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ithin the Systemic Viewpoints
DOI: 10.12677/ass.2024.131089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静: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系统观念思政课专题式教学Systemic Viewpoi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roject-Based Learning
摘要: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人们以一种整体的、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客观世界,统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以实现系统整体最优解的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观念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应有之义。文章从以前瞻性思考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以全局性谋划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和以整体性推进高校专题式教学发展三方面,探讨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的具体路径,旨在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实效,打造思政课专题式教学“金课”。
Abstract: This systematic concept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n China, in which people view the objective world in a holistic, dialectical, interconnected, and developing way, comprehensively recognize and grasp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laws of things, and achieve the optimal overall solution for the system.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he thematic-style teaching of polit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moral character and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 This paper explores specific pathway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rward-looking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matic-style teaching in political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matic-style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matic-style teaching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pproach can be used in medical academic scenarios to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matic-style teaching in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eate “golden courses” in this area.
文章引用:李静. 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49-5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893

1. 引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就包含“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举措实质上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上升到“立场观点方法”的高度。系统观念作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仅可应用于治国理政、谋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可应用于某一领域的事业规划和建设举措。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于在思政课中进行专题式教学研究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也予以肯定[2]。不仅如此,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要“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足以见得专题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2. 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基本状况

2.1. 系统观念研究基本状况

以时间为脉络对当前学界关于系统观念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在2020年以前,国内学者对“系统观念”这一主题的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对“系统论”与“系统思维”的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逐渐掀起对系统思维和系统论的研究热潮,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学者发表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被提至“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高度,国内掀起关于“系统观念”的研究热潮。

第一,关于系统观念的生成逻辑研究。当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系统观念的生成逻辑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吸收继承[3],其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的接续继承[4],其三,是对现代系统科学的融合借鉴[5],其四,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吸收[6];第二,关于系统观念的概念界定研究。国内学界目前没有对系统观念概念的统一界定,国内学者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对系统观念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看法。其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多种角度进行概念界定,如贺新元(2021)从系统观念的功能入手进行界定[7],辛鸣(2022)则是从方法论意蕴与实际运用两个维度解读系统观念[8]。其二,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进行概念界定[9]。其三,从广义与狭义进行内涵界定[10];第三,关于系统观念的实际应用研究。系统观念作为我党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社会各界都较为重视以系统观念指导工作。当前,学界关于系统观念的实际应用研究在多个领域,如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党建方面以及教育方面都有所涉及,国内学者将系统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指导,应用在多个学段、多个层面,如大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思政课建设、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师角色塑造等。

2.2. 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基本状况

国内早在1987年就已有关于专题式教学的研究文献。自此之后,国内关于专题式教学的研究逐渐增多,虽然在2015年研究数量有所回落,但之后仍保持上升趋势。2017年后,研究数量有下降趋势,但每年仍有50篇以上的发文量。再在中国知网以“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课”以及部分思政课程名称为第一检索词,以“专题式教学”为第二检索词,共查询到文献记录271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专题式教学研究最早出现在1993年,自2009年开始,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虽然近三年有下降趋势,但仍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门之一。

第一,关于专题式教学的概念、模式与应用学科研究。其一,当前学界关于专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说法种类众多,部分学者在定义时更加凸显专题式教学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也有学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方法。其二,关于对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内学者将当前专题式教学分为四种模式,即“一人 + 多专题 + 大班教学”、“多人 + 多专题 + 大班教学”、“一人 + 多专题 + 小班教学”、“多人 + 多专题 + 小班教学”,四种模式分别存在不同的优缺点。其三,关于专题式教学的应用学科研究。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各学科授课教师的青睐,应用范围涉及多学科、多学段;第二,关于专题式教学的实际应用研究。其一,关于专题式教学实施基本原则的研究。国内学者依据不同角度,提炼出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原则。其二,关于专题式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的研究。国内学者通过实践发现,专题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课程过程管理难以评价,专题设计偏离大纲、缺乏新意,师生互动差、教学实效欠佳等问题。其三,关于专题式教学实践路径的研究。针对专题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提出改进措施。如科学设计教学专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或是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其四,关于在思政课开展专题式教学的研究。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将专题式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学者着眼于思政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效,多方位探究专题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实施要求。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学者关于系统观念和专题式教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对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义,但当前研究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之处。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当前关于在系统观念视域下进行专题式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象多为中学生或研究生,对高校思政课的研究较少;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关于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将某种精神或文化等融入到此课程的教学当中,但并未对其运用专题式教学授课的最终教育实效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缺乏调查和研究。当前学者们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实效研究上多提出的为宏观层面的路径探究,但缺少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分析,对于提出的措施是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实效并未继续探究,仅有少部分学者是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教学方案。

3. 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价值意蕴

3.1.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11],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德”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来讲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对于国家来讲,“德”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对于社会来讲,“德”是引领社会风尚、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对于个人来讲,“德”是个人成为优秀人才的必要因素。因此,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我们始终旗帜鲜明、绝不含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思政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多门必修与选修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德”,它不仅仅简单指道德,更包含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等思想道德。在此意义上,高校思政课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相关。一方面,思政课是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法治问题进行教育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另一方面,思政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培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系统观念视域下思考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既是在育人过程中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方法,也是严密思政课课程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德法共育的必要环节。因此,在系统观念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3.2. 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始终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风暴的席卷而来,国际局部冲突的不断爆发,为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挑战与威胁。正所谓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这种纷繁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强国”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最初建设的目标更多体现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方面。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教育强国建设”已不单单是在高等教育层面的建设,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向量的综合发展。过去几十年,我国经历了由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由教育大国到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演变,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一论述凸显了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并不是一个简单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需要经过“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实现不同层次教育的相互衔接。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这就需要办好思政课,借助思政课的教育平台承载这一光荣使命。高校思政课始终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聚焦于回答学生关于人生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大问题。当前教育强国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真假掺半的网络信息冲击,使当前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持续复杂化。高校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其在课堂上传播的价值观教育融合了对中国精神的正确认识,融合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正确理解,融合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这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具有高度一致。因此,在系统观念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研究,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4. 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路径探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2]这一论述揭示了系统观念蕴含的深刻意蕴,突出强调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核心要求,为我们理解、运用系统观念助推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4.1. 以前瞻性思考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世间万事万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当中,没有事物永远静止,系统也不例外。一方面,系统具有动态性。系统作为不同要素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统一体,始终处在运动、变化当中。在系统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可以视为一种运动;在系统外部,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是一种运动。另一方面,系统的运动具有规律性。系统的这种运动变化并不是毫无逻辑的,其变化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人类可以通过掌握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预见未来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把握系统变化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目标预见性地谋划、制定方案,是前瞻性思考的关键所在。坚持前瞻性思考要求我们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将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相贯通,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相统筹,科学预见,超前谋划。具体而言,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充分把握历史实际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透过历史看现实。要在切实开展调查研究和理性分析后,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基于此,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计划和方案。

4.2. 以全局性谋划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系统而言,这种联系同样贯穿于系统生成、发展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系统内部诸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在系统外部诸系统间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因此,我们要坚持全局性谋划,着眼于事物发展全局。“全局”即事物的整体和全部方面,而“局部”则是组成“全局”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坚持全局性谋划要求我们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大局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既要看到全局,又要看到局部,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整体性认识思政课课程体系,正确认识大局,从全局角度把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将各个专题放在整体课程中谋划布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自觉做到局部服从全局。

4.3. 以整体性推进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离开了部分,整体也不复存在;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具有决定作用。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本身是多方复杂要素的综合,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始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系统具有非加和性。由各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具有各要素简单相加所不具备的新特质,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必须要坚持整体性推进,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推进要求我们要着眼于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说,要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而不是某一领域的发展,即各个专题共同进步,而不是只注重个别专题的讲授;要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有序推进而不是整体同步推进;要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

5. 结语

专题式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近年来对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专题式教学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系统观念作为贯穿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推动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指引。但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发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立足当下、久久为功,在系统观念的视域下思考提升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实效的路径与方法,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打造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金课”。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系统观念的现状及培育研究”(YCSW2023071)。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 人民日报, 2020-11-04(02).
[2]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3] 魏宏森.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J]. 系统科学学报, 2022, 30(1): 1-6.
[4] 成龙, 朱双鹏. 新时代系统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价值意蕴[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3(3): 80-88.
[5] 范冬萍. 系统观念的方法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 人民论坛, 2023(16): 82-86.
[6] 沈湘平. 读懂“坚持系统观念” [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1.
[7] 贺新元. 运用好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J]. 党的文献, 2021(4): 52-56.
[8] 辛鸣. 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22(12): 4-25, 199.
[9] 闵家胤. 什么是系统观念? [J]. 系统科学学报, 2023, 31(2): 1-5+29.
[10] 黄力之. 系统观念是新时代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J]. 学术月刊, 2021, 53(10): 5-16.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23.
[1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