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Sound Personality Shaping
摘要: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完善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就业形势、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人格上产生了多方面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优化人格塑造外部环境、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和方向、为健全人格提供方法论指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大学生迈向更高更完美的人格境界。本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通过对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当前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表现特征和原因,对症下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体制与方法完善、外部环境营造等方面,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Abstract: College is the key stag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and shape sound personality.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a sound personality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economic level,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bilizing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optimiz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personality shaping, clarifying the goals and direction of personality shaping, and providing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healthy personality. It helps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 a higher and more perfect level of personal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sound personality, and obtain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unsound personality, suiting the remedy to the case. This study from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improvement,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shaping the sound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make th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ore sound,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段小女. 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845-8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43

1. 引言

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代表着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是社会高质量人才,更有助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众多学者和高校重视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虽十分重要,但其完善的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因此很多时候处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手段。为了顺应当下信息化时代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新形势,高校应该采取行动,重视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走向更高更完美的人格境界。因此通过对目前大学生的人格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症下药”,更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优势。

2.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概念解析

2.1. 人格的含义和特征

“人格”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在多个学术领域都有涉及,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心理学领域而言,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1]。基于民法领域而言,人格是指自然人主体性要素的总称。人格要素是自然人人身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经济内容的要素,包括生命、身体、健康等物质性要素以及姓名、肖像、荣誉、名誉、隐私等精神性要素[2]。基于伦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品格、道德品质。人格虽然是复杂的,但是通过不同领域对于“人格”的理解,我们对人格的含义可以整体理解为构成一个人思想、行为、情感等多方面特质的综合,使其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品质。

总体而言,人格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整体性。人格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并不是孤立的心理特征或者行为模式的简单堆砌,而是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会使其在思维方式、情感反应、行为模式和社交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整体性,这些方面相互协调,构成其独特而稳定的人格特质。因此,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的人格。二是稳定性。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或外部环境影响而有所调整,但不会轻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始终保持温和友善的态度,尊重他人且乐于帮助他人,无论是与亲朋好友还是同事客户相处,甚至与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能保持这种交往方式。这正是人格稳定性的体现。但也需要意识到人格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在长期生活时间中逐步巩固的。三是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环境、遗传、教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即使是生活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各自形成的人格特点也会截然不同。“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句谚语充分体现了,尽管遗传基因和生存环境相同,每个人的性格也会有所差异。这个特征也表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四是社会性。社会性是人格的本质特点。在社会化过程中,人格得以形成并反映出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和互动。例如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与其团队保持密切的合作同时,去协调各方的利益,以保证团队的项目及目标顺利实现。这种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人格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2.2. 大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一个结构性概念,它是人格的升华,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只有当个体的这三种成分协调一致时,个体才是人格健全的。健全人格作为一种心理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内在的心理冲突,增强其与环境的平衡及适应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不仅是关于大学生自我完善的课题,而且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育体系的课题,更是关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课题。健康人格往往需要实现三种关系之间的统一和谐,即同自身关系之间的和谐,同他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同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3]。结合人格和健全人格的学术概念,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健全人格理解为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能够保持一致,自我认知清晰且情绪稳定,拥有高尚的品质,能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并及时加以调整,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健全人格的形成角度分析,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进而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同样的,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也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因此,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至关重要。

基于人格在心理学领域、民法领域和伦理学角度的含义,可以进一步引申到人格的三层含义,即与个性有关的心理人格、与法律权利有关的法律人格、与道德品质有关的道德人格。因此从这三方面出发阐释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第一,就心理人格而言,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大学生心理人格正常发展,使大学生心理人格正常,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第二,就法律人格而言,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法律人格,促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认识和理解法律,自觉用法律武装自己,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犯。第三,就道德人格而言,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使大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所要求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情绪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对生活积极向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其次,一个共识是,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当然,值得一提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敢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一般来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客观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认知能力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自我认识清晰,总是有意识地对自身进行探索,对自我所具备的特质足够了解,不仅注重外在表现,也注重内在特质。同时,能够现实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坦然接受自己的短处,不因对自身的缺陷而贬低、否定自我,真正的认可自己、接纳自己,拥有高配得感。同时,在生活态度方面,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具有较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能力;拥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敢于直面挑战,面对困难不妥协逃避;热爱生活,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即使短暂消沉,也依然可以鼓励自己振作起来,而不是“得过且过”。不沉溺于过去、对未来抱有希望、对生活充满期待,这样乐观积极的态度正是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所具备的。

第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主动的交往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大有裨益,有助于他们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衡量一个人的情商,条件之一便是情绪控制管理能力。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和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当面对人际冲突时,能够有效沟通和协调关系,从而有效地找到冲突双方都接受地解决方案。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人格的完善和健全起着重要作用。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在社交活动中会积极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在享受社交活动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交场合中,他们不仅是观点输出者,更是优秀倾听者,能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第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顺应时代洪流的变化,变劣势为优势。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这个道理的生动体现。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能够灵活应对社会趋势的变化,根据自己的能力、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自我特质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削弱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也会逐步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责任和需要实现的使命,在提升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将个人力量融入社会大潮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3. 健全人格塑造的社会重要性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立的个体,也因此展现出其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兴盛。健全人格塑造的社会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激发社会创造力。塑造健全人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具备积极探索的勇气和大胆创新的行动力,能够为社会带来新思想、新技术,而我们国家的发展恰恰需要高科技和高创新力人才,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明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越大,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选择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人格塑造重视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三,促进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关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的基石。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意志,不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侵蚀,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塑造健全人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避免社会冲突,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发展阶段,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青年学生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再到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认识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4]。世界强国无不是教育强国,教育是实现国富民强最持久、最深刻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5]。在世界发生大变局的情况下,大学生正经历着文化多样性、价值观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思想滑坡”、价值观扭曲,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完善方面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无论是来自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大学生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与人格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且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在完善和发展。

第一,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自我教育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必然拥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确所要做的每件事情的最终目的,同时一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又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大学生不断前进。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对自身产生清晰的认识,从多个方面剖析自己,从而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激发大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启发个人才智,鼓励个人勇往直前,促使大学生自觉发挥主体能动性,改变自我,促进人格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教育活动始终围绕这个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推动大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发掘个人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人的发展又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校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用知识武装头脑并投身社会实践,进行创造性活动。

第二,优化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外部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重要课程,能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文化氛围,譬如当下校园里处处可以看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这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健全人格产生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会在不知不觉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内容向整个社会宣扬正能量,以提升社会整体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外界环境良好,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能够去辨别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抵制负面思想,提升辨别能力,自觉去维护社会的道德风尚。

第三,明确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目标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能够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能够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6]。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党的理念、方针、政策为指导,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对大学生的心理人格、法律人格、道德人格产生影响,能够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方向,明确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诸努力。

第四,为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供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供方法论指导,这是深入而全面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格塑造提供理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都为大学生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够充实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塑造健全人格,能够通过方法论指导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实践锻炼。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发掘真理,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强化人格塑造的实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譬如典型教育法、激励教育法等等,都能够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提供方向和标准,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加成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4.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表现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们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充分发挥其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就必须找到当下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4.1. 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表现特征

第一,自我认知偏差,不能客观认识自己,随波逐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当前正处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几乎每天都浸染在这样信息繁杂的环境中,极易受到网络和周围信息的影响,他们的视野和对社会的认识不自觉窄化,人云亦云,无法形成坚定的立场和信念。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匿名性可能会使大学生的认知出现错位,网络上信息的过载也会使大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会杞人忧天,预设糟糕的后果。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无论是面对参加学生会、社团这样的校园活动的选择,还是在面临就业还是考研这样的“人生分岔路”的选择,往往会随波逐流,不能对自身的能力和未来作出清晰的认识,最终结果只能是消耗了体力和精力,并未对自身发展产生实质性的提升。这便是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对自己缺乏清晰、客观的认识,可能出现两种极端,即要么过度自信,要么过度自卑,而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面临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的现状,大学生也越来越难获得成就感,在看到别人在展现自己的特长时,更加凸显自己的缺陷,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自信心不断受挫,消极悲观、焦虑烦躁等情绪时有发生。

第二,价值观混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思潮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当下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攀比心理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据很大比例,从小到大都被家人宠着,他们容易产生“独我”行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和利益,给周围人带来困扰和负担。网络的隐蔽性性也提供一些大学生发泄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导致他们忽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甚至参与网络暴力事件。这是大学生道德感缺失、社会责任感低的表现。另外,大学生的金钱观也面临偏差,消费意识薄弱,缺乏预算规划,导致过度消费或不必要的浪费。大学生除了日常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必需的消费外,还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可能会忽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消费需求。此外,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盲目追求潮流和品牌,导致陷入债务危机。这种情况下,容易致使不法分子趁虚而入,诱骗大学生借校园贷,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心理素质差,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意志薄弱。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遭遇挫折的情况较少,从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更严重的情况则会出现抑郁。这样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面临考试失败、恋爱分手、和他人冲突、无法兼顾学习和课余生活等情况则会陷入焦虑崩溃。一些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依赖性,遇事不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过分依赖他人,自主性不高,缺乏独立面对问题和挑战的能力,总是期待他人为自己提供支持和帮助。自律是意志力的重要表现。一些大学生往往缺乏自制力,无法自我控制和约束自己。他们可能在制定计划后无法按时完成任务,陷入拖延,将自己的目标抛在脑后,过分沉迷娱乐活动,无法坚持不懈地完成长期的任务和目标,总是半途而废,事后又陷入后悔、自责的情绪。此外,还容易在一些机会来临时,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抓住机遇,从而失去发展自我、拓展视野的机会。

第四,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交冲突频繁发生。人是群居性动物,处在社会环境中,就不可避免与其他人产生联系,也必然会有社交需求,渴望通过社交活动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作为处在人生重要发展的大学生亦是如此。由于生长环境、性格特点、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不同。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人格方面的不健全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可能表现出冲动、急躁甚至攻击他人的行为,这样的社交方式严重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回避与他人的接触,远离社交场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回避型人格身上。此外,社交媒体所建立的这种虚拟式交往的网络环境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虚拟世界,着迷于这种以网线为支撑的联系,一些学生在网络上侃侃而谈,现实生活中唯唯诺诺,害怕与他人交往。此外,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以及理解方式的不同,也可能在社交场合中造成理解偏差,加之缺乏沟通,容易出现误解他人的情况,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引发冲突与矛盾。

4.2. 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成因分析

第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大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和未来学术发展。除此之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大学生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高中时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灵活的学习方式,大学的学习课程更加多元化且广泛深入,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学习目标也从通过高考考入优秀院校转变为就业、升学双重选择,而每一个选择又有不同的道路,目标更加复杂,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职业规划能力,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忽然脱离了高中紧张备考的学习阶段,难免导致散漫的生活状态,且一些大学生自我塑造、自我教育能力缺失,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存在“得过且过”“混到毕业”的情况,不能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且对未来就业方向比较模糊,加之当前许多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忽视。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至关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大学生明确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摒弃错误的价值观,提高自制力,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整顿校园中的不良风气。人格教育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决定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而人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重视起来。而当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人员配置不足、专业人员短缺。高校中真正系统专攻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少之又少,往往由一些从事行政工作的工作者担任。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加大了这些工作者的工作量;另一方面,这些工作者中鲜有专业对口的教师,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由于重视升学率和就业率,容易出现教育偏差,导致忽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道德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的不良习性和不当言行。近年来,学生抑郁自杀、宿舍冲突导致生命危险等事件频频发生,令人唏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重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时代要求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一以贯之的。随着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人学生人格塑造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仍然存在传统式的灌输教育,形式单一,内容也偏向传播理论知识,难免枯燥,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脱节。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厌倦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制约着大学生的人格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大学生从小就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要遵守校园规则,在家庭要履行家庭公约,在社会要尊重社会秩序,因此如果传统形式的教育活动不进行创新,便无法跟上社会的步伐,无法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缺乏时效性,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

第四,家庭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家庭中,父母的思想、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个人发展。但是父母也是从子女的角色转变的,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方式才是对子女的成长最好的,绝大部分家长积极地投身工作,希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倾向于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自己的子女,导致一些学生即使到大学阶段仍生活自理能力差,抗压能力弱;部分家长掌控欲强,总是希望子女按照他们规划的道路进行,但是大学生是拥有独立意识的群体,家长过分的掌控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社会环境同样也是影响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因素,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的冲突不可避免。社会群体中有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敛财或谋权的目的,会向大学生传播一些为利益不择手段的思想,引导大学生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对待与他人的交往,严重影响大学生素质提高和人格成长的。此外,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和升学的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使大学生过度关注职业发展,而忽视人格发展。综上所述。家庭与社会即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5.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格教育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与人格教育发展紧切相关。前文对目前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相关表现进行了调查,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得出造成大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以下就前文提出相关对策。

5.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健全人格塑造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着手,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领导社会思潮,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耳濡目染,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形式,结合科学技术和网络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结合演讲、征文、座谈、诗歌朗诵等传统形式的爱国教育活动基础上,创新活动方式,结合时下新颖的网络传播媒介,制作短片、微视频、动画等;利用当下的虚拟现实技术,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传统文化和现实事迹为内容制作更加生动的虚拟影像,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蕴意。同时,可以鼓励大学生开展,集思广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例如: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高校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演讲等活动,将理论落到实践,充分发挥了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校园活动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发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人格教育。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除了增长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外,仍需要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很多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直至毕业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大学生对各个行业都充分了解,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去体验一些职业,或者通过实习的方式,找到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除此之外借助一些工具也是必要的,譬如也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性格测试、职业测试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现代化的心理品质和行为,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现代化人格的培养。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和发展活力,就必须坚持开展健全人格培育工作,这也是新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之一[8]

5.2.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引导健全人格塑造

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引领教育作用,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培养,形成一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者。首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储备,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自觉承担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先进思想,丰富知识储备,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武装学生,同时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模范作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外,还可以将自己作为“模板”,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提供大学生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使大学生可以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往,避免一些冲突和矛盾的发生。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关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活动,增加师生互动,例如师生共同参加公益活动、文体活动或者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身上所具有的特质,教师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在交流中互相产生影响,以促进人格培养。其次,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第一,教师队伍需要整体发展,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代表,中年教师为主干,青年教师注入新思想、新力量,构建老中青教师先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鼓励教师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譬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相互交流经验方法,及时了解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融入课程体系。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人格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开展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人格发展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重视人格发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其压力,同时树立其自觉进行情绪管理、积极应对问题的观念。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还要注重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增强意志。在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摒弃一些腐败愚昧的错误思想,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只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在2020年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要求,高校要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教师岗位,并围绕“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总要求,聚焦建好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9]。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需要继续推进,促使其从“量”到“质”的转变。

5.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方法,适应时代变化发展

时代形势的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方法也应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不应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博采众长。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贴时代要求,符合社会现实,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使其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紧密结合。第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不仅要符合大学生人格特点,而且抓重点、分主次。在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那么大学生的成长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矛盾,而高校的各项党政工作也应围绕学生开展,要明确主体责任,不能本末倒置,一味追求绩效。第二,调动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人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它的开展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特别是随着虚拟高新技术的广泛普及,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需与时俱进,配备先进的设备支持和技术支持。第三,增强教育方法的新颖性、实效性、创新性,积极探索符合当前大学生发展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紧随时代步伐。高校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创建专门的教育论坛或话题,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邀请人格教育方面的专家为大学生答疑解惑。除了线上活动外,也要组织线下活动,可以通过讲座、座谈会或者类似挑战赛的形式,以案例分析引入活动主题,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情绪管理、自我认知、意志力、人际关系等加深理解,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建设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思政课改革创新五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之后的一体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4.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人格培养氛围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口号”式教育,而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不仅要设定大目标,还要设定小目标,通过设定目标和计划来提升自己,行动之前要明确自己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并贯彻执行,比如可以计划每月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等。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的工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充分带动学生群体,学校对于各项活动的开展应该对此给予重视和支持。此外,还可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定期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表现、心理健康情况、社会实践情况、课堂活动参与等纳入评价内容,由此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又有利于教师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一些人起到表率作用,才能感染整个群体,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其次,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齐头并进。其一,家庭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有潜在影响。因此,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家庭成员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和谐的沟通环境。他们可以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互相交流,反思对方在这段时间的表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发挥模范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要与学校做好沟通,家校合作,为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供助推力。其二,社会环境的改善同样至关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各监管部门要发挥自己的监督管理职责,严厉打击不良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在当下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不能一味追求“娱乐化”“流量”,而忽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各大平台应发挥自身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型服务和情感型引导,避免一些错误价值观的传播,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支持一些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交流平台的开发,由大学生本人参与,社会提供助益,为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段晓莉.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探析[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6(6): 28-30.
[2] 杨立新. 民法总则[M]. 第二版.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7: 173.
[3] 仲地锋. 浅析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32(6): 95-96+100.
[4] 王易.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J]. 红旗文稿, 2024(10): 4-8.
[5] 赵美艳.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8): 151-159.
[6] 袁庆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 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决策论坛——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17: 1.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8] 周惠玉, 刘晓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与培育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2): 29-34.
[9] 胡湘永.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6): 79-84.
[10]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