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事理学角度看室内设计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培养
The Cultivation of Design Thinking in Interior Design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Affairology
摘要: 设计事理学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探讨和优化设计教育,特别是在室内设计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设计事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在设计过程中分析知识结构和认知行为的应用。讨论了如何将设计事理学的原理应用于室内设计教学中,探讨了同理心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生活形态模型和同理心来增强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最后,文章概述了设计事理学如何帮助室内设计学生系统地理解并解决复杂设计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Abstract: Design affairolog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and optimizing design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interior desig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design theory, including its application to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behavior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design affairology to interior design teaching,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in the design process, and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 lifestyle models and empathy. Finally, the paper Outlines how design affairology can help interior design students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and solve complex design problems, thereby enhancing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areer competitiveness.
文章引用:张慧. 从设计事理学角度看室内设计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培养[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704-7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22

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设计教育界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技能和技术训练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室内设计师面对复杂问题时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方法论,它鼓励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同理心、合作和实验等方式。现代室内设计课程过于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性。这可能使设计作品趋同,缺乏个性和新意。而设计事理学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和解释设计思维的发展。通过探索设计师如何互动、如何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设计原则和规则,设计事理学有助于教育者识别和系统化教学中那些能够激发和加强设计思维的关键元素。

2. 设计事理学的概述

1969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中提出“设计科学”的概念,并划分了人工物和自然物[1]。柳冠中教授在西蒙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事”与“物”做进一步研究,明确两者的区别:“物”泛指材料、设备[2]、工具、包括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事”则指上述的“物”与人的中介点。“理”是指知识、规律,需要研究和思考,而不能仅仅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理学强调对外因的研究,明确设计目标,通过协调内外因素将外在资源最优化地利用,利用规律,创造合情合理的新事物。

此外,柳冠中还强调设计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他认为,设计师必须不断地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和发展,以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同时,设计师也应该密切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用户需求和期望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方向和方法[3]。且设计事理学的核心在于研究设计过程中的本质规律,为设计提供了一种有理有据的设计思维方式理论指导。

1) 从设计“物”到设计“事”

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在创造“故事”,是“生活方式的创新”,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3]。在体验经济、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中,更多的设计是在创造“事”仅是“物”。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设计的焦点逐渐从传统的“物”的设计(如家具、装饰和空间布局),转向更为复杂的“事”(即创造有意义的体验和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设计)的设计,这涉及设计的过程、体验以及与用户的互动。在室内空间中,“物”以及信息、服务等被整合在“事”系统里,共同实现着人们的目的,顾客在“体验”商品的同时,也在倾听“空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例如在一所新建的公共图书馆项目中,室内设计师不仅关注于空间的美观和功能布局,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促进社区的互动和学习。设计团队在项目初期就要与当地社区进行广泛的沟通,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通过这一过程,设计师发现社区居民非常需要一个能够支持多种社交和教育活动的灵活空间。为此,设计师需要创造一个多功能的社区中心,这里既要有传统的阅读区,也要设有可供工作坊、讲座和社区聚会使用的多功能厅。空间中使用可移动的隔断墙和家具,使得居民可以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空间布局。设计中还需特别考虑光线和声学效果,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确保在开放和互动的环境中也能保有舒适和宜人的阅读或学习体验。通过这样的设计,图书馆会成为一个促进社区发展、支持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内部装饰精美的建筑。

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考虑到的故事情节:是谁、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内、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会怎样去做、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比如当设计师在设计售楼处室内空间的时候,想到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客户,会在什么时间空间里体验到被什么服务的感受。在售楼处设立咖啡区、阅读区、文化体验和交流区、儿童活动区。这样家长购买房子的同时,孩子可以在儿童活动区玩耍,陪同人员可以在售楼处坐下来细细品尝不同口味的咖啡,顺手翻开一本书,让售楼处作为一个社区交流场所,让买房子变成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经历。所以室内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叙事、抒情、讲理。这样的“故事板”式的设计思维是让某一个具体情节视觉化,那么在室内设计教学时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具真实性。

2) 事系统–生活形态模型

设计事理学是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法论。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需求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人类需要在生活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寻找更合理的生存方式,需要系统地整合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有规律地利用某种资源,一件件具体的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时,生活方式的形态就显现出来。而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这样就会构成“类型化”的人群,老板在咖啡厅与朋友畅谈,上班族在食阁与同事吃午餐,农民工在大排档和工友吃晚餐,知识分子在音乐厅享受优雅的音乐,摇滚青年在露天舞台上尽情呐喊……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就组成了“事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如果要进行某类室内设计时,需要确定设计所针对的消费人群的具体社会、文化地位时,就可以观察这群“类型化”的人周围的“物”和日常的“事”,就可以找到对应人群的“生活方式”,从而更精准更有效地开展设计,以满足其需求。因此,在设计创造“物”应该如何的时候,就应该把物放在那个特定的关系场中去考察。事是物存在合理性的关系脉络事是物的外部因素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沿着“实事求是”的思路开始设计,目的则是要合乎事之情理。我们不该狭隘地仅仅把设计理解为造物活动,通过更深层次地理解设计活动就会发现,设计其实是在叙事、抒情、讲理,是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柳冠中在《事理学方法论》中描述“生活形态模型是将特定分类人群的某种生活本质需求,在特定事态所处的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后加以整合、系统地、形象化地呈现出该特定人群的潜在但又是具体的需求的目标系统,同时又是概念设计方案的评价体系。”[4]柳冠中教授的生活形态模型与室内设计要素和结构框架,有异曲同工。室内设计在沟通阶段,需要了解客户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理念,了解特定人群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以及行为习惯,沟通关于客户对于室内空间想要达到的某种意图和目的性,然后通过特定“事”实现的手段以及“工具方法”,来对室内空间进行创新,从而实现“物”(如家具、装饰和空间布局)的空间设计。如图1所示。

Figure 1. Liu Guanzhong system-life pattern model—space design

1. 柳冠中事系统–生活形态模型——空间设计

3) 同理心

同理心,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5]。同理心在设计思维和室内设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创建满足用户需求和提升用户体验的环境中,设计师在完成“事系统的生活形态”结构所涉及的要素是需要具有较强的同理心。

室内设计师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使用空间的人的需求、愿望和日常行为,开始他们的设计过程。这通常涉及对目标用户群进行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或参与式设计会议,以便捕捉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可能的挑战。这也是完成“物”之前需要对用户的“事”(观念和生活需求)进行的研究,且需要从用户的视角出发考虑空间的体验感,了解用户的意图和目的性体验。例如,在医疗设施的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功能和效率,还要考虑患者的感受,比如通过使用柔和的照明、舒适的家具以及温馨和放松的颜色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不安。同时需要考虑到对所有“类型人”的可访问性和包容性,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这涉及设计无障碍空间,如足够宽敞的通道、无障碍入口、高度适宜的操作面等,确保每个人都能方便地使用和享受空间。室内设计师还需考虑空间如何影响用户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例如,在设计学校或工作场所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创造一个促进集中和提高效率的环境,同时也要提供足够的私密性和安全感。设计过程中,持续获取用户反馈并对设计进行迭代也是展现同理心的一种方式。先“实事”,载“求是”,然后再回到“事”里去检验,看是否合乎特定的人的特定的目的性,是否合乎人的行为习惯与信息的认知逻辑,是否合乎环境,是否合乎人之价值标准。这一切就叫事、物、情、理[6]。设计师利用评价“行为”的平台,不断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最终的空间布局、材质选择和功能布局真正符合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心理期待。

总之,同理心在室内设计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它帮助设计师超越美学和功能的传统范畴,更深层次地关注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创造出更具人性化、包容性和舒适性的环境。

3. 室内设计教学方法与设计思维的理论与应用

1) 设计事理学与室内设计教学

设计事理学与室内设计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如何通过设计事理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增强室内设计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设计事理学”将设计行为理解为协调内外因素关系,然后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在资源并进行创造性发挥的过程。同时“设计事理学”将“内在目标”视为设计的出发点及终点,围绕人的合理需求来合理、合度地组织技术与物质资源,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目标。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育者同样需要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在无法改变既有的外在条件下,进行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通过设计事理学的应用,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系统地记录和分析设计决策过程。这种方法教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设计的最终结果,更要理解达到该结果的决策路径,包括选择和排除某些设计选项的理由。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设计事理学强调决策的透明度,使得设计过程可被追踪和评估。在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设计决策的影响,从而系统地构建整个设计过程。室内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系统性地了解和记录“类型人”的情感和物质需求,使得在后期在实施设计决策时,可以实时追踪和评估到设计决策的可靠性和透明度。

同时,室内设计往往需要团队合作,设计事理学通过记录和分析设计决策,鼓励学生在团队中进行有效沟通。通过共享设计决策的理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提高团队内的协作效率。设计事理学提供的“事系统–生活形态模型”结构化决策过程为学生试验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学生可以在掌握了如何评估设计选择的基础上,更自信地探索和实验创新的设计思路。

因此,设计事理学为室内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深入分析和优化设计过程的工具,能够帮助教育者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反思能力的设计师。

2) 设计事理学与设计思维

设计事理学是一种关于设计决策和行为的研究,它涉及对设计过程、方法和原则的分析和探讨。而设计思维则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方法论,强调跨学科合作、用户体验和迭代式的思考方式。两者都与设计相关,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更注重实际应用。设计思维实际上是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所谓的“问题”是指设计各要素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关系或矛盾。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用“系统方法”来解决问题,学会在观察、分析、归纳、联想、创造和评价这个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积累经验。同时用户体验也是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并通过不断地与用户互动来改进产品或服务。迭代式的思考方式则强调持续性地反馈和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学习并完善解决方案。这与设计事理学中“事系统–生活形态模型”的设计要素中的“人的需求和观念”和“事”的成因等“以人为本”的理论相统一。

4. 设计事理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 事系统–生活形态模型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课程中,将事系统中的生活形态模型应用于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符合人类生活需求的空间。例如可以通过分析真实的室内设计案例,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室内设计如何满足使用者的具体需求。也可以分析一个家庭住宅如何为各年龄段的居住者提供便利与舒适。学生可以在虚拟或实际空间中实施设计项目,应用事系统理论来创造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功能性的空间。这样的项目可以鼓励学生创造设计,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例如为轮椅用户设计无障碍空间。同时鼓励学生设计可以适应不同活动需求的室内空间。例如,一个可变换为工作区、休息区或娱乐区的客厅设计。这种设计需要深入理解事系统,即空间应如何“提供”多种使用方式。可以在设计课程中融入最新技术,如增强现实(AR)或虚拟现实(VR),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测试他们的设计如何提供预期的生活形态。

接着设计完成后,进行一系列的用户体验测试,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以评估设计是否真正满足了用户的生活需求和期待。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室内设计的技术和美学方面,还能深刻理解设计如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互动相适应,从而提升他们的设计质量和创新能力。

2) 同理心训练

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同理心不仅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工具,也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应对用户需求的基础能力。教育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和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同理心能力,以确保他们未来在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体。首先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来体验不同人群的空间。例如,学生可能被要求使用轮椅导航环境,或者佩戴模拟视力障碍的眼镜。这类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空间在不同用户体验中的作用,从而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空间。同样地设计教师可以创建模拟环境,让学生设计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或文化多样性背景的用户)的室内方案。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深入考虑用户的具体需求和偏好,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这些需求。其次教育者可安排学生与真实用户进行交流,可以是面对面的访谈,也可以是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学生需要从这些互动中收集信息,并将用户的反馈整合到他们的设计项目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技能,也加深了他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接下来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室内设计案例,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环境影响。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设计是如何影响用户的情绪和行为的,以及可以如何改进。在学生进行室内设计案例实践的各个阶段,组织批评会,让其他学生、教师甚至外部专业人士提供反馈。这种互动能够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基于用户的角度来解释和辩护他们的设计决策。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室内设计学生与心理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学生合作,可以帮助室内设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与空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同理心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策略,室内设计教育不仅能够教授技术和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考虑设计对用户的影响,最终提高他们作为设计师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课程设计

通过“事系统中生活形态模型”和同理心的训练,既能让学生了解用户需求和不同人群与空间的关系,又能让学生增强同理心。

Figure 2. Course arrangement

2. 课程安排

在大学四年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第一学年主要集中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如造型基础、透视学及基础设计软件操作。第一年下学期,课程转向室内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室内设计原理、人体工程学和设计史。进入第二学年,上学期课程加强设计思维和同理心的培养,通过生活形态模型和专业技法如施工工艺与材料,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用户访谈,以更好地理解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这可以通过创建使用者画像、情景模拟和体验日记等方法进行,提升设计的人性化和实用性。下学期则着重专业实践,涵盖商业和家居设计,强化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等创新技能的训练。第三学年上学期学生将进行商业和家装室内设计的真实实际案例实践,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从客户需求收集到最终设计提交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可以让室内设计学生与建筑、艺术、工程等领域的学生合作,以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增强团队合作技能。下学期则专注于建筑工程预算和模拟施工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一年,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实习于专业建筑设计公司,亲身经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以此积累实际经验并完善专业技能。这一教学安排旨在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全面提升室内设计专业能力。综上所述,具体的课程设计如图2

5. 结语

设计事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系统的设计方法论,尤其是将事系统–生活形态模型和同理心的训练加入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旨在通过反复的设计实践、评估和改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室内设计问题。这种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技术技能,还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竞争力和适应不断变化行业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红. 设计概论[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4.
[2] 张瑞臣. 基于事理学方法论的现代移动公厕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21.
[3] 屈甜. 设计事理学视角下乌兰察布传统村落景观研究——以隆盛庄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3.
[4] 柳冠中. 设计方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5] 车文博. 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6] 柳冠中. 事理学方法论-珍藏本[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