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的融合: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变异研究
Integration of Idioms and Morden Internet Context: A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摘要: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传统的成语逐渐与网络热词相结合,形成了既具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新型语言表达方式。本研究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相结合的语言变异现象。通过在新浪微博和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收集和分析网络语料,研究发现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义两个方面的变异:语音变异包括英语和汉语谐音;词义变异包括词义扬升和贬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种融合是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实现的,语用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作用。对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的融合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变迁,还推动了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society, traditional idioms are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internet buzzwords, forming a new type of language expression that combines cultural heritage with modern express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idioms and internet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online data through social platforms such as Sina Weibo and TikTok, the study found that this integr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of phonetic and semantic variations: phonetic variations include English and Chinese homophones; semantic variations include semantic elevation and degrad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integr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 metaphor and metonymy mechanisms, and pragmatic and social factors also play a role. The integration of idioms and internet buzzwords not only shows social changes, but also promotes languag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马伊倩. 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的融合: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变异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494-50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918

1. 引言

所谓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社会群体中,被人们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用语,往往多指一些词语[1]。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打破了传统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界限[2],因此网络流行语既具备口语随性、直接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书面语的严谨性和深度。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空间,营造了一个自由且轻松的语言氛围,极大促进了多元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还催生了大量新颖的网络词汇和流行语,为现代语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因如此,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金志茹(2004)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主要聚焦于语域、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以及话轮转换等三个核心角度进行探讨[3]。周旭阳(2006)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初步探讨了网络语言的语言变体、言语社区以及造成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4]。何自然(2023)揭示了引领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并深入评议了网络语言中一些值得关注的语用表现[5]

近年来,成语变异也逐渐受到关注。吴建生和安志伟(2017)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变异理论,结合汉语语汇学、语言规范等理论,深入探讨了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汉语语汇的变异问题,并揭示了汉语语汇在不同地域产生的地域变体情况[6]。谭学纯(2021)深入研究了成语形义变异的现象及其生成的目标语变体,他详细描述了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7]

与此同时,将网络流行语与汉语成语相结合的论文也并非罕见。汪少华和彭雨欣(2022)对网络谐音类中英混搭成语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其认知语用机制,并发现其涉及到社会–语用层面的移情路径[2]。杨彬和张谊生(2024)对此类“谐音互配式”的变异模式、形成机制及生成动因展开全方位讨论,窥探其对互联网语言生态造成的影响,倡议语言使用者正视当代汉语中汉、英混合形式的作用及价值[8]。然而,尽管网络流行语与成语变异现象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但运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深入探讨两者结合的文章仍显不足。因此,本文旨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的融合形成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2. 变异类型

“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主要探究语言是如何构建社会情境以及社会情境是如何影响语言和意义交流的(Haliday 2003; Baker 2010) [9] [10]。”社会语言学正是通过研究语言的这类变异与社会因素、心里语言因素等之间的关系,追溯语言演变的起因和扩散机制,从而形成有关语言演变的理论[11]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在语言的发展与变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交流方式多元的时代,词汇的变异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网络流行语迅速崛起,并与传统成语相结合,产生了大量新颖、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词汇变异现象的宝贵材料。本文从新浪微博和抖音这两个社交平台上人工检索了相关语料,选取了近年来在网络中较为典型的网络流行式成语,通过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的融合主要形成的词汇变异表现形式集中在语音和词义两个方面。语音变异表现为词汇发音的新奇多变,而词义变异则体现在词汇含义的拓展、深化或转变。这些变异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也体现了人们在语言使用中的创新与灵活性。下文将对这些新词汇的语音和词义变异进行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分析。

2.1. 语音变异

谐音作为一种语音变异现象,更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人们常常利用读音相似或相同的字、词进行替代,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简化了沟通,还为语言注入了更多的趣味性。

2.1.1. 英语谐音

1) tony带水(新浪微博)

“tony带水”这个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对成语“拖泥带水”的一种诙谐表达。这个成语最初出自于宋代释道元的《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水拖泥,无由回报。”它用来形容做事不干净利落,含有贬义,表示做事拖沓不干脆,不洒脱,有牵绊。至于“tony带水”这个网络流行语,它是对“拖泥带水”这个成语的巧妙改编。在这里,“tony”是发型师或理发师的英文称呼,而“带水”则暗指理发时常用的喷水工具。这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处理得不够干脆利落,有拖沓之嫌,就像理发师在理发时不断喷水一样,给人一种不够干脆的感觉。

2) 生无clean (新浪微博)

“生无clean”这个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成语“生无可恋”的一种诙谐改编。传统成语“生无可恋”原意是指生命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或值得留恋的了,通常用来形容人感到绝望、沮丧或对生活失去热情和期待。成语“生无可恋”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曾有过类似的情感表达:“如今生无可恋,死又不敢,真不知明日如何是好!”这里的“生无可恋”表达了林黛玉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绝望情绪。“生无clean”这个网络流行语巧妙地利用了“clean”与“可恋”的谐音,将原成语的含义以一种幽默和自嘲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的“clean”可以理解为整洁、干净,而“生无clean”则暗示着生活过得一团糟,没有条理和秩序,从而传达出一种对生活失去控制和热情的消极情绪。

3) 人见人eye/I (新浪微博)

“人见人eye/I”这个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成语“人见人爱”的一种诙谐改编。传统成语“人见人爱”原意是指人人见了都喜欢,形容人非常受欢迎,令人喜爱。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性格温和、待人亲切,深受大家喜爱。“天生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这个表达源自元代的戏剧家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第二折,形容女子美丽动人,令人喜爱。后来这个表达也被广泛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受欢迎,人人喜爱。在这个网络流行语中,“eye”或“I”被用作一种巧妙的替换,与“人见人爱”中的“爱”形成谐音。这里的“人见人eye /I”并不是真的指人们见到眼睛或字母I,而是通过谐音的方式,以一种幽默和轻松的方式表达某人或某事物非常受欢迎,人人喜爱。

2.1.2. 汉语谐音

1) 吴京打采(新浪微博)

“吴京打采”这个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对成语“无精打采”的一种巧妙改编。传统成语“无精打采”原意是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缺乏精神、情绪低落、不振作的状态。成语“无精打采”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在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就有提到:“走到半路,只见林冲无精打采,去了心事。”这里的“无精打采”用来形容林冲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状态。在这个网络流行语中,“吴京打采”巧妙地利用了“无精打采”的发音,将“无精”替换为“吴京”的名字,形成了一种幽默和戏谑的效果。这里的“吴京打采”并不是真的指吴京本人精神不振,而是借用他的名字和成语的发音,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某种状态或情绪的低落。

2) 令人做藕(新浪微博)

“令人做藕”这个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对成语“令人作呕”的一种诙谐改编。传统成语“令人作呕”原意是指某事或某人的行为或言语让人感到极度厌恶,想要呕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非常讨厌、令人反感的情况或行为。在这个网络流行语中,“做藕”巧妙地利用了“作呕”的谐音,将“作呕”的“作”字替换为“做”,并且用“藕”字代替“呕”,形成了一种幽默和戏谑的效果。这里的“令人做藕”并不是真的指令人去做藕这道菜,而是借用“做藕”和“作呕”的谐音,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某种情况或行为令人感到极度厌恶。

3) 无中生友(新浪微博)

“无中生友”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指的是自己做了错事不要找借口,被揭穿反而嘲笑别人没朋友。这个网络流行语实际上是对成语“无中生有”的一种戏谑和引申。“无中生友”原来的形式是成语“无中生有”,意思是指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凭空捏造,虚构事实。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十六计》中,是古代兵法中的一种策略,后来被引申为形容虚构或编造谎言的行为。而“无中生友”则是将“有”字替换为“友”,以幽默和戏谑的方式表达自己做错事后找借口、推卸责任的行为。

2.2. 词汇变异

2.2.1. 词义扬升

词义扬升指原来含有“贬义”或“中性”的词扬升为“褒义”的词(王寅2007: p. 252) [12]

1) 郁郁寡欢:郁郁是个寡妇,她感觉很快乐(抖音)

郁郁寡欢,指形容心里苦闷,闷闷不乐。出自战国·楚·屈原《九章》:“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然而,现在的网友将“郁郁寡欢”这个成语进行现代解读和改编,创造出“郁郁是个寡妇,但是她很欢乐”的说法,是一种网络流行语中的幽默和戏谑。这种说法打破了成语原有的含义,将“郁郁”这个形容词直接与“寡妇”这个词结合,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并赋予她“很欢乐”的特点,这个表达也传达了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寡妇可能会感到的孤独和悲观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位即使面对生活的不易和社会的偏见,也能保持乐观和快乐的生活态度的成熟女性的形象。

2) 度日如年:日子非常好过,每天都像过年一样(抖音)

“度日如年”是一个传统的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慢,每一天都像是一年那样漫长,常用来表达人在困境中感到时间特别难熬的心理状态。出自宋·柳永《戚氏》:“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然而,“日子非常好过,每天都像过年一样”是对这个成语的一种现代、幽默和反向的解读。在这种解释中,“度日如年”不再表示时间难熬,而是形容生活过得非常愉快和舒适,每一天都像是在庆祝,就像每天都在过年一样。这种用法将成语的字面意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幽默和积极的表达方式。

3)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存放我帅气的容貌(抖音)

“无地自容”是一个传统的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羞愧或尴尬而感到无处藏身,即感到极度羞耻。出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外道无地自容,四众一时唱快处”。然而,“没有地方可以存放我帅气的容貌”是对这个成语的一种现代、幽默的解读。在这种解释中,“无地自容”不再表示羞愧或尴尬,而是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人的自信或自恋。这里的“帅气的容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暗示这个人认为自己非常英俊或吸引人,以至于没有地方可以容纳或存放他的容貌。这种表达方式传达了一种自信、幽默、自我欣赏和乐观的情感,体现了现代人在面对自己的外貌时的一种积极和自信的态度。

2.2.2. 词义贬降

词义贬降指词义转坏,从原来的“褒义”或“中性”降为“贬义”(王寅2007: 253) [12]

1) 知书达礼:仅知道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抖音)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知书达礼”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素养,这个成语出自《群音类选·牧羊记:卫律说降》:“亲何所见不同,更不知书达礼”。然而网友现在对这个成语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它的意思是“仅知道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送礼。”这种用法完全误解了“知书达礼”这个成语的原始含义。这种解释还有可能误导人们对知识和礼仪的理解。将“达礼”与“送礼”相等同,似乎暗示着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通过送礼等社交手段来获得成功或认可,这与传统的价值观导向相悖。还有可能会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混淆视听。

2) 天上人间:天天上班,真是人间疾苦(抖音)

“天上人间”这个成语原意通常用来形容极其美好的地方,或者形容事物之间的差异极大,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比喻境遇完全不同。出自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然而,“天天上班,真是人间疾苦”是对这个成语略带讽刺的解读。在这个解释中,“天上人间”不再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而是用来形容上班的状态。这里的“天上”可能意味着理想的状态或者期望的生活,而“人间”则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天上人间”被用来形容每天需要面对工作的辛苦和劳累,暗示着现实生活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解释将原本用来形容美好或极致差异的成语,转化为描述日常工作辛苦和劳累的语境,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繁重工作的无奈和调侃。

3) 废寝忘食:废物在寝室里忘了吃饭(抖音)

废:停止。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废寝忘食”原意是指极度专注于某事而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形容人极度投入、专心致志的状态,出自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县忘餐。”然而,“废物在寝室里忘了吃饭”是对这个成语的一种幽默且戏谑的改编。这种改编将“废寝忘食”的字面意义与“废物”这个贬义词结合,形成了一种幽默和自嘲的效果。在这个改编中,“废物”并不是指真正的无用之人,而是以一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个人在寝室里过于投入某件事情(可能是学习、游戏、娱乐等)而忘记了吃饭的状态。这种改编的成语在年轻人或网络语境中比较常见,它以一种幽默和自嘲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在忙碌和投入中的生活状态。同时,这种改编也可能引起误解或混淆。

3. 形成机制

人是社会动物,人类的体验根植于日常生活体验,社会性不仅仅是人类体验的基本属性,也是认知主体对包括社会在内的“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13]。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

著名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转喻不仅是修辞方式,更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机制[14]。”国内外很多学者也都对隐转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隐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赵永峰(2012: p. 95)指出,人类概念系统不再被一系列的充要条件所规定和限制,而是基于实践体验,以某一基本意义为基础,通过隐喻、换喻等基本认知方式扩展而构建的语义网络或语义连续体[15]

其实,现在这种将传统成语和网络热词相结合的现象,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基于身体体验,产生的认知加工的产物。

3.1. 隐喻认知机制

隐喻是我们理解和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因为隐喻是语言产生的重要方式,所以互联网上出现的新词汇和网络热词是很自然的事情。人们通过创造新的符号映射关系来满足不断变化的表达需求。从认知视角看网络热词的隐喻,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

首先是文字隐喻。比如“令人做藕”,在这个隐喻中,源域是“藕”这个食材,目标域则是“难以捉摸或难以理解的情况或情感”。这里的“令人做藕”意味着某件事情或某种情感像藕一样藕断丝连,纷繁杂乱,使人难以琢磨。其次是语音隐喻。这种隐喻是通过发现源域和目标域在发音上的相似性,再通过联想,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例如,“耗子尾汁”在网络语言中,其发音与“好自为之”相近,源域“耗子”是一种动物,目标域则是“用以表示劝诫或警告某人要谨慎行事”这一抽象概念。因此变体“耗子尾汁”就是用来告诫人们要小心行事,不要像耗子一样失去重要之物而导致寸步难行。

3.2. 转喻认知机制

同样地,一个词的原始意义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似、相近或相关关系,逐渐拓展出更多的转喻意义。随着这种拓展的不断进行,这个词的义项会逐渐增多,涵盖更多相关的目标对象。这就是词义不断增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丰富和深化对词汇的理解和使用。

转喻的基础是两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某种关联或相似性。在网络热词“人见人eye”中,这种转喻关系体现在用“eye”(眼睛)这个具体的身体部位来指代更广泛的概念——“吸引力”或“受到关注”。具体来说,“eye”作为身体部位,通常与视觉、注意力和观赏等概念相关联。在“人见人eye”这个词汇中,通过转喻手法,将“eye”的概念从单纯的视觉器官扩展到“引人注目”、“受到关注”的抽象概念。这种转喻关联是基于人们对“eye”的通常认知和理解,即眼睛是观察和欣赏事物的重要器官,因此当某个事物或人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时,就可以说它具有“eye”的特质。这种转喻关联通过将具体的身体部位与抽象的概念相结合,让人们可以更加形象地描述某个事物的吸引力或受欢迎程度,从而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4. 词语演变的原因

4.1. 语用因素

礼貌在我们使用语言时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深化会话含义的研究,语言学家Leech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其中包括一个关键的得体准则。这个准则强调我们在表达时应该减少对他人的伤害,并尽量让他人受益[16]。这个原则也在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中产生了影响。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学历、财富和年龄等因素可能导致差异,但在虚拟世界中,网民们更希望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环境。因此,他们在选择网络流行语时,也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礼貌准则的影响,从而使用文雅和间接的词汇,以达到友善、礼貌、婉转和谦虚的交流效果。

在网络交流中,有时人们会故意违反礼貌原则,以创造一种幽默或戏谑的效果。这种“反礼貌”的语言使用方式,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社交规范,但却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网络交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当网友们故意打破得体准则,使用夸张、直接或甚至是挑衅的言辞时,往往能引发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幽默的网络用语,不仅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乐趣,还有助于缓解网络交流中信息误解、责任缺失、文化差异等冲突造成的紧张气氛。也就是说,网络用语的幽默效果往往是通过故意违反礼貌原则来实现的。这种语言使用方式也体现了社会和语言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4.2. 语言和社会共变

美国语言学家布赖特在他的经典之作《社会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的共变”理论。他坚信:“语言和社会是两个密切关联的变数。这两个变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在不断变化中展现出一种共变的关系(Bright, 1964)。”语言是社会生造出来的,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17]。当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领域发生变革时,这些变化会迅速地在网络流行语词汇中得到体现,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社会的变迁。网络流行语词汇不仅记录了社会的演进,还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语言环境,对这些词汇的变异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还能进一步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总之,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还能够揭示当前语言变化的趋势和方向。

5. 结语

本文以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的融合形成的语言变异现象,并揭示了其背后的认知和社会机制。这种融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揭示语言变化的趋势。

研究结论表明,成语与现代网络语境融合形成的语言变异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年轻人的审美取向,也推动了语言的创新与发展,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种融合具有双重意义,既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也推动了语言的创新。此外,这种研究对理解网络时代的语言变迁和创新,以及传统语言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语料收集范围和数量的限制,以及缺乏对融合后成语使用情况的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语料规模,并结合语用学、心理学等跨学科视角,更全面地分析成语与网络流行语的融合现象,以丰富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同时,还可以探索这种融合对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启示,为语言政策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冉永平. 语用学: 现象与分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汪少华, 彭雨欣. 混搭·整合∙移情——网络谐音类中英混搭成语的认知语用机制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 30(4): 1-6.
[3] 金志茹.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25(4): 427-429.
[4] 周旭阳. 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2(6): 35-38.
[5] 何自然. 新媒体中网络语言的语用问题[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3, 30(5): 1-9, 110.
[6] 吴建生, 安志伟. 汉语语汇的变异与规范研究[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
[7] 谭学纯. 成语形义变异的路径依赖、修辞加工与识解——兼谈由此引发的成语规范问题及解决方案[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6): 45-59.
[8] 杨彬, 张谊生. “谐音互配式”网络混合语的变异模式及形成机制[J]. 外语教学, 2024, 45(1): 52-58.
[9] Halliday, M.A.K. (2003)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0] Baker, P. (2010) Sociolinguistics and Corpus Linguistic.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1] 王望妮. “门”后的思考: “××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J]. 外语教学, 2007, 28(3): 24-27.
[12]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13] 赵永峰. 体认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主体间性研究——以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变迁为例[J]. 中国外语, 2019, 16(6): 50-56.
[14]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5] 赵永峰. 从“手”的认知维度看“手”的意义建构[J]. 外国语文, 2012, 28(1): 90-95.
[1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17] Bright, W. (1964) Socio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UCLA Sociolinguistics Conference. Mou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