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模式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Co-Construction and Co-Education Mode of Party Build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BE
DOI: 10.12677/ces.2024.121070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付婉莹, 于 璇, 徐方勤, 陈 辰: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与智能工程系,上海
关键词: OBE理念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党建OBE Concep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arty Building
摘要: 本文探索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高职院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模式。分析教育理念融合、资源整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及教育评价等挑战,提出党建引领思政铸魂、校企联合党建共融、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动因及实现形态。旨在强化党建引领,创新课程思政体系,优化师资并加强评估反馈,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新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education model of party build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utcome-oriented education (OB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concept integr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students' personalized needs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otivation and realization form of party building lea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ul, school-enterprise joint party building integr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alent co-education. It aims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inno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optimize teachers and strengthen evaluation feedback,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paths for cultivating high-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付婉莹, 于璇, 徐方勤, 陈辰. 基于OBE理念的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模式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224-22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01

1. 引言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加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OBE,即Outcome-Based Education (基于结果的教育),OBE理念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能力成果为引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反向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获取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2]。产教融合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其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OBE理念,创新产教融合党建新模式,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共育课程思政新生态,成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的挑战

基于OBE理念,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面临着多重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于教育内部,也涉及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2.1. 教育理念与目标的融合难题

OBE理念强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而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则需要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实现深度融合。这种融合要求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协调,难度较大。目前,高职院校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方面,往往存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协同育人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2.2. 教育资源与平台的整合不足

教育资源整合难度大,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需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平台支撑。包括教材、案例、实践基地等。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在资源分配、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的平台建设方面还相对滞后。例如,缺乏专门的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机制,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满足OBE理念下个性化学习和资源共享的需求。

2.3. 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差异化发展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差异化发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得到充分发展,突出OBE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性,然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培养难度较大。如何依据学生个性差异与兴趣偏好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在OBE理念下,教育评价应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的评价体系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例如,评价指标不够全面、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等,缺乏及时、准确的反馈渠道和机制,导致教育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3. OBE理念下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动因及实现形态

在智慧教育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其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映射了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境况,亟需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高校党建工作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实现的基础和核心,是高校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关键,更是高校本身发展的重要依托[3] 。

3.1. OBE理念下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动因

3.1.1. 党建引领,思政铸魂

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党建引领、思政铸魂”,旨在通过党建工作的全面加强和深度融入,引领课程思政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推进党建与思政同向同行,力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观念的同步引领,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辅相成的教学生态。如开展“党建 + 项目”、“党建 + 竞赛”等活动,打破传统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将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协同进步的有机整体,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

3.1.2. 校企联合,党建共融

基于OBE理念建立校企联合的党建组织体系,包括校企联合党支部、产教融合党小组等,实现党建工作在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这些组织不仅负责日常的党建工作,还承担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职责。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实际进行创新。学习德国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卓越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党建组织,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协调力量,形成共同推进校企联合,党建共融和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

3.1.3. 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按照OBE理念产出为导向,校企业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共育人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教学设施、实训基地、技术成果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工作,推动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思政素养的全面提升。

3.2. 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实现形态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党建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确保教育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课程思政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基于OBE理念进一步完善课程和评价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培育。

3.2.1. 融合思政元素,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中,形成全课程育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课程目标,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将思政教育目标纳入其中,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承载起思政教育的重任,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深入剖析并提炼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全面激活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在专业课知识点讲授中润物无声地融入爱国情怀、工匠精神、法律意识等,通过“三寓三式(五化五式)”,即“专题嵌入式”、“画龙点睛式”、“元素化合式”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感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3.2.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在信息化时代,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使其更加贴近学生、深入人心,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OBE理念。数字化转型是具体教育场所的升级重塑,更是突破物理空间对实践中的制度规范、教育秩序、组织结构、社会关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复杂方案[4]。引入微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微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推荐系统、大数据分析等),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思政教育。通过制作思政微视频、开展在线讨论、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及真实思想状况。实施情境教学和体验式学习,如基于元宇宙技术通过模拟现实场景、组织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力量。通过组织实地探访红色教育基地、鼓励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推广翻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模式,巧妙融合传统面授与线上自学,为促进学习的主动性与深度,课前学生自主预习理论知识,课堂上则主要进行问题探讨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3. 深化师德师风培育,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强化教师团队构建,促进思政素养与育人技艺的并进,是构建课程思政新环境的关键支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领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严格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通过举办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教师思政素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政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理论水平。加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动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将思政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评价体系中,激发教师投身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4.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持续改进

构建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课程思政成效,确保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全面性,以促进其持续改进和提升。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社会实践经历、团队协作能力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专家、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参与课程思政的评价工作,以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建立反馈与改进机制,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议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促进课程思政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4. OBE理念下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成效

4.1.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双轮驱动发展

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构建党建引领、业务并进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党建工作在课程思政中发挥核心导向作用。通过与企业设立联合党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加强校企双方在党建工作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企业界构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需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企业则需积极融入职业教育,以“大思政”育人理念为引领,构建“校内导师 + 行业导师”双轨育人机制,共同承担育人职责。通过党建引领,强化校企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

4.2. 创新课程思政体系,提升育人质量

基于OBE理念深度剖析专业课程,提炼其内含的思政精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职业操守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力求课程思政的全面渗透与覆盖。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以增强其契合度,变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充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思政的靶向性与实效性,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等平台,融合“理论教学 + 实训基地 + 社会服务”三维育人模式,实现育人工作的全面覆盖与深入实施。“入学教育 + 就业指导+实习带训 + 毕业追踪”全过程育人联合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共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大师工作室、推动社会服务等方式,引入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真实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在实践中成长,形成融合式、整合式、渗透式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

4.3.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评估反馈

夯实教师队伍思想建设,以师资共培打造“校内 + 校外”协同育人师资力量。通过加强教师队伍专题培训及学习交流、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系统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校内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邀请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

建立健全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育人效果等方面的监控和评估。通过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学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就业跟踪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为持续改进和提升提供依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提供科研支持、表彰优秀教师等方式,鼓励教师在党建和课程思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加强对教师工作成效的考核和评价,确保激励措施切实可行、见到实效。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师生对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满意度和期望值;通过与企业沟通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确保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改进和提升。

5. 结语

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携手合作,共促发展。基于OBE理念的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聚焦于学生学习成果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党建工作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建工作为课程思政提供坚实的政治引领和保证,课程思政则通过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创新课程思政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评估与反馈等措施的实施,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党建与课程思政共建共育,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元宇宙视域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GDZY0309);

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育知识服务研究”,(项目编号:DFA220433);

上海中华职教社课题“OBE理念视阈下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探赜”;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产教融合校内课题“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党建研究中心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DJYJ2409)”;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课题“智慧教育背景下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JS2024-04);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高技能人才研究”专项课题“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创新建议”(课题编号:2024-ZB04)。

参考文献

[1] 刘晓. 《职业教育法》的守正与创新[N]. 中国教育报, 2022-05-10(3).
[2] 张正英, 陈元. OBE理念下护理专业化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27): 117-120.
[3] 王贞, 滕跃民. 基于“三寓三式”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科教导刊, 2021(26): 101-103.
[4] 王兴宇. 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空间的塑造逻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3):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