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在当今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的积极探索。
2.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2.1.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红色文化根植于独特的革命历史时期,王姣艳指出,其形成始于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文化(王姣艳,2018)。李文管强调,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由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石,历经中华民族解放、发展与复兴的壮阔历程,不断整理、融合、吸纳并优化先进文化成果,最终孕育出的一种独具深厚中国底蕴的文化形态(李文管,吴茜,2014)。曾喜云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在党和人民军队建立以来的各个阶段所留下的足迹和丰功伟绩,也是在这些历史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的伟大品格、革命事迹和高尚精神(曾喜云,2008)。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变迁,红色文化的内涵亦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它从最初专指革命时期的独特文化,逐步拓展并深化,如今已转变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先进文化形态,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活力与深度。总结而言,红色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凭借其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丰富的文化形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大文化资源支撑,激发红色文化力量,切实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2.2. 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特征。红色文化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毋庸置疑,所以红色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红色文化经过岁月沉淀,能够防止一些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
红色文化具有时代发展性。“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形态,其产生与传承,也是在多种势力的塑造与创新中进行的(程德兴,2020),随着历史阶段的更迭与党的核心任务、社会进步水平的不断变化,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展现方式紧密契合着每个时代的实际需求,展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与适应性。在动态中发展,其精髓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红色文化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工人阶级及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共同铸就了深厚的历史纽带。在党历经百年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红色文化始终被赋予浓厚的政治意蕴,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标志(刘媛,2023)。这一精神谱系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之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同时也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迈向胜利彼岸的强大精神支柱。
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红色文化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需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让红色文化得到了发展。此外,红色文化归根到底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肥沃土壤之中的,它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与营养,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心理学理论依据
3.1.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
3.1.1. 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旨在深化学生对中国革命历程与现代化建设征途艰辛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中的英雄壮举与民族精神,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激发他们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的决心与志向。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有效提升了当代高职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对于纠正高职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利己主义、自私倾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及意志力不足等问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有助于塑造更加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李洪梅,2019)。
3.1.2. 促进积极心理形成
心理学研究明确指出,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的幸福感紧密相连,而红色文化的熏陶则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助力他们培育出真诚、勇敢、团结、自信等积极心理特质。在这一幸福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激发,从而构建起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结构(基艳,2022)。红色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意义。通过研读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事迹与人物传奇,学生能够洞悉历史人物在心理挑战面前的应对策略与智慧,进而深化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与理解。此外,红色文化所展现的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心理动力,促使学生保持愉悦心境,拥抱积极人生态度,为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1.3. 锤炼心理抗压能力
坚强的心理抗压能力是促使学生超越自我、勇敢面对困境的坚实基石。通过多元化途径如阅读、观赏影视作品、实地探访革命纪念馆等,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从而在红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面对当代社会中学生群体普遍承受的学业、就业及人际等多重压力与挑战,红色文化中革命先烈们在极端困境下仍坚守信念、锐意进取的壮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心理韧性培养范例。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能力,更激发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决心,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启迪下,更加自信而坚韧地迈向成长之路。
3.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一是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行为形成中的作用。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强调通过培养乐观、希望和幸福感来提升心理健康。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能够激励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积极应对、寻求解决方案,增强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是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信念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认同的社会群体的影响。当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认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随之提升。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共享的历史和价值观,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4.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是形式单一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解,由教师以面对面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生活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问题”等专业术语及其解决方法,使得课堂缺乏趣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吴靖芸,2024)。同时,尽管当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学习,但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仍显不足,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理念滞后。当前,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刘德宝,2021),这种模式过于关注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还有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三是教学资源不足。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陈慧中,尚磊,2024)。具体而言,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针对性教材的研发,还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都显得投入不足,导致现有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存在明显短板,包括专业教师数量匮乏、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5.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5.1. 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认同感不足
大学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的教育对象。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也会影响最终的效果。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话语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与自由化,这促使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然而,这使得大学生难以全面把握红色文化的丰富层次与深远价值,部分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时,仅停留于表面的认知与了解层面,缺乏主动深入探究其精神实质与价值内核的意愿(刘晓玲,刘煜璇,2023)。不少学生受到红色文化“无用论”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可能将其视为历史遗留的“老古董”,仅仅看成其获得学分的工具(张超,郭冰冰,2023),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认同感,认为其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实际价值,难以与自身心理健康成长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了红色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效果。更为严重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空间向青年学生散布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的信息,歪曲中国革命历史,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错误认知,给其文化认同带来较大冲击,冲击了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主流地位。
5.2. 教师教育方式和内容缺乏创新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往往倾向于依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期达成教育目标,但这种方式往往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和厌倦情绪。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课堂理论讲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实践活动的安排则相对匮乏。部分高校在教授红色文化时,教学方法显得较为单调,且课程内容往往依赖于传统的灌输与填鸭式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容易陷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刘晓玲,刘煜璇,2023),课程内容若显得枯燥且抽象,将导致学生难以将其有效运用与内化,进而难以深刻理解红色文化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成效。此外,当前高校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往往受限于既定教材,教学案例的选择相对固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内容,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受成长环境的局限,这些教师在红色文化领域的认知相对有限,教学技巧尚显生涩,难以巧妙融合理论与实践,使红色文化的讲授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往往陷入单纯复述教材内容的模式,难以触动学生的情感深处,激发共鸣(邓静雯,2022)。这种教学方式与现如今“00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心理特点及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因此,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实效性方面面临挑战。
5.3. 高校对红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目前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大多以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学生熟悉的内容为主,没有引入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张琪,2023)。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没有真正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对红色文化的价值缺乏重视与深入发掘,导致所提炼的教育素材显得不够生动鲜活,难以有效触及并吸引学生群体的注意力与情感共鸣,进而削弱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此外,高校可能过于聚焦于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对红色文化并不重视,忽视了红色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在认知层次上,学校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其应用常常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没有对红色教育进行系统的教学实践(李源锋,2014),缺乏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规划。另外,在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校过度重视和依赖课堂教学而忽视校园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环节上还存在不足,如缺乏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等。实践活动中也少有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亲身体验感悟红色精神,以增强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实践环节的薄弱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6.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6.1.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挥高校课堂的核心作用,深度融合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高校应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通过跨学科研究、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探索红色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等紧密关联,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资源。同时,将这些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红色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心理韧性。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协同机制,特别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通过课程设计上的相互呼应、教学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形成一套完整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怀。例如,可以在思政课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分析红色文化中人物的心理特质与成长经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则可以通过红色文化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困扰的应对之道。这样的协同机制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6.2.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
教师应当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点与需求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为目的展开教学。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沉浸感与体验感,教师可以精心策划模拟革命场景与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可以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团建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长征路途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坚韧与毅力。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重现,更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无疑会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认同红色精神所蕴含的力量与价值,从而提升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在剖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述历史事件的经过与结果,更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元素。例如,可以探讨革命先烈在面对极端困难与挑战时,是如何保持坚定的信念、乐观的心态以及顽强的意志力的。这样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并践行红色精神的内在动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红色精神。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全面、深刻和系统的思想体系,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6.3. 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高校应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地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沉浸于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像组织定期访问革命纪念馆、革命人物故居及红色旧址等活动,是一种将红色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体验、从书本知识延伸至心灵深处的重要教学方式。这些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精心设计的教育实践,旨在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特别是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烈士陵园与革命遗迹,与革命老兵进行互动交流,让大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深切体会红色文化的厚重与深刻。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的宝库,承载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革命之志。同时,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深入调研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有效缓解了学业与生活的压力,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6.4. 营造红色文化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在这一方面,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作用尤为显著,不仅为校园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活力,还有效传递了红色精神的火种。例如,可以在校园内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定期展示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作为榜样示范;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体平台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专栏,这些专栏通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的呈现,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无论是聆听广播中的感人故事,还是阅读校报上的深度报道,都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此外,通过组织红色文化主题的讲座、展览和讨论会等活动,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用这些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方式,营造红色文化的校园氛围,让高校学生能够从心底里认可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运用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校园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还能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影响,从而保持健康和乐观的心理状态。
7. 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要将红色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努力,以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融合,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