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研究
A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Hangzhou City
DOI: 10.12677/sd.2024.141027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楼简丹, 王 宁: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旅游教育旅游产业耦合发展杭州市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Industry Coupling Development Hangzhou City
摘要: 产教融合是当前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耦合发展是对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主动回应。作为浙江省省会的杭州,因其教育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优良态势,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的耦合互动表征显著。从健全旅游行业规范、实现产学高效合作、实行双重教育评估、融合各类教育课程、改变行业认知偏差五个维度提出对策,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耦合效应向纵深发展。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and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education is an active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need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m professionals. As the ca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due to the excellent development of its education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coupl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characterized significantly.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five dimensions, namely, sound tourism industry norms, realizing efficient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implementing dual education assessment, integrating various education courses, and changing the cognitive bias of the industry, so as to promote the coupling effect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develop in a deeper and deeper way.
文章引用:楼简丹, 王宁. 杭州市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10): 2454-2459.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10278

1. 引言

产教融合要求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要求教育业有意识地引导并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进行学习和技能培养[1]。旅游业是我国现阶段的朝阳产业[2],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依据产教融合理论,旅游教育业应与旅游产业达成耦合,从而充分发挥二者价值。杭州市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旅游胜地,人间天堂”,是“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之一。同时,杭州市教育资源集聚,截至2024年6月20日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7所[3],占全省43.12%。故而本文以杭州市作为样本展开分析,一从理论层面探讨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耦合互动表征,二从实践层面探究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耦合发展的对策。以期解决目前旅游产业急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的困境,带动杭州市经济总量稳步上升。

2. 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耦合互动表征

(一) 旅游产业对旅游教育的支撑作用

1) 产业高速发展,带动学子学习

旅游业是通过创意经济促进改善人民福利的产业,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4]。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即使是在疫情的情况下,截止2021年,在我国杭州市,全年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就有1068亿元,全国旅游收入更是达到2.92万亿元。虽然旅游产业的基层员工收入低,但高层管理者收入较为可观。故而,不断有学子认识到旅游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其对旅游行业的向往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管理能力,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中的典型成功代表人物,如维也纳酒店首席执行官黄德满、途家网创始人兼CEO罗军、广东长隆集团董事长苏志刚等,这些旅游行业中的领袖人物的成功案例,也会带动不少青年以其为榜样,不断充实个人的专业知识,锻炼才干,向旅游产业进军。

2) 行业人才需求,提供教学标准

旅游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旅游产业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保障其高速发展,因此不断推动教育业向专业性方向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大,其内容包含交通行业、接待行业、游憩行业、营销行业、商业、生产制造业、旅游智业等。每一行业又包含多种产业,其规模之大,所需劳动力之多,不容小觑。根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旅游产业的每一个部门在招聘、工作中,都需要具备其自身独特的业务能力。学校应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得出每个职能岗位所需要的具体能力,并将所得出的数据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制定计划、安排教学课程,提高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3) 行业大咖指导,分享行业动态

旅游行业大咖进校教学是推动旅游教育发展的重要方法。相对在校教师,企业内人才对旅游产业的前沿信息、发展趋向的了解比较深入。行业内人才在校教学,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焦点,针对从业过程中的实践经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为在校生更好地谋划未来提供指导和建议。教育者可根据行业大咖的教学,吸取建议和意见,调整教学重点,快速跟进产业动向,突出教学重点。

(二) 旅游教育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

1) 培养专业人才,为旅游行业输送中坚力量

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枢纽[5]。随着旅游业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人才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虽然入职门槛低,但旅游产业员工的各方面素质要求高,以酒店业为例,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基础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所面对客人的复杂性还要求从业人员做到随机应变。旅游国际化背景下,还要能做到精通外语。但旅游产业入职门槛偏低,部分员工并非旅游专业毕业生,而是社会培训人员。但社会培训的旅游从业人员缺少专业性,部分旅行社或私人培训机构的培训具有“短、平、快”的特征[6],培训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在这样的状态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许多短板。

2) 发展素质教育,为文明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教育的持续高速发展是“文明旅游”“有序旅游”等旅游理念能够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首先,教育行业的发展能够使当地的总体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有相应提高,旅游产业内部基层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也将会有一定的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的知名度也会提升,从而吸引客流量。其次,教育事业发展,会培养出众多能力出众的高素质人才,也将为旅游产业管理层不间断输送新鲜血液和新鲜思想,提升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最后,游客素质的提高对旅游景区维护景点设施费用的降低也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提高,增加旅游业的整体收入,节省旅游成本。

3) 研究相关理论,为行业难题提供解决措施

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跨境旅游和疫情下的旅游发展态势,诸多复杂旅游现象的出现需要教育业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生发出适应时代发展、适应新的发展态势的新旅游理论,推动理论的更新和进步,并将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合理运用到各旅游企业当中,以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旅游行业的研究中,研究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为行业的发展提供策略和指导。

3. 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耦合不足,需求缺口不相适应

总体上,杭州市旅游教育相较于旅游产业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协调性,两者发展需求缺口不适应,且发展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尽管杭州市旅游教育起步较早,旅游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相对内陆地区较高,与行业需求吻合度教高,但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度仍欠缺。

(一) 旅游人才供给不足,低“进入率”

现阶段我国高校仍处于文化旅游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结构的战略性优化的调整期,人力资本依然处于短缺发展阶段,中等技术教育中人力资本难以发挥重大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效用仍尚未全面显现[7]。作为杭州市国民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服务业在杭州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与此矛盾的是杭州市旅游教育的人才供给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杭州市旅游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众多,但最后进入旅游行业的人才却不多,旅游专业人才的供给普遍偏低。其突出特点是:杭州市旅游服务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普遍偏低,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岗位的起薪偏低,大多数旅游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产业岗位工作,旅游专业学生与旅游产业岗位之间存在“低进入率”现象。

(二) 入职门槛普遍偏低,低“认可度”

旅游业入职门槛低,杭州市亦如此,大部分企业招聘没有学历限制,这也导致旅游专业文凭的社会认可度低。不管是旅行社、酒店还是餐饮企业,大多数招聘要求都不限学历,即大部分旅游相关企业的招聘学历要求都很低,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的入职门槛低,多数从业人员并非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入职门槛低,旅游专业文凭认可度变低,由于社会思潮风向,旅游企业的工作社会地位不高,职业污名化高,这也是导致旅游产业低“进入率”的关键原因。

(三) 工作待遇低于预期,高“流失率”

首先,旅游产业工作强度大。以酒店业为例,酒店前台员工要坚持八小时站立工作,工作内容宽泛,且实行两班倒的上班模式,加之时常得不到住客的尊重,这一岗位不仅要有强硬的业务能力,还要能处理各种突发现象。旅游专业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多为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方面有些欠缺,这也导致很多旅游专业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高强度工作,转而投向其他行业。其次,旅游产业的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旅游企业员工工作强度大,但工资不高。再次,旅游企业的升职基于长时间的工作经验的积累,这个时间往往以年为单位,员工们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会感到迷茫,抱负难以实现,造成员工职业归属感较低。最后,旅游企业的社会认可度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和学历要求低,很多员工是低学历的社会人员,导致进入旅游行业的旅游专业学生不能看到自己的学历优势,得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四) 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低“针对性”

旅游教育存在旅游学科缺乏独立深入的概念体系、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旅游教材质量欠规范等问题[8]。很多课程的内容有一定重复或交叉,如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和和旅游经济学,课程的分散现象严重,相同科目的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存在相似性,旅游教材数量多但质量欠佳。同时,旅游院校课程的内容多是由其他领域转化而来,像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旅游心理学等,虽然带有“旅游”二字,但其本质并非旅游学科的基本概念,是由经济领域、心理领域、管理领域等非旅游领域转化而来,缺乏专业性和深度。这也造成旅游学科学生知识的专业性弱,旅游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因此下降。同时,多数院校未设置适合学生学习方向的选修科目,课程内容缺少弹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4. 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政府部门引导,健全旅游行业规范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旅游、教育行业的扶持和指导。首先在旅游业方面,要完善杭州市的政策、财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产业各相关行业的规范标准,增加卫生、安全、秩序等生活配套设施的供给[6],用各种惠民政策拉动旅游企业和消费群众分别进行工作和娱乐,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其次在旅游教育方面,政府部门需要主动作为,积极采取行动,将旅游教育纳入杭州市旅游整体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支持开展全国范围的旅游师资培训和旅游行业管理人员的岗位职务培训,把旅游业的职业教育纳入旅游产业系统,实现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的对接,以实现各种旅游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加入提供有效的渠道和支持。

(二) 深化企业多方参与,实现产学高效合作

首先,企业要树立合理的人才观。杭州市旅游院校数量多,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多,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对旅游人才市场进一步调研,引导旅游教育学科结构的调整。同时,企业可应用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保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出。其次,企业应建立合作培养新模式。企业对旅游各行各业的认知度和敏感度往往高于旅游院校老师,故而企业可安排行业内人才对当地高校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突出教育重点,分析杭州市乃至全球的旅游行业前沿信息,加深对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了解。最后,企业应深化投资共建。旅游企业可以投资于旅游职业学院以进行科研开发、项目共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可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发展科研机构,协作开展调查研究,研究旅游行业的前沿问题,探讨教育业在旅游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完成专题研究工作,为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协调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三) 实行双重教育评估,培养行业对口人才

双重教育评估是指不仅对学生的在校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还要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纳入学籍评价的标准,使人才输出和人才需求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传统产业发展为现代产业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产业的发展需要更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而仅仅依靠旅游专业院校或旅游企业单独进行人才培训,所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其要求,可以融合德国的“双元”办学、英国的“工学结合”[9]等模式,对学生的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内的实践学习进行评估。具体措施有,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习意向来进行分配实习,相对于现在大多院校的一刀切式地将学生集中送到某个实习单位,差别化地分散实习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获得满足感;二是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情况和工作情况,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定时接洽,进行每月一次的学生实习评价;三是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更快接轨正式上岗。

(四) 融合各类教育课程,打造复合类型人才

旅游行业所需的人才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吃苦的人才,为此,旅游院校要设置多类课程,如项目类课程、体验类课程、竞赛类课程、课程思政,将这些学科融合在一起,推动专业交叉融合、校内外师资融合、各类课程融合、教学资源融合、实习和就业融合[10],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专业人才。一是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1]。旅游教育尤其要注意把思政课程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红色旅游线路,发扬红色文化,促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共同提升。同时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情操。二是项目类课程教师还需围绕固定项目,如旅游规划、酒店活动策划、菜单设计等,通过具体实际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熟悉特定职业的具体流程和技术规范。三是体验类课程。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实践情境,把课堂转移到实际就业环境,如旅行社、酒店等,使学生体会实际工作环境,启发受教育者思维,开展交互式启发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中启发思维促进积极的教学思考,锻炼专业素养,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四是竞赛类课程。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或者鼓励学生在省级和市级竞赛中锻炼才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创新意识。各类课程的融入有利于打造旅游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企业工作时更得心应手,从而降低旅游行业的“高流失率”[12]现象。

(五) 改变行业认知偏差,吸引行业人才加入

纵观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协调发展过程,主要问题在于旅游行业从业者社会地位低,旅游教育文凭社会认可度低,大众对旅游行业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将旅游行业看作是低层次的服务行业。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加强政策宣传,传媒界可通过影视剧、抖音、微博等渠道,营造旅游行业从业者积极正面、能力强硬的形象,让大众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从而改善对旅游行业的看法。此外,旅游企业要严格员工标准,定期开展培训教育,锻炼出服务素质强、工作能力强的员工,体现旅游行业的高标准、一体化服务,引导人民群众提升对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欣赏。最后,相关部门可通过举办旅游行业的活动、竞赛等,加强活动、竞赛内容的宣传,一方面让群众能在观看活动、竞赛的过程中感受旅游行业魅力,另一方面使活动参加者、参赛者能够在过程中体会自我价值,提升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5. 结论

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耦合发展是构建坚固人才培养链条的重要抓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人才的企业是不可想象的[13]。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耦合以人才为纽带和最终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健全旅游行业规范、实现产学高效合作、实现双重教育评估、融合各类教育课程、改变行业认知偏差5个方面,多维纵深对杭州市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以回应旅游行业迫切需要大量旅游人才的呼吁。

基金项目

2023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2023R406087);2024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2024R406C088)。长三角红色文化协同育人虚拟教研室(编号:2024ZLXNJY04);浙江理工大学立德树人专项(23136028-Y)。

参考文献

[1] 刘寒雁, 吴剑明, 冯婕.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缅跨境流动人口治理研究[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1: 315.
[2] 郑新立, 著. 郑新立论消费(1980-2020) [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Z].
[4] Nusraningrum, D. and Pratama, A. (2019)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rough Creative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8, 300-308.
https://doi.org/10.35940/ijeat.f1049.0986s319
[5] 熊国保, 何小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4(4): 309-313.
[6] 周李俐, 张慧彦. “一带一路”倡议下旅游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17): 6-10.
[7] 王晖琛. 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进展, 2021, 11(5): 1792-1802.
[8] 于佳. 多维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9] 徐兰. 适应性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企业办学主体的优化路径——基于德国双元制比较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36): 16-20.
[10] 王彦洁, 庞笑笑, 高宏. “新财经”教育改革理念下“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1, 21(2): 17-21.
[11] 华建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研究[M].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22.
[12] 邱萍. 旅游研究二十年 草草集[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20.
[13] 盛巍, 李晓峰. 高效领导力[M]. 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