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既是对青年人的忠告,也是对新时代家长提出的新要求。家庭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和塑造的时期。除了个人所受的教育和所处文化环境外,家庭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至关重要。
鉴于此,本文基于提高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视角,结合现实回应以上问题,并进一步地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品德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家庭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探寻有效机制,从而提高其育人效果。
2. 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被视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表明了它们在功能上有着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它们是青少年生活的不同场所,因此其教育特征也有所不同,呈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 针对性
家长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可以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一方面,有意识的教育是家长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能够认识到日常的生活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一定的影响,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帮助青少年形成正向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在这类教育活动中,一方面家长应当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实现教育目标,并且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即事理穷”。另一方面,无意识的教育是通过家庭氛围,家长的行为示范来实现的,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家长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立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满足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多维度的教育。
(二) 持续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学习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第一任老师的角色。家庭教育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任何一个人都是无法脱离家庭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伯兰特·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提出,一所好学校要优于一个坏家庭,一个好家庭则要胜过一所坏学校,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且深刻的。家庭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思想品德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三) 互补性
家庭虽然在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也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家校社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青少年思想品德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基础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0到6岁的学龄前阶段,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奠定基础,其思想品德的启蒙也是来源于家庭。而当前的父母往往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比如:为了赚钱养家,为了给孩子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甚至会离开孩子外出打工。但是,在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陪伴、教育。事实上,这很容易造成“家庭教育与家庭经济的双重异化”。因此,家长要妥善处理好经济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短期利益的冲突,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努力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主要源于家庭,亲子之间显然构成了最原始的教育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像一位无形的导演,为他们提供着无限的智慧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教育。随着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家长也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逐步提高德育健康发展的实效性。
(一) 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在增强对青少年教育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片面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智与德、言与行的失衡两个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往往是“重智轻德”的,大多数家长认为成绩是青少年成功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青少年德育的发展,而德育对于青少年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大多数家长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仅仅是依赖于说教的方式,而自身却做不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在言与行上并未做到一致,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反面的作用。
(二) 教育行为背离范式
父母的一言一行、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品德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子女非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的教育态度和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性格特点、情绪情感和社会行为[2]。根据社会学理论,青少年往往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从而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父母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以及健康的人格、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言行不一、行为偏离范式,而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往往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离婚率也在不断升高,父母的婚姻关系复杂,家庭环境氛围堪忧。婚姻关系会对家庭环境氛围产生影响,夫妻关系越亲密,婚姻质量越高,与孩子越亲密,就越能够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发展[3]。家庭中的婚姻冲突不仅会加强青少年的错误观念,也有可能滋生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三) 父母自身素质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袁氏世范》所言:“养子不教父之过,养女不教母之责”,已经成为了民间一种约定俗成的法则[4]。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于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比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并不会信仰所谓的“父权”“母权”,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恰当的方式对青少年施以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父母则多会采取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方式,这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引导未成年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父母应学会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受其指导,从而营造美好、和谐、文明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 家庭教育方式偏失
受生活环境和自身阶级的影响,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落后。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50%的家长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教育孩子[5]。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采用专制型的父母对青少年过于严厉,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一味地打骂和批评孩子,会导致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出现较多的抑郁、自卑和叛逆等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德育的发展。安妮特·拉鲁也认为,家长在形成自己的教育方式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出身家庭的影响,并将在出身家庭中形成的阶层惯习在教养下一代的过程中加以传递[6]。
(五) 家庭结构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亲自养育、共同参与”的分工原则,然而,当下不少人批判我国一些家庭中所谓的“丧偶式教育”或者“缺少父爱教育”,呼吁父亲更多地参与。强化父亲的育儿意识确实非常重要,但要辩证德进一步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在过去,由于男女之间的差异,出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整体布局,男性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被边缘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当积极发挥父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上的独特作用。
在“家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祖辈参与家庭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祖辈参与家庭教育给青少年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祖辈代替父母教育的幼儿在对祖辈的依赖性和害怕孤独两个维度上都显著高于父辈教育的幼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祖辈隔代教育往往会过于宠溺,使青少年在德育方面可能会出现自私、傲慢等错误的行为。但是这也并非绝对,祖辈参与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应该发挥作用,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处理祖辈与父辈教育上的矛盾和分歧。要发挥好祖辈的教育作用,就应当“积累丰富的育儿知识、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发挥时间和感情优势并做好道德上的榜样”。
4. 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实效的对策建议
不论探讨家庭教育的特点,还是其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到提高家庭教育实效上去。家庭始终是一个课堂,家长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应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并落实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
(一) 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应看到德育的重要性,即智育和德育应当同时进行,共同发挥作用,使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尔伯格和皮亚杰在对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中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即:家庭中子女思想道德的成型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的,进而通过已经形成的道德基础对环境进行再次过滤、选择以及整合,最终形成某种固定的价值观,道德行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培养出来[7]。此外,人的智力发展与德育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不可顾此失彼。
(二) 言传身教
《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要引导家长注重家教家风建设,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些学者认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德育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不可言行不一致,如果隔代参与的青少年的教育中,也要注重两者教育的一致性,不可偏颇。
(三) 提升父母自身素质
家长自身的素质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家庭受教育程度越低,就越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与农民家庭相比之下,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在家庭教育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方式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创造、探索,更多地采取说理、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则更倾向采用严厉、批评和批评的方式。家长应发挥自身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教育中没有什么灵丹妙药,首要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教育不在于与孩子寸步不离,不在于谈话的内容,而在于“组织您的家庭生活、您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于组织您孩子的生活”,因为家长怎样穿衣、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谈论别人、怎样高兴和忧愁、怎样对待朋友与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等、都具有教育意义[8]。因此,家长亟待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的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 家校社共育
平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真正的教育即:始于家庭、长于学校、成于社会。入学后,虽然学校教育成为了最主要的轨道,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始终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始终是青少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是我们形成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远大抱负、树立个人理想和决定社会关系的场所”[9]。学校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校合作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举。对于家长而言,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知识,只是家长教育权的过渡,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手不管,家长仍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依然要履行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上的教育。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注重接受学校的指导,与学校保持德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入学后的家庭教育从之前的单独教育的形式,转变为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共育形式,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 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环境系统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影响[10]。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父母往往会更加重视家庭经济方面,去加大家庭教育的成本,而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家庭环境的变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息息相关的,除此之外,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青少年德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都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1]。家庭教育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给青少年讲好人生中的第一课,“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一切都要落实到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上去,因为一个人的内核是品德,如果青少年的德行不端,这对于青少年的人生是无益的。鲁洁先生说:“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12]。立德树人的教育是以德为核心的教育,作为家长应当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6项内容和9大方法等层面的内容,来实现自身“第一任老师”的效果,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