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Enhanc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Tak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4.131090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逸凡, 黄 辰: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Sino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Teaching Model
摘要: 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途径。通过系统梳理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及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当前学生在这一模式下的学习现状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研究期望为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lve into the path of enhanc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B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learning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students under this model.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further proposes targete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Finally, this study expects to provide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optimizing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李逸凡, 黄辰.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0): 103-11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900

1. 前言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合作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1]。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有近2300个[2]。表现有三多:项目模式增多,有在国内读2年,然后再到国外读2年的“2 + 2”项目,还有“3 + 2”,“3 + 1”等项目模式;项目涉及的国家逐渐增多,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参加项目的学生人数增多,以宁波工程学院的中外合作项目为例,参加项目的学生在2023届已达到191人。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的平台[3]。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如何构建贴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以及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亟需深入研究和探索。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它不仅关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模式、语言环境和文化差异,更需要依赖自主学习能力来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这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从学生、教师和课程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2. 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存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外学习期间成绩的好坏。尽管国内高校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其重要性远不如中外合作办学,这是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决定的。以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为例,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有大概一到两年的时间要在国外学习,这意味着学习环境有很大的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学生出国学习普遍地存在着生活和学习上的不适应,特别是语言上的障碍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很多学生在短期内无法克服这些障碍,最终无法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习目标[3]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情况,对在读的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中三个专业,包括会计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科四年级8个班的学生,共计292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了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以下几个主题:1~5题旨在了解学生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传授方式的适应程度;6~10题旨在了解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态度及积极性;11~15题旨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以及外部支持情况;16~20题旨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2.1. 由于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中方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积极性

在中国,学生往往习惯于传统的知识接受模式,而与之相较,西方国家的学生更加注重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这种文化差异导致双方在自主学习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差异,有时可能使中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感到些许不适,进而在主动性和积极性上略显不足。

调查问卷的第六题至第十题,重点探究受访者对自主学习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实际学习中自主学习的态度与效果。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图1),只有17.85%的学生有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规划。而28.17%和22.52%的学生只有大致的学习计划或没有固定的学习计划,显得比较随意。这反映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上的规划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及有31.46%的学生只根据课程安排与作业进行学习,并未很好地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汲取知识。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态度显得不够积极。他们可能尚未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自主搜寻和利用学习资源的习惯,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规划与实施上显得力有不逮。这些方面均需要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予以悉心引导与适度调整,促进他们更为积极和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4]

Figure 1. Survey and analysi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planning

1. 自主学习规划情况调查分析

2.2. 由于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中国的教育体制深深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强调学术成就和应试能力。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塑造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学子。而在许多西方国家,教育目标则更为广泛和多元。他们不仅关注学术成绩,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教育体系鼓励学生探索自我、追求兴趣,并为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

在中国,考试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术水平,但也可能导致出现一些应试教育的问题。而在一些国外国家,评估方式则更为多样化和全面。除了考试外,还包括作业、小组项目、口头演讲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调查问卷的第二题至第五题,重点探究学生对于教育体制的适应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图2),只有7.73%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外方的教育体制,而有42.65%和26.13%学生存在较难适应以及非常不适应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校方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体制的差异,并且加强对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和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Figure 2. Survey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adaptation to the pace of course learning

2. 学生对于教育体制的适应情况调查分析

2.3. 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能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教学方法上,中国教育通常采用讲授式教学,教师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课、记笔记和完成作业来掌握知识。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但也可能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国外教育则更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项目等方式来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探索和实践来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外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学生可能更加依赖教师的讲授和教材的指导。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支持,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缺乏自我探索和创新的机会[5]

课程设置的不同也是导致中外学生学习方式差异的重要因素。中国教育体制下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国外教育则更加注重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中国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学生在较早的阶段就开始接触科目分化,如数学、语文、英语等。这种设置有助于学生在某一领域内深入学习,但也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选择。而在一些国外国家,课程设置则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学生可以在更晚的阶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艺术、音乐、科学等。这种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6]

调查问卷的第十一题至第十五题,重点探究学生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图3),有35.64%的学生认为学校或学院在提供自主学习指导方面存在不足。这可能是因为学校或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指导。除此之外,49.88%的学生表示课程设计不够灵活,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可能意味着当前的课程设置过于僵化,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和参与度。更重要的是,有65.27%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不足。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指导。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注重个性化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Figure 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cultivat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3.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2.4. 语言和文化差异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英语通常是主要的授课语言。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语言学习的能力。对于语言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这一要求无疑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国际交流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但在涉及专业术语的专业课传授过程中,他们仍面临一定的挑战。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并吸收知识,难以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难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学术上遇到困难,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可能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课程内容、教材和课堂讲解,这会降低他们的自主学习效率[7]

文化差异也将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外学生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和动机有所不同。例如,中方学生可能更注重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而外方学生可能更注重个人兴趣和全面发展。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兴趣。中方学生可能会因为过度依赖教师和教材,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

3.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1.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指导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首要之务在于对自主学习模式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一模式远非简单地放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强调自主性在互动与支持中的共生。Ryan的观点揭示了自主学习的精髓在于其相互依存性,即学习者需置身于一个积极的人际环境中,这一环境能够确保他们及时获得教师的专业指导与同伴的宝贵帮助,共同促进学习进程[8]。Dickinson则进一步细化了自主学习的内涵,他指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能够敏锐地识别教师的教学意图与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自主设定和调整个人学习目标,以灵活应对自身不断演变的学习需求。他们不仅具备选择和应用恰当学习策略的能力,更能在学习过程中适时评估策略的有效性,勇于调整策略以优化学习成效,展现出高度的自我导向与自我管理能力[9]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因此,教育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可以组织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和价值,引导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管理时间、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等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3.2. 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应该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增加实践性和探究性的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应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教师也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支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展小组合作、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3. 加强语言、文化培训,加强自主学习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增强自信心和社交技能

语言培训是基石。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提供系统的语言培训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设置系统的语言课程,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语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语言应用能力。这些课程不仅包括语法和词汇的学习,更要注重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表达和技巧。此外,还可以建立语言实践平台,创建线上线下的语言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语言角、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锻炼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4. 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导师制度、设立学习咨询中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或学习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提高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有效监督与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我们可以从三个核心维度构建策略:评估软件的创新应用、测试方法的现代化改革以及日常学习表现的细致考察。在评估软件方面,积极引入并优化在线作业批改系统、语言测试平台以及剽窃检测工具等,这些在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旨在激励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习成果的真实性与原创性。

3.5. 建立科学的自主学习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需要制定一套明确、具体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应全面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策略运用、时间管理、学习资源利用、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以便于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评估的要求和目标。其次,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以便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伴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评价则可以提供专业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定期向学生提供关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这些反馈应该具体、明确,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此外,反馈机制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与解答。为了给予学生及时、具体的反馈,促进学习过程的持续优化,必须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考察。任课教师在课程之初即应明确告知学生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包括平时考核的具体权重、期末测试的形式安排以及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等细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规划学习路径,调整学习策略,以期在每一次自主学习活动中都能获得实质性的进步与提升。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我们得到了以下成果。首先,国际交流学院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有显著提升,在实施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策略后,学生的平均GPA上升7%左右,不及格率降低了8%左右。其次,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获得奖项等学术成果的增多,表明学生不仅在应试能力上有所提升,还在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索上展现了更强的自主性和能力。再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自我反思报告等形式,收集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能力变化的反馈。学生报告自己在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资源获取、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其次,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表现,包括领导力、协作精神、冲突解决等方面的成长,这些能力对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至关重要。最后,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成长,学会了包括对自己的学习风格、优势与不足的认识,以及如何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4. 总结与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而自主学习能力正是他们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的重要武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场的需求,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因此,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应该加强学习指导、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语言和文化培训以及建立自主学习平台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学生也应该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最后,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学生还需要具备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和配合。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更多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为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宁波工程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1] 曾建兰. 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为例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3(8): 167-168.
[2] 李晓光. 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10): 21-22.
[3] 王恩才, 宋志霞.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7(S2): 39-41.
[4] 潘峰.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5(1): 106-107.
[5] 唐旻丽.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升模式[J]. 高教学刊, 2018(17): 7-8+11.
[6] 吕梅.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自主学习循环模式的实证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1, 2(3): 62-65.
[7] 项丽丽, 丁惠洁. 元认知视角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为例[J]. 山东外语教学, 2013, 34(2): 74-78.
[8] Ryan, R.M. (1991) The Nature of the Self in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In: The Self: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Springer New York, 208-238.
https://doi.org/10.1007/978-1-4684-8264-5_11
[9] Dickinson, L. (1992) Learner Autonomy: Learning,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 Ple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