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防风,为风病要药,功能解表发汗、祛风化湿,因其能抵御风邪,故有防风之名。今以干燥根入药,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省区,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品质最佳;此外,山西、河北、宁夏、陕西等省区亦产。防风古今用药部位与产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2. 产地考证
早在自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曰:“防风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沙苑即当今陕西渭南地区;邯郸即当今河北南部;琅邪即当今山东省境内;上蔡即当今河南省境内。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曰:“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世用治风最要,道方时用。”文献指出防风主要产于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其次为湖北襄樊与河南信阳一带。
至隋唐时期《新修本草》曰:“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1]。叶似牡蒿、附子苗。”《千金翼方》载绛州、泽州、齐州、兖州、淄州出防风,文中所言齐州、龙山、淄州、兖州、青州皆位于今山东省;绛州、泽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当时观点指出防风产地已从湖北、河南等地消亡。
两宋时期《本草图经》曰:“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亦疗头风眩痛。”将防风的产地又增加了淮浙一带。金元时期对防风的功效记载比较详细,但是对产地未见记载。
明代《救荒本草》曰:“防风,生同州、沙苑、川泽邯郸……今中牟田野中亦有之。”[2]可知当时防风产地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及陕西一带,与今防风产地略有异同[3]。清代《本草求真》记载:“防风,出北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堪入药。”[4]清代以前防风的产地可归纳为山东、河北、河南及江淮浙等地。
近代本草《药物出产辨》云:“防风产黑龙江省洮南县,为量多。”[5]洮南县今为吉林省洮南市,原属黑龙江省辖县,位于原黑龙江省南部。
纵观古今本草文献记载,古代防风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苏、湖北、陕西;现代山西、河北、宁夏、陕西、云南等地亦产;据调查野生防风主产于东三省、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其中以黑龙江省产量最大,质量最优。产于东北地区的防风又被称作关防风,人参炔醇为防风挥发油的特征成分之一,是用来评价防风挥发油质量的关键性成分,有研究对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关防风中人参炔醇含量最高为60.87%,是内蒙古的9倍,《中国药典》规定的防风质控的指标成分关防风中两种色原酮(升麻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含量高达0.87%,远超内蒙古等地,现关防风已成为黑龙江省优质道地药材,目前被收入全国道地药材目录[6]。关防风多分布于黑龙江省境内的泰康、安达、兴安、博兴图、肇东等地,其道地药材质量成因与黑龙江省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土地肥沃有关,其丰富的地质资源如草甸土、沼泽土、黑钙土、针叶林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盐碱土等,经适当合理改良,更适宜关防风的栽培2018年肇源县关防风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杜尔伯特“小蒿子防风”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7]。目前在大庆、杜蒙、拜泉、龙江、海伦、北安、佳木斯等地已经大规模开展了防风的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8]。
3. 防风活性成分研究及临床应用
防风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色原酮、香豆素、多糖类和挥发油等,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解热、镇痛、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方面[9]。
3.1. 抗炎、解热、镇痛
李文等对防风有效部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防风有效部位能够减少炎性渗出,降低血浆黏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表明防风有效部位具有明显的抗炎、降低血浆黏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这为防风的相关新药研究奠定了基础[10]。
赵娟等通过II型胶原二次免疫诱导大鼠CIA模型,研究防风色原酮提取物对CIA的防治作用,通过动态观察大鼠关节炎积分和发病率,镜下观察关节组织的滑膜、软骨、骨的变化,关节X线计分,实验室指标检测IgG和IgM含量以及IL-1B,TNF-α和II-6含量。结果显示防风色原酮提取物能降低大鼠关节炎积分和发病率,抑制血清中IgG和IgM含量,从而有效地控制CIA免疫对关节的破坏作用;减少滑膜细胞增生,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血管翳形成,减少骨质增生,降低IL-1B,TNF-α和II-6含量,提示防风色原酮提取物能调控大鼠CIA病情,其机制可能与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有关[11]。
陈古荣等对种源采于黑龙江省富裕县野生防风制以煎剂与浸剂,采取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作用于发热家免模型,结果表明防风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注射给药的作用更强[12]。
薛宝云等研究发现防风有效成分(升麻苷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能够明显降低发热大鼠体温,且具有镇痛、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3]。
杨波等采用2,4-二硝基苯酚法对防风的CO2超临界萃取物的解热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防风萃取物高剂量组解热作用明显[14]。
戴锦娜通过建立急性炎症模型(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和慢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系统考察了防风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防风高、中、低剂量组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急性足肿胀;与模型组比较,防风高剂量组对慢性炎症模型大鼠继发性足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1) [15]。
Li等应用防风汤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对防风汤的药效学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防风汤具有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色氨酸、甘油磷脂分解、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和脂肪酸代谢有关[16]。
郑康通过建立炎症细胞模型,观察玉屏风散复方及单味药的不同提取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TNF-α、IFN-Y、IL-18水平;Westemn blot法检测P65、JNK、p-JNK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玉屏风散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降低U937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含量;降低P65、p-JNK蛋白表达量,说明玉屏风散可通过JNK/NF-KB信号通路实现抗炎作用[17]。
3.2. 抗过敏作用
中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盛则痒,无风不作痒”故祛风法在皮肤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过敏性疾病与风邪、毒邪及体质密切相关,防风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尤其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所以防风作为祛风良药在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均有使用,说明防风加减配伍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何新阳等从防风中分离得到的新的均一多糖(防风多糖SP800203)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采用ESI-MSn、GC-MS、NMR等谱学技术对防风多糖SP800203进行分析,实验研究发现防风多糖SP800203各浓度组能增加斑马鱼免疫细胞密度、巨噬细胞数目,同时能够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TNF-α、IL-1β和IL-6,进而发挥免疫调节活性作用[18]。
陈子珺等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防风、刺蒺藜、防刺合煎剂(1:1)对右旋糖酐引起的小鼠皮肤瘙痒及组胺造成的豚鼠局部皮肤瘙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合煎剂能够抑制组胺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同时对二甲基亚砜引起接触性荨麻疹豚鼠耳肿胀有抑制作用。提示防刺合煎剂可通过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皮肤以减轻过敏反应[19]。防风对组胺所致的豚鼠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收缩具有抑制作用;对卵白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及药物性哮喘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0]。
吴贤波等采用胰蛋白酶刺激方法制备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探讨防风抗过敏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防风醇提物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通过抑制蛋白酶激活受体-2 (PAR-2)表达,阻断肥大细胞脱颗粒,选择性调控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继而抑制肥大细胞“瀑布效应”,进而发挥抗过敏作用[21]。
耿玉梅等通过建立卵蛋白致大鼠过敏性鼻炎模型探讨防风多糖对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防风多糖可调节Th1/Th2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平衡和机体免疫应答,诱导Th向Th1分化(IL-12、INF-y水平表达增高),抑制Th2的表达(降低IL-4、TNFα、VCAM1、IL5在血清中的表达),从而减轻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和浸润,调节AR大鼠的免疫功能,减轻AR的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IgE、HA、LTC4、PGD的产生、释放),达到治疗目的[22]。
孙萌等采用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防风多糖能够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吞噬能力,并促进巨噬细胞释放NO及TNF-α和IL-6;体内实验结果表明,防风多糖能够明显提高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低下BALB/C小鼠的碳粒廓清能力,增加脾脏及胸腺指数,并使免疫低下小鼠体内的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补体(C3、C4)的含量升高。表明防风多糖在体内外水平均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23]。
3.3. 抗肿瘤
现代研究表明将防风总多糖作用于肿瘤细胞、肿瘤模型小鼠,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24]-[27]。
王凯赫等将不同质量浓度防风多糖SP-3作用于胃癌AGS细胞、肝癌HepG2细胞和乳腺癌MDA-MB-23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防风多糖SP-3对胃癌和肝癌具有潜在效果,其中对胃癌的药效最佳,其能够调控肿瘤细胞G1期的增殖,抑制细胞进入S期,阻滞胃癌AGS细胞分裂,抑制细胞增殖,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28]。临床研究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数量、表型及功能有密切关系;林华等实验研究发现防风多糖能够通过促进MCF-7细胞对巨噬细胞的募集及驯化作用,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调控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进而发挥免疫监视作用[29]。
3.4. 抗氧化
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急性脑缺氧及自由基过氧化造成的细胞损伤已被公认。临床重采用多种方法降低这种氧化应激导致的损伤,以减轻后遗症、早日恢复患者肢体机体;临床仲常用药对川芎–防风,黄芪–防风,散中寓补,补中兼疏,在治疗中风偏枯不语、久痹肢痛等多种病症中均有良好疗效。
毛明江等从实验研究探讨川芎–防风药对通过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给予水煎液研究结果显示川芎、防风及合用均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缺损症状、降低脑梗死率、提高脑组织中抗氧化酶SOD水平,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以及LD及LDH水平,二者协同效果可能与清除自由基发挥抗氧化作用有关[30]。
马红等探讨黄芪–防风药对水煎液具有固表御风、扶正起废、祛风蠲痹、升阳止泻等主要功效。本实验研究观察黄芪防风药对能够显著抑制体外DNAPH-VitC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降低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这可能是历代均用其治疗中风不语、偏枯痿废的机理之一[31]。
4. 结论
防风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发汗解表、祛风化湿的功效,因其能抵御风邪,故得名防风,为风药之统领。本文从本草研究的角度,引经据典、酌古参今,对防风产地变迁、活性成分研究及临床应用等进行梳理和考证,为道地药材防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金项目
资助项目:“龙九味”之关防风中医经典文化内涵及现代推广研究(项目编号ZYW2022-00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