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元功能视角下Call Me by Your Name两译本对比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all Me by Your N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function
DOI: 10.12677/ml.2024.1210893, PDF, HTML, XML,   
作者: 樊天琪:上海立达学院基础与外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Metafunction Ideational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Textual Function
摘要: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元功能为分析途径,尝试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角度分析原文以及两个译本,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具有可行性,实践性;翻译过程受译者因素和语言体系和社会文化语境影响,译文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功能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as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utilizes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of SFL—ideational, interpersonal, and textual—as analytical tools to examine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Through this multi-faceted analysi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model informed by SFL is both feasible and practical. Moreover,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translator, language systems,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translated texts not fully conveying the functional meanings embedded in the original text.
文章引用:樊天琪. 语言元功能视角下Call Me by Your Name两译本对比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304-31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893

1. 引言

Call Me by Your Name是美国作家安德烈·艾席蒙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7年。其中文译本主要有二:译本一为2012年8月友谊出版社出版的权景版译文[1],译本二为2018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吴妍蓉版译本[2]。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2017年上映后大获成功,引起了人们对原版小说的关注。小说爱好者以及该电影爱好者们对国内两版中译本进行对比,译界以及读者群体对两译本评价褒贬不一。笔者查阅与该小说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发现与该小说相关的研究大多为社会性别理论研究。以上这些研究内容大多从社会性别角度,艺术美学角度,或者文学与电影角度对小说或者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讨论研究。但与小说相关的研究中鲜有从译文对比分析,翻译活动角度,或者译者目的,文本分析研究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的研究。笔者目前只查阅到两篇硕士毕业文章与此相关。李成裕[3]在基于衔接与连贯理论的上对Call Me by Your Name的译本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两译者处理同一文本时使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翻译效果。罗虹[4]Call Me by Your Name的改编版电影为研究对象,以敢曝翻译理论为指导理论,对译本中敢曝话语的体现进行讨论分析。以上两篇文章的分析为该小说的语言及文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鉴于该小说的两中译本均比较新,目前为止文献中对原文本以及两中译本在译文语篇对比分析,译者目的,翻译活动,译者选择以及翻译策略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想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两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来分析两译本语篇,剖析原文和译文在实现三大元功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和译文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以及论证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对源文本和译文的分析,为小说读者提供较为客观的译文分析,提高小说和译本的语言和文本鉴赏价值。

2. 功能路径的翻译研究回顾

系统功能理论是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理论,80年代趋于成熟。韩礼德[5]-[8]在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语言理论基础上,借鉴索绪尔的语言学观、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成果、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构建并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9]。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具有普通语言学属性,致力于研究有关语言的和语言使用的相关领域,还具有适用语言学属性,聚焦于语言实际情景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把语言交际视为一种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行为[10]

系统功能语言学迄今已经走过40年的发展,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向纵深的发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用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的尝试和研究近些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尝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翻译研究的翻译理论体系以及翻译译本质量评估体系[9]。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将语言学理论系统的应用在翻译研究[11]。德国学者Juliane House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2]。Baker [13]在其著作《换言之:翻译教程》中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探讨了语篇层面的翻译对等问题。Hatim和Mason [14] [15]指出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意义,并对“语境”进行划分[16]。国内方面,也有大批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研究。黄国文,司显柱等学者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纳入到翻译研究中,用于翻译质量评估。黄国文[17]指出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研究翻译问题的一个操作性强,解释力好的理论。司显柱[18]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文本类型学为基础构建了针对英汉互译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胡壮麟等[19]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需在这三种意义上都与原文对等”。黄国文[20]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功能应用于古诗文本的翻译分析进行理论实用性的尝试和探索,并指出“在评估译文的时候,首先看功能对等,尤其是经验对等,如果元功能不对等,就要对该语篇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张美芳[21]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英汉翻译的分析。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应用于翻译质量评估,积极参与建构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也是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任务。文献综述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相当完善成熟的系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到翻译研究丰富了功能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Call Me by Your Name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概念功能主要涉及语言与主观或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用来表达和反映人们对内心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认知。人际功能则关注语言交流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则涉及在语言表达中,信息如何组织和构造,以形成有意义的语篇。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位一体,功能意义同等重要。下面案例部分将重点分析原文以及两译本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揭示译文在传达功能意义方面的忠实性问题,进一步探究两译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考量。

3.1. 概念功能

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19]。概念功能由及物性和语态来体现。及物性作为概念功能中最主要的语义系统,将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所见所为分为若干种“过程”,同时指明每一种过程中相关的行为参与者和环境成分[22]。Halliday [5]根据及物性系统将此分为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本节内容将对比Call Me By Your Name原文及两译本典型小句的及物性,找到原文与译文概念功能不完全对等的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

例1:“I know books, and I know how to string words together—it doesn’t mean I know how to speak about the things that matter most to me.”

权译:“我懂书,我懂怎么把字穿在一起,但这不表示我知道该怎么谈论对我最重要的事。”

吴译:“我会读书,知道如何去理解句子,但这不意味着,我知道如何谈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

Table 1.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 原文及物性分析

I

Know

Books

感知者(sensor)

过程,心理(process)

现象(phenomenon)

Table 2.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version of Quan

2. 权译及物性分析

感知者(sensor)

过程,心理(process)

现象(phenomenon)

Table 3.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version of Wu

3. 吴译及物性分析

会读

行为者(actor)

过程(process)

作用对象(goal)

分析:由表1可知,原文中“I know books”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属于心理过程,I为感知主体,know表达了主人公当时的认知状态和心理活动,books为“我”感知理解的对象。“and I know how to string words together”从及物性角度分析也是心理过程,这一句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补充解释前一句“I know books”的“know”具体指哪一方面。表2中,权译的“我懂书”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和原文及物性过程一致,均为心理过程。表3,吴版译文从及物性角度分析为物质过程,“我会读书”重点强调“会读”这一行动过程,书是动作“读”的受事对象。从概念功能看,权译和原文一致,吴译不同于原文,吴译前半句与原文不一致,但后半句“知道如何去理解句子”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是属于心理过程,与原文过程类型一致。从表达效果来看,权译虽然从及物性分析过程类型和原文一致,译文忠实,直白,但可读性较低,从采取的翻译策略来看,权译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较大程度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功能意义。虽然吴译两小句的过程类型并非和原文一致,但从表达效果来看,吴译更加灵活,可读性更强,译文更多的靠近目标读者,考虑到目标语文化语境,是归化策略的体现。从概念功能意义传达来看,虽然吴译的及物性过程发生了改变,但译文的概念意义并没有偏移,两译文均表达的是主人公Elio对自己爱读书的喜好的陈述。

例2:He must have hit on something, though God knows what. Perhaps he was trying not to seem taken aback.

权译:他一定想到了点什么——天晓得是什么。或许他不想露出太惊讶的神色。

吴译:他必定偶然发现了什么——天晓得是什么。或许他在试着不表现得太过震惊。

Table 4.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in Example 2

4. 例2原文及物性分析

He

hit on

something

行为者(actor)

过程(process)

作用对象(goal)

Table 5.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version of Quan in Example 2

5. 例2权译及物性分析

想到了

什么

感知者(sensor)

过程,心理(process)

现象(phenomenon)

Table 6.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version of Wu in Example 2

6. 例2吴译及物性分析

发现

什么

感知者(sensor)

过程,心理(process)

现象(phenomenon)

分析:由表4可知,原文中“He must have hit on something”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属于物质过程。He是物质过程的行为者,动作执行人。“hit on”是一个物质动作过程,“something”是被作用的内容,即行为作用的对象。而两译文中,表5中权译“他一定想到了点什么”属于心理过程,与原文及物性过程不一致;表6中吴译的“他必定偶然发现了什么”及物性过程与原文一致,均为物质过程。根据剑桥英语字典[23]“hit on”的英文解释为:“to think of an idea when you didn’t expect or intend to, especially one that solves a problem”。虽然“hit on”作为及物动词短语,传达的是一个物质动作,但翻译成中文,其内涵是包含“想到,想起”等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此处“hit on”较为贴切的翻译应当为权译版译文。虽然权译及物性与原文不一致,但此处的不一致是为忠实有效的传达原文的意思而采取的翻译方法,是译者的有意为之。

3.2. 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涉及语言活动的人际交流,是语言的参与功能[24]。人际功能中参与者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运用语言系统来表达态度,见解。参与者所扮演的言语角色不同,言语功能也不同。人际功能主要由语气,情态和语调三个语义系统构成。本节内容将对比Call Me By Your Name原文及两译本典型小句的语气和情态,找到人际功能不完全对等的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

例3:I’d never heard anyone use “later” to say goodbye before. It sounded harsh, curt, and dismissive, spoken with the veiled indifference of people who may not care to see or hear from you again.

权译:我从未听过任何人用“回头再说”这句话来道别。听起来刺耳、简慢轻蔑,语气中有着隐藏的冷淡,感觉说话的人似乎不情愿再见到你或收到你的音信。

吴译:过去从没人道别时跟我说“再说吧”的。听来刺耳、草率、轻蔑,里边挟有一层漠然,感觉能否再见到你,能否再收到你的音信,都无所谓。

分析:本例选自小说第一章开头第一段,描述的是主人公Elio对Oliver打招呼方式的内心想法。原文中首句话以I开头,表达“我”对“later”这一词语的个人情感反应,有较为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其中。权译本首句话的翻译和原文结构相似,一定程度较为准确的传达了这种情感。吴译中的“过去”“从未”侧重表达出参考作者过去的个体独特经历,“later”一词对其的情感引导。第二句话中用了三个形容词来进一步解释主人公的内心想法。权译使用了三个负面形容词“刺耳、简慢轻蔑”,语气较为强烈,传达出主人公对这种说话方式内心的否定态度。吴译选用词语与权译类似,“草率”替代了“简慢”,突出了对这种表达方式的轻视。原文后半句中的“may not care”根据字面意思,“may”包含的意思为可能,含有不确定成分在里面。按照Halliday [7]情态量值分类:高(“肯定”“总是”“必须”)、中(“很可能”“经常”“应该”)、低(“有可能”“有时”“可以”)三级。高值情态动词表明语气强烈的明确判断,中低值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对判断不明确,语气不肯定。原文中情态动词量值为中值,传达的是不确定语气。两译本中,权译情态动词量值和原文一致,译中添加了“似乎”一词有效传达了原文要表达的不确定语气,而吴译将原文高值情态动词降低为中值情态动词,这和原文的低值情态动词传达的语气意义不相符。两版译文的可读性都较高,但吴译后半句人际功能意义传达与原文不相符,忽略了原文不确定的语气。

例4:“That day belongs to a different time warp. We should learn to leave sleeping dogs…”

权译:“那一天属于不同的时空偏差。我们不要无事生非……”

吴译:“那一天属于不同的时间翘曲。我们要学着让它留在那天……”

分析:原文中这句话是Elio主动提出想要和Oliver一起去B城拿书,被反问之后鼓起勇气说的一句话,显然他这句话是说给Oliver听的。原文中后半句“We should learn to leave sleeping dogs…”很明显带有一种难为情,不愿意再次提起之前有过亲昵动作的事情。所以这句话在这里的功能意义更多以一种提建议的方式恳请O liver不要再提及那天发生的事。按照Halliday情态量值分类,“should”一词的情态量值在这里为中值情态动词,两译文中,吴译对“should”的翻译与原文一致,传达了原文表达建议的意思。而权译正话反说,添加了“不要”一词。“不要”在中文中具有较强的情态语气,用来表达命令,劝告或警告,意图阻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带有较强的否定,拒绝的个人态度。这种较强的语气态度与原文Elio想要表达诚恳建议的语气不相符,同时对于主人公来说,鼓起勇气对喜欢的人提建议,语气不太可能会过于强硬。因此,此处吴译版本更能传达出两位主人公之间缓慢流动,相互试探的情感,有效传达了原文的人际功能意义。

3.3. 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通过主位推进,信息结构以及衔接来体现。衔接是语篇中结构显性的体现。Halliday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分为: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词汇连接分为: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和搭配[24]。本节内容将对比Call Me By Your Name原文及两译本典型小句的语篇连贯与衔接,找到语篇功能不完全对等的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

例5:Sometimes we’d even open our dining room to the occasional tourist couple who’d heard of the old villa and simply wanted to come by and take a peek and were totally enchanted when asked to eat with us and tell us all about themselves, while Mafalda, informed at the last minute, dished out her usual fare.

权译:有时候我们甚至开放餐厅给偶尔来访的夫妻或情侣旅客,他们因耳闻这栋老别墅,单纯想来一窥究竟。这些人受邀与我们共餐时,简直心醉神迷,然后热情地闲聊关于自己的一切。总在最后一分钟才接到这种临时通知的玛法尔达则会端上她的拿手菜。

吴译:有时候我们甚至向偶尔来访的夫妻开放自己的餐室,他们耳闻这栋老别墅,纯粹想来一窥究竟。受邀与我们共餐时,他们完全像着了魔一样,跟我们聊很多自己的事情。而这时,总在最后一分钟才接到通知的玛法尔达则端出她的家常菜。

分析:原文中使用了好几个连词,例如“who”,几个“and”,和“while”来连接小句,串联起句子使内容前后衔接得当,逻辑连贯。这段文本较长,整句由几个逻辑连接词串联。在语言学研究中,英语是下行连接语言或所谓的形式语言,而汉语是并列语言。具体来说,形式语言意味着英语总是使用连词来传达文本的信息。连接词是下行连接手段,用于明确显示连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和语义关系。相反,汉语或并列语言指的是句子之间的隐藏逻辑或一种隐含的逻辑表达[25]。在并列的情况下,省略了连接标记,通过语义流动来理解连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和语义关系。因此,在从英语翻译成汉语时,应减少或省略一些形式词,以使目标读者更易读和理解。两个版本之间的第一个区别是“夫妻或情侣旅客”和“夫妻”。原文是“occasional tourist couple”,但情侣并不总是指已婚的人。原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种情侣,因此在翻译这个词汇项时,权译比吴译更加忠实于原文。第二个区别在于“…were totally enchanted when asked to eat with us and tell us all about themselves…”。这里的“to eat and tell”显示了动作的顺序,并且省略了“to tell”前面的“to”,而“were totally enchanted”用来描述之前提到的游客情侣,他们因被邀请到他们梦寐以求参观的美丽别墅共进晚餐而非常高兴。在翻译这句话时,必须考虑不同的语言特征。因此,在权译版本中,这句话“……这些人受邀与我们共餐时,简直心醉神迷,然后……”中的“……时”和“……然后”应该省略,因为过多的连接词不符合汉语表达规范,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综上所述,吴译在传达原文意义方面更具有可读性,传达原文效果更好。

4. 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三大元功能角度对Call Me by Your Name两译本进行分析,分别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角度出发对两译本典型例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本的三大功能在译本中发生了偏移。从概念功能来看,权译传达原文功能意义较完整,但在译文可读性方面吴译胜过权译。从人际功能来看,两版译文都有效传达了原文的人际功能意义,虽然两译文在传达原文语气情态方面有差异,但两译文都有效忠实地传达了原文主人公细腻,矛盾的内心情感。语篇功能方面,吴译较多地考虑译入语读者,在语篇逻辑与连贯上做适当的调整修改,译文更加符合汉语表达规范。

这种功能意义不一致性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译者因素,不同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基于不同的译入语读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理解,分析文本,基于此类诸多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对原文的功能意义进行取舍,以此来实现翻译目的,达到翻译效果。在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权译相比于吴译,更注重保持原文语言的忠实性和语言功能意义,可以看出权译更多采纳的是异化翻译策略;而吴译版本改变原文语言功能意义较多,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无论哪种策略,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原文的功能意义在译文中的体现,进而导致两译本在功能意义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这种不一致的原因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所在的语言体系和社会文化语境不同,也直接影响了译文的表达方式。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表达系统和语法结构,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内在机制,也反映了语言所依赖的社会文化背景。例如,英语作为源语,其句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为明确,而汉语作为目标语,更注重语义的连贯性和意境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在两种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平衡和调和,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也为译文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对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两个译本进行译文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意义取舍与语言体系差异,本研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译文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科学实用的框架。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翻译理论的发展,也为提高译者的翻译质量和读者的文本鉴赏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André Aciman.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M]. 权景, 译.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12.
[2] André Aciman. 夏日终曲[M]. 吴妍蓉,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3] 李成裕. 基于衔接与连贯理论的Call Me by Your Name的译本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
[4] 罗虹. 论敢曝话语话语译论的运用——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吴妍蓉汉译本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5]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st Edition, Arnold.
[6]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Arnold.
[7]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Arnold.
[8]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 (2014)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83771
[9] 王桂圆.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北京折叠》英译研究[J]. 海外英语, 2018(4): 201-203.
[10] 辛志英. 系统功能适用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J]. 中国外语, 2012, 9(3): 16-23.
[11]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12] 司显柱.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 外语教学, 2005(3): 79-84.
[13]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327579
[14] Hatim, B. and Mason, I. (1990)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Harlow.
[15] Hatim, B. and Mason, I. (1997)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Routledge.
[16] 邓仁华, 邓晓婷. 《长相思》英译文评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 功能路径翻译研究, 2022: 151-167.
[17] 黄国文. 翻译研究的功能路径(代序) [J]. 功能路径翻译研究, 2022: 1-13.
[18] 司显柱. 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9]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言语法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20] 黄国文. 陈旸. 翻译研究中的“元功能对等” [J]. 中国外语, 2014, 11(2): 97-102.
[21] 张美芳.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对等[J]. 现代外语, 2001, 24(1): 78-84.
[22] 陈旸. 《论语》英译本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方法[J]. 功能路径翻译研究, 2022, 26(1): 105-109.
[23]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hit-on-upon
[24]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5] Fan, T.Q. (2023)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extual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he Translations of Call Me by Your N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 6, 2637‐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