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下“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研究——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Red Culture” i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under Digital Media—Taking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4.1210705, PDF, HTML, XML,   
作者: 赵晓娜, 贺晓娇, 包雯心:辽宁理工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关键词: 数字媒体“红色文化”党员教育Digital Media “Red Culture” Party Member Education
摘要: 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普遍开始利用数字媒体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本文以辽宁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探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学校构建了“精神铸魂、文化熏陶、先进引领”三大体系,利用数字媒体创新教育方式,建立英雄精神展示馆等四大平台,实施“五学五做”和“八个一工程”,旨在将红色文化与党员教育深度融合。研究聚焦红色文化内涵、数字媒体时代党员教育需求、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以及教育策略创新,旨在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transmitting red culture through digital media platforms can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Can enhance the party spirit and patriotic sentiment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This article takes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students’ cognition of red cul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and students’ needs for educ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college has established three major systems of “spiritual soul casting, cultural influence, and advanced leadership”, innovated educational methods through digital media, established four platforms such as the Heroic Spirit Exhibition Hall, and implemented the “Five Studies and Five Actions” and “Eight One Project”, aiming to deeply integrate red culture with party memb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red culture, the educational needs of party members in the digital media era,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model for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赵晓娜, 贺晓娇, 包雯心. 数字媒体技术下“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员教育的路径研究——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0): 252-26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705

1. 引言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远大抱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和丰厚遗产。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增强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研究利用数字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在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建设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数字媒体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学习红色文化对学生党员能起到重要的党性教育作用,可以使他们政治理论修养得到提高;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数字媒介下的红色文化教育,能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数字媒介平台为红色文化的学习与弘扬工作提供了多种信息交流渠道,成为了支撑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利用数字媒介的学习与弘扬红色文化工作对学生党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媒介下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弘扬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他们为人民群众的服务和社会进步添砖加瓦,例如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与交互性媒介结合,如智能化文化讲解服务等,这增强了学生对信息的辨识力和正确思潮的抵抗力。通过把红色文化的内容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党员,使他们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得到提高,有助于更有效地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建立“三大体系”、利用数字媒体传播红色文化、构建“四大平台”、“八个一工程”的推进、强调“五学五做”。通过上述创新之处,辽宁理工学院成功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员教育中,提升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效果,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些创新经验在数字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教育中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

2. 红色文化与学生党员教育的关系

2.1.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蕴涵着中国人民集体凝聚力、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厚底蕴。其中的吃苦耐劳、忘我奉献、忠诚负责等品质,是激励中国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的源动力。红色文化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更加突出,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

2.2. 学生党员教育的核心目标

学生党员教育以培养青年党员为目标,让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品德及扎实的业务素养。坚定政治信念、提升理论素养、锤炼道德品质、提升实践能力是其核心目标。通过我校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使学生党员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飞速发展的新的时代下,使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红色文化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

1) 强化文化信仰教育

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是深化党性教育的关键途径。学生党员通过深入学习红色文化,能够真切领悟党的初心与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也能激发他们对党的深厚感情和忠诚,使信仰成为其行动的指南[2]

2) 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离不开英雄先烈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是他们用英勇事迹和高尚品德奠定了红色文化的深厚根基和精髓所在。在教育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掌握方面,他们以真实鲜活的道德教材提供着重要的指导和积极地正面影响。以英雄先烈为榜样事迹,这对学生党员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要求学生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世界;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党员学会以奉献和牺牲精神去应对人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的时候,主动以公而忘私的精神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激发劳动奋斗精神

劳动奋斗精神不只是红色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品质,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精华,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无论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斗志,勇往直前,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理论素养的提升,能够使他们更深入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切实在实践中辩证看待问题并理解检验理论的真谛,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也要培养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使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互助互信;制定可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的活动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使他们在服务群众中学会引领和带动群众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

5) 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培养学生党员综合素养过程中能够深化对中国国情民族传统的认识的重点之一,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中央对广大学生党员提出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认识和贯彻执行。

3. 辽宁理工学院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数字媒体下的传播效果评估:如何准确评估数字媒体平台上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效果是一个难点。需要考虑使用合适的指标和方法,定量或定性地衡量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教育效果。利用数字媒体传播红色文化:数字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便捷性,但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是一个难点。构建“四大平台”:构建英雄精神展示馆、英雄精神研究中心、英雄精神志愿服务队和英雄精神社区工程等四大平台,需要充分整合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要确保这些平台能够持续发展和有效运作,为学生提供深入参与红色文化的机遇。“八个一工程”的推进:推进锦州英雄精神展示馆、英雄精神研究中心、红色教材、英雄精神宣讲团、英雄精神话剧社、志愿服务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和锦州英雄精神融入党建等“八个一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和协调各项工作,并确保计划的顺利推进和落地。这要求对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能力,以及组织协作和执行力的全面提升。强调“五学五做”:通过学习英雄的精神,培养学生党员具备忠诚、创新、奉献、担当和踏实等品质。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深入引导的过程,要求从教育内容的设计到实施方法的选择都能够真正触动学生内心,并促使他们在行动中践行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3]

3.1. 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在辽宁理工学院多元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下,学生党员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对红色文化有基本了解,对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位的学生党员占到一半及以上。学生们普遍认识到红色文化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在学习中感悟到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但仍有少半部分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中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精神内涵认识不深,需要学校进一步教育引导,因此进一步培养学生,需要我们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

3.2. 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志愿者活动等一系列针对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动在辽宁理工学院开展。以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讲解等志愿活动,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背后先辈血肉相连的奉献精神有了深刻感悟,直观感受文化的深度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实地学习能力,增强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学校还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中共历史和红色文化,了解自己肩上承担的民族重担。学校还将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以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如定期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尽管如此,教育方式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对影响红色文化教育广度和深度的数字媒体开发利用仍显不足,有待我们进一步调整。

3.3. 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与期望

随着国家的发展宣传与个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他们渴望更深入、更生动的教育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学习兴趣。经调查及与学生进行讨论,我们了解到学生期望学校能够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比如运用虚拟现实、在线平台等,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他们希望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使红色文化与个人成长、专业发展产生更紧密的联系。学生党员也期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活动,如志愿服务、红色故事讲述等,以实际行动践行红色精神[4]

4. 数字媒体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

4.1.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特点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瞬息间将信息传递至全球每个角落,赋予了红色文化实时传播的可能。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和抖音等,不仅让用户能够深度参与,分享、评论和点赞,从而活跃了红色文化的互动交流,也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具生命力。数字媒体依据用户的兴趣和需求,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个性化发展。同时,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日益多元化,从视频、音频到图文、虚拟现实,每一种都提升了传播的吸引力。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极大地拓宽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4.2. 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尽管数字媒体开辟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广阔前景,但在信息冗杂的现代化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也遇到了显著的困难。例如红色文化的内容在信息的海洋里可能被轻易掩盖,很难赚足眼球。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可能会受到碎片化数字学习的影响。网络环境的真实性问题,可能导致教育影响力受到削弱,进而误传或曲解红色历史。同时技术能力的差异,也可能会造成部分群体不能充分接触和利用优质红色文化资源的鸿沟。此外,红色文化资源的安全和个人隐私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得到保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4.3. 数字媒体为红色文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数字媒体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实现了其整合与共享,拓宽了教育的受众面。借助VR、AR技术,我们能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同时,通过互动和游戏化设计,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得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再受限于时空,得以广泛传播和传承。此外,数字内容的持久性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得以长期维持。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体,克服难题,充分发挥其优势,是当前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关键任务[5]

5. 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机结合方式

5.1. 创新“三大体系”建设

创新“三大体系”建设,是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党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首要任务。一是建设理论教育体系要通过专题讲座、读书活动等形式,结合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使学生党员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内涵。二是建设实践活动制度体系,通过组织参观红色遗址、开展志愿服务、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党员在参与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三是建设考核激励制度,把红色文化学习与党员日常表现结合起来,与考核评比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激发党员的上进心。

5.2. 创建“三大课堂”实践

1) 第一课堂:课堂教育

为使红色文化与学术教育深度融合,我们以课堂为载体,特别设计的红色文化专题课程,由资深教师或权威党史专家亲自讲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并领略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启迪和洗礼的同时,还能借助案例讨论、互动研讨等方式,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和体味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一种教育模式,旨在让红色精神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熠熠生辉,激发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效使其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志青年。

2)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内,我们积极推动第二课堂的建设,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我们组织了诸如红色文化节、红色主题演讲比赛以及红色歌曲演唱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将红色文化的精髓生动、立体地展现给学生。在校园内,我们积极促进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使之在学生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弘扬和传承。为此,我们组织了诸如红色文化节之各类活动,如红色主题演讲比赛及红色歌曲演唱等系列活动,将红色文化之精髓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借助校园广播的声波和宣传栏的视觉,我们巧妙地营造出一个充满红色情怀的环境,让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悄然渗透。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使得红色文化不再只存在于课本之中,而是鲜活地融入了学生的日常,激发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思。

3) 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为了深化理论学习并提升教育的实践性,我们组织学生党员踏入革命圣地,亲身感受历史的痕迹。他们参观历史纪念馆,倾听革命先驱的故事,直接与红色历史对话。这样的社会实践将课堂延伸到实地,使他们能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和理解革命精神,从而强化教育的效果,让历史的烙印更加生动而深刻。

5.3. 构建“四大平台”拓展

构建“四大平台”:构建英雄精神展示馆、英雄精神研究中心、英雄精神志愿服务队和英雄精神社区工程等四大平台,需要充分整合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1) 英雄精神陈列馆的建设,旨在融合历史烙印与现代光影,打造一个集教育、纪念、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进行英雄精神的展示。陈列馆内不仅陈列英烈事迹和遗物,还将采用多媒体先进技术,再现英烈波澜壮阔的人生,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对英烈精神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同时,定期举办主题展览、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对英雄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剖析,让每一位走进馆内的人,都能在历史的熏陶中,接受心灵的洗礼。

2) 英雄精神研究中心的设立,是为了便于深化对英雄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我们将汇聚国内外研究力量,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研究、文献整理等多种方式,英雄精神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挖掘其核心价值。同时,中心将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通过讨论英雄精神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

3) 英雄精神志愿服务队的组建,是将英雄精神付诸实践的重要途径。队员们将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英雄精神。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我们不仅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能让队员们在服务中体验到英雄精神的真谛,在全社会激发公益热情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激发社会的公益热情,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所以,在开展英雄精神志愿服务队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

4) 英雄精神社区工程的实施,旨在让英雄精神融入社区,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将通过在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举办英雄故事分享会、英雄主题艺术活动、英雄精神教育课程等形式,让其感受英雄的精神风貌。同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英雄精神的传播,形成人人尊重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使英雄精神在社区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5.4. 构建“八个一”工程

在全面弘扬和传承锦州英雄精神的进程中,我们提出并积极推进“八个一”工程,这是一项旨在深度挖掘、广泛传播和生动实践英雄精神的重要举措。该项目涵盖了建设锦州英烈展览馆,组建英烈研究中心,编写红色教材,组建英烈宣讲团,运营英烈话剧社,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等内容,把锦州英雄精神渗透到入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项工程都是一个独立且相互关联的单元,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多元、生动的英雄精神传承体系。

锦州英雄精神展示馆,是教育人以史为鉴把英雄精神传承下去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以实物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形式,使人直观感受英雄的丰功伟绩与精神内涵。而英雄精神研究中心致力于在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拓,使英雄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更有作为与被认同度。以红色教材的编写为主要手段,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与担当精神为目的,在教育中使英雄精神得到贯彻和发扬[6]

英雄精神宣讲团和话剧社,是将英雄精神生动展现给大众的两个重要途径。宣讲团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将英雄的故事深入人心;而话剧社以艺术的形式再现英雄的壮丽人生,使英雄精神更富有感染力。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践行英雄精神,通过服务社会,传递爱心,让英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熠熠生辉。

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使英雄精神的传播更为广泛。通过线上课程、互动论坛等形式,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并接纳英雄精神。最后还将以锦州英雄精神为重点,将其融会贯通到党建工作中去。以英雄精神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它为指导促进广大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提高来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社会形成弘扬英雄精神的良好风气。

推进八个一工程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对全局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各类资源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对各项工程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案;对实施情况要有一个精细化的管理;对组织协作能力要有一个有效的增强;对执行能力要有一个有力的促进;对每一个工程要有一个按部就班的保证;最终达到英雄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融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把锦州英雄精神传承下去并加以弘扬,让英雄的荣光与世长存。

五学到五做的教育模式,是新时期对党员教育的一项重要探索,对学生党员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五个学习和实践的环节上,即学习英雄精神,培养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勇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矢志奉献的精神风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是人格的磨砺,是锻炼学生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党员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学习英雄精神,是“五学五做”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忠诚的典范,是学生成为忠诚的楷模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英雄传记观看英雄电影举办英雄主题的讨论会等途径,使学生对英雄精神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忠诚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五学五做”中涉及到对英雄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学生党员应有的精神风貌。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试敢干,具有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设置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在校园生活中,倡导创新思维,提供平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将创新理念付诸实践,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挥,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奉献是党员的崇高使命,也是学生党员必须具备的品质。应引导学生理解,奉献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通过阻止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理解奉献的价值。同时,通过举办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每一个收获都离不开他人的奉献,以此来培养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对学生的奉献意识进行经常性的引导和督促。

担当是党员的责任,也是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担当不仅是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更是为了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实际能力。通过模拟决策、团队合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学会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踏实是成就一切的根本,也是学生作为党员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踏实并不只是保守,而是稳健前行的态度。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与扎实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踏实的作用及力量,培养发展他们的踏实精神,帮助学生一往无前的前行。

6. 辽宁理工学院红色文化教育建设途径

从辽宁理工学院创新“三大体系”、创建“三大课堂”、构建“四大平台”着手,辽宁理工学院通过挖掘辽沈战役中的英烈精神,建立了“精神铸魂、文化熏陶、先进引领”三大体系。利用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此外,学校与纪念馆和其他单位合作共建育人模式。学校还构建了四大平台,包括英雄精神展示馆、英雄精神研究中心、英雄精神志愿服务队和英雄精神社区工程,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能力。同时开展“五学五做”学习英雄一心向党,争做民族复兴的奋斗者。学习英雄严于律己、格尽职守的精神,争做服务社会的奉献者。推进“八个一工程”:一馆、一中心、一书、一团、一社、一队、一平台、一融入。探析数字媒体下红色文化融入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可能路径,为高校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育人模式参考和借鉴。

6.1. 挖掘辽沈战役英烈精神

辽宁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在这片土地上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为学院的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扎实的后盾。学校应深入挖掘辽沈战役中的英烈事迹,经过文献研究、口述历史访谈、利用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和整理英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我校通过设立专题展览、举办讲座、制作微电影等形式,使学生党员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结合英烈精神,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

6.2. 利用数字媒体传播红色文化

在数字媒体时代,辽宁理工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例如,建立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红色故事、历史资料,以及学院开展的相关活动信息,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制作H5、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的内容,增强红色文化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触和理解红色文化。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6.3. 共建育人模式与合作项目

学院可与当地党史研究机构、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建立共同举办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党员参观学习,让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为提升红色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引进校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党员通过实践提高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参与红色剧目创作、红色歌曲演唱、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等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学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共建项目,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服务,使学生党员在把红色文化传播到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让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中。

通过上述途径,辽宁理工学院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使红色文化在学生党员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的指引和动力。

7. 结论

通过深入探讨了数字媒体在民办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本文展示了红色文化在塑造学生党员精神风貌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性。辽宁理工学院作为案例,展现了红色文化教育在民办高校的实践情况,尤其是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挑战与机遇。研究发现,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如构建数字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学生党员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谢承新. 让红色文化助力湖南高质量发展[J]. 新湘评论, 2023(16): 38-39.
[2] 邓铨.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用红色资源育时代新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大连大学学报, 2023, 44(4): 132-137.
[3] 康瀚月, 孙滨, 迟志成.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J]. 船舶职业教育, 2023, 11(4): 74-77.
[4] 罗蕊.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日化企业党建工作的路径探讨[J].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7): 863-864.
[5] 王宇, 车宝晶. 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空间建设与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 67(14): 31-38.
[6] 张琴. 遵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J]. 世纪桥, 2023(7): 10-13.