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分析
Path Analysis of Integrating Red Movi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101960, PDF, HTML, XML,   
作者: 刘洪琴:西北政法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红色电影高等教育思政课程文化认同Red Movies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ltural Identity
摘要: 红色电影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红色”属性,能够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本文以红色电影为切入点,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红色影片,分析红色电影融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路径。
Abstract: Red films, due to their inherent “red” attributes, can fit the them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red films as the starting point, selects some representative red films, and analyzes the role of red fil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刘洪琴. 红色电影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962-96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960

1. 红色电影的概念研究

“红色电影”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界定,它的概念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首先,在20世纪初~1966年期间,这十七年间拍摄了大量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战争的影片[1],这一类影片多以革命战争为背景和题材,表现残酷的战争和中国军人不畏牺牲努力奋斗,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影片风格以“红”“专”“正”为主,画面造型较为陈旧,因此这类影片也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即“十七年电影”。到2004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行业也开始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红色电影在这一时期的题材除表现革命战争之外,还有大量的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影片[1],这一阶段,红色电影的特征表现为“包容”“积极”“开放”“希望”。第三个阶段的红色电影,就是指以《湄公河行动》为代表的具有商业性质的红色电影。

文章所研究的红色电影的概念是指:以红色意识形态处理题材,以革命历史事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事迹、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或牺牲的伟大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

2. 红色电影在思政课程中的作用分析

2.1. 镜头成为课程的“教学工具”

电影是一种融合了视觉、听觉以及心理补偿机制的多感官综合艺术[2],电影的观赏行为在课程中调动了学生全身心的注意力和充分的主观能动性。镜头代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具的存在,镜头所呈现的画面引导学生聚焦影片主题,一步一步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完成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过程。因此利用电影在教学中的介入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与人格培养、适应心理与自我意识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健康引导。

例如红色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以志愿军为阻拦美军南逃的三次炸桥行动为核心剧情,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前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端严寒的条件下与美军艰苦作战,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影片1小时47分54秒先通过远景镜头表现中国志愿军被暴雪困在了山里,接着通过近景镜头拍摄班长从怀里掏出一块手帕让士兵递给伤员,镜头推近,用特写镜头拍摄手帕打开里面装的是三个土豆。1小时48分5秒镜头一转,美国军队正在庆祝感恩节,镜头由上而下拍摄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面包、火鸡、咖啡、蔬菜等食物。影片通过对比镜头表现中国志愿军与美国军队物资供给上的差异,表现环境的艰苦、条件的恶劣,在没有任何战争物资供给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不仅要克服作战武器落后,还要克服食物供给不足的情况。

影片没有直白的解说,通过一系列镜头的调度和剪辑,引导观众理解影片剧情和影片主题。表现的是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塑造了赤诚热血、坚韧不拔的民族英雄形象,同时更凸显了我们永远不忘国耻、坚决捍卫领土完整、坚定维护民族尊严的主流价值观。

2.2. 影视语言代替教学语言

红色电影对时空的建构,对时代背景和大环境的重塑,奠定了故事环境的背景,借由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时空的再现表达影片主题[3]。电影镜头带领观众穿梭在时空间隙中审视历史,注视当下,凝视未来,镜头对观众来说就是解说语言。在红色电影《攀登者》片段中,电影画面利用了大量的低调光,营造出冷冽、险峻的登山环境,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远景系列的镜头调度,表现了人类之渺小与环境的浩大之间的强烈对比,全景跟踪拍摄了强烈的暴风刮走的帐篷,紧接着队员也被气流刮走,拍摄出登山队员与恶劣的天气条件之间的激烈对抗,扣人心弦。影片为了给观众制造紧张的观看气氛和紧凑的影片节奏,利用镜头的来回切换将各队员在暴风情况下的突发情况表现出来,这时,再利用远景表现人物方位,让观众从全面宏观的角度观看剧情。

影片1小时5分45秒至1小时6分20秒片段,暴风雪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多,这时,影片镜头先利用全景表现积雪增多,交代了登山队员们面对恶劣的自然天气处于被动的局面。紧接着,利用特写镜头将受伤的登山队员没有被处理的伤口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通过将前后镜头的联系想象到登山队员艰难的处境,镜头语言通过对镜头的剪辑组接实现对观众情绪的把控。

电影的语言除镜头外,最重要的还有电影中的声音,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音乐、人声、音响等三类[3]。在影片中音乐常常根据剧情需要,为了烘托氛围或升华主题以配乐和插曲的形式出现,人声就是人物角色念台词或者以旁白独白等出现在电影画面以外的人声所发出的声音,音响在影片中是为了还原真实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动作发出的声音,一般分为动作音响和自然音响。声音在电影中出现不仅可以帮助叙事,还可以达到表意抒情的目的。人声的出现以叙事为主,人声可以通过旁白的形式直接展开叙述,推动故事展开,还可以解读画面内容,补充画面内容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例如红色影片《古田军号》,人物主角池有田孙子以旁白的口吻拉开影片的序幕:“爷爷的爸是赤卫队的小队长,大地主陈万才趁爸上山那天抢走了爷爷的妈,给他小老婆当奶妈,刚出生的弟弟饿死了,爷爷的爸带上哥半夜冲进了大地主家,砍了陈万才,争斗中妈也没了命,后来听说爷爷的爸和哥投奔了井冈山”。

音乐在电影中的出现能够将影片人物的主观情感外化为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视听元素,也可以作为特殊的信息符号传递民族文化。例如影片《周恩来回延安》中具有延安地域代表性的陕北民歌,第一段陕北民歌的出现是影片表现因为国民党进攻,党中央和军委机关撤离延安时发生的故事,这一段以人物回忆的形式引导观众陷入人物的主观回忆,音乐在这里起到了烘托气氛、交代背景的作用。《南泥湾》和《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等插曲的出现,推动了影片叙事的发展,延安时群众们表演节目和周恩来见到下乡知青时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也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军民大生产》作为插曲出现在影片中,表现的是周恩来在延安与延安的人民群众在一起劳动,这里革命歌曲与影片中人民群众积极劳作、洋溢着热情与希望的情节相互呼应,音乐在这里就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而出现,象征着人民群众和革命军队团结一致、上下齐心的军民一家亲的情谊。影片最后一段音乐选取了缓慢抒情的音乐,与剧情送别周总理的伤感相契合,周恩来离开延安时,基调悲壮的音乐和周总理回忆的叠化片段一起出现,升华了影片主题,观众将前后的影片剧情与背景音乐联系起来,通过委婉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能够与人物之间产生一定的共鸣。

红色影片《古田军号》中的音乐,以悲伤的情感基调贯穿全篇,使用了以大见小和以小见大相结合的方式,贯穿全片的是一种悲情的情绪,奠定了影片基本的情感方向,这是音乐对影片基调大方向的把握。对于角色主体毛泽东和朱德的情感释放,也通过音乐的变化来完成,音乐的启承转合对应人物和剧情的发展。以小见大则表现在影片选取了普通小号手这个人物角色展开叙事的叙事视角,民歌具有地域代表性,号声则代表了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在影片的开端,出现了秋收的场景,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和民族服饰的结合,勾勒出丰收、喜悦的情感氛围,这样的声画调度,表达了我们中国对于幸福生活的传统认知。小号的出现,也代表着我们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这里的音乐就能够起到渲染影片情绪和氛围的作用,同时又能够鼓舞群体情绪,正好与影片《古田军号》的主题相契合,表达了我们对于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

音乐在影片中的呈现方式,包含了创作者对人物角色的理解和基于创作者本身认知的创作。《古田军号》将“微”与“宏”两种叙事在影片中相结合,“微”体现在这个电影的叙事从微观入手,以红军小号手这个普通观察者的视角来展开叙事,宏观指的就是题材与主题的选取,这是一部牺牲史和血泪史同时又是一部奋斗史,这样的叙事利用音乐来调动观众的情感,能够升华主题,带领观众感悟主题。

2.3. 红色电影中的形象建构对价值观念的教化引导

红色电影作为传递文化价值的信息符号存在,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塑造股价形象,同时也承担着对外展现国家风貌的功能[4]。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间相互依赖、相互交换信息,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也追求更多样化的价值体现,彼此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更加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对于自己国家的形象认同也变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文艺作品把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融入到教育中来,实现对主流价值的传达成为一种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例如《武陵山上的星光》对家庭关系的呈现以及在个人选择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其所传达的主要是个人利益让位于集体利益、个体命运服从于集体命运的意识形态。

例如2019年上映影片《武陵山上的星光》刻画了一个坚守信仰的人民税务员施星灿,他选择了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偏远的山村。红色电影对于普通人的关注与歌颂,能够引起更多受众的共鸣,普通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付出奉献,推崇的是一种平凡的伟大。因此,观众能够贴切的感知角色,角色身上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人性的光辉就是我们所传递的主流文化价值。

文化的重构与整合就是红色电影进行国家形象建构时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外构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也侧面表现出我们所重视的国家文化,将对思想道德的教化纳入到教育中是必要的,红色电影作为教学内容对国家文化的传递通过选材整合了有效的文化资源,学生能够多维度、多方位的看待历史的发展、战争、国际关系等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文化的跨国际交流中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别国文化,在文化层面实现交流与融合。

3.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兼具传授教学知识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关系以及自我发展的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增强大学生对于国家文化的认同,对大学生群体实现“四个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思政课程,让学生能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发大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培养有担当、有作为、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建设部署中是一门关键课程,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总体要求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征是由教育的不同阶段决定的,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仪式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也得到完善。

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三个特点,即受众的自我意识更强、对授课方式的期待更加多样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互动性更强。

4. 红色电影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路径分析

用好红色电影资源,让思政教育课堂“活起来”。将红色电影作为课程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调动课堂氛围,创新教学内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将红色电影作为课程内容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中,既丰富了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又创新了教学形式。红色电影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深刻的理解、感悟思政课程所传达的主题价值,例如红色电影片《觉醒年代》将爱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相结合,学生通过教学语影片相结合能够深入的升华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达到了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对电影主题、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社会问题和情节发展进行讲解,并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对红色电影的观后感进行交流,结合电影艺术本身对色彩、音乐以及摄影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道德品质、审美素养等综合能力,实现融会贯通,但应该注意电影创作对于历史史料有或多或少的改编,但思政课应该以最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进行讲解,教师则需要达到对史料的准确把握,严格把控思政课程教育的严肃性。

开展红色电影影视教育活动,让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主体“动起来”。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红色电影的价值引领作用,例如通过举办“红色微电影”创作、参观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等主题课程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能够在创作中主动思考和探索红色电影的价值内涵,同时进一步在课后巩固思政课程教育所传达的主题思想;通过召开红色电影融入思政课程赛课活动,提升思政课程与红色电影的结合度,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将课外的实践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实践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对思政教学模式的完善。

5. 结语

红色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红色电影通过电影美学、剪辑技巧和象征手法等方式,将历史文化、民族意识作为电影主题贯穿整个电影作品,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影片的感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特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红色电影通过对优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先进人物高尚品质的歌颂,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规范自身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红色电影通过对中华民族艰辛奋斗史的充分体现,传递勇于挑战困难、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实干才能兴邦”的思想认知。

红色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起到实现寓教于乐、丰富教学方式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具有积极意义。教学过程也由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学能够真正的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魏桢. 论“红色电影”的时代性[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12.
[2] 刘建鹏. 影视镜头创作[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3: 23.
[3] 周爱军. 爱森斯坦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戏剧学院, 2013: 10.
[4] 徐竟芳. 红色电影及其教育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