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笑”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汉语中具有独特地位。汉语中的拟声词丰富多样,不仅生动地模仿声音,还反映了社会、文化和语言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文化的变化,笑声拟声词经历显著的演变。例如,“呵呵”从最初的轻松笑声逐渐演变为具有嘲讽、轻蔑和虚伪等复杂情感的符号,这一变化不仅与语言演变相关,也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哈哈”的重叠次数不再受限,出现多样化的形式,并衍生出复杂的语用功能。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个别拟声词,缺乏对“笑”类拟声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本中的系统比较。
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的进展为语言研究提供更加系统和精确的分析工具。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开发的CCL语料库的建立,使得对汉语历代文本进行大规模分析成为可能。通过对不同时期文本的深入分析,研究者能够追溯“笑”类拟声词的使用特点和演变路径,从而揭示汉语拟声词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本研究将系统分析CCL语料库中的“笑”类拟声词,归纳其主要类别和使用特点,探讨这些词汇在语音、语义和语用上的变化,并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揭示其演变规律。
2. 汉语笑声拟声词的研究现状
2.1. 笑声拟声词的定义与分类
拟声词,又称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语言中的特殊词汇现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拟声词定义为“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汇,常用于表现声音的特征”[1]。这些词汇直接对应实际听觉体验,因而具有强烈的表象性和生动性。“笑”拟声词通常被定义为模拟人类笑声的词汇,其作用在于通过语言再现笑声的特征,以传达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哈哈”模拟大笑,表达愉悦;“嘻嘻”模拟轻笑,传达轻松或顽皮的语气。这类词汇通过与实际听觉体验的一致性,生动地传达特定情感。
李静儿(2006)列举多种笑声拟声词,如“哈哈”“呵呵”“嘿嘿”“哗”“嗬嗬”“璞嗤”“扑嗤”“嘻嘻”等[2]。笑声拟声词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A型(单音节型)模拟轻微的笑声,如“哼”;AA型(双音节重复型)通过重复两个相同的音节(如“哈哈”)表现持久且富有节奏的笑声;AABB型(双重叠音型)结合两个不同音节(如“嘻嘻哈哈”)增强笑声的层次感和复杂性;BAA型(前缀音节型)在重复音节前添加引导音节(如“哇哈哈”),突出笑声的突然性和冲击力。夏逸慧(2021)则发现,中日漫画中的笑声拟声词常通过添加前缀形成复合形式[3]。单音节前缀(如“咧哈哈”“贼哈哈”)为笑声赋予新含义或语气,而双音节前缀(如“呜哇哈哈”“跌雷嘻嘻”)则进一步复杂化,增强笑声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提升其在漫画或文学作品中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2.2. 笑声拟声词的历代演变
在汉语的发展历程中,笑的拟声词经历显著的演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拟声词的历史变迁上,揭示不同历史时期这些词汇在语义、语用和形式上的变化。
张洁(2024)通过分析BBC语料库与网络真实会话,研究“哈哈”的演变[4]。古代文献中,“哈哈”作为独立语或状语使用,重叠次数通常不超过三次,语气或程度变化有限。但在互联网普及后,“哈哈”的重叠次数不再受限,出现如“哈哈哈哈哈哈哈”等形式,这些新形式不仅丰富表达,还衍生多种语用功能,如强烈的笑意或讽刺、调侃等复杂情感。
罗琼鹏(2017)分析了“呵呵”从模拟笑声的拟声词到表述情感态度的动词性用法的转变,符合历史语用学中的语用推理和推导义固化理论,即通过频繁与特定情景联系,逐渐发展出新的隐涵,最终影响其句法功能[5]。刘燕(2020)进一步指出,随着“呵呵”在网络中的广泛使用,其语义从积极情感转向中性甚至消极情感,反映了礼貌原则在语言中的作用,但过度使用使其变为冷漠和敷衍的表达方式[6]。石梦琪(2022)探讨了“呵呵”的历史起源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多重用法,特别是作为冷笑叹词的语法化和语用化过程,展现了其语义演变的复杂机制[7]。
综上所述,笑的拟声词在历代演变中受社会文化、交流环境和语言机制的影响,从简单音节逐渐演变为复杂形式,并展现出独特的语用功能。尽管现有研究对“哈哈”和“呵呵”的演变进行深入分析,但对其他笑声拟声词的系统性分析不足,也缺乏跨学科视角的探讨。因此,本研究通过CCL语料库,旨在全面揭示汉语中笑声拟声词的历代演变及其社会文化动因。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Corpus)作为研究对象,该语料库涵盖了从公元前11世纪至现代的丰富中文文本,包括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典籍、小说、诗词等。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还参考了《康熙字典》中的拟声词释义及古书中的例句。通过对CCL语料库中“笑”相关字词的系统检索与分析,研究将重点探讨各朝代笑声拟声词与拟态词的使用及其演变特征,包括语义演变、音韵特点及文化背景,以揭示汉语中“笑”的情感表达的语言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3.2. 数据统计
本研究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数据统计:首先,在CCL语料库中使用“笑”字作为关键词进行全面检索,提取相关拟声词,并按历史时期进行标记和分类。对不表达“笑”语义的多义词进行剔除,以确保数据准确。完成词汇标记后,系统分析各历史时期拟声词的使用情况。
为清晰展示各朝代的拟声词使用情况,本研究采用以下标记:
圆圈(○)表示该拟声词专门作为笑声拟声词使用。例如,“嘻嘻”在周代至清代文献中标记为“○”。
三角形(△)表示该拟声词主要用于表达其他情感,如“嘿嘿”在西汉至清代文献中标记为“△”。
表1展示古代至清代的“笑”类拟声词使用情况。由于民国至现代新出现的笑声拟声词种类繁多,若一一列入表格将导致表格过于冗长,不利于阅读。因此,这些新词及其使用情况将在后续例句中详细介绍。
Table 1. Usage of laughter onomatopoeia in Chinese across historical periods
表1. 历代汉语笑声拟声词的使用情况
|
周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六朝 |
唐 |
五代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嘻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吃吃 |
|
|
|
○ |
|
○ |
|
|
△ |
△ |
○ |
○ |
呵呵 |
|
|
|
|
|
○ |
○ |
○ |
○ |
○ |
○ |
○ |
哈哈 |
|
|
|
|
|
|
|
|
○ |
○ |
○ |
○ |
格格 |
|
|
|
|
|
|
|
|
|
|
○ |
○ |
噗嗤 |
|
|
|
|
|
|
|
|
|
|
○ |
○ |
嘎嘎 |
|
|
|
|
|
△ |
|
|
|
|
○ |
|
唏唏 |
|
|
|
|
|
|
|
|
|
|
○ |
|
嘿嘿 |
|
|
△ |
|
|
△ |
△ |
△ |
|
△ |
△ |
○ |
咯咯 |
|
|
|
|
|
|
|
|
|
|
△ |
○ |
呼呼 |
|
|
|
|
|
△ |
|
|
|
△ |
|
○ |
哗哗 |
|
|
|
|
|
|
|
|
|
|
|
○ |
4. 历代笑声拟声词分析
4.1. 先秦至六朝
根据CCL语料库的数据分析,先秦至六朝的相关文献中,“嘻嘻”和“吃吃”作为笑声的拟声词已有明确的使用记录。“嘻嘻”作为笑声拟声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此后在战国、西汉时期多见单音节形式的“嘻”,而在东汉和六朝时期,“嘻嘻”再次出现并被用以表示笑声。紧随其后的是“吃吃”一词,首次出现在东汉文献中,与“笑”连用,表示轻微的笑声。
(1) 婦子嘻嘻,終吝。 周《周易》)
(2) 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 (战国《吕氏春秋》)
(3) 若士者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此?” (西汉《淮南子》)
(4) 禹乃嘻笑而称曰:“我受命於天,竭力以劳万民。” (东汉《论衡》)
(5) 家人高高,妇子嘻嘻,俄复沦为惚况,人理曾何足恃? (六朝《全刘宋文》)
(6) 一夕,昭仪醉进七丸,帝昏夜拥昭仪居九成帐,笑吃吃不绝。 (东汉《赵飞燕外传》)
《周易》中的“妇子嘻嘻”描述家人嘻笑的场景,象征家庭秩序的松弛,这一用法在《全刘宋文》中延续。战国《吕氏春秋》和西汉《淮南子》中,“嘻”作为句首感叹词,引导情绪或语气,与“笑曰”连用表达惊讶或异常的笑声。到东汉时期,《论衡》将“嘻”与“笑”结合为“嘻笑”,加强轻松愉悦的笑声表达,展现出古代帝王的自信与从容。《赵飞燕外传》中的“笑吃吃不绝”则描绘昭仪与皇帝共处时细微、持续的笑声,表现出女性特有的内敛与羞涩。
4.2. 唐朝至五代
孟昭连(2018)指出,“呵呵”最初源于东晋时期的《长阿含经》,作为梵文“Ahaha”的音译,原意为“地狱”,在《摩诃僧祇经》中,“呵呵”演变为笑声拟声词,并在北魏、隋代佛经中出现[8]。在CCL语料库中,唐代诗歌和佛教经典中常见“呵呵”,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超脱。五代以后,“呵呵”逐渐融入日常表达,并延续至宋、元、明、清各代。
(7) 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 (唐《马祖语录》)
(8) 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唐《天仙子》)
(9) 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一作决) (唐《寒山·诗》)
(10)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唐《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11) 外道尼自相惊,大家聚集呵呵笑。 (五代\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
在唐朝和五代时期,“呵呵”一词的词形经历多样化的发展。《马祖语录》中“呵呵大笑”运用“呵呵”一词来强调笑声的强度与愉悦感。在《天仙子》中,形成“形容词 + 拟声词”的结构,如“笑呵呵”,进一步凸显轻松愉快的笑声特征。同样,在《寒山·诗》中,“乐”与“呵呵”结合,突出笑声带来的愉悦情感;而在《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呵呵”作为拟声词直接修饰“笑”,具体描述笑声的特征。此外,《菩萨蛮》中单独使用的“呵呵”作为笑声的表示,与现代用法相一致,反映笑声表达的持续性和演变。
4.3. 宋朝至元朝
“哈哈”首次出现在宋代诗词《壶中天(寿伯母·十二月初六)》中,与“嘻嘻”连用,生动描绘家庭的欢乐场景。相比古代文献中的单音节“嘻”,“嘻嘻哈哈”更具表现力,细致传达笑声的丰富性和环境的轻松感。至元朝,“嘻嘻”形式多样化,出现动词重叠的“笑嘻笑嘻”以及带有冷漠与讽刺色彩的“嘻嘻”与冷笑的搭配,进一步丰富笑声的表达。
(12) 金玉满堂,儿孙满目,心事今都足,嘻嘻哈哈,一门和气可掬。 (南宋《壶中天(寿伯母·十二月初六)》)
(13) 您几个作耍的笑嘻笑嘻,我这等好男儿怎和你步步相随。 (元《全元曲杂剧3》)
(14) 嘻嘻冷笑中,叹纷纷眼底儿童。 (元《全元曲散曲》)
(15) 你言颠语倒,恼得我心儿焦燥。呵呵,莫不是你把咱奚落,特骨的妆乔? (元《全元曲戏文》)
元代戏曲丰富笑声拟声词的情感表达。《全元曲杂剧3》中,“笑嘻笑嘻”通过重复表现出对轻浮行为的不满,结合主语“您几个”和动词“作耍”,暗示说话者的蔑视情绪。同时,“嘻嘻”与“冷笑”相结合,突显笑声的冷漠与讽刺。“吃吃”这一拟声词在东汉文献中首次出现,但在六朝至北宋时期未见使用,直到南宋才重新出现,并用于模仿咀嚼声。在南宋《古尊宿语录》中,“吃吃”被重复使用以强调动作的抽象性或语气。元代《全元曲》中,“吃吃”则用于描述具体动作,传达行为的亲切性或随意性。
4.4. 明朝
明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的黄金时期,白话文盛行,语言表达丰富生动。作家们广泛运用拟声词,如“嘎嘎”“噗嗤”“格格”“唏唏”等,以刻画人物性格、烘托情感氛围,生动再现日常生活场景。
(16) 徐能却怕兄弟阻挡他这番稳善的生意,心中嘿嘿不喜。 (明《警世通言(上)》)
(17) 一座大笑,连金钏儿也噗嗤的笑了。 (明《金瓶梅(崇祯本)》)
(18) 他走上前扯住,满面笑唏唏的与他捻手捻脚,摸他鼻子,揪他耳杂,以示亲近之意。 (明《西游记(下)》)
(19) 老魔王唏唏冷笑道:“那猴不要无礼!看手段!” (明《西游记(下)》)
(20) 那妇人也不还礼,绰起袖子望头上一扑,把僧帽打下地来。又赶上一步,举起尖趫趫小脚儿一蹴,谷碌碌直滚开在半边,口里格格的冷笑。 (明《醒世恒言(下)》)
(21) 少顷,丫鬟托出茶来,看时却是秦卖油,正不知什么缘故妈妈恁般相待,格格低了头只是笑。
(明《醒世恒言(上)》)
(22) 老猴听知,掐个爪儿算了一算,早知其事,满心欢喜,不觉的笑一个嘎嘎。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根据CCL语料库数据,“噗嗤”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表现为轻微短促的笑声,至今仍广泛使用。“格格”在《醒世恒言(下)》中描述女性笑声,既可强调冷笑的冷峻与讽刺,也可结合“低了头”展现羞涩或轻松的笑声。“嘎嘎”最初指鸟声,如唐代李山甫《方干隐居》中的“咬咬嘎嘎水禽声”,其响亮的声音常表现角色的粗鲁、滑稽或讽刺情绪。《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用“嘎嘎”形容老猴的笑声,凸显粗犷的喜悦或讽刺。《西游记》创新性地用“唏”表现轻声笑、叹息或冷笑。《说文解字》解释“唏”为笑声,《广韵》则为哭泣或哀伤。书中,“唏唏”表现轻柔的笑声,而“唏唏冷笑”则突出讽刺、轻蔑或阴冷的情感。
4.5. 清朝
清朝时期,笑的拟声词在语言创新和词汇丰富性上取得显著进展。新创拟声词如“嘿嘿”“呼呼”“哗哗”和“咯咯”扩展了表达的多样性。此外,早期拟声词如“噗嗤”演变为“扑哧”“哧”和“卟哧哧”,而“格格”与“吱吱”连用形成“吱吱格格”“支支格格”,通过重复和组合进一步丰富了笑声的表现形式。
(23) 气得仙姑、通慧哼的一声冷笑,一霎时粉面呈红。 (清《八仙得道(上)》)
(24) 正问话间,忽然见外边有许多人哗哗笑,有宗奇事。 (清《小五义(中)》)
(25) 洪熙官即忙上前扶起,已经寸步难移,五枚呼呼冷笑,复回原座。 (清《乾隆南巡记(上)》)
(26) 谁知那道童却不大以为然,也和飞龙一般,禁不住呼呼狂笑。 (清《八仙得道(上)》)
(27) 她已经笑得咯咯咯咯乱颤。 (清《侠女奇缘(上)》)
(28) 褚大娘子此时已经笑得咭咭咯咯的,一面接过那孩子去。 (清《儿女英雄传(下)》)
“哼”字最早见于六朝《全梁文》,用于描述鼓声中的单一响声。明代文学中如《三宝太监西洋记》和《西游记》广泛使用,描绘哭声和疼痛。清代《八仙得道》中,“哼”用来表达愤怒和轻蔑,展示了其在情感表达中的独特功能。
“哗”“呼”“咯”等词最初用于描绘其他声音,但在清代逐渐转化为笑声的拟声词。西汉《淮南子》中“哗”指嘈杂,清代《小五义》中“哗哗”用于表现热闹的笑声。“呼呼”最早描述风声,在清代《乾隆南巡记》中与“冷笑”结合,表现冷漠和轻蔑。明代《水浒全传》中“咯咯”描绘木鱼声,清代《侠女奇缘》和《儿女英雄传》中则用以表现细腻和欢快的笑声。
此外,清代文学作品通过不同拟声词的组合和排列,生动展现笑声的多样性、细腻感和情感层次,使角色的笑声更加生动有趣。
(29) 只把一个背后的范彩霞喜欢得笑得“吱吱格格”的。 (清《九尾龟(三)》)
(30) 只听得两个人“支支格格”的笑作一团。 (清《九尾龟(三)》)
(31) 丫鬟哧的一笑 (清《小五义(下)》)
(32) 王仁听完公然之言,不由扑哧笑了一声 (清《施公案(一)》)
(33) 钟离权见那人猜错了自己的心思,不觉卟哧哧一笑。 (清《八仙得道(上)》)
在《九尾龟》中,“吱吱”“支支”和“格格”分别描绘了细微和轻快的笑声,如“吱吱格格”的笑声在角色间增添趣味感。《小五义》的“哧”表现细腻的笑声,《施公案》的“扑哧”描绘突发笑声,而《八仙得道》的“卟哧哧”则体现笑声的激烈和持续。这些词汇的组合和使用增强了笑声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4.6. 现代
现代文学中的笑声拟声词如“嘿嘿”“哈哈”“咔咔”“桀桀”“嗬嗬”“哇哈哈”等,展现笑声表达的多样性、精准性、口语化和个性化。
(34) 耳中却听到一阵桀桀笑声 (1980年《天龙八部》)
(35) 牛牧师更看重了多老大,而且咔咔地笑着,又给他添了五百钱 (1962年《正红旗下》)
(36) 见我惊慌,其中一个青年嗬嗬地笑了起来。 (2005年《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在《天龙八部》中,“桀桀”虽在现代交流中少用,但在特定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绘反派角色时,常传达恶意和阴险的情感。古文中“桀”字读作“㘶”,在《周礼》中指古代酷刑“磔”,并与残暴相关联。《谥法》将“桀”描述为残忍杀戮者。因此,“桀桀”作为笑声拟声词时,通常传达恶意、冷酷或阴险的情感。
《正红旗下》的“咔咔”表现夸张的笑声,古文献中“咔”用于形容鸟鸣,而现代汉语则指短促的机械声。《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的“嗬嗬”反映了冷淡或戏谑的笑声,与“呵呵”同音。总体来看,笑声拟声词的演变从先秦至现代,展现了笑声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体现了语言和文化情感的变化。
由此可见,历代笑声拟声词演变展现了笑声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先秦至六朝的“嘻嘻”和“吃吃”,到唐朝至五代的“呵呵”,再到宋朝至元朝的“哈哈”与“嘻嘻”,每一时期的拟声词都体现了对笑声的具体化和情感深化。明朝的拟声词进一步丰富笑声的细腻表达,清朝则拓展笑声的层次感。现代文学中的拟声词展现笑声的口语化和个性化。这些拟声词反映了语言和文化情感的变化。
5. 笑声拟声词的历史演变与功能扩展
5.1. 词形变化
从南宋到清代,“哈哈”的基本语义作为笑声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词形只有“哈哈”和“嘻嘻哈哈”这两种,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哈哈”与其他拟声词或叠词组合使用,表现出多样化笑声,突显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特定情境的氛围。
(37) 晋升藩臬跟着就是督抚!可喜呀!哗哈哈哈,可贺! (1917年《新鲜滋味》)
(38) 莫稽怎么我中了!啊哈哈哈哈!(将饭喷出介) (1950年《人民日报2月刊》)
(39) “哇哈哈,卧底!”大史大笑一声 (2008年《三体I》)
(40) 回到宿营地,还是乐哈哈的,非常活跃 (1995年《人民日报1月刊》)
(41) 脚也踒了,手也踒了。唏唏哈哈的笑。 (1880年《亚细亚言语集》)
(42) 接着是两人嘿嘿哈哈的笑声 (1958年《战斗的青春》)
通过在“哈哈”前添加“哗”“啊”“哇”等单音节前缀,可以突出笑声的突然性和高声调,营造夸张和狂喜的氛围,适合表达强烈情感。而“乐”作为前缀则增强笑声的愉快感,使“乐哈哈的”更加生动地传达情感。在“哈哈”前加上“唏唏”或“嘿嘿”作为前缀,可以表现笑声的轻微和层次感。比如,“唏唏哈哈”模仿带有压抑或自嘲的笑声,“嘿嘿哈哈”则暗示狡黠或得意的情感。
同时,更多的笑声拟声词通过重复相同或相近音节,传达多人同时发出的不同笑声,增强场景的活跃氛围和细腻感。
(43) 每当他说完这句话,都是嘻嘻咧咧的笑一阵后,又加上一句:“看吧,再住五年,一定叫它骡马成群。”
(1950《人民日报7月刊》)
(44) 母亲笑着瞅着姑娘们嘻嘻哈哈叽叽格格,簇拥着走了。 (1959年《苦菜花》)
(45) 不一会,小学校门口的打麦场上聚拢了好多人,叽叽嘎嘎地又说又笑。 (1962年《人民日报7月刊》)
(46) 人们唧唧嘎嘎一阵欢笑,都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到底人家老马章是文墨人!”
(1964年《人民日报11月刊》)
(47) 女人们听到这全高兴了,叽叽哇哇地相互问这说那,咯咯嘎嘎地笑,又打又踹地闹。
(2006年《第九个寡妇》)
“嘻嘻咧咧”表现轻松愉快的群体氛围;“叽叽嘎嘎”和“唧唧嘎嘎”则突出喧闹与活跃的集体笑声,前者传达细腻的讨论声,后者则加强互动感。“咯咯”形容清脆、明亮的笑声,常与孩童或女性相关联,与“咯咯嘎嘎”结合展现生气勃勃的氛围。“嘻嘻哈哈叽叽格格”融合了笑声和交互声音,体现群体互动的欢乐。这些词汇的演变反映了笑声拟声词在汉语中功能的扩展,使其能够灵活适应不同语境,传递复杂情感,成为现代汉语中描绘心理和场景的重要工具。
5.2. 语义演变
早期的笑声拟声词,如“嘿嘿”和“呵呵”,主要用于描述单一的笑声,表现轻松、愉快或隐秘的情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逐渐发展出多种功能,涵盖从欢快、愉悦到讽刺、冷笑等多种情感表达。“嘿嘿”和“呵呵”在语义和用法上逐渐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路径。
① 嘿嘿
“嘿嘿”作为拟声词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用于表达沉默、焦虑、不满和讽刺。随着时间推移,其用法逐渐演变为描绘笑声及其相关情感的多功能词汇。以下将阐述“嘿嘿”在不同时期的语义演变。
在战国与西汉时期,“嘿嘿”均表示隐蔽、不明的状态,但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战国时期,“嘿嘿”侧重于表达潜在力量的隐匿;而在西汉时期,“嘿嘿”则更常用于描述愚昧与混乱的情境。
(48) 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战国《六韬·文师》)
(49) 屈原嫉闇王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瘘,不忍见于世,将自投于渊,渔父止之。
(西汉《新序》)
《六韬·文师》中使用的“嘿嘿昧昧”意指在隐秘的环境中默默无闻、不显露其意,但其潜在影响力却能够深远延续。与此不同,《新序》中屈原描述君主破坏礼仪、昏庸无知的状况,表明“嘿嘿”用于描绘一种昏暗、混乱的情境,体现人们在事物判断上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状态。
从唐朝到元朝,虽然“嘿嘿”的基本语义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其应用范围有所扩展。此时,“嘿嘿”主要用于表达内心的隐忍、悲伤、不安或无奈。这种情感往往在面对困境或复杂情境时难以直接表达,因此通过“嘿嘿”这一词汇得以间接传达。
(50) 依依见眉睫,嘿嘿含悲辛。 (唐《送张盥赴举诗》)
(51) 嘿嘿怨嗟缘我乞,明明看侍(待)为(君)严。 (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52) 不敢供要职,重取烦言,又不忍嘿嘿而去,惟阁下留听,幸甚。 (北宋《桯史》)
(53) 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位。 (北宋《资治通鉴》)
(54) 今日上坟时,一口气嘿嘿嗟吁,思之堪恨奴欺主。 (元《全元曲》)
在《送张盥赴举诗》中,“嘿嘿”表达诗人与旧友离别时的悲伤与无奈,虽心中感慨却选择沉默。在《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嘿嘿怨嗟”传达诗人乞求或被怜悯的无奈和自嘲。《全元曲》中,“嘿嘿嗟吁”反映主人公因过去的不公和奴仆欺主而内心的压抑与愤懑。《桯史》中,“嘿嘿”体现说话者难忍沉默的痛苦,期望对方理解并继续倾听。在《资治通鉴》中,“嘿嘿”描述丞相衡在不安与恐惧中的沉默与自责。
进入明代,“嘿嘿”逐渐用于表达内心的隐忍、不满或沉默。清代时,“嘿嘿”显著转变为直接表达嘲讽、轻蔑或冷笑,显示其从隐忍的情感表达向外显的嘲弄与讽刺的转化。
(55) 徐能却怕兄弟阻挡他这番稳善的生意,心中嘿嘿不喜。 (明《警世通言》)
(56) 看见国师老爷只身身自,又且嘿嘿无言,只说是个输家。 (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57) 叔宝嘿嘿冷笑,叫声:“陛下如何?眼见尉迟老将军无能,这不多重东西就不能够绕三回。”
(清《说唐全传》)
(58) 李彩秋听了嘿嘿一笑,说:“噢!难得,说你还是道学先生呢!” (清《续济公传》)
在明代《警世通言》中,徐能用“嘿嘿”隐晦表达不满和烦躁,因兄弟到来而感到内心无奈与尴尬。《三宝太监西洋记》中,国师的“嘿嘿无言”体现他在困境中的隐忍与沉默。清代,“嘿嘿”用法发生显著变化,主要用于表达轻蔑和讽刺。《说唐全传》中的“嘿嘿”表现对尉迟老将军的不屑,《续济公传》中,李彩秋用“嘿嘿”回应对方,表现出对其道学身份的嘲讽与蔑视。
由此可见,“嘿嘿”展示从内敛的情感表达向外显转变的过程,早期的隐忍、不满逐渐演变为明示的冷笑和讽刺。早期,“嘿嘿”更多用于表达隐忍、焦虑、不满等复杂而内向的情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清代,“嘿嘿”的用法逐渐向外显转变,成为嘲讽、轻蔑或冷笑的表达工具。这一变化显示显示出“嘿嘿”从早期的广义隐晦用法,逐渐演变为一种直接、外显的情感表达方式。
② 呵呵
“呵呵”最初用于表达轻松和愉快的情感,但随着历史演变,其语义逐渐转向讽刺和轻蔑,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交表达方式。接下来,将探讨“呵呵”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及其讽刺性和社交功能的扩展。
(59) 起来抚掌呵呵大笑云。 (唐《马祖语录》)
(60) 老翁蒙问,攉笑呵呵,说道:我辈凡夫,高下共同一体空,不是吾是衰老,转转便到后生。
(五代《敦煌变文选》)
在早期的唐代和五代,社会背景相对质朴,语言表达倾向于直接描绘情感状态,“呵呵”作为笑声拟声词,主要用于表现轻松、愉快和亲切的情感。如《马祖语录》中,“呵呵大笑”描述欢快洒脱的笑声,而在《敦煌变文选》中,“呵呵”也传达了轻松和亲切的情感,当时并未蕴含复杂的情感色彩。
(61) 横来竖去呵呵笑。 (北宋《禅林僧宝传》)
(62) 呵呵呵,悟不悟。 (南宋《五灯会元》)
(63) 羞闻织女笑呵呵,今夜断然饶不过。 (元《全元曲》)
(64) 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元《全元曲》)
宋代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的兴盛,使“呵呵”与超然豁达的笑声相联系。元代戏曲和散曲的流行进一步丰富了“呵呵”的情感表达,赋予其调侃、讽刺甚至自嘲的意味。《禅林僧宝传》中,“呵呵笑”呈现禅宗特有的洒脱和随性。在《五灯会元》中,“呵呵”不仅仅指普通的笑声,还隐含某种启示或教诲的意味,显示出笑声与智慧的结合。元代则在戏曲和散曲中使用“呵呵”表现人物的愉快、调侃或讽刺,常与“笑”字搭配形成固定表达。
(65)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 (明《西游记》)
(66) 尉迟恭亦呵呵冷笑道:“休得多言,照某家的枪罢。” (清《说唐全传》)
明清时期,“呵呵”逐渐从单纯的愉快笑声符号演变为表达嘲讽和轻蔑的工具。《西游记》中“呵呵冷笑”反映了对他人的轻蔑,而《说唐全传》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用法,用于展示对局势的不屑和挑衅。这一变化标志着“呵呵”在表达讽刺和攻击性方面的功能扩展,反映了语言对社会互动需求的适应。
(67) “呵呵!”李小隐冷笑一声,“杜工部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下谁人不知?”
(2006 年《博客世界杯》)
(68) 您倒是给我解释下啊!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冷笑几句,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011年《微博》)
在近现代,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呵呵”进一步多样化,继承了明清时期的讽刺和轻蔑含义。在网络语境中,它常用于隐晦地表达讽刺、敷衍或不愿深入交流。这一演变显示了“呵呵”在现代社交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成为多功能的语言符号。总体而言,“呵呵”的语义变迁体现了语言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功能扩展和语用适应,反映了其在历史阶段中的演变与发展。
6. 结论
本研究基于CCL语料库数据,探讨了汉语笑声拟声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先秦至现代,这些词汇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早期的“嘻嘻”和“吃吃”逐步演变为唐代的“呵呵”,宋元时期的“哈哈”,并在明清时期通过“噗嗤”和“格格”增添了细腻感。现代拟声词则表现出更强的口语化和个性化特点,体现了语言和文化情感的丰富性及多样性。汉语笑声拟声词的词形变化主要体现在前缀和叠词的运用上,通过前缀如“哗”“啊”来强调笑声的强烈情感,以及通过叠词如“唏唏哈哈”“嘻嘻咧咧”来展现层次感。这些拟声词,如“嘿嘿”和“呵呵”,从早期的隐忍和愉快笑声,逐渐发展为更复杂的嘲讽和轻蔑表达,反映了语言在适应社会文化背景变化过程中的功能扩展与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