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按照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要求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随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如何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落到实处,以及如何与高中思政学科教学课堂联系起来是当前需首要进行研究的重点。政治认同是培育高中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当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是贴合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特质,另一方面,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中的素养要求相适应,回应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政目标的呼唤。马克思哲学矛盾论认为,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同重点论的统一。因此,教师如何理解政治认同素养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趣,并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当前应该探讨的首要问题。
2. 政治认同素养的核心要义
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首先是要正确探知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所蕴涵的深层含义和生成机制,这对指导中学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具体内涵
教育部于2014年3月30日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而在课程标准中也鲜明指出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四个部分的深层含义,其中:“政治认同是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因此,政治认同素养可以主要从政治意识、必备品格、实践能力三个层面来进行总体概括。
政治意识是指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认可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对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系统性的认知并能够十分认同。必备品格是指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府有积极正向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及政治价值观,有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形成了对政治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能够掌握思政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在具备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敏感度的前提下进行其实践活动,在知行统一中完善自身发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教师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当中涉及的知识与能力对学生加以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提升课堂实效。
2.2. 形成机制
依据前人研究,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既是其内在的心理要素与外在政治行为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个体与政治教学的双向互动过程[2]。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
第一,动力发生机制。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机是其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内在动力。高中生的自我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时政热点事件有着较高的关注,希望在提升素养的基础上从而对政治事件有着更全面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新时代教学目标的多重变化也给教师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工作带去了新变化,提供了外在动力。教师在课程标准谈及的教学目标指引下,积极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生活。教学目标反过来也促使学生了解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由此,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第二,过程形成机制。“知情意行”是心理学中解释问题的四个维度,政治认同的过程形成机制主要是以下四个过程:政治认知、情感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政治认知可以看作高中生对政治生活形成的初步感受。情感体验则是对学生展开用心用情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对政治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自然内生出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内化于心通过情感体验,能够依托自身理性思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自身的政治立场。行为外显是政治认同素养是否形成的重要检验标准。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有效与否体现在高中生能否知行合一,在贡献青春力量中正确的参与到政治生活里。
第三,反馈强化机制。一方面,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例如: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参与形式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进而坚定道路自信。另一方面,全面、真实的教学评价既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教师能依据教学评价这一信息及时对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方法及内容做出优化调整;也能够对学生主动完善自身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3.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价值旨归
政治认同是把人们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一个人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一种政治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3]。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符合思政立德树人的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具有中国特色,贴合中国国情。
3.1. 契合时代发展需要
新时代下,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需要关注的点。立德树人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一点同思政课中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相契合的。因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确理解我国政治权力来源,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中国公民是当前回应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呼唤的时代必然。与此同时,新课标修订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根据”,坚持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引领、支撑课程实施的基本导向。由此,加强对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不仅是我国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切合教育部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更是我国新时代加强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让每个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才夯实政治地基。
3.2. 贴合思政学科实质
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本质要求的凝练总结,是完善思想政治课程的实然。政治认同素养居于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传授政治知识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思维、态度与情感,使学生实现由‘政治认知’到‘政治认同’的飞跃。”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学科具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的政治性。“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阵地,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就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不存在空白点的。”[4]因此,思政学科要坚持其意识形态性,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其主导地位,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守好意识形态“责任田”的核心,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3. 提升教育实效应然
新时代下,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是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呼应的。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当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就是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明确政治认同学科素养的价值有助于思政教师正确看待政治认同学科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培育工作,帮助高中生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将个人价值同民族复兴伟业结合起来。因而,加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教学有助于形成一支高素质且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进一步为夯实思政学科课堂教学提供了队伍保证;另一方面,加强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面临社会思潮众多选择时自主抵制错误思潮干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与立场。因此,思想政治学科要高度重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工作。
4.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教学路径
知、信、行是三位一体的概念,帮助学生产生知识和行为上的改变,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在研讨中笃信、在社会中力行。由此,高中生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应从此逻辑展开教学工作,使高中生在知信行相统一中夯实政治意识、掌握必备品格、提高实践能力。
4.1. 丰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以深度挖掘资源来晓“知”。首先,活用时政资源。思政教师可以利用重要节假日、时事重点事件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时政资源,创设优质教学情境,设计高效课堂。例如,思政课教师开发好习总书记的思想内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政治认同、增强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其次,选用合适案例。案例的选择要坚持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案例既要体现国家视野角度,又要突出地方特色,贯彻整体性和地方性相统一的原则,在课堂中营造区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心家乡生活的热情。例如,教师在讲授“坚持新发展理念”当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目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所处城市的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作为案例分析的材料,提前向学生发布导学单,设置议题情景和连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学生切身实际出发,联系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充分认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和意义。最后,组织好资源的运用。思政教师要在“大概念”的统领下,组织好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选用的教学资源一一切合,共同推进复合型的教学。例如,高中必修四“哲学”部分内容与选择性必修三“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本是一体,要加强整合教学,在一体式教学中渗透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总而言之,思政课教师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要充分组织好课堂教学、开发多元时政资源、以时事案例来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政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4.2. 恰当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以多彩课程教学来笃“信”。一方面,深度开发课内教学。思政课堂的教学要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学生进行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筑牢自身政治本色,坚定自身站位,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科学性,以情激趣、以趣促学、以学固果。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组织形式,树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主动参与到教师技能培训活动中,观摩学习名师教学课堂,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变化依时依势选用教学方法,掌握“大单元教学”、“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活动型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用,夯实自身作为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社会课堂。社会实践是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带领学生投身进社会大课堂里有助于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在开拓眼界,加强学用结合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例如,在讲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点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去到当地的高新科技企业、示范社区、地标建筑、红色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和学习,通过走访调查、参与社区活动中亲身感悟党和政府在城市发展中如何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从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而言之,思政课教师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而是要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在有趣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增长学生以青春之我奉献青春之祖国的政治认同感。
4.3. 健全学习成果检验形式
以多样评价方式来促“行”。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的检验必须落实到学生公共参与的行动上来,在公共参与中形成、落实和升华,解决学生“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教学困境,而不是单纯以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首先,在教育合力中落实学习成果。家校需常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课下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完成效果及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与此同时,与对点社区等社会力量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其次,在完善学生全方位发展中增进教育实效。教学评价要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思政教师应善于观察和总结,综合学生日常表现,并依据每位学生未来的发展灵活处理,给出具有差异性、真实性的评价。思政教师要以过程性评价来保障素养培育工作落实,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如呈现向好态势,应给予正向反馈和激励,而当出现不利于思想政治素养形成的思想和行为时,及时做出恰当反应,对学生进行纠偏、纠正,和学生进行交流,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获得学生的信任感,这强调思政课教师既要做学生的“经师”,也要做学生的“人师”。最后,教师应做好反思总结。每上完一堂思政课,思政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是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点讲授内容是否教导到位,有关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政治意识、必备品格、实践能力是否培育到位,并将这些形成教育日志,辅助下一次教学课程的良好展开。总而言之,要通过多样方式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关注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延伸成长和发展,利用合力推动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 结语
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应具备的一项核心素养,对高中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高中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才能厚植家国情怀,对党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公民认同感,进一步成人、成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智慧。
与此同时,思政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在广大思政教师所实施的课堂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更不是独立的,而是与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在系统把握中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