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实践改进和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10192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郑:重庆移通学院淬炼商学院,重庆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实践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摘要: 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探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主要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与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对同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的优化,能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Abstract: Currently, many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ve carried out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chieving certain resul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many urg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We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way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and suggestions. I hope the optim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simila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文章引用:陈郑.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实践改进和发展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711-7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23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商业领域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更加强调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和应用实践,致力于培养具备商业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过去的教育模式对理论教学过于重视,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需要探索出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而校企合作则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把企业的现实资源、项目引进来;企业把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同时,企业在应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升级方面,也可以借助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因此,校企合作对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2.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以共同利益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核心,旨在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展的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教育、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地、项目资源和市场需求信息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企业获得优秀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学校能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校企合作不仅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也对企业的技术进步、经营模式升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通过合作,能及时了解企业最前沿的资讯及发展动态,并在教学中加以介绍,使教学内容与实际更加贴近。同时,学校也能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相应的人才支持。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发展的有效机制。

3.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作用

(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开展校企合作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并促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深入的融合。学校与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开展“高管进课堂”、“企业高管讲座”、“联合授课”等方式,使学生对实际的商业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能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引入实际中小企业真实商业案例,避免了讲大型企业案例出现的和学生就业、工作脱节的情况,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二)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使得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标准,调整和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用于企业的真实需要,学生将来在工作时能够快速地融入企业,这有助于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训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提前为自己的就业做好了准备。同时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也可以让企业更早地接触到合适自身企业的学生,并且可以提前开展定制化的培养,这对于企业储备适应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管理人才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四) 促进应用型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能推动应用成果的转化运用。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研究,提高应用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应用价值,可以使学校的科研成果更直接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校企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提升商业创新的服务水平。同时,还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借助学校的专业能力和人才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

(五) 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特长与优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推动双方在共同发展上相互促进。对于学校而言,将能获得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就业资源,在教学质量与声誉上也能得到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将能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服务,在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上也能得到提高。

4. 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内容

(一) 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应用型本科高校能通过与企业合作来更多地了解行业需求与趋势,把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融合到课程当中去。而且企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能对课程的建设给予很有价值的借鉴与支撑,这对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很正面的作用,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并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这种紧密合作还能促使双方进行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从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这种合作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共赢局面,促使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人才,达到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目的,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二) 校企合作开展实践项目

校企合作开展实践项目是教育模式上的深度融合,把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相互结合,联合打造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边学边做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专门人才,使校企双方各获得良好的收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的实践项目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在项目中,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加深对行业需求与趋势的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企业的实际业务经验也给学生以重要的辅导与支撑,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到的实践技能与工作方法。总之,通过实践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也能使学生毕业以后更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获得实际技能操作的训练和工作经验。学生能够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最后,校企间的密切配合也能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与互惠互利局面,为教学质量提高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由于学校可结合企业情况,在课程中融入最新最符合企业需求的实际运用知识,培训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企业也可以通过开展实践项目,促进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经营水平提高[3]

(三) 校企合作成立产业学院

建立校企合作的产业学院,属于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和创新,它把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符合实际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学院。产业学院以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产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同时借助企业自身的资源和专业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校内与企业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能够较好地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因此,校企合作成立产业学院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有效途径。这种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又有利于把企业实际需求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校企双方共赢发展的目的。因此,成立产业学院将有力支持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进而促进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发展,达到助力企业和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最终目标。

(四) 持续拓展校企合作资源

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持续开展企业走访交流活动,同时邀请企业到校进行座谈交流。学校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当前行业环境下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另一方面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五) 教师寒暑假挂职锻炼

应用型本科高校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寒暑假企业挂职锻炼活动。老师们不仅提升了对中小企业的认知,还积累了一些宝贵的一线企业实战经验,教师们可以撰写工作总结或者商业案例,以此来反哺教学的需要,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一线的真实情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六) 认知实习课程试点改革

为加强学生对什么是企业,企业是如何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等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专业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校外企业认识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分别走进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认识实习课程的企业实践活动,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开展,是一个具有极具创新意义的重大举措,也是进行实践育人的一个积极探索。为建设实战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师生们将来将会更多地走出校园,参与企业实践,通过充分了解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未来才能更好地融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七) 开展企业实战咨询项目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与校企合作单位合作开展企业实战咨询项目。各项目负责人组织师生前往企业开展调研、交流,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骨干员工到校交流、沟通。通过每年持续开展实战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与企业的默契越来越强,以后会增加更多的合作机会。目前,实战项目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创新点,校企将在各方面大力支持实战项目的开展,并争取取得更多的成果,让教师、学生、企业三方获益,实现企业实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八) 校企共同组建工作室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合作组建工作室进行师生的实训工作。工作室可以多次邀请企业高管到校与工作室师生交流,或进行讲座、培训等,师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一起完成真实项目或业务。工作室通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各项活动,提升了工作室师生的实践能力。

(九) 商业案例评选大赛

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举办中小企业案例大赛,评选出的商业案例充分结合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总体办学定位、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了对案例开发、案例评审、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覆盖。案例写作团队由企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以此来不断提升大学生经营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案例开发动力,培养学生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团队合作、组织与管理能力。

5.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 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不够

在当前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度与广度。校企合作的项目往往只侧重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的战略合作。目前主要是围绕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或实习机会以及实战项目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较少。以后需要加强双方的深度沟通和合作,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向战略性、长期性方向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和长远发展。

(二) 校企合作机制存在利益冲突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由于双方的利益诉求不同,极易出现利益冲突问题。部分企业只考虑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短期收益,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学校则更多地着眼于从校企合作中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而对其企业的经济利益考虑较少。因此,为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需要加强校企双方利益的平衡。

(三) 校企合作机制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沟通不畅也是校企合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校企合作项目容易因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偏差,影响效果。对于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学校需要了解清楚;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企业也需要了解清楚。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信息对接和资源整合,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中的信息共享和沟通[4]

(四) 校企合作机制缺乏科学评估

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都缺乏明确的目标,这就导致项目的实际效果不能得到客观的考核。另外,也缺乏对校企合作项目执行过程与结果的及时监督与检查。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校企合作考核机制,对项目进行定期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与提高,为项目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 校企合作缺少合格的“双师”人才支撑

人才支持也是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部分校企合作项目缺乏专业人才支撑,致使项目执行起来困难重重,进展缓慢。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学校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企业的技术人员则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因此,企业和学校为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通过合力培养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校企双方需要取长补短,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局面,才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强保障,才能保障在校企合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6.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实践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一) 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对校企合作项目,需要制定周密的合作方案,对每个合作项目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责任人,除明确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时限外,还要具体落实双方的责任人。同时要拓展合作领域,比如可以联合开设专业课,可以共建实验室,也可以共建实习基地,甚至可以在课程教案制定、教材编写等方面深度参与。此外,深化合作的有效途径还包括加强应用研究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发表科研论文、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一些尝试[5]

(二) 解决校企双方的利益冲突

可以成立由学校和企业双方负责人组成的专门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合作利益分配方案制定和实施。同时,通过技术入股、利润分成等方式,保证合作过程中双方形成利益共享的机制。可以考虑用合作项目的利润的三分之一用作学生奖学金,三分之一用作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津贴,三分之一用作今后项目发展的备用金。此外,为减轻双方合作过程中的压力,还可针对合作中双方可能面临的风险和责任,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三) 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

校企合作应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这种机制应具备实时更新、数据共享、在线沟通等功能,使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问题及需求能够及时被双方发现并解决。应建立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对重大问题设立专题议事环节,做到重大问题深入谈和真解决。并通过开展“挂职锻炼”、“访企拓岗”、“高管进课堂”等方式,加强人员交流,增进双方的了解与信任。

(四) 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估机制

为达到更好目标,应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考核指标进行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设定。既要考虑项目的成果和效益,又要考虑学生的满意程度以及项目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等因素。同时,为做到客观公正的考核,应引入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和咨询,也应定期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与讨论,对合作方向与策略进行有目的的调整,以促进合作项目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从而取得更好成绩。

(五) 加强“双师”人才支撑方面

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双师”人才储备库,实行资源共享,对具有“双师”身份的人才实行全员入库;二是开展“双师”人才联合培养工程,由学校、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培养任务;三是“双师”人才互聘互派,企业人员可以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学校可聘请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兼职;同时,学校的老师也能去企业实践锻炼,增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7.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现状和开展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存在深度和广度不够、存在利益冲突、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科学评估、缺少合格“双师”人才支撑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详尽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目的在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培养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开展了较多的实践性探索,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在将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最终希望通过对校企合作实践内容的研究,对于同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校企合作的方式,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数字经济助推渝西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SKGH531),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法治教育背景下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生态圈建设——以重庆移通学院经济法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13455)。

参考文献

[1] 汤正华, 谢金楼.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5): 123-128.
[2] 耿乐乐. 产教融合: 政策目标、政策偏好与工具选择[J]. 科教发展研究, 2022, 2(4): 62-83.
[3] 王敬杰, 杜云英. 新时期产教深度融合: 背景、意蕴和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10): 34-40.
[4] 钱程, 陈鹏, 韩宝平.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思维转换与模式建构[J]. 中国高校科技, 2020(7): 74-77.
[5] 郭艳, 唐炜, 穆炯, 李军, 黄小双.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1):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