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深度变革与升级,进而对劳动者的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适应这一变革,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并优化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养的具体要求,包括持续焕发的创新活力、综合全面的科技素养和积极主动的实践技能;接着提出了构建基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包括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完善评价体系;最后讨论了实施这一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和加强校企合作。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driven profound changes and upgrades in productive forces, thereby posing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qualities of laborer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change, higher education must re-examine and optimize the system for cultivating the labor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labor qualities for worke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cluding sustained innovative vitality, comprehensive and advanc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and proactive practical skills. Then it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for cultivating the labor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nee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cluding sett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ourse setting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measures for implementing this training system,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 team, enhancing policy support, and enhanc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1. 引言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率先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要求[1]。此后,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3月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又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具体部署[2] [3]。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4]。
新质生产力,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生产力,而是更加注重知识、技术、创新等非物质要素的投入,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创新性、智能性和融合性,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的局限,使得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商业模式等发生了深刻变革[5]。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6]。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技术的革新和升级,更是对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挑战和提升。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产业的深度变革,传统的劳动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则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显得尤为关键。大学生,作为未来劳动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劳动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劳动素养不仅包含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更涉及劳动者的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7]。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更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通过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深入研究,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和建议,以期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然后深入探讨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构建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旨在为高校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2.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养的新要求
2.1.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劳动者持续焕发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以其颠覆性的特质,正在深度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社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至,劳动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变革,劳动者们必须时刻保持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的敏锐关注,紧密跟踪科技前沿的进展,确保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升级。同时,他们还需深刻洞察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准确把握全球科技竞争的态势。除此之外,劳动者们还应善于运用创新思维,以前瞻性的视野和战略性的思维,不断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
2.2.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劳动者综合全面的科技素养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源于对现有知识体系的不断革新与优化。劳动者要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必须首先奠定坚实的科技素养基石。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拥有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储备,并深入理解前沿科技知识的结构与发展趋势,还需娴熟掌握各类高科技特征显著的新质生产力工具。然而,仅仅拥有科技素养和工具掌握能力并不足以使劳动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深入的钻研态度。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者必须学会将科技创新理念、市场运行规律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等知识体系融入实际工作中,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指导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2.3. 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增强劳动者积极主动的实践技能
新质生产力的“新”特性,不仅代表着生产力的飞跃,更对劳动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技能要求[8]。劳动者必须具备更高的技能水平,方能驾驭和运用这些新质生产力。具体来说,劳动者需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以往难以驾驭的劳动资料,还需有效开发过去无法触及的劳动对象。为实现上述目标,劳动者需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持续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是提升劳动者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地尝试、修正与完善,劳动者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逐渐摸索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方法和路径。此外,劳动者还需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具体产业及产业链中,关注新技术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转变。
3. 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新体系构建
在学术领域内,关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概念框架,已经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深入探索与研究。曲霞、刘向兵提出了劳动素养的五大基本构成要素,代表劳动者在“思想、心理、伦理、行为、能力”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表现[9];江楠等认为大学生劳动素养是大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0];杨金保等认为大学生劳动素养涵盖了知识、技术、能力、自我形象和态度、动机和特性[11]。此外,还有研究关注了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方法与路径。丁洁等认为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实施要坚持校内和校外评价模式、定性定量评价模式、过程阶段性评价,保证劳动素养评价工作开展的有效性[12];黄燕等提出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要合理规划多维化的评价内容项目,科学建立精准化的评价目标体系,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标,潜心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载体[13]。
总之,关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内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内涵与外延的深刻理解,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劳动的形态、内容和要求。这一变化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还对其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必要继续深化对大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
3.1.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深刻阐释了劳动之于人类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核心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仅强调了劳动对人类起源的决定性影响,还指出了劳动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本质特征[14]。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强调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不仅是财富的源泉,更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深刻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生产、社会形成及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与决定性作用[15]。通过劳动,人类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在不断探索与创造中,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革新以及精神文化的繁荣,从而实现了自我超越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面对当今时代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所倡导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启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模式,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知识融入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以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构建融合新质生产力知识的劳动教育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3.2. 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构建
3.2.1. 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首先,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石。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勇于探索未知,能够在面对问题时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项目驱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最后,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2.2. 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
课程设置作为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应增加与新技术、新产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课程内容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也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引导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其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注重课程的更新与迭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进展和产业变化。
3.2.3. 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劳动素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实验室实践、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新质生产力的运作机制,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在实验室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先进的实验设备,参与科研项目,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前景。企业实习则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的重要机会,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过程,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此外,社会实践也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3.2.4. 完善评价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还能为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有力依据[16]。首先,应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评价不应仅局限于单一的考试成绩或技能掌握程度,而应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发现他们的潜力和优势。其次,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至关重要。通过设置创新实践项目、跨学科课程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此外,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方面的考核也不容忽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是形成良好劳动素养的基础,通过日常观察、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 培养体系的实施保障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构建实施的关键保障。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在劳动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其次,高校还应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17]。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劳动素养培养的积极性。通过设立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等方式,对在劳动素养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科研环境。
4.2. 强化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在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开展。这些资金可以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等方面,确保劳动素养培养工作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其次,政府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劳动素养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高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既可以是对优秀课程、优秀教师的表彰,也可以是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奖励,从而激发高校和师生的积极性,推动他们更深入地开展劳动素养培养工作。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工作。例如,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还可以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相关公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
4.3.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对于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工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首先,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研发,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劳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直接的,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更早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水平,从而在学生毕业时能够更精准地选拔人才。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此外,校企合作还有助于高校和企业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而企业则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
5. 结论
构建基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体系,是一项既具有深远意义又充满挑战的长期任务。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发展方向,更是对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这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的通力合作与密切配合。首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担负起构建与实施劳动素养培养体系的主体责任。其次,政府在构建劳动素养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政策引导与保障作用。此外,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也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工作中来。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逐步培养出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