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Picture Book Design Course
DOI: 10.12677/ae.2024.1410195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孟伟: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绘本设计实践教学思政教育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icture Book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具备了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独特优势。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创新思路及实践探究,构建了三种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转译、文史研究与视觉叙事的融合、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并积极推动在地传统文化的项目合作开展教学实践。这种课程思政教学的模式创新不仅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也积极助力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实现。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icture books,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arrier,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innovative idea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picture book design course teaching, and constructs three paths for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urse teaching. By conducting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ymbols,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studies and visual narrativ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projects for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innovate the mode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new paths for artistic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t also actively help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陈孟伟. 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936-94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56

1. 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 加强传统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反映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传统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在与现代社会的互动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民俗等内容,为绘本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设计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文化资源,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绘本设计课程,学生不仅在视觉艺术层面接触到传统文化,还能够通过创作实践,深刻体验到这些文化符号的内在精神和传承意义。这种实践探究有助于学生从传统文化中重塑现代设计意识,创作出既带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绘本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来说,通过绘本设计课程,学生能够在早期的创作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2)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将它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再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创作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我们需要让学生不仅关注作品的美感和叙事性,还需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传达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在利用新绘画技术之外,如何用新时代的文化语义和言说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尝试将这些符号以新的形式呈现在绘本中。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技能,还提升了他们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主题绘本时,学生需要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然后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最终将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绘本设计中。此外,如文化考察、暑期社会实践、设计工作坊教学、展览展示等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大大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

3) 助力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融合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特别在绘本设计课程中,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也能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1]。“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这一战略举措为绘本设计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实践方向。绘本作为一种图画与文字结合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教育功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文化等,通过绘本的艺术表现,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教师在绘本设计课程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并结合思政教育的目标,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与其同时,教师可以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推动艺术设计课程的思政改革,借助艺术的柔性力量化解思政育人中刻板说教的道理,提升教学内涵和育人实践。

2. 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构建

1) 构建立体化绘本设计课程体系

构建立体化的绘本设计课程体系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过程,将传统文化嵌入课程教学的体系结构中。立体化课程体系首当其冲是要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关键,也是课程实践教学顺利推行的依据。课程结构的优化不仅要符合培养方案、课程矩阵结构和课时比例的科学要求,还需要涵盖绘本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以及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针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编写,需要基于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核心框架,精选教材内容进行教案设计。同时,教师结合在地传统文化进行主题性课程的内容开发,将理论、项目式实践、创新应用作为新式课堂教学的手段,融入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积极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传统文化的绘本教学体系,如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图案设计、文学与插画设计、在地文化与图像叙事、信息技术与图像表达等内容的专题创作及课题研究,将绘本设计与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协同优势,发挥其他各类学科、课程与绘本设计的联动作用。最后,课程评价体系应多元化,不仅仅只注重结果评价,还需要将创作过程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一套“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的考核评价模式。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在绘本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鼓励学生将设计的绘本作品,在校内外进行公开展示,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高效率进行影响力传播,从而更好地将课程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

2) 搭建多元化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高校除了组织学生去当地文化村落、历史展览馆、传统手工艺作坊和民俗博物馆等进行调研考察,更需要搭建一个更适宜学生深度学习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依托基地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展开。比如,我院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剧)传承基地,近年整合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在民俗与民间文学、传统戏曲(越剧、京剧)、手工艺生产技艺等领域具有研究与实践的优势,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生产、文化创意设计方面形成了特色。学校基于越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开展越剧文化传承体验活动,邀请越剧名家对学生进行越剧基本功指导。学生在接触专业越剧表演的唱腔、身段表演之后,能够迅速打开对传统越剧文化的感官体验,更加深入理解这项传统戏曲艺术富有柔美精雅的美学特质。因此,基于多元化传统文化教育平台,我院教师将越剧文化作为绘本设计主题带领学生创作实践。这种体验式教学的补充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探寻戏曲文化核心的艺术美学价值。

3) 推动在地文化项目式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是以项目为核心,教师提供指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课程中,融合在地项目式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例如,我院教师组织创作《宋韵临平》绘本项目,带领学生创作团队去往杭州临平区的超山、龙兴寺、藕花洲等具代表性的宋韵历史文化景点进行走访和考察。师生团队一同回溯文化脉络,发掘在地的历史遗迹,与有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合作,研究文化旅游与艺术创作的创新融合,用绘本形式进行视觉表达与文化传播,推动开展“绘本 + 文旅”项目。通过文化绘本艺术形式传承和创新宋韵在现代人的审美精神,共同助力临平地区的宋韵文化推广。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文化感知力和实践能力。推动在地文化项目式教学不但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社会现场的良性互动,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助力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 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的实践探究

1) 传统文化符号元素的转译

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融入绘本设计,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策略。这些符号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特质。在绘本设计课程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挖掘具有文化价值的图形图像语言,再对这些文化符号进行创新性转译。现阶段,我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题材绘本作品,如熊亮创作的《小年兽》《小石狮》《灶王爷》等绘本,结构和语言表达不受传统束缚,借鉴了多样的民间美术技法融入作品中。朱成梁创作的绘本《别让太阳掉下来》中的小动物造型是借用民间玩偶的形象,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这些中国风绘本作品中均体现出本土文化的现代性转译,共同构筑了传统文化的内核。

为了更好地让传统文化符号元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性转译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和再创作。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者不应热衷于如何准确地表达美术技法,而是更需要注重如何用叙事和图画表达文化语义,重塑现代文化意识符号。例如,我院教师团队策划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绘本项目,强调如何将传统故事与现代设计方式相结合。绘本主题聚焦杭州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地文化创作融入到课程实践中。我们鼓励创作者摒弃对传统符号的复刻和堆砌,发挥创作者的独特思维,描绘出符合当下审美品味的视觉语言。另外,我们需积极挖掘传统手工艺和匠人精神的相关题材,以技艺传承为核心符号,结合民间故事、地域特点、手工技艺等要素融入到叙事脉络中,用新颖的叙事方式和符号元素做创新性表达。在故事创作上应根植于传统,立足于当代,创作出新颖、富有想象力,并能与读者建立情感联系的故事。正如赵迪所说“从新的视角看出故事存在的意义,传统才有意思。”[3]最后,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传承。这里举例,我院教师策划并指导学生创作的《中国越剧》文化绘本项目,以越剧发展历程为线索,提取越剧文化的重要元素如流派、乐器、音乐、行当、服装、程式表演、演出习俗等进行逐一介绍。绘画表现上用传统水墨技法结合现代插画语言,不仅传达了越剧的文化韵味和柔和雅致的江南美学风格,还借由绘本形式对越剧作一种传承与保护,为优秀的戏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2) 文史研究与视觉叙事的融合

绘本是图画与文字的交织,“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相互说明的关系,而是彼此呼应、交错,形成一种张力——更简洁、更丰富的叙事可能和空间。”[4]绘本不仅是图像的集合,更是一种通过图像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在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中,文史研究与视觉叙事的融合是关键。文史研究为绘本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和灵感来源。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经典文学作品等,挖掘出具有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故事题材。这些文化经典已成为绘本创作的灵感来源,被不断阐释和演绎。比如国内插画家叶露盈编著的绘本《洛神赋》,取材自魏晋文学家曹植的文学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技法,借鉴了敦煌壁画中的神女造型,用长卷轴的叙事手法,对传统经典的全新演绎,创作出融合古典韵味和现代审美的绘本作品。

绘本中的图像、视觉元素和叙事是传达意义的重要载体,通过视觉文化理论和叙事理论的视角,可以深入分析和理解绘本中的图像叙事和视觉美学。视觉叙事作为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表达方式,优秀作品更需要有文史研究作为叙事原本。在教授绘本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史价值的提炼和内容改编能力,让其在叙事表达上既能简洁明了地讲述故事内容,也能尊重客观史实。比如,我院教师策划并带领学生创作的《宋韵临平》绘本项目,在文史研究和文本撰写上,一方面来源于我们从临平在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民间故事传说和文人诗词典故中寻找宋韵文化标识;另一方面,团队一行实地考察了宋韵历史文化遗迹,与地方文史专家密切交流。这两者相得益彰,为绘本的叙事内容提供了专业可靠的文本素材。从临平文献中发掘在地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脉络,逐步追溯并提炼宋代历史文化中的宋韵元素,为绘本作品沉淀其美学价值和精神熏陶。在系列绘本的视觉创作中,我们还尝试了新颖的视觉叙事方式,将单册绘本中十个不同段落用长卷的方式组成意韵相连的联体,巧妙运用线条、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来穿针引线形成隐喻式的串联,最终构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叙事场景。这种长卷形式的叙事手法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阐释“古与今”文脉相连的象征意义;二是营造一个充满宋韵美学意蕴和节奏感的意境空间。这次创作是以文史研究的命题作文方式,尝试对宋韵美学进行当代视觉叙事的创新表达。

3)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绘本设计

随着图像生成式人工技术的发展,基于提示词和原始图像等快速生成新图像的方式,开始进入绘本设计的领域,对创作者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绘本创作来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图像,较大地提高了创作效率,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提升绘本设计的效率,还能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创意和灵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学习并驾驭好人工智能技术为己所用。大力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琐碎和重复性劳动中的效率优势,例如利用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协助创作者快速生成草图、整理文献资料、互联网信息采集和文案撰写等,从而解放创作者在文本整理的时间精力。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为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转译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AI能够从海量的传统文化资料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元素,再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助力创作者进行多元组合和深度加工,加速创意的实现,并推动符号的创新转译。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绘本设计的各个环节,通过详细角色、精确提示词和统一风格的设定,描述任务内容,设定输出规则。人工智能复刻风格,并能引导创作方向而非完全复制,将各部分有机整合在一起,打造出连贯性强且完整的绘本作品。

探索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与传统绘本创作融合的途径,同时设计出一套层层递进、紧密相连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当然,人工智能技术进入绘本设计领域后,即便降低了创作者的创作门槛,也提醒着高校教育者除了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意能力和个性化表达,还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深刻地注入其中。

4. 结语

在当代高校教育体系中,绘本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绘本设计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更能够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这一做法不仅为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创新性转化提供了新路径,还适应了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本文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路径,用实践教学案例逐渐推动绘本课程教学与在地文化项目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目标。

基金项目

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创意绘本设计》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创作实践与传承创新”(编号:jg2022049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4-08-07.
[2] 庄梅兰. 构建同心圆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4(4): 85-91.
[3] 赵迪. 做有“儿童性”的绘本——专访熊亮[J]. 美术观察, 2020(6): 5-7.
[4] 方卫平. 现状与未来: 关于国内外图画书研究的一种观察与思考[M]//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 图画书的秘密: 中国原创图画书论坛文集. 北京: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7: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