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
Though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4.1410195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丁汉芹: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欧阳方平:中南大学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思考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oughts
摘要: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论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融入的具体措施。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还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arrying out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from five aspects and concrete measures of how to integrate it effectively. This not only helps to cultivate well-rounded talents, but also promotes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丁汉芹, 欧阳方平. 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951-9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58

1. 引言

课程思政教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思政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从此,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这一文件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应该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找到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点,全面实现全方位教书育人的高校教育目标[2]。2020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的通知,这是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3]。《纲要》特别指出,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目标性设计,使不同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特色,在课程教学中把专业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

2. 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还能够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专业课程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法治观念等融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程不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专业知识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元素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形成专业与思政的融合教育。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应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能力和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评价体系,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融入课程思政的措施

当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授课中正逐步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以下是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措施。

第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与专业知识相契合的切入点。例如,对物理专业的学生,在“聚变和裂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邓稼先和于敏的爱国情怀。不同专业的学生背景、兴趣及未来职业规划各异,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将思政学习内化为个人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应关注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及时将最新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同时,积极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虚拟现实等,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协同育人,贯彻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例如,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学工部、心理健康中心要配合参与。学校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理论学习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课程思政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成长,实现知识与行动的有机结合。例如,同时,鼓励教师之间开展教学研讨,分享经验,共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注重评价,完善反馈机制有效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重视其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评优时,要重视学生的集体荣誉观、互助意识、社会服务等,不能仅凭学习成绩。同时,建立畅通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传统的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外,还应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评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第四提升认知,创新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认知,认识到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价值引领,自觉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学校应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专业课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选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玻尔模型”时,让学生讨论“原子的能量是否连续”?然后展示氢光谱的特征。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参与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道德立场和观点,增强道德意识。将德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中,采用渗透或隐性方式进行价值引领。

提高效率,利用信息手段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在线上平台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在线下课堂中则通过互动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建立“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在线测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材料供师生使用。例如,在讲解“德布罗意假设”时,可以通过播放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视频。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通过专业课程的讲授,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但这一教学目标,不是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部。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对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5]

4. 总结

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深入的感知。所有学科教师要密切协作,同向同行,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全面落实《纲要》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科学伦理的教育,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金项目

本论文受202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资助(XJGXPTJG-202314, XJGXZHJG202308)。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020-08-16.
[2] 黄玉梅. “量子力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思考[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0(6): 8-12.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1-02-05.
[4] 穆良柱. 物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科学认知能力培养[J]. 物理与工程, 2021, 31(2): 9-15.
[5] 武继江. 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 6(25): 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