会、全世界、全人类都应关注的问题。
第一,科技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科技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手段,它在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科技绝不是目的本身。每一项科学技术活动,都应置于是否有益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评判标准之下。只有考虑到人类社会长期的福祉,而不是当前的经济效益,科技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第二,应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反对科学技术的误用与滥用,这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与自发,也需要政府用制度的手段使得科技运用的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起合理的约束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构建科技发展的基本评价体系。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消极性考虑需要纳入考察范围,对其消极影响加以防范与控制。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其经济效益的评价,还要加入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影响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2. 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提高人的主体性地位
在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生产的机械化滋生了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马尔库塞的思想很好的点出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社会带来的弊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个体对物质的需求并非出于其本意,而是受社会消费主义风气的裹挟,这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自身真正的内在需求与社会价值。
因此,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建设中,我们更应当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重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应以人为本,在现代化建设中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避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避免出现异化的问题。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处理和平衡好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其次,应推动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发展中,实现人的价值,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和满足个体的精神文明需求。鼓励人们主动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实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在技术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最后,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们为中心,将人民的幸福和人的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供更多平等而多元的机会,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
6. 结语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内部,科技给社会的各个生产领域与各个阶级之间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瞥见是振聋发聩的。他阐明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创造“虚假需求”使得人丧失了其批判的向度,成为了单向度的麻木的社会机器。他对资本社会主义现状的一系列反思,启发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马尔库塞虽然颇具人道主义倾向,但他并没有完全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上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全面的观察与分析,因此他的观点虽有可取之处,却也有着巨大缺陷。他将自己探索分析的视野仅局限于人类社会的某一社会历史阶段中,这就难以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同时还忽视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影响。因此,在看待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想时,我们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进行更加全面而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